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第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從頂棚窟窿裡取出幾樣東西:格鬥刀,一小團麻繩,還有一包傷濕止痛膏。
前兩樣藏匿已久,落了不少塵土;傷濕止痛膏隔些日子就換一包新的,免得過期不好用了。
他用小拇指輕輕試了一下格鬥刀異常鋒利的刀刃,立刻被劃了一個口子,流血了。
找了塊紗布包好傷口,心想帶着點傷去複仇,或許也是必要的。
又想起替他買刀的徐老師,從那以後就沒再聯系,都是過去的人了。
冰鋒泡了杯茶,在書桌前坐下。
想起從頂棚的窟窿裡把父親的小相架再拿下來看看,卻沒有動窩。
時間拖得太久了,冰鋒對于父親的遭遇,他與祝部長之間的糾葛,自己的仇恨,複仇的計劃,已經可以站在一個接近客觀的立場去看了。
即将實施的複仇行動,不僅是要了結個人恩怨——當然肯定存在這個因素;但如果所有恩怨都僅僅被視為是個人的,實際上是對正義與公正的一種抹殺。
也許這件事對于整部曆史來說微不足道,但作為那段曆史的一部分卻自具意義。
周圍的一切實在太安靜了,太平和了,大家都一心追求個人的所謂幸福,完全不顧及這裡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情。
某一個人可以忘記關于自己的那段往事,但如果所有人都不記得了,那段曆史也就不複存在。
沒有什麼比集體遺忘更可怕的了。
這時其中的某個人,有必要以一己之力來反抗遺忘,警醒他人,照亮沉淪于黑暗中的過去發生的事情,使之重新呈現為一段真實的曆史,這時“我”的行為的意義就不再局限于自身了。
這種舉動完全出乎一種覺悟,一種責任感,一種犧牲精神。
“我”既扮演了曆史的證明者,也扮演了曆史的書寫者。
現在他對于伍子胥,也是這麼理解的。
伍子胥之所以被視為一個英雄人物,原因正在于此。
孔子稱道他時所說的義,就是人的一種責任,一種自己必須完成的任務。
記得《越絕書》裡說,孔子認為,兒子為父親報仇,臣子讨伐國家的敵人,真心誠意感動上天,往往會超過應有的限度,就像母狗哺乳小老虎,不會考慮将來究竟是禍是福一樣。
正确的道理不應被質疑,要譴責的首先是做壞事的那個人。
對伍子胥鞭笞楚平王墓這件事無須追究。
孔子的意思是,複仇必須落實于一個實際的行為,哪怕這似乎僅僅是洩憤之舉。
孔子還将伍子胥的複仇與他攻破楚國後淩辱昭王夫人做了對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後者,但并不因為後者而否定前者,并且說,按照春秋的義法,應該估量他的功績,忽視他的過錯。
冰鋒從抽屜裡取出一張白紙。
他早已想好,複仇之後,他要到最近的派出所去自首。
然後将會受到審判,他要借此講出自己這麼做的理由,希望那實際上是另一場審判:他隻是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對祝部長的清算;而假如祝部長這種人,所幹的這種事,進一步說,使得這種人幹出這種事的那個緣由,或者那個想法——就是祝部長曾在他面前振振有辭的——不得到清算,怎麼能避免這一切不再重演呢?祝部長作為被複仇的對象,意義也不限于其自身。
他對法院或法庭究竟是什麼樣子全無了解,也不知道受審是怎樣的過程。
相關的想象來自從前看過的一盤美國電影的錄像帶——他幻想自己被帶進法庭時,旁聽席已經坐滿了人。
