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蟲嫂是那一年的年關,讓人拉她回村的。
回來時,她已下不了車了,是讓一個拉三輪的背進屋去的。
村裡人都跑去看她,一個個說:拐嫂,你也不言一聲,大過年的,咋這時候回來了?她見人就說:孩子們都很好。
都孝順。
可她享不了這福。
她又說,城裡啥都好,可連個說話的人也沒有。
她說,這人一閑,病就出來了,腰也疼,腿也疼,渾身哪兒哪兒都疼。
也說不出啥病,是閑的了。
她還說,她不想連累孩子,就偷着回來了……村裡人都說:這人,說回來就回來,孩子們能不着急麼?她說:說了。
走後才讓人捎信兒的。
怕他們不讓。
人們聽了,覺得她話裡有話,也不便多問。
她是三天後咽氣的。
臨死前,她伸手去夠那把破扇子,她說:扇子,這把扇子跟了我多年……她身上沒有力氣了,夠了幾次,沒夠着。
臨咽氣時,她伸手指了指,喃喃地說:我不連累人。
我還有把破扇子。
後來又有傳聞,說蟲嫂之所以回來,是因為大月和小月的緣故…… 據說,把蟲嫂接到城裡,本是三花的主意。
按三花的話說,她一是心疼娘,二是想讓蟲嫂幫她帶一帶孩子。
于是就出面跟兩個哥哥商量,要把蟲嫂接到城裡來,由三家輪流供養。
大國開始不願。
可他是老大,不便拒絕。
再說了,在家裡他也是個怕老婆的主兒,不當家。
後來大國隻答應出錢,堅決不讓去家住。
于是就由二國和三花輪流養活,一輪一個月。
開初還好,蟲嫂幫他們看個孩子,做做飯,一天到晚也不閑着……隻是時常會遭受媳婦和女婿的白眼。
她都忍了。
小心翼翼的,免生氣。
蟲嫂就這麼在兩家住着,一輪一個月。
可輪着輪着,就出了嫌隙了。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二十八天。
二國、三花偏偏在這件事上沒有商量好……到了這一年年關的時候,這個月是小進,隻有二十九天。
就在二十九号晚上,三花出差在外,她女婿按一月一輪的規定,把生了病的蟲嫂送到了二哥家門前。
可這天二國也不在家,二嫂不願接,問大月小月怎麼算?二嫂這人大學本科畢業,理性,有潔癖,為人偏執,非要争個道理。
她很認真地對蟲嫂說: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二十九天,這不是錢的問題,誰也不缺這倆錢,是時間的問題……可這邊,三花的男人是做生意的,年關這一段生意好,他急着去辦年貨呢,不想跟老二家啰嗦,說:自己老人,差這一半天哩?二嫂說:你别走。
話不能這樣說。
誰也沒說不養老人……三花女婿不吃她這一套,急着要走,兩人吵了幾句,把蟲嫂放下就走了。
于是,就把蟲嫂晾在門外了。
天寒地凍的,蟲嫂在二國門前坐了很久……那會兒,蟲嫂一定很傷心。
她怎麼也沒想到,她會讓女婿和媳婦晾在門外。
無梁村人又一次憤怒了! 安葬蟲嫂時,村人還以為她很有錢。
她收了十二年破爛,都說她發了。
可是,搜遍了整個家,卻沒找到一分錢,隻找到了一百零四份郵局的彙單,那一張張彙單上寫着吳大國、吳二國、吳國花的名字……還有那把破扇子。
全村人商量說,要把大國、二國、三花揪回來,好好羞辱他們一番!不然,就去縣上告他們!還有的說,把那些郵局的彙單貼出來,舉着拿到縣上去,看他們臉往哪兒擱?! 一村人正鬧嚷嚷地商量着如何懲罰這些不肖之子!大夥又一次興奮起來,想了很多辦法……可就在這時,突然有心細的女人拿起了那把破扇子,說:怪了,這蟲嫂為啥老提扇子呢?有人說,是啊,她咽氣時,指了又指,一再說:扇子。
她還有把破扇子。
這啥意思?……于是,女人們拿着那把破扇子,你看我看,衆人傳來傳去,終于發現,那纏着布條的扇子把兒上果然有蹊跷。
待解了那纏在扇子把兒上的破布,那布黑污污的,一層一層的……發現裡邊裹着的竟是一個存折,存折裹在扇子把兒上,由一層層的黑布纏着,存折上有三萬塊錢! 人們驚歎一聲,說:這個女人哪! 一聽說扇子把兒上纏有存折,大國回來了,二國回來了,三花也回來了,都說是要争着行孝的……可村人們把着村口不讓他們進村。
