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助,也算是你造福鄉梓。
我說:可以呀。
有項目麼?大國說:項目?項目還不好說。
立項的事,一晚上就日弄出來了。
你隻要出錢,項目要多大有多大。
志鵬哥,你要出一千萬,我給縣長說說,給你弄個政協常委……聽他這麼說,我有些不高興,就說:你讓我考慮考慮。
當天下午,又來了一群記者,都是要采訪老姑父事迹的。
蔡家人都在忙着辦喪事,顧不上。
村長挨家挨戶動員,找來找去,隻叫來了十幾個村人,都是些七八十歲以上的老太太。
有國勝家、保祥家、春成家、海林家、印家、國燦媽、水橋家、寬家、麥勤家、榆錢媽……這些老太太,男人都先後下世了。
有的耳朵還聾,七嘴八舌的,也說不出什麼來。
可說着說着,頭一句腳一句,竟掉淚了。
最後,她們異口同聲,印象最深的,是“胡蘿蔔事件”……當年,老姑父剛當支書的時候,瞞下了四十七畝胡蘿蔔,救了全村人。
可這件事,是曆史遺留問題,不好報道。
記者走了,卻把老婆們的懷舊情緒給煽起來了。
于是又節外生枝……這事由三嬸(國勝家女人)牽頭,串聯了還活着的十二個老太太,挨家挨戶地聯絡,說是要由一家一戶湊錢,給老姑父立一碑。
老太太一合計,決定由騾子家女人出面,請縣史志辦的苗金水(騾子家的女兒,嫁給了原小學校長苗國安的兒子)撰寫碑文,碑文上要着重寫“胡蘿蔔事件”……一家一戶無論出資多少,都要在碑文上注明。
這十二個老太太,能量很大,僅是一個晚上,一家一家挨着收,收上來一萬零八十塊錢,立一碑足夠了。
本是蔡家遷墳、合葬,卻又鬧出了這麼一檔事,這把村長(村長是九爺家二孫子)難為壞了。
蔡家由蔡總、蔡思凡主事,也是要立碑的。
可村裡老太太偏又要張羅着湊錢立碑,村長是晚輩,兩邊都是得罪不起的……于是,村長跑前跑後,經過再三協商,最後蔡思凡勉強答應,“胡蘿蔔事件”可在碑文背面記之。
按蔡思凡的本意,是要謝過衆人,把收上來的那一萬零八十塊錢一一退回去。
可老太太們執意不肯,也就罷了。
遷墳的那一日,按照鄉俗,蔡家在姑爺墳裡用黑布圍搭起了方圓幾十平米的大棚。
爾後一路都有黑布棚罩着,這也叫“打黑傘”。
老姑父如今是陰間的人,不能見陽光……那一日,開棺後,蔡思凡一臉肅然,說:五叔,三嬸,下去吧,下去驗驗,看我爸的頭在不在?!還有你,丢哥,你也下去,做個見證! 下到地下去撿骨的,最先是三嬸。
三嬸雖老了,身子還硬朗,也膽大。
跟着的是幾個年歲大的嬸子(按鄉俗,隻有平輩才能下去撿骨殖)。
同輩的男人,就剩下五叔了。
五叔老得不行了,是由人攙着下去的……爾後,一個個傳話上來:在。
頭骨還在。
此刻,蔡思凡又說:老少爺們,誰還願下去,給我做個見證!一人一百,當場兌現……說完,當着衆人,她放聲大哭! 于是,傳言不攻自破…… 收撿骨殖時,三嬸膽大,三嬸一邊撿,一邊念叨:老蔡,搬家了,住新宅了。
老蔡,搬家了,住新宅了……閨女們都給你安排好了,妥妥當當,全全乎乎的。
有樓有車有電視還有洗衣機,司機兩個,丫環一群,啥都有……我也跟着念。
重新入殓時,杜秋月、杜老師趕回來了。