在緊挨着他的位置的那一排,靠窗的地方,葉生默默地坐着,用紗巾包着頭,或許是進門之前為了抵禦風沙,卻自始至終都沒有摘下。
但他認得出是她。
冰鋒隻要稍稍偏一下頭——并不構成對于對面的三位法官的不敬——就能用眼角的餘光看見她,她的臉雖然蒙着,但他還是能夠感覺到她的陣陣激動。
當法官詢問冰鋒是否認罪時,冰鋒說,我對我所造成的事實絕不否認,但我想陳述一下我這樣做的動機。
既然葉生那時将會聽到冰鋒所講述的一切,那麼現在就沒有必要寫給她了。
于是他決定将那些都舍去,以一個省略号作為這封信的開頭: 葉生: ……等到一切時過境遷之後——我不知道需要多久,但願不是整整一生——我們也許還有機會見面。
那時我們是兩個幹幹淨淨的人,沒有過去,隻有當下和未來——假如彼此真心希望如此的話。
我們也許可以從頭開始。
那時我将彌補所有虧欠你的,我知道這很多,也很重,我願為此奉獻我的餘生。
其實我自始至終都清楚你的好,——對我來說,這個世界可以稱之為“好”的其實隻有這一樣。
這也是我一直深感痛苦和不安的。
也許你能理解,我是有所不得已,正如同你不能不被牽連進來。
但是現在多說無益,隻希望你相信我說的都是真話。
冰鋒于一九八六年一月二十九日 他的一生就此告一段落。
假如還有新生,那将是一個真正的新的自己。
冰鋒對破楚後的伍子胥不再感興趣——包括怎麼會與孫子一起被申包胥請來的秦國援軍打得一敗塗地,孫子曆來以兵聖著稱,軍事生涯竟然以此役結束,以後的行迹再也不見于史書記載。
在從楚國撤退之前,孫武說,我們指揮吳國的軍隊向西攻破了楚國,趕走了楚昭王,挖了楚平王的墳墓,毀壞了他的屍體,這已經足夠了;伍子胥說,自從有天子和諸侯以來,哪裡有一位臣子報仇達到這種程度的?可以走了!這都是些給自己找台階下、聽來相當可笑的話。
伍子胥有那個苦谏夫差不聽反被賜死的結局,正是因為完成
前兩樣藏匿已久,落了不少塵土;傷濕止痛膏隔些日子就換一包新的,免得過期不好用了。
他用小拇指輕輕試了一下格鬥刀異常鋒利的刀刃,立刻被劃了一個口子,流血了。
找了塊紗布包好傷口,心想帶着點傷去複仇,或許也是必要的。
又想起替他買刀的徐老師,從那以後就沒再聯系,都是過去的人了。
冰鋒泡了杯茶,在書桌前坐下。
想起從頂棚的窟窿裡把父親的小相架再拿下來看看,卻沒有動窩。
時間拖得太久了,冰鋒對于父親的遭遇,他與祝部長之間的糾葛,自己的仇恨,複仇的計劃,已經可以站在一個接近客觀的立場去看了。
即将實施的複仇行動,不僅是要了結個人恩怨——當然肯定存在這個因素;但如果所有恩怨都僅僅被視為是個人的,實際上是對正義與公正的一種抹殺。
也許這件事對于整部曆史來說微不足道,但作為那段曆史的一部分卻自具意義。
周圍的一切實在太安靜了,太平和了,大家都一心追求個人的所謂幸福,完全不顧及這裡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情。
某一個人可以忘記關于自己的那段往事,但如果所有人都不記得了,那段曆史也就不複存在。
沒有什麼比集體遺忘更可怕的了。
這時其中的某個人,有必要以一己之力來反抗遺忘,警醒他人,照亮沉淪于黑暗中的過去發生的事情,使之重新呈現為一段真實的曆史,這時“我”的行為的意義就不再局限于自身了。
這種舉動完全出乎一種覺悟,一種責任感,一種犧牲精神。
“我”既扮演了曆史的證明者,也扮演了曆史的書寫者。
現在他對于伍子胥,也是這麼理解的。
伍子胥之所以被視為一個英雄人物,原因正在于此。
