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
關燈
小
中
大
不是覺得麻煩,你是不忍。
” “你想得太複雜。
” “恩溥,從認識的第一天起我就知道,你和别的人不一樣。
” “千夏小姐,你言重了,眼下何等時局,有何所謂一樣不一樣。
” 林恩溥和千夏相識于光緒三十四年,後來恩溥慣對人說,那是明治四十一年。
早稻田大學自明治三十八年起設有清國留學生部,接收庚子賠款後的官派學生,恩溥則是自掏腰包的富家少爺,其他中國學生不大看得上他,平日裡彼此無甚交集,隻有每到開同鄉會前,才會有人來找他募捐。
總來找他的那人,長得黑胖,單眼覆白膜,話聲似刀鋒磨石,拿了恩溥的錢,此後再遇上,照樣見面不識,後來這人也失了蹤迹,聽說是追随同盟會的人回國革命,恩溥隻心道:原來革命黨裡,就是這麼些人。
恩溥先進文學部,學了一年隻覺無趣,就又轉到法政部,他沒對家人提起,林家讓他留洋,不過是想要個名頭,無人關心他學的是什麼,那時他還給令之寫信,這件事本也不大重要,他卻斟酌數次,未有下筆。
最初一年,他在東京過得悶氣,閑時更思孜城和令之,但到了第二年,心中漸生波瀾,再想起令之,眼中已像生了霧氣,他倒是有一張令之在省城讀書時的相片,穿小袖窄邊的藍布褂裙,黑鞋白襪,發梳雙辮,言笑盈盈。
他也時常拿出相片細看,卻越看越覺令之稚小,仿似多年以前,他們在盛夏去孜溪河上遊水,他遊得快,片刻到了河心,轉頭去看百尺之外的令之,隻小小一個頭,又長絨絨毛發,仿佛倒像隻貓,他無端端地,心中一驚。
這照片他先是夾在一本《新社會》的舊刊中,後來又不知怎麼放進了某本幸德秋水的書裡,書是他日日翻看的,相片每日在眼前晃動,他反倒記不起令之的模樣。
那年也是清明前後,林恩溥在神田初見千夏。
明治三十九年日華學生會成立後,事務所就設在神田的錦輝館,說是“其目的為圖兩國學生間親睦,進益德智”,隔月開一次例會。
錦輝館向來是個熱鬧地方,自革命派至保皇黨,凡是在日本的國人,少有不去該處的,那年章太炎出獄後橫渡東京,就是在錦輝館即席演說,據說在場有留日學生數千人,一時盛況無前,那日恰逢東京暴雨,館内已無立錐之地,不少學生擠在館外走廊中,其實聽不見隻字片語,卻無人離去。
這邊的中國學生無非這麼兩種,要不一心求學,要不一心向政,恩溥則漸漸發現,自己對兩者皆無甚興趣,來東京一年,他不大上課,也從未去過錦輝館,平日裡大都在圖書館中看些閑書,開始還出外走走,半年之後就越發少離開學校。
但他遇到千夏那日,東京陰雨多時,終得放晴,宿舍中另外五人,既想外出遊玩,又吝惜錢财,就死活拉上他同去,恩溥心知他們不過想找人付賬,卻也不說破,六人于是一同坐車去了神田。
下車後不過随意走走,暮春時分,路旁密密植了粉櫻,因前幾日風雨交加,花瓣落了一地,此處櫻花色深,沾雨後近乎斑斑血痕。
恩溥想到去年此時初見滿城櫻花,深感震動,給令之郵去數頁長信,現今他卻時常懶于提筆。
他并非悄然情變,有時夜深,想到令之,仍覺得甜蜜悸動,但不知為何,他覺得這件事漸漸不再重要,重要的事情,他卻又未能尋到,唯有前路茫茫,内心虛空。
他們走了大半個時辰,大家都覺肚餓,沿途見一一食鋪,門前布簾上有“鋤焼き”字樣,同行中有人道:“這是火鍋,咱們不如也去吃吃天皇推崇的牛肉。
”于是就進了這店。
孜城也喜食牛油火鍋,且專燙下水,恩溥想到毛肚脆香、鵝腸爽利,忽感饑餓,坐下之後點了菜,又叫了兩壺清酒,店主先上滿滿一大盤牛肉,在抹上野鴨油的鐵鍋内稍加煎制,待牛肉顯出焦色,再倒入噴香醬油,又待湯汁煮沸,這才加了蘑菇豆腐和春筍,慢慢炖上。