杜老師是劉玉翠陪着坐着一輛新買的桑塔納轎車回來的。
杜老師偏癱多年、半身不遂,走不成路了,車後備箱裡還裝着輪椅。
車進村後,是劉玉翠和司機一塊擡着他挪到輪椅上,推到靈前的。
到了靈前,又是劉玉翠和司機在一旁攙扶着他站直了,在老姑父和吳玉花的靈前,上了三炷香……杜老師雖偏癱,但穿得周周正正的,着新西裝,襯衣雪白,脖裡還象征性地挂一領帶,嘴裡嘟嘟囔囔的,也不知說什麼。
劉玉翠忙在一旁翻譯說:教授說,恩人,恩人哪! 老姑父遷墳的儀式就像他當年結婚一樣,是獨一無二的,十分隆重。
起棺時,鞭炮齊鳴;十二班響器吹着,烏央烏央的……無梁村人,凡接到信兒的,都回來了(據說,蔡總蔡思凡放了話,凡在外打工的,耽誤一日,給一百塊錢)。
一街兩行,站滿了人。
這次重新安葬,蔡總蔡思凡穿了重孝,手執哀杖,由闆材公司的兩個姑娘攙扶着走在最前邊。
跟着的是她兒子,兒子十歲,披麻戴孝,手裡捧一“牢盆”。
(據說,蔡思凡不能生育,兒子是收養的,這也有閑話。
)接着是老大老二,兩旁打引魂幡的是女婿們。
後邊是響器班子……響器班子後邊,是擡棺木的四十八條壯漢,兩成兩班……身穿重孝的蔡思凡,一身孝白,看上去十分的體面。
據說,她的喪服是在省城找人定做的,剪裁得很合身,人反倒顯得年輕了。
她的兩個姐姐,跟在她身後,由于終年勞作,看上去差别極大,竟似是兩代人的模樣。
于是,我相信,優越也是可以包裝的。
這時候,絕不會有人想到,她最早是從“腳屋”裡走出來的。
在村街的十字路口“轉靈”的時候,十二班響器對吹。
按規矩,“響器家”(平原鄉村的叫法)對班吹,凡赢
我說:可以呀。
有項目麼?大國說:項目?項目還不好說。
立項的事,一晚上就日弄出來了。
你隻要出錢,項目要多大有多大。
志鵬哥,你要出一千萬,我給縣長說說,給你弄個政協常委……聽他這麼說,我有些不高興,就說:你讓我考慮考慮。
當天下午,又來了一群記者,都是要采訪老姑父事迹的。
蔡家人都在忙着辦喪事,顧不上。
村長挨家挨戶動員,找來找去,隻叫來了十幾個村人,都是些七八十歲以上的老太太。
有國勝家、保祥家、春成家、海林家、印家、國燦媽、水橋家、寬家、麥勤家、榆錢媽……這些老太太,男人都先後下世了。
有的耳朵還聾,七嘴八舌的,也說不出什麼來。
可說着說着,頭一句腳一句,竟掉淚了。
最後,她們異口同聲,印象最深的,是“胡蘿蔔事件”……當年,老姑父剛當支書的時候,瞞下了四十七畝胡蘿蔔,救了全村人。
可這件事,是曆史遺留問題,不好報道。
記者走了,卻把老婆們的懷舊情緒給煽起來了。
于是又節外生枝……這事由三嬸(國勝家女人)牽頭,串聯了還活着的十二個老太太,挨家挨戶地聯絡,說是要由一家一戶湊錢,給老姑父立一碑。
老太太一合計,決定由騾子家女人出面,請縣史志辦的苗金水(騾子家的女兒,嫁給了原小學校長苗國安的兒子)撰寫碑文,碑文上要着重寫“胡蘿蔔事件”……一家一戶無論出資多少,都要在碑文上注明。
這十二個老太太,能量很大,僅是一個晚上,一家一家挨着收,收上來一萬零八十塊錢,立一碑足夠了。
本是蔡家遷墳、合葬,卻又鬧出了這麼一檔事,這把村長(村長是九爺家二孫子)難為壞了。