孔子稱道他時所說的義,就是人的一種責任,一種自己必須完成的任務。
記得《越絕書》裡說,孔子認為,兒子為父親報仇,臣子讨伐國家的敵人,真心誠意感動上天,往往會超過應有的限度,就像母狗哺乳小老虎,不會考慮将來究竟是禍是福一樣。
正确的道理不應被質疑,要譴責的首先是做壞事的那個人。
對伍子胥鞭笞楚平王墓這件事無須追究。
孔子的意思是,複仇必須落實于一個實際的行為,哪怕這似乎僅僅是洩憤之舉。
孔子還将伍子胥的複仇與他攻破楚國後淩辱昭王夫人做了對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後者,但并不因為後者而否定前者,并且說,按照春秋的義法,應該估量他的功績,忽視他的過錯。
冰鋒從抽屜裡取出一張白紙。
他早已想好,複仇之後,他要到最近的派出所去自首。
然後将會受到審判,他要借此講出自己這麼做的理由,希望那實際上是另一場審判:他隻是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對祝部長的清算;而假如祝部長這種人,所幹的這種事,進一步說,使得這種人幹出這種事的那個緣由,或者那個想法——就是祝部長曾在他面前振振有辭的——不得到清算,怎麼能避免這一切不再重演呢?祝部長作為被複仇的對象,意義也不限于其自身。
他對法院或法庭究竟是什麼樣子全無了解,也不知道受審是怎樣的過程。
相關的想象來自從前看過的一盤美國電影的錄像帶——他幻想自己被帶進法庭時,旁聽席已經坐滿了人。
在緊挨着他的位置的那一排,靠窗的地方,葉生默默地坐着,用紗巾包着頭,或許是進門之前為了抵禦風沙,卻自始至終都沒有摘下。
但他認得出是她。
冰鋒隻要稍稍偏一下頭——并不構成對于對面的三位法官的不敬——就能用眼角的餘光看見她,她的臉雖然蒙着,但他還是能夠感覺到她的陣陣激動。
當法官詢問冰鋒是否認罪時,冰鋒說,我對我所造成的事實絕不否認,但我想陳述一下我這樣做的動機。
既然葉生那時将會聽到冰鋒所講述的一切,那麼現在就沒有必要寫給她了。
于是他決定将那些都舍去,以一個省略号作為這封信的開頭: 葉生: ……等到一切時過境遷之後——我不知道需要多久,但願不是整整一生——我們也許還有機會見面。
那時我們是兩個幹幹淨淨的人,沒有過去,隻有當下和未來——假如彼此真心希望如此的話。
我們也許可以從頭開始。
那時我将彌補所有虧欠你的,我知道這很多,也很重,我願為此奉獻我的餘生。
其實我自始至終都清楚你的好,——對我來說,這個世界可以稱之為“好”的其實隻有這一樣。
這也是我一直深感痛苦和不安的。
也許你能理解,我是有所不得已,正如同你不能不被牽連進來。
但是現在多說無益,隻希望你相信我說的都是真話。
冰鋒于一九八六年一月二十九日 他的一生就此告一段落。
假如還有新生,那将是一個真正的新的自己。
冰鋒對破楚後的伍子胥不再感興趣——包括怎麼會與孫子一起被申包胥請來的秦國援軍打得一敗塗地,孫子曆來以兵聖著稱,軍事生涯竟然以此役結束,以後的行迹再也不見于史書記載。
在從楚國撤退之前,孫武說,我們指揮吳國的軍隊向西攻破了楚國,趕走了楚昭王,挖了楚平王的墳墓,毀壞了他的屍體,這已經足夠了;伍子胥說,自從有天子和諸侯以來,哪裡有一位臣子報仇達到這種程度的?可以走了!這都是些給自己找台階下、聽來相當可笑的話。
伍子胥有那個苦谏夫差不聽反被賜死的結局,正是因為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