日本的牛肉不似孜城,須老死後方能進食,幾是入口即化,也無需其他調味,大家吃得高興,有一人忽提及當時在這邊上的錦輝館聽太炎先生演說,見他發長過肩,體态稍腴,四下有人私語,這是因獄中食物少鹽。
太炎先自陳心史,稱年少讀書,每每讀到蔣良骐所修《東華錄》,見戴名世、曾靜、查嗣庭諸人冤案,則胸中發憤,隻覺異種亂華乃是第一恨事雲雲,其他幾人點頭應和,頗感熱血,大家一起盡了杯中酒,恩溥卻還是吃牛肉,冷冷道:“那又如何,我們漢人殺漢人,又何曾停過手,洪天王那幾十年,死的人怕比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多上十倍。
”那幾人顯是不悅,卻也沒有明說,待到恩溥付賬出門,幾人紛紛托詞另有雜事,大家也就散了。
恩溥本想徑直回學校,但又不想和他們同車,往前走幾步見到錦輝館的牌匾,就想進去坐坐,打發個把時辰。
剛進館,見一女子站在門口招呼,雖說明治五年,日本政府已頒布《學制》,中有規定“令一般的女子與男子平等教育”,但恩溥來東京一年,從未真正見過日本女學生,也少有在公共地方見到女子。
眼前這少女身着箭翎花紋和服,外裹百褶長裙,卻配利落馬靴,長發梳髻,用緞帶系一個大蝴蝶結,見恩溥進去,微笑着鞠了一躬,開口卻是道地中文:“先生是中國人吧?” 恩溥一呆,道:“你怎麼知道?” “因我母親也是中國人,我識得中國人的眼睛。
” “和東洋人有何不同?” “也說不上來,但見到就能知道,中國人……眼中總有一股憤懑之氣。
” 恩溥聽了這話,确覺憤懑,為做掩飾,他往裡看了看,隻見台上高懸紅色布幅,用白塗料上書“社會主義”四個漢字,他轉頭問那女子,“這又是什麼意思?”[1]英文,對。
[2]英文,許多仆婢。
[3]英文,失去。
” “你想得太複雜。
” “恩溥,從認識的第一天起我就知道,你和别的人不一樣。
” “千夏小姐,你言重了,眼下何等時局,有何所謂一樣不一樣。
” 林恩溥和千夏相識于光緒三十四年,後來恩溥慣對人說,那是明治四十一年。
早稻田大學自明治三十八年起設有清國留學生部,接收庚子賠款後的官派學生,恩溥則是自掏腰包的富家少爺,其他中國學生不大看得上他,平日裡彼此無甚交集,隻有每到開同鄉會前,才會有人來找他募捐。
總來找他的那人,長得黑胖,單眼覆白膜,話聲似刀鋒磨石,拿了恩溥的錢,此後再遇上,照樣見面不識,後來這人也失了蹤迹,聽說是追随同盟會的人回國革命,恩溥隻心道:原來革命黨裡,就是這麼些人。
恩溥先進文學部,學了一年隻覺無趣,就又轉到法政部,他沒對家人提起,林家讓他留洋,不過是想要個名頭,無人關心他學的是什麼,那時他還給令之寫信,這件事本也不大重要,他卻斟酌數次,未有下筆。
最初一年,他在東京過得悶氣,閑時更思孜城和令之,但到了第二年,心中漸生波瀾,再想起令之,眼中已像生了霧氣,他倒是有一張令之在省城讀書時的相片,穿小袖窄邊的藍布褂裙,黑鞋白襪,發梳雙辮,言笑盈盈。
他也時常拿出相片細看,卻越看越覺令之稚小,仿似多年以前,他們在盛夏去孜溪河上遊水,他遊得快,片刻到了河心,轉頭去看百尺之外的令之,隻小小一個頭,又長絨絨毛發,仿佛倒像隻貓,他無端端地,心中一驚。
這照片他先是夾在一本《新社會》的舊刊中,後來又不知怎麼放進了某本幸德秋水的書裡,書是他日日翻看的,相片每日在眼前晃動,他反倒記不起令之的模樣。
那年也是清明前後,林恩溥在神田初見千夏。
