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金序
關燈
小
中
大
消失的時候,我的解放感已經同不安感夾雜在了一起。
再往後,我讀到了那個生了重病,或許出現了幻覺的西蒙與那隻砍下的牛頭——它被穿在一根杆子上,四周蒼蠅萦繞——面對面,這時我恐懼了。
“老母豬半開半閉的、昏暗的眼睛帶着對成年人生活的無限譏諷,”戈爾丁寫道。
“這雙眼睛是在向西蒙證實,一切事情都糟透了。
”這句話當時就在我心中回響,如今在過去了這麼多年之後,它的回響依舊。
我的一部由數篇相互關聯的中篇小說組成的作品——《亞特蘭蒂斯之心》——就用它作為書中的一句卷首引語。
我的這篇文字距離“學術性序言”有十萬八千裡遠,因為《蠅王》帶給我的初次閱讀體驗與“學術”或“分析”毫無關系。
這本書——在我的記憶中——是頭一本長出雙手的書——一雙有力的手,從書頁間伸出,一把抓住我的喉嚨。
它對我說:“這不隻是娛樂;這是生或死。
” 《蠅王》一點兒也不像牧師公館裡的男孩類童書;事實上,它讓那些書過時了。
在公館的藏書中,哈代小子們也許會被綁起來,但你知道他們會獲得自由。
一架德國梅塞施密特也許咬住了戴夫·道森的機尾,但你知道他會脫險(不用說,讓他的噴火式戰鬥機猛打螺旋槳)。
當我讀到《蠅王》的最後七十頁時,我不但認識到了其中的有些男孩可能會死,而且我明白:有些一定會死。
這是不可避免的。
我隻是希望那不會是拉爾夫,對于他我懷抱着一種極其熱烈的認同,以至于我在翻頁的時候手上直冒冷汗。
我不需要哪個老師來告訴我:拉爾夫代表文明的價值,而傑克對野蠻和獻祭的擁抱象征着這些價值會多麼輕而易舉地被掃到一邊;這一點甚至對一個孩子而言也是顯而易見的。
尤其是對一個孩子而言,一個曾經漫不經心地目睹(并且參與)了許多校園欺淩行為的孩子。
當我看到成人世界終于在最後一分鐘施手介入時,我的輕松感真是無以複加——盡管那個海軍軍官對這群衣衫褴褛的幸存者近乎不假思索的草草評斷讓我憤怒(“我本以為一群英國男孩……是有能力做出更好表現的……”)。
我的怒氣一直沒有消退,直到我記起——那是幾周以後的事了,但我依然天天思考着這本書——這群男孩之所以一開始會上島,正是因為一幫白癡成年人發動了一場核戰争。
幾年後(這時我十四五歲,正在第四次或是第五次閱讀這本小說),我看到了一個由戈爾丁作後記的版本。
在後記中,他寫道(大意):成年人拯救了孩子……可誰來拯救成年人呢? 于我而言,《蠅王》永遠代表了小說的目的,以及是什麼讓小說不可或缺。
我們在讀一個故事的時候,應該抱有獲得娛樂的期望嗎?當然。
想象的表演如果不能帶來娛樂,那就是糟糕的表演。
可這還不是全部。
一部成功的小說應當抹去作者和讀者間的分界線,讓他們能夠攜手。
這時,小說就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主菜,而非甜點。
一部成功的小說應當打亂讀者的生活,讓他/她誤了約會、茶飯不思、忘記遛狗。
而在一流的小說中,作者的想象成為了讀者的現實。
它會閃耀,熾熱且猛烈。
我在我的大半個作家生涯中一直推崇這些觀點,為此也并非沒有受過批評。
如果小說僅僅與感情和想象有關——其中一條最有力的批評是這樣說的——那麼文學分析就将被抛開,對書本的讨論也将無足輕重。
我承認,“這書讓我着迷”這句話在圍繞一部長篇小說(或者是短篇小說,或者是一首詩)的課堂讨論中可以說是沒啥價值的,但我還是要說,它依然是小說的那顆跳動的心髒。
“這書讓我着迷”是每一個讀者都希望在他掩卷之時能夠說出的話,不是嗎?這不也正是大多數作家希望能夠提供給讀者的那種經曆嗎? 對一部小說做出發自内心的情感回應也并不與文學分析相斥。
我用了一個下午讀完了《蠅王》的後半部分,我的雙眼大睜,我的心怦怦直跳——我沒有思考,隻是在狼吞虎咽。
但從那以後,我一直在思考這本書,思考了五十年,甚至更長時間。
我作為作家和讀者的首要原則——這主要就是在《蠅王》的影響下形成的——就是先感覺,再思考。
你想分析的話盡可以去分析,但先挖掘經曆。
戈爾丁的那句話不斷地在我腦海中回響:“要是寫一個故事,講一群男孩……展示他們實際可能的行為——這想法是不是挺不錯?” 這想法是不錯。
一個非常不錯的想法産生了一部非常不錯的小說,這本書直到今天依然同戈爾丁在一九五四年出版它時一樣令人激動、蘊含深意且發人深省。