大國本來嚷嚷說要跟村裡本家人打官司,可問了律師後,就再也不吭了。
有了這三萬塊錢,在老姑父的帶領下,經村委會出證明取出來後,給蟲嫂辦了一個風風光光的葬禮。
于是,村街裡搭了靈棚,置了桐木棺材,請來了四班響器,還租來了三個哭喪的“孝子”,一人給一百塊錢。
租來的“孝子”很賣力,又哭又唱的,聲震屋瓦,一街兩行圍了很多人看。
喪宴也辦得很體面,院子裡整整擺了四十桌酒席,上的是全魚全雞,很隆重的喪宴……那些曾經打過她、罵過她的女人,一個個哭着,把蟲嫂洗得幹幹淨淨的,送進老墳裡去了。
蟲嫂與老拐合葬後,還用剩下的錢立了一通碑。
據說,後來,大國、二國、三花也翻臉了。
三家就“大月與小月”大吵一架!……從此以後,再也不來往了。
每到清明節,三花回來一次就哭一次……可她回來并不到村裡去,隻去墳地,燒一燒紙錢,哭了就走,不見村裡任何人。
大國二國再沒回來過,人們說,他們是沒臉回來了。
又過了一些年,大國提拔了,當上了縣教育局分管招生工作的副局長。
無梁村人聽說後,又開始主動找上門去。
去的時候,帶些土特産:小磨香油、柿餅、花生什麼的。
還怕人家不讓進門,心裡打鼓,怯怯地、很孫子地叫一聲:吳局長,吳局長在家麼?……吳局長倒也大度,客客氣氣的,不與村人計較……凡能辦的事,也辦。
就這樣,大國又與村人來往了。
這時候,人們又說:其實,大國人不賴,雖說當了官,挺仁義。
當然,為的是孩子…… 蟲嫂的事,沒人再提了,一句也不提,好像世上根本就沒有這個人。
地裡的草,該長還長。
誰都知道,有一種草,那叫“小蟲窩蛋”。
我告訴你:至今我手裡仍放着老姑父為蟲嫂寫的五張“白條”。
一張是二國考大學的時候寫的,另一張是為三花找工作時寫的……還有三張是蟲嫂收破爛時,她的三輪車數次被工商局沒收的事……老姑父的“白條”,首句仍是:見字如面。
回來時,她已下不了車了,是讓一個拉三輪的背進屋去的。
村裡人都跑去看她,一個個說:拐嫂,你也不言一聲,大過年的,咋這時候回來了?她見人就說:孩子們都很好。
都孝順。
可她享不了這福。
她又說,城裡啥都好,可連個說話的人也沒有。
她說,這人一閑,病就出來了,腰也疼,腿也疼,渾身哪兒哪兒都疼。
也說不出啥病,是閑的了。
她還說,她不想連累孩子,就偷着回來了……村裡人都說:這人,說回來就回來,孩子們能不着急麼?她說:說了。
走後才讓人捎信兒的。
怕他們不讓。
人們聽了,覺得她話裡有話,也不便多問。
她是三天後咽氣的。
臨死前,她伸手去夠那把破扇子,她說:扇子,這把扇子跟了我多年……她身上沒有力氣了,夠了幾次,沒夠着。
臨咽氣時,她伸手指了指,喃喃地說:我不連累人。
我還有把破扇子。
後來又有傳聞,說蟲嫂之所以回來,是因為大月和小月的緣故…… 據說,把蟲嫂接到城裡,本是三花的主意。
按三花的話說,她一是心疼娘,二是想讓蟲嫂幫她帶一帶孩子。
于是就出面跟兩個哥哥商量,要把蟲嫂接到城裡來,由三家輪流供養。
大國開始不願。
可他是老大,不便拒絕。
再說了,在家裡他也是個怕老婆的主兒,不當家。
後來大國隻答應出錢,堅決不讓去家住。
于是就由二國和三花輪流養活,一輪一個月。
開初還好,蟲嫂幫他們看個孩子,做做飯,一天到晚也不閑着……隻是時常會遭受媳婦和女婿的白眼。
她都忍了。
小心翼翼的,免生氣。
蟲嫂就這麼在兩家住着,一輪一個月。
可輪着輪着,就出了嫌隙了。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二十八天。
二國、三花偏偏在這件事上沒有商量好……到了這一年年關的時候,這個月是小進,隻有二十九天。
就在二十九号晚上,三花出差在外,她女婿按一月一輪的規定,把生了病的蟲嫂送到了二哥家門前。
