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我是一粒種子。
我把自己移栽進了城市。
我要說,我是一粒成熟的種子。
我的成熟是在十二歲之前完成的。
我還告訴你,我是一個有背景的人。
我有許多老師,家鄉的每一棵草都是我的老師……早在十二歲之前,我已讀完了三千張臉,吃過了田野裡生長的各種植物,見識過了各樣的生死。
此後生活的每一天都是過程了。
過程是不可超越的。
我身上背負着五千七百九十八畝土地(不帶宅基),近六千隻眼睛(也有三五隻瞎了或是半瞎,可他們都看着我呢),還有近三千個把不住門兒的(有時候,能把死人說活,也能把活人說死的)嘴巴,他們的唾沫星子是可以淹人的。
我之所以把自己展覽出來,是為了讓你了解,在這個世界上人跟人是不一樣的。
每個人都是有背景的。
一個人的童年或者說是背景,是可以影響一個人一生的。
比如說,在我的潛意識裡,電話鈴響和狗咬聲是一樣的突兀。
不過,現在不同了。
狗也到城市裡來了。
在我進入城市的頭一個十年裡,你要問我最怕什麼,我告訴你,我最怕的是電話鈴聲。
每一次電話鈴響,都會讓我心驚肉跳! 有時候,我又覺得我是一個楔子。
強行嵌進城市裡的一隻柳木楔子。
雖然我滿身是芽兒,可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水泥地上紮下根來,長成一棵樹。
因為,家鄉父老還等着我植下的陰涼呢。
三十年前,當我背着行李來到省城的時候,下了火車,已是黃昏了。
滿眼都是燈。
燈就像菊花一樣一盞一盞開放着,卻沒有一盞是我的。
可我心裡仍然充滿暖意,因為我是一個有“單位”的人了。
那時候我順着柏油馬路往前走,公共汽車一輛一輛從我身邊開過,自行車的鈴聲一串串響着,人流像潮水一樣湧動,我知道他們都是有方向的人,回家的人。
我也有方向,單位就是我的方向。
我不急,我沒有乘車。
不是錢的問題(那時公共汽車坐一站五分錢,三站一毛),我是想用腳步丈量一下這座我很有可能就此紮下根來的城市。
每當我走過一兩個路口,就會看到一個公共汽車的路牌。
那時候的路牌很簡約,一根刷了藍白兩色漆的鐵杆子,杆子上挂着一個刷了紅漆的鐵牌子,牌子很多,一路車一個牌。
牌子上标着通往各站的站名……那路牌叫人覺得親切。
我以後就是這個城市的人了。
不客氣地說,最初,我走在省城的柏油馬路上就像是走在紅地毯上一樣,很幸福。
路兩旁亮着一盞盞路燈,那光芒是五彩的,這就是我的未來。
周圍的自行車鈴聲也十分悅耳,公共汽車刹車後的那一聲“嗞”很溫馨,很生動……我很想給這個城市打聲招呼,嗨一聲:你大爺的,我來了。
我邊走邊問,走了一小時四十六分鐘,當我摸到單位的時候,我一下子就失去“方向”了。
在學院門口,傳達室的老者告訴我說:下班了。
你明天再來吧。
我說我是來報到的。
老者說:我知道你是來報到的。
人事部門的人都下班了。
你明天來,明天上午八點……我站在那裡,遲疑了很久,我不知道該往何處去。
我有點蒙。
我順着一條條街道漫無目的地往前走,邊走邊想,我該往哪兒去呢?我甚至不知道餓。
我隻是在想,是不是到火車站去蹲一夜?雖然那時我兜裡揣着一百二十六塊六毛錢(這是我讀研節約下來的),可我沒有想到可以住旅館。
我根本就沒有住旅館的意識。
再說,那時候還沒有實行身份證制度,住旅館是要證明的。
在報到之前,我無法證明自己的身份。
那就是說,我現在是一個沒有身份的人。
我無處可去。
就這麼走着走着,我腦海裡突然蹦出了一個念頭:油菜!我緊緊地抓着這個念頭不放,心裡一遍一遍地念着:油菜。
油菜。
油菜。