(宋佥譯)
再往後,我讀到了那個生了重病,或許出現了幻覺的西蒙與那隻砍下的牛頭——它被穿在一根杆子上,四周蒼蠅萦繞——面對面,這時我恐懼了。
“老母豬半開半閉的、昏暗的眼睛帶着對成年人生活的無限譏諷,”戈爾丁寫道。
“這雙眼睛是在向西蒙證實,一切事情都糟透了。
”這句話當時就在我心中回響,如今在過去了這麼多年之後,它的回響依舊。
我的一部由數篇相互關聯的中篇小說組成的作品——《亞特蘭蒂斯之心》——就用它作為書中的一句卷首引語。
我的這篇文字距離“學術性序言”有十萬八千裡遠,因為《蠅王》帶給我的初次閱讀體驗與“學術”或“分析”毫無關系。
這本書——在我的記憶中——是頭一本長出雙手的書——一雙有力的手,從書頁間伸出,一把抓住我的喉嚨。
它對我說:“這不隻是娛樂;這是生或死。
” 《蠅王》一點兒也不像牧師公館裡的男孩類童書;事實上,它讓那些書過時了。
在公館的藏書中,哈代小子們也許會被綁起來,但你知道他們會獲得自由。
一架德國梅塞施密特也許咬住了戴夫·道森的機尾,但你知道他會脫險(不用說,讓他的噴火式戰鬥機猛打螺旋槳)。
當我讀到《蠅王》的最後七十頁時,我不但認識到了其中的有些男孩可能會死,而且我明白:有些一定會死。
這是不可避免的。
我隻是希望那不會是拉爾夫,對于他我懷抱着一種極其熱烈的認同,以至于我在翻頁的時候手上直冒冷汗。
我不需要哪個老師來告訴我:拉爾夫代表文明的價值,而傑克對野蠻和獻祭的擁抱象征着這些價值會多麼輕而易舉地被掃到一邊;這一點甚至對一個孩子而言也是顯而易見的。
尤其是對一個孩子而言,一個曾經漫不經心地目睹(并且參與)了許多校園欺淩行為的孩子。
當我看到成人世界終于在最後一分鐘施手介入時,我的輕松感真是無以複加——盡管那個海軍軍官對這群衣衫褴褛的幸存者近乎不假思索的草草評斷讓我憤怒(“我本以為一群英國男孩……是有能力做出更好表現的……”)。
我的怒氣一直沒有消退,直到我記起——那是幾周以後的事了,但我依然天天思考着這本書——這群男孩之所以一開始會上島,正是因為一幫白癡成年人發動了一場核戰争。
幾年後(這時我十四五歲,正在第四次或是第五次閱讀這本小說),我看到了一個由戈爾丁作後記的版本。
在後記中,他寫道(大意):成年人拯救了孩子……可誰來拯救成年人呢? 于我而言,《蠅王》永遠代表了小說的目的,以及是什麼讓小說不可或缺。
我們在讀一個故事的時候,應該抱有獲得娛樂的期望嗎?當然。
想象的表演如果不能帶來娛樂,那就是糟糕的表演。
可這還不是全部。
一部成功的小說應當抹去作者和讀者間的分界線,讓他們能夠攜手。
這時,小說就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主菜,而非甜點。
一部成功的小說應當打亂讀者的生活,讓他/她誤了約會、茶飯不思、忘記遛狗。
而在一流的小說中,作者的想象成為了讀者的現實。
它會閃耀,熾熱且猛烈。
我在我的大半個作家生涯中一直推崇這些觀點,為此也并非沒有受過批評。
如果小說僅僅與感情和想象有關——其中一條最有力的批評是這樣說的——那麼文學分析就将被抛開,對書本的讨論也将無足輕重。
我承認,“這書讓我着迷”這句話在圍繞一部長篇小說(或者是短篇小說,或者是一首詩)的課堂讨論中可以說是沒啥價值的,但我還是要說,它依然是小說的那顆跳動的心髒。
“這書讓我着迷”是每一個讀者都希望在他掩卷之時能夠說出的話,不是嗎?這不也正是大多數作家希望能夠提供給讀者的那種經曆嗎? 對一部小說做出發自内心的情感回應也并不與文學分析相斥。
我用了一個下午讀完了《蠅王》的後半部分,我的雙眼大睜,我的心怦怦直跳——我沒有思考,隻是在狼吞虎咽。
但從那以後,我一直在思考這本書,思考了五十年,甚至更長時間。
我作為作家和讀者的首要原則——這主要就是在《蠅王》的影響下形成的——就是先感覺,再思考。
你想分析的話盡可以去分析,但先挖掘經曆。
戈爾丁的那句話不斷地在我腦海中回響:“要是寫一個故事,講一群男孩……展示他們實際可能的行為——這想法是不是挺不錯?” 這想法是不錯。
一個非常不錯的想法産生了一部非常不錯的小說,這本書直到今天依然同戈爾丁在一九五四年出版它時一樣令人激動、蘊含深意且發人深省。
(宋佥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