蔡家由蔡總、蔡思凡主事,也是要立碑的。
可村裡老太太偏又要張羅着湊錢立碑,村長是晚輩,兩邊都是得罪不起的……于是,村長跑前跑後,經過再三協商,最後蔡思凡勉強答應,“胡蘿蔔事件”可在碑文背面記之。
按蔡思凡的本意,是要謝過衆人,把收上來的那一萬零八十塊錢一一退回去。
可老太太們執意不肯,也就罷了。
遷墳的那一日,按照鄉俗,蔡家在姑爺墳裡用黑布圍搭起了方圓幾十平米的大棚。
爾後一路都有黑布棚罩着,這也叫“打黑傘”。
老姑父如今是陰間的人,不能見陽光……那一日,開棺後,蔡思凡一臉肅然,說:五叔,三嬸,下去吧,下去驗驗,看我爸的頭在不在?!還有你,丢哥,你也下去,做個見證! 下到地下去撿骨的,最先是三嬸。
三嬸雖老了,身子還硬朗,也膽大。
跟着的是幾個年歲大的嬸子(按鄉俗,隻有平輩才能下去撿骨殖)。
同輩的男人,就剩下五叔了。
五叔老得不行了,是由人攙着下去的……爾後,一個個傳話上來:在。
頭骨還在。
此刻,蔡思凡又說:老少爺們,誰還願下去,給我做個見證!一人一百,當場兌現……說完,當着衆人,她放聲大哭! 于是,傳言不攻自破…… 收撿骨殖時,三嬸膽大,三嬸一邊撿,一邊念叨:老蔡,搬家了,住新宅了。
老蔡,搬家了,住新宅了……閨女們都給你安排好了,妥妥當當,全全乎乎的。
有樓有車有電視還有洗衣機,司機兩個,丫環一群,啥都有……我也跟着念。
重新入殓時,杜秋月、杜老師趕回來了。
杜老師是劉玉翠陪着坐着一輛新買的桑塔納轎車回來的。
杜老師偏癱多年、半身不遂,走不成路了,車後備箱裡還裝着輪椅。
車進村後,是劉玉翠和司機一塊擡着他挪到輪椅上,推到靈前的。
到了靈前,又是劉玉翠和司機在一旁攙扶着他站直了,在老姑父和吳玉花的靈前,上了三炷香……杜老師雖偏癱,但穿得周周正正的,着新西裝,襯衣雪白,脖裡還象征性地挂一領帶,嘴裡嘟嘟囔囔的,也不知說什麼。
劉玉翠忙在一旁翻譯說:教授說,恩人,恩人哪! 老姑父遷墳的儀式就像他當年結婚一樣,是獨一無二的,十分隆重。
起棺時,鞭炮齊鳴;十二班響器吹着,烏央烏央的……無梁村人,凡接到信兒的,都回來了(據說,蔡總蔡思凡放了話,凡在外打工的,耽誤一日,給一百塊錢)。
一街兩行,站滿了人。
這次重新安葬,蔡總蔡思凡穿了重孝,手執哀杖,由闆材公司的兩個姑娘攙扶着走在最前邊。
跟着的是她兒子,兒子十歲,披麻戴孝,手裡捧一“牢盆”。
(據說,蔡思凡不能生育,兒子是收養的,這也有閑話。
)接着是老大老二,兩旁打引魂幡的是女婿們。
後邊是響器班子……響器班子後邊,是擡棺木的四十八條壯漢,兩成兩班……身穿重孝的蔡思凡,一身孝白,看上去十分的體面。
據說,她的喪服是在省城找人定做的,剪裁得很合身,人反倒顯得年輕了。
她的兩個姐姐,跟在她身後,由于終年勞作,看上去差别極大,竟似是兩代人的模樣。
于是,我相信,優越也是可以包裝的。
這時候,絕不會有人想到,她最早是從“腳屋”裡走出來的。
在村街的十字路口“轉靈”的時候,十二班響器對吹。
按規矩,“響器家”(平原鄉村的叫法)對班吹,凡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