油菜是一個人的兒時小名。
他也是無梁村人,吳老根家的兒子,大名叫吳有才。
吳有才在部隊裡當了三年工程兵,複員後轉業到颍平市一家建築公司當了建築工人。
記得夏天裡他回家鄉時我跟他見過一面,他穿着一件“的确良”短袖衫,手上戴着一塊手表,很驕傲地說:我們的工地遷到省裡去了。
在省城蓋大樓,在某某路某某街……去呀,你們都去,到時找我!我知道,他也就這麼順口一說。
他知道村裡人沒有機會到省城去,才這麼說的。
這叫“巧讓客碰上熱粘皮”,我真的來了。
在我苦思冥想之後,我終于想到了這麼一個老鄉,七不沾八不連的“關系”。
可什麼路什麼街呢?我實在想不起來了。
那是冬天,走着走着,天開始下雪了,小雪。
城市的夜晚有燈撐着,那暖意是彩色的,也是有差别的。
城市最寒冷之處,是讓人看到了差别。
在飄着雪花的夜晚,我順着馬路往前走。
那時城市裡剛剛時興羊皮衣,百貨商場的櫥窗裡展示着各式各樣的羊皮;大街上行走的也是羊皮,有駝色、藍色、紅色和黑色的羊皮……羊皮衣一旦穿在女人的身上,皮帶子一紮,腰就細溜了,屁股一扭一扭,更顯臀肥。
馬路上響着很時尚的“嘚兒、嘚兒”的節奏,圓潤飽滿的節奏,叫人春心蕩漾的節奏(後來,等我穿上羊皮衣的時候,城裡已經沒人再穿羊皮了,它過時了,成了三陪小姐的着裝了)。
那時,我的眼是在鄉村裡經過節儉訓練的,尚不敢亂看。
省城的路有經、緯之分,我從經一路一直走到經十路,爾後從緯九路拐到緯一路、和平路、文化路、黃河路、農業路、京廣大道……夜漸深了,天空飛舞着雪花。
有燈光的夜晚雪花像粉色的天幔,洋洋灑灑,給女羊皮們那“嘚兒、嘚兒”的節奏輸送着溫文爾雅的詩意。
可我,走着走着,卻聞到了一股薄荷的氣味。
燈光裡有針,有薄荷,一絲絲的。
無論走到哪條路上,我都能聞到一股薄荷的氣味,那是從燈光裡冒出來的。
我的腿很沉,越
我把自己移栽進了城市。
我要說,我是一粒成熟的種子。
我的成熟是在十二歲之前完成的。
我還告訴你,我是一個有背景的人。
我有許多老師,家鄉的每一棵草都是我的老師……早在十二歲之前,我已讀完了三千張臉,吃過了田野裡生長的各種植物,見識過了各樣的生死。
此後生活的每一天都是過程了。
過程是不可超越的。
我身上背負着五千七百九十八畝土地(不帶宅基),近六千隻眼睛(也有三五隻瞎了或是半瞎,可他們都看着我呢),還有近三千個把不住門兒的(有時候,能把死人說活,也能把活人說死的)嘴巴,他們的唾沫星子是可以淹人的。
我之所以把自己展覽出來,是為了讓你了解,在這個世界上人跟人是不一樣的。
每個人都是有背景的。
一個人的童年或者說是背景,是可以影響一個人一生的。
比如說,在我的潛意識裡,電話鈴響和狗咬聲是一樣的突兀。
不過,現在不同了。
狗也到城市裡來了。
在我進入城市的頭一個十年裡,你要問我最怕什麼,我告訴你,我最怕的是電話鈴聲。
每一次電話鈴響,都會讓我心驚肉跳! 有時候,我又覺得我是一個楔子。
強行嵌進城市裡的一隻柳木楔子。
雖然我滿身是芽兒,可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水泥地上紮下根來,長成一棵樹。
因為,家鄉父老還等着我植下的陰涼呢。
三十年前,當我背着行李來到省城的時候,下了火車,已是黃昏了。
滿眼都是燈。
燈就像菊花一樣一盞一盞開放着,卻沒有一盞是我的。
可我心裡仍然充滿暖意,因為我是一個有“單位”的人了。
那時候我順着柏油馬路往前走,公共汽車一輛一輛從我身邊開過,自行車的鈴聲一串串響着,人流像潮水一樣湧動,我知道他們都是有方向的人,回家的人。
我也有方向,單位就是我的方向。
我不急,我沒有乘車。