可這天二國也不在家,二嫂不願接,問大月小月怎麼算?二嫂這人大學本科畢業,理性,有潔癖,為人偏執,非要争個道理。
她很認真地對蟲嫂說: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二十九天,這不是錢的問題,誰也不缺這倆錢,是時間的問題……可這邊,三花的男人是做生意的,年關這一段生意好,他急着去辦年貨呢,不想跟老二家啰嗦,說:自己老人,差這一半天哩?二嫂說:你别走。
話不能這樣說。
誰也沒說不養老人……三花女婿不吃她這一套,急着要走,兩人吵了幾句,把蟲嫂放下就走了。
于是,就把蟲嫂晾在門外了。
天寒地凍的,蟲嫂在二國門前坐了很久……那會兒,蟲嫂一定很傷心。
她怎麼也沒想到,她會讓女婿和媳婦晾在門外。
無梁村人又一次憤怒了! 安葬蟲嫂時,村人還以為她很有錢。
她收了十二年破爛,都說她發了。
可是,搜遍了整個家,卻沒找到一分錢,隻找到了一百零四份郵局的彙單,那一張張彙單上寫着吳大國、吳二國、吳國花的名字……還有那把破扇子。
全村人商量說,要把大國、二國、三花揪回來,好好羞辱他們一番!不然,就去縣上告他們!還有的說,把那些郵局的彙單貼出來,舉着拿到縣上去,看他們臉往哪兒擱?! 一村人正鬧嚷嚷地商量着如何懲罰這些不肖之子!大夥又一次興奮起來,想了很多辦法……可就在這時,突然有心細的女人拿起了那把破扇子,說:怪了,這蟲嫂為啥老提扇子呢?有人說,是啊,她咽氣時,指了又指,一再說:扇子。
她還有把破扇子。
這啥意思?……于是,女人們拿着那把破扇子,你看我看,衆人傳來傳去,終于發現,那纏着布條的扇子把兒上果然有蹊跷。
待解了那纏在扇子把兒上的破布,那布黑污污的,一層一層的……發現裡邊裹着的竟是一個存折,存折裹在扇子把兒上,由一層層的黑布纏着,存折上有三萬塊錢! 人們驚歎一聲,說:這個女人哪! 一聽說扇子把兒上纏有存折,大國回來了,二國回來了,三花也回來了,都說是要争着行孝的……可村人們把着村口不讓他們進村。
大國本來嚷嚷說要跟村裡本家人打官司,可問了律師後,就再也不吭了。
有了這三萬塊錢,在老姑父的帶領下,經村委會出證明取出來後,給蟲嫂辦了一個風風光光的葬禮。
于是,村街裡搭了靈棚,置了桐木棺材,請來了四班響器,還租來了三個哭喪的“孝子”,一人給一百塊錢。
租來的“孝子”很賣力,又哭又唱的,聲震屋瓦,一街兩行圍了很多人看。
喪宴也辦得很體面,院子裡整整擺了四十桌酒席,上的是全魚全雞,很隆重的喪宴……那些曾經打過她、罵過她的女人,一個個哭着,把蟲嫂洗得幹幹淨淨的,送進老墳裡去了。
蟲嫂與老拐合葬後,還用剩下的錢立了一通碑。
據說,後來,大國、二國、三花也翻臉了。
三家就“大月與小月”大吵一架!……從此以後,再也不來往了。
每到清明節,三花回來一次就哭一次……可她回來并不到村裡去,隻去墳地,燒一燒紙錢,哭了就走,不見村裡任何人。
大國二國再沒回來過,人們說,他們是沒臉回來了。
又過了一些年,大國提拔了,當上了縣教育局分管招生工作的副局長。
無梁村人聽說後,又開始主動找上門去。
去的時候,帶些土特産:小磨香油、柿餅、花生什麼的。
還怕人家不讓進門,心裡打鼓,怯怯地、很孫子地叫一聲:吳局長,吳局長在家麼?……吳局長倒也大度,客客氣氣的,不與村人計較……凡能辦的事,也辦。
就這樣,大國又與村人來往了。
這時候,人們又說:其實,大國人不賴,雖說當了官,挺仁義。
當然,為的是孩子…… 蟲嫂的事,沒人再提了,一句也不提,好像世上根本就沒有這個人。
地裡的草,該長還長。
誰都知道,有一種草,那叫“小蟲窩蛋”。
我告訴你:至今我手裡仍放着老姑父為蟲嫂寫的五張“白條”。
一張是二國考大學的時候寫的,另一張是為三花找工作時寫的……還有三張是蟲嫂收破爛時,她的三輪車數次被工商局沒收的事……老姑父的“白條”,首句仍是:見字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