明治三十九年日華學生會成立後,事務所就設在神田的錦輝館,說是“其目的為圖兩國學生間親睦,進益德智”,隔月開一次例會。
錦輝館向來是個熱鬧地方,自革命派至保皇黨,凡是在日本的國人,少有不去該處的,那年章太炎出獄後橫渡東京,就是在錦輝館即席演說,據說在場有留日學生數千人,一時盛況無前,那日恰逢東京暴雨,館内已無立錐之地,不少學生擠在館外走廊中,其實聽不見隻字片語,卻無人離去。
這邊的中國學生無非這麼兩種,要不一心求學,要不一心向政,恩溥則漸漸發現,自己對兩者皆無甚興趣,來東京一年,他不大上課,也從未去過錦輝館,平日裡大都在圖書館中看些閑書,開始還出外走走,半年之後就越發少離開學校。
但他遇到千夏那日,東京陰雨多時,終得放晴,宿舍中另外五人,既想外出遊玩,又吝惜錢财,就死活拉上他同去,恩溥心知他們不過想找人付賬,卻也不說破,六人于是一同坐車去了神田。
下車後不過随意走走,暮春時分,路旁密密植了粉櫻,因前幾日風雨交加,花瓣落了一地,此處櫻花色深,沾雨後近乎斑斑血痕。
恩溥想到去年此時初見滿城櫻花,深感震動,給令之郵去數頁長信,現今他卻時常懶于提筆。
他并非悄然情變,有時夜深,想到令之,仍覺得甜蜜悸動,但不知為何,他覺得這件事漸漸不再重要,重要的事情,他卻又未能尋到,唯有前路茫茫,内心虛空。
他們走了大半個時辰,大家都覺肚餓,沿途見一一食鋪,門前布簾上有“鋤焼き”字樣,同行中有人道:“這是火鍋,咱們不如也去吃吃天皇推崇的牛肉。
”于是就進了這店。
孜城也喜食牛油火鍋,且專燙下水,恩溥想到毛肚脆香、鵝腸爽利,忽感饑餓,坐下之後點了菜,又叫了兩壺清酒,店主先上滿滿一大盤牛肉,在抹上野鴨油的鐵鍋内稍加煎制,待牛肉顯出焦色,再倒入噴香醬油,又待湯汁煮沸,這才加了蘑菇豆腐和春筍,慢慢炖上。
日本的牛肉不似孜城,須老死後方能進食,幾是入口即化,也無需其他調味,大家吃得高興,有一人忽提及當時在這邊上的錦輝館聽太炎先生演說,見他發長過肩,體态稍腴,四下有人私語,這是因獄中食物少鹽。
太炎先自陳心史,稱年少讀書,每每讀到蔣良骐所修《東華錄》,見戴名世、曾靜、查嗣庭諸人冤案,則胸中發憤,隻覺異種亂華乃是第一恨事雲雲,其他幾人點頭應和,頗感熱血,大家一起盡了杯中酒,恩溥卻還是吃牛肉,冷冷道:“那又如何,我們漢人殺漢人,又何曾停過手,洪天王那幾十年,死的人怕比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多上十倍。
”那幾人顯是不悅,卻也沒有明說,待到恩溥付賬出門,幾人紛紛托詞另有雜事,大家也就散了。
恩溥本想徑直回學校,但又不想和他們同車,往前走幾步見到錦輝館的牌匾,就想進去坐坐,打發個把時辰。
剛進館,見一女子站在門口招呼,雖說明治五年,日本政府已頒布《學制》,中有規定“令一般的女子與男子平等教育”,但恩溥來東京一年,從未真正見過日本女學生,也少有在公共地方見到女子。
眼前這少女身着箭翎花紋和服,外裹百褶長裙,卻配利落馬靴,長發梳髻,用緞帶系一個大蝴蝶結,見恩溥進去,微笑着鞠了一躬,開口卻是道地中文:“先生是中國人吧?” 恩溥一呆,道:“你怎麼知道?” “因我母親也是中國人,我識得中國人的眼睛。
” “和東洋人有何不同?” “也說不上來,但見到就能知道,中國人……眼中總有一股憤懑之氣。
” 恩溥聽了這話,确覺憤懑,為做掩飾,他往裡看了看,隻見台上高懸紅色布幅,用白塗料上書“社會主義”四個漢字,他轉頭問那女子,“這又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