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伍

關燈
這二十一眼鹽井,除了天海,出鹵最多的即是炎陽,而大公鑿于北周武帝,當下孜城如此綿延一千五百餘年的鹽井僅有兩口,一是餘家慎餘堂的大公,二是林家四友堂的富世,對兩家來說,均是不可估價。

    兩口井都位于孜溪河畔,兩岸天車一般高低,隔河遙遙相望,盛夏苦熱,幼時的達之和恩溥常在河中遊戲,從此岸遊至彼岸,令之不能下水,就悶悶不樂,枯坐岸邊,等他們再遊回來。

    二人為逗令之開心,總一人在井上取一包鹽,單手托起至頭頂,看遊回時尚有多少未化,孜溪河寬水急,若是平常人,遊不過半,整包鹽就全化在水裡。

    達之也是從那時方恍惚知道,恩溥待令之,已是有所不同,為博令之一笑,好幾次恩溥手上的鹽絲毫不損,上岸後卻得癱躺岸邊沙灘,久久不得起身。

     這五十年來,大公井出鹵漸稀,但它從來是慎餘堂的福地,餘家仍給它分去最好的鹽工和管事。

    每年暮春,井上拜祭天地,祭壇就設在大公井的天車底下,五牲齊全,那豬并非整豬,而是一個胖胖豬頭,白水煮大半日才能熟透。

    上完供大家哄搶貢品,大都愛肥雞肥鴨,隻有幼時令之,把豬頭緊緊抱在懷裡:“恩溥哥哥最喜歡吃涼拌豬腦殼。

    ”慎餘堂所出最名貴的魚籽鹽每年不過百來斤,從不出售,僅是餘家自用送禮,兩百年來也一直是用大公井出的鹽鹵煎制。

    達之回國後井上汲鹵都換了機器,大公井卻還是一直用的壯牛推車,出那麼一點點鹵,這兩年除了熬魚籽鹽,也沒有别的去處。

    這種鹽頗需手藝,小皇帝退位之時,慎餘堂中尚有十人能煎出不散不破珍珠大小的魚籽鹽,這幾年老鹽工死了兩人,又有三人失明,剩下五人也大都年近七十,有無心再做的,有因這兩年孜城戰禍不斷,遷去外地的,手下雖有學徒,也暫且出不了師。

    餘立心一年前來信還特意問起此事:“大公今年出鹵如何?魚籽鹽可能無恙?此鹽不過取個吉兆,卻萬不能斷,若是井上實在無人可用,孫師傅人在省城,往年慎餘堂待他有恩,你可親自上門,邀其回鄉,令之自小最得孫師傅疼愛,可攜她同去,以情動之……為父人在此地,夢萦孜城,你萬萬謹記,大公不倒不枯,慎餘堂就必能長存。

    ” 達之接到電報,去找恩溥商議,坐下先冷笑半晌:“父親……若是我們大事不成,慎餘堂也就是在他手上敗掉……我看他已失了大半心智,為入股這鹽業銀行,連大公井也要讓我押出去,且不說他自己以前立的規矩,要是想做銀行錢莊,就在孜城有何不可?他還催得緊,三日已來了兩封急電,你說,我是照辦還是應付應付?” 恩溥想了想,道:“鹽業銀行的經理是張鎮芳,袁世凱死後,張鎮芳就一直是張勳的人,而張勳……說不清他是誰的人,現今不管大總統和總理,看來都會有用得着他的時候……你父親想要入股,倒不見得隻是看重什麼銀行,我看他是想借此拉攏拉攏和張勳的關系。

    ” 達之冷笑:“袁世凱這麼瞎鬧一通,父親不知道砸進去多少錢,現在不知收手,倒是有越陷越深的意思。

    ” 恩溥聽了這話,心有所動,突道:“誰不是呢?達之,咱們此前所商之事,你可有片刻覺得不妥?” 已是初夏,自上次腿傷初愈,恩溥就搬出了四友堂大宅,一人住在外頭。

    他把林家在城西一個久未有人的宅院拾掇了出來,院子極小,不過五間廂房,除了小五每日開車,恩溥隻帶了兩個從小跟着他的仆婦過來,一人打掃收拾,一人做飯洗衣,他現今吃得素簡,早晚吃面,中午則在商會或井上随便對付兩口。

    林家在孜城有數十處宅地,這怕是最小的一處,房前小院僅三十尺見方,連個池子都沒有,一口粗陶大缸裡養了幾株睡蓮,此時将開未開,露出星點黃色花蕊。

    院中雜草亂生,恩溥特特讓仆婦不需太過收拾,也無甚名貴草木,一株榕樹已需二人環抱,須根垂地,又落地生根,纏住旁邊的一棵杏樹,杏花已褪,青杏初結,藏于葉下,得定睛細尋,方能看清。

     恩溥說完這話,也不看達之雙眼,起身摘了兩枚青杏,達之愣了半晌,追至院内,道:“你這話什麼意思?” 恩溥攤開雙手,給達之看那兩枚小小青杏:“也沒什麼意思,我隻是想,萬一我們錯了呢?” 達之道:“我們不會錯。

    ” “你怎麼知道?” “你忘記當年你是怎麼和我通宵長談,讓我入夥的了?” “我都記得,但這和對錯沒有關系,我也可能會錯。

    ” “對錯由我們自己心定。

    ” “不,對錯就是對錯。

    ” “你的意思是,當年你信的,現今你不信了?” 恩溥還是低頭玩那兩枚青杏:“也不是,我隻是沒那麼确定了。

    ” 達之突地伸手把杏子拂到地上,聲冷似冰:“你最好确定确定,要是你不想唱這出大戲了,總得提前讓我知曉。

    ”說罷,他一腳踩向地上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