從《星星草》到《少年天子》的創作反思
關燈
小
中
大
她的真情不能有絲毫流露,于是行動格外謹慎小心。
當烏雲珠獻三清茶和九九果盒時,心直口快的大貴妃可以脫口說出不滿的話;莊太後卻隻用一句貶褒意義不明的笑語,掩飾了贊美多于責備的心理;福臨則無所顧忌地用火辣辣的目光表達自己的意向,這也是開宴後他與烏雲珠進行試探性長談的先兆。
長談中,福臨步步進逼,烏雲珠半推半就,引得福臨終于問到他不該問的弟婦的閨名。
莊太後一直暗暗注視着福臨和烏雲珠的動向,發覺他們親熱得有可能逾矩,便打發太監把福臨支開,中止了他們的長談。
這一節基本是實寫,寫環境,寫慶壽,寫宴會,寫生活情趣,寫微妙的心理狀态,寫細微的感觸,人物的語言、行動、感情都力求符合各自的性格、身份和處境,不刻意追求戲劇性效果,也不帶傳奇色彩。
這樣寫來,生活味道較濃,顯得比較自然真實,較好地完成了這一節的創作目的。
求真的另一方面的努力,便是向人物的心靈境界深入,增強作品人物的真實感。
還以莊太後對待福臨和烏雲珠相戀的态度為例。
莊太後平日雍容大度、仁愛寬和、明睿豁達,非常符合她尊貴的身份。
當福臨和烏雲珠終于沖破束縛私自結合時,她身為皇太後,要維護滿洲内部的團結;身為母親,不願兒子承受失德的罪名,所以堅決趕去制止;兒子的反抗,損傷了她的自尊,以緻從來慈愛的“皇額娘”竟然發怒,果斷地切斷福臨和烏雲珠的聯系,造成母子間誰也不讓步的對峙局面;福臨由害相思轉為縱欲式的自我摧殘,她仍采取靜觀的态度,以她過人的意志,極力維持她那皇太後的體面;直到兒子病倒,愛子之情才戰勝了太後的尊嚴,主動走出母子和解的第一步;在兒子病榻邊,她的母愛被充分激發,而福臨的夢呓,更喚醒了久埋心底的與小叔多爾衮的那段情愛,正是這心靈深處感情的湧動,使她同情兒子、理解兒子,終于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成全了福臨與烏雲珠的這段姻緣。
這樣描寫和刻畫的莊太後,就不隻是一般的端莊尊貴、慈愛明智。
這個和常人一樣具有七情六欲,具有較為豐富的心理活動、較為複雜的個性的皇太後,不是更為真實可信嗎? 求真的同時,還要努力求美。
要有意識地按照藝術規律去刻畫形象、渲染氛圍,強調意境之美。
“兒女情”這部分,對福臨的形象是至關重要的。
福臨是擁有十數名後妃和許多宮女的至高無上的天子,烏雲珠的什麼特質能吸引他呢?政治上的知音、文化素養的相近很重要,但那是促成福臨固執追求的原因;由于烏雲珠是弟妻而使他們的相親近成為“禁果”,這特别能激起熱烈多情的少年福臨的好奇,也在情理之中;不過,使福臨一見鐘情的最直接的原因,還是烏雲珠之美:美的容貌、美的身材、美的聲音、美的氣質。
這些美需要正面描寫,但隻是正面描寫又很不夠。
它必須有某種特色,才能使表面風流嗜欲、實則心靈孤寂的年輕皇帝達到廢寝忘食的程度。
一首據說是白居易的短詞給了我很大啟示。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我認為,烏雲珠在福臨眼裡,就應該這樣神秘、朦胧,隻有這種難以捉摸的、時隐時現的美,才對福臨有巨大的吸引力,才能激起他心靈的震動。
所以在處理烏雲珠進宮之前有關兩人關系的章節,我都盡力按照這首短詞的意境去設置和渲染。
不過,求美是個綜合性的複雜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對我的創作起作用的因素很多,如古典小說、戲劇、音樂、繪畫、詩詞等等,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自己也不一定理得清頭緒,這裡就不多說了。
從《星星草》到《少年天子》,創作上有了一點長進。
但《少年天子》存在的缺憾仍然不少。
例如,前半部人物頭緒多,顯得駁雜、紛亂;朱三太子那條線索的傳奇色彩與整體不夠協調;缺乏從滿族傳統文化的角度去展示主要人物的心理和形象,因而不夠豐富;對漢族文人的心理刻畫比較單一、少變化等等。
有些問題還值得進一步探讨,比如,把南明與清朝争奪天下的戰争基本上放到幕後寫是否妥當;把朱三太子處理成這樣一個惡棍是否過分;烏雲珠的形象是否過于單一純淨等等。
這些都值得我認真思考,為今後的創作提供借鑒。
對于今後的創作,我也有一些想法。
能不能在真實的曆史背景下寫完全虛構的人和事?能不能用現代的深層心理分析,去表現曆史人物的心态、豐富人物的形象?能不能用現代文學的多種體裁和手法,如象征式、幽默式、寓言式、荒誕式等等,去寫曆史小說?……這些都需要進行新的探索,要靠今後的創作實踐去回答了。
《少年天子》即将成書與讀者見面了。
我要借此機會,對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對這部作品的扶植,對文學界、史學界的老師和同志們的熱情關懷和指導,對許多知名和不知名的熱心讀者朋友們的鼓勵和批評,表示真摯的謝意。
淩力 1986年8月30日
