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視死如歸郭判官

關燈
清河鎮坐落在被一片丘陵環繞着的緩坡地上,一條從燕山深處流出來的河水在鎮子邊上淌過,這條河應是灤河的一條支流,它冬天結冰,春夏秋三季都是清波蕩漾。

    河的兩岸,林木茂密,清河鎮就隐藏在林木之中。

    它因緊挨通往燕京的交通要道,自古就是商貿發達之地。

    自從前年燕雲十六州的大半部分被劃歸大宋,而平、營、灤三州留在了大金,這地處灤州邊地的清河鎮,便成了大金國的邊城。

    為了與大金貿易以及各類文書交換的便利,燕山府也在清河鎮靠近燕京的一側,修築了一座完全軍事化的小鎮。

    兩鎮以蜿蜒的清河為界,大宋這邊被稱為南清河鎮,大金那邊被稱為北清河鎮。

    兩鎮相比,北清河鎮要繁華得多,鎮上居民有數百戶,大金于此駐紮的部隊也有一個騎兵團,大約一千多人;而南清河鎮雖然叫作鎮,其實就是一座軍營,鎮上有五百騎兵,另有五百步兵,騎兵與步兵各有營總管轄。

    除了軍隊,鎮上還有三個衙門,一個是燕山府清河事務處,專管與大金國的使節迎送與公文往來;二個是河北路轉運使衙門清河襄理處,專門負責與大金的糧饷交割和各類貢賦結算;三個是河北巡檢司清河營務所,專責兩國邊境貿易與民間往來關牒發放與查驗。

     大宋與大金分駐兩鎮的官員,每日都會在驿亭裡例見,以交換各類公文與資訊。

    有時候,大金官員也會應邀到南清河鎮禮節性拜訪,不過次數并不多,倒是北清河鎮常有南清河鎮官員來訪。

    這乃是因為,大宋官員對大金女真人的生活比較好奇,加之南鎮實際上是一座軍營,而北鎮卻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古鎮,來此一趟可以消費人間煙火,排遣寂寞之苦。

    不過,今年兩國軍事形勢趨緊,邊關的管束也嚴厲了起來,大約有兩三個月時間,兩鎮的官員除了河邊驿亭的例會,再也沒有單獨走動了。

     不過,這一天,已緊閉多日的南鎮東大門卻突然打開了,一位身穿五品官服的中年官員走出了大門,他帶了兩名随從,還有一位哨長領了五位士兵跟着他向清河走去。

     這名官員就是河北路轉運司衙門判官郭永。

    他此次來到清河鎮,乃是受轉運司堂官張元濟的派遣,與大金國官員交涉談判大宋按兩國盟約應交給大金國的貢賦糧鈔。

    如果說宋金兩國的外交,現在是大宋處處都被動,事事都棘手,那麼最被動的事,莫過于沒有按盟約條款,如數向大金輸貢糧鈔。

    這既是大金後來執意不肯交割山後六州的原因,也是當下大金國君臣以大宋叛盟為理由蠢蠢欲動意欲南侵的借口。

     平心而論,郭永對這件事是有看法的,他算過一筆賬,若将郭藥師吃二十萬鄉兵空額的糧饷加上朝廷以收回燕雲地區而濫賞樞機大臣的錢鈔,足額支付應繳大金之貢賦,是綽綽有餘的。

    但是,甯可聽憑權臣鲸吞而不肯正視國勢安危,這的确讓人匪夷所思。

    郭永自覺人微言輕,但他心存社稷忠于朝廷,見到貪贓枉法之事,猶如骨鲠在喉,這便是他冒死進谏,向皇上揭露郭藥師三宗大罪的原因。

    他的密谏送呈汴京不到十天,也未聽到任何消息。

    偏在這個時候,他的頂頭上司委差他來清河與大金官員談判輸貢之事,他明知談不出任何結果,但還是毫不猶豫地來了。

     他走出城門,突然回頭看了看,發現東門城樓下懸了一塊匾: 河山鎖鑰 四個鬥大的顔字,不知出自哪位書家之手,倒也氣象莊嚴。

     郭永把那四個字好好地端詳了一會兒,不經意地搖搖頭,歎了一口氣。

     他的這個小小的舉動被與他同行的年輕哨長發現了,哨長說:“我們大宋官員,人人都寫得一手好字。

    ” “唔,”郭永擡頭盯着一直被人忽略的哨長,問,“你叫什麼?” “嶽飛。

    ” “你參軍幾年了?” “五年。

    ” “你是誰的部屬?” “我曾經是種師中的一名士兵。

    ” “戰功赫赫的老将軍,當下朝廷,這樣的将軍太少了。

    ” “老将軍也寫一筆好字,但是,耍槍使棒、沖鋒陷陣更是他的特長。

    ” “唔,我看你這個年輕人,倒也英氣逼人。

    宋金之間,戰争難免。

    嶽飛,你記得李白的《塞下曲》嗎?” 嶽飛脫口而出:“願将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 “對,你不要辜負了你的腰下之劍。

    ” 兩人說着走到了坡地下,離清河邊的驿亭隻有半箭之地了。

    嶽飛對這位名震燕趙的清正官員充滿敬意,愣了愣,他鼓起勇氣對郭永說:“郭大人,請允許我陪你一起去見大金的官員吧。

    ” “這,這是不許可的。

    ”郭永搖搖頭。

     “可是我擔心你的安危。

    ” “我此次進北鎮,乃是兩國正常事務談判,不會有危險。

    ” “可眼下兩國已視若仇寇。

    ” 郭永心思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