不是錢的問題(那時公共汽車坐一站五分錢,三站一毛),我是想用腳步丈量一下這座我很有可能就此紮下根來的城市。
每當我走過一兩個路口,就會看到一個公共汽車的路牌。
那時候的路牌很簡約,一根刷了藍白兩色漆的鐵杆子,杆子上挂着一個刷了紅漆的鐵牌子,牌子很多,一路車一個牌。
牌子上标着通往各站的站名……那路牌叫人覺得親切。
我以後就是這個城市的人了。
不客氣地說,最初,我走在省城的柏油馬路上就像是走在紅地毯上一樣,很幸福。
路兩旁亮着一盞盞路燈,那光芒是五彩的,這就是我的未來。
周圍的自行車鈴聲也十分悅耳,公共汽車刹車後的那一聲“嗞”很溫馨,很生動……我很想給這個城市打聲招呼,嗨一聲:你大爺的,我來了。
我邊走邊問,走了一小時四十六分鐘,當我摸到單位的時候,我一下子就失去“方向”了。
在學院門口,傳達室的老者告訴我說:下班了。
你明天再來吧。
我說我是來報到的。
老者說:我知道你是來報到的。
人事部門的人都下班了。
你明天來,明天上午八點……我站在那裡,遲疑了很久,我不知道該往何處去。
我有點蒙。
我順着一條條街道漫無目的地往前走,邊走邊想,我該往哪兒去呢?我甚至不知道餓。
我隻是在想,是不是到火車站去蹲一夜?雖然那時我兜裡揣着一百二十六塊六毛錢(這是我讀研節約下來的),可我沒有想到可以住旅館。
我根本就沒有住旅館的意識。
再說,那時候還沒有實行身份證制度,住旅館是要證明的。
在報到之前,我無法證明自己的身份。
那就是說,我現在是一個沒有身份的人。
我無處可去。
就這麼走着走着,我腦海裡突然蹦出了一個念頭:油菜!我緊緊地抓着這個念頭不放,心裡一遍一遍地念着:油菜。
油菜。
油菜。
油菜是一個人的兒時小名。
他也是無梁村人,吳老根家的兒子,大名叫吳有才。
吳有才在部隊裡當了三年工程兵,複員後轉業到颍平市一家建築公司當了建築工人。
記得夏天裡他回家鄉時我跟他見過一面,他穿着一件“的确良”短袖衫,手上戴着一塊手表,很驕傲地說:我們的工地遷到省裡去了。
在省城蓋大樓,在某某路某某街……去呀,你們都去,到時找我!我知道,他也就這麼順口一說。
他知道村裡人沒有機會到省城去,才這麼說的。
這叫“巧讓客碰上熱粘皮”,我真的來了。
在我苦思冥想之後,我終于想到了這麼一個老鄉,七不沾八不連的“關系”。
可什麼路什麼街呢?我實在想不起來了。
那是冬天,走着走着,天開始下雪了,小雪。
城市的夜晚有燈撐着,那暖意是彩色的,也是有差别的。
城市最寒冷之處,是讓人看到了差别。
在飄着雪花的夜晚,我順着馬路往前走。
那時城市裡剛剛時興羊皮衣,百貨商場的櫥窗裡展示着各式各樣的羊皮;大街上行走的也是羊皮,有駝色、藍色、紅色和黑色的羊皮……羊皮衣一旦穿在女人的身上,皮帶子一紮,腰就細溜了,屁股一扭一扭,更顯臀肥。
馬路上響着很時尚的“嘚兒、嘚兒”的節奏,圓潤飽滿的節奏,叫人春心蕩漾的節奏(後來,等我穿上羊皮衣的時候,城裡已經沒人再穿羊皮了,它過時了,成了三陪小姐的着裝了)。
那時,我的眼是在鄉村裡經過節儉訓練的,尚不敢亂看。
省城的路有經、緯之分,我從經一路一直走到經十路,爾後從緯九路拐到緯一路、和平路、文化路、黃河路、農業路、京廣大道……夜漸深了,天空飛舞着雪花。
有燈光的夜晚雪花像粉色的天幔,洋洋灑灑,給女羊皮們那“嘚兒、嘚兒”的節奏輸送着溫文爾雅的詩意。
可我,走着走着,卻聞到了一股薄荷的氣味。
燈光裡有針,有薄荷,一絲絲的。
無論走到哪條路上,我都能聞到一股薄荷的氣味,那是從燈光裡冒出來的。
我的腿很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