當烏雲珠獻三清茶和九九果盒時,心直口快的大貴妃可以脫口說出不滿的話;莊太後卻隻用一句貶褒意義不明的笑語,掩飾了贊美多于責備的心理;福臨則無所顧忌地用火辣辣的目光表達自己的意向,這也是開宴後他與烏雲珠進行試探性長談的先兆。
長談中,福臨步步進逼,烏雲珠半推半就,引得福臨終于問到他不該問的弟婦的閨名。
莊太後一直暗暗注視着福臨和烏雲珠的動向,發覺他們親熱得有可能逾矩,便打發太監把福臨支開,中止了他們的長談。
這一節基本是實寫,寫環境,寫慶壽,寫宴會,寫生活情趣,寫微妙的心理狀态,寫細微的感觸,人物的語言、行動、感情都力求符合各自的性格、身份和處境,不刻意追求戲劇性效果,也不帶傳奇色彩。
這樣寫來,生活味道較濃,顯得比較自然真實,較好地完成了這一節的創作目的。
求真的另一方面的努力,便是向人物的心靈境界深入,增強作品人物的真實感。
還以莊太後對待福臨和烏雲珠相戀的态度為例。
莊太後平日雍容大度、仁愛寬和、明睿豁達,非常符合她尊貴的身份。
當福臨和烏雲珠終于沖破束縛私自結合時,她身為皇太後,要維護滿洲内部的團結;身為母親,不願兒子承受失德的罪名,所以堅決趕去制止;兒子的反抗,損傷了她的自尊,以緻從來慈愛的“皇額娘”竟然發怒,果斷地切斷福臨和烏雲珠的聯系,造成母子間誰也不讓步的對峙局面;福臨由害相思轉為縱欲式的自我摧殘,她仍采取靜觀的态度,以她過人的意志,極力維持她那皇太後的體面;直到兒子病倒,愛子之情才戰勝了太後的尊嚴,主動走出母子和解的第一步;在兒子病榻邊,她的母愛被充分激發,而福臨的夢呓,更喚醒了久埋心底的與小叔多爾衮的那段情愛,正是這心靈深處感情的湧動,使她同情兒子、理解兒子,終于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成全了福臨與烏雲珠的這段姻緣。
這樣描寫和刻畫的莊太後,就不隻是一般的端莊尊貴、慈愛明智。
這個和常人一樣具有七情六欲,具有較為豐富的心理活動、較為複雜的個性的皇太後,不是更為真實可信嗎? 求真的同時,還要努力求美。
要有意識地按照藝術規律去刻畫形象、渲染氛圍,強調意境之美。
“兒女情”這部分,對福臨的形象是至關重要的。
福臨是擁有十數名後妃和許多宮女的至高無上的天子,烏雲珠的什麼特質能吸引他呢?政治上的知音、文化素養的相近很重要,但那是促成福臨固執追求的原因;由于烏雲珠是弟妻而使他們的相親近成為“禁果”,這特别能激起熱烈多情的少年福臨的好奇,也在情理之中;不過,使福臨一見鐘情的最直接的原因,還是烏雲珠之美:美的容貌、美的身材、美的聲音、美的氣質。
這些美需要正面描寫,但隻是正面描寫又很不夠。
它必須有某種特色,才能使表面風流嗜欲、實則心靈孤寂的年輕皇帝達到廢寝忘食的程度。
一首據說是白居易的短詞給了我很大啟示。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我認為,烏雲珠在福臨眼裡,就應該這樣神秘、朦胧,隻有這種難以捉摸的、時隐時現的美,才對福臨有巨大的吸引力,才能激起他心靈的震動。
所以在處理烏雲珠進宮之前有關兩人關系的章節,我都盡力按照這首短詞的意境去設置和渲染。
不過,求美是個綜合性的複雜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對我的創作起作用的因素很多,如古典小說、戲劇、音樂、繪畫、詩詞等等,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自己也不一定理得清頭緒,這裡就不多說了。
從《星星草》到《少年天子》,創作上有了一點長進。
但《少年天子》存在的缺憾仍然不少。
例如,前半部人物頭緒多,顯得駁雜、紛亂;朱三太子那條線索的傳奇色彩與整體不夠協調;缺乏從滿族傳統文化的角度去展示主要人物的心理和形象,因而不夠豐富;對漢族文人的心理刻畫比較單一、少變化等等。
有些問題還值得進一步探讨,比如,把南明與清朝争奪天下的戰争基本上放到幕後寫是否妥當;把朱三太子處理成這樣一個惡棍是否過分;烏雲珠的形象是否過于單一純淨等等。
這些都值得我認真思考,為今後的創作提供借鑒。
對于今後的創作,我也有一些想法。
能不能在真實的曆史背景下寫完全虛構的人和事?能不能用現代的深層心理分析,去表現曆史人物的心态、豐富人物的形象?能不能用現代文學的多種體裁和手法,如象征式、幽默式、寓言式、荒誕式等等,去寫曆史小說?……這些都需要進行新的探索,要靠今後的創作實踐去回答了。
《少年天子》即将成書與讀者見面了。
我要借此機會,對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對這部作品的扶植,對文學界、史學界的老師和同志們的熱情關懷和指導,對許多知名和不知名的熱心讀者朋友們的鼓勵和批評,表示真摯的謝意。
淩力 1986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