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塵往昔 DíAS DE CENIZA
關燈
小
中
大
。
“達涅爾,你知道市面上還有幾本在流傳嗎?” “我想,大概有幾千本吧。
” “一本都沒有!”巴塞羅語氣堅定地強調,“隻剩下你這本!其他的都被燒掉了。
” “燒掉了?” 巴塞羅露出令人費解的詭異笑容,輕輕翻着那本小說,然後撫摸着書頁,仿佛那是宇宙間唯一的一塊絲綢。
白衣女孩緩緩轉過頭來。
她眼神空洞,泛白的眼球宛如大理石。
我咽了一下口水。
原來,她是個盲女啊! “你還不認識我的侄女克拉拉吧,對不對?”巴塞羅問道。
我一個勁兒地搖着頭,目光始終無法從那個陶瓷娃娃般的女孩身上移開,我盯着她泛白的眼眸,那是我見過最哀傷的眼神了。
“事實上,克拉拉才是研究胡利安·卡拉斯的專家,所以我才帶她來的。
”巴塞羅說,“你們聊聊,彼此認識一下。
請兩位見諒,我要去另外一間閱覽室,好好把這本書檢查一下,可以吧?” 我驚愕地盯着他看。
這個書店老闆,年紀都這麼大了,竟然如此無情自私,完全不顧慮我的感受,隻在我背上輕輕拍了一下,然後就帶着書走掉了。
“你知道嗎,他對你印象很深刻呢!”女孩在我背後說道。
我轉過頭去,看到巴塞羅的侄女臉上一抹淺淺的微笑。
她的聲音像水晶一樣,清澈卻脆弱,我如果魯莽插嘴,她的話語大概會碎裂吧。
“我叔叔告訴我,他出高價要向你買卡拉斯的書,卻被你拒絕了。
”克拉拉說,“你已經赢得了他的尊敬。
” “是嗎?事實好像不是這樣啊!” 我發現,克拉拉側着頭微笑的同時,手指一直撥弄着指間的戒指,看起來好像是藍寶石。
“你今年幾歲?”她問道。
“快滿十一歲了。
”我回答,“您呢?” 被我這樣冒昧一問,克拉拉笑了。
“我的年紀幾乎是你的兩倍呢!即使這樣,你也不必老是用‘您’來稱呼我。
” “您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
”我補上一句,希望替自己的冒昧找個台階下。
“既然你這麼說,那我就相信你喽!因為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子。
”她臉上的笑容更燦爛了,“既然覺得我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那就更應該用‘你’來稱呼我!” “遵命,克拉拉小姐。
” 我突然發現,她那張開的雙手,就像一對翅膀似的擺放在裙兜上,羊駝毛的裙腰下露出纖細的身軀。
她的肩膀,她那蒼白的細頸,那緊抿的雙唇,讓人忍不住想用指尖去輕撫……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機會這樣近距離觀看女孩子,而且可以上上下下仔細端詳,不需要害怕被她看見。
“你在看什麼?”克拉拉問道,但聽不出有任何惡意。
“您的叔叔說,您是研究胡利安·卡拉斯的專家。
”我随口找了個話題,吓得口幹舌燥。
“我叔叔啊,隻要可以自己一個人安安靜靜地看他想看的書,他什麼話都說得出來。
”克拉拉說,“你自己想想,一個瞎子,連讀那些小說都成問題了,怎麼可能是專家呢?” “說真的,我倒是沒想到這一點。
” “以十一歲的年紀來說,你說謊的功力倒是不錯。
小心哦,不然你最後會變得跟我叔叔一樣的。
” 為了避免再捅出什麼婁子,我靜靜坐在那裡,癡傻地盯着她看。
“來,你過來一點。
” “啊,什麼……” “你靠過來一點,别害怕,我又不會把你吃了!” 于是,我站了起來,走到克拉拉的身旁。
她舉起右手摸索着,試着找尋我。
我看她一直觸不到我,于是大膽向她伸出了手。
克拉拉的左手抓到了我的手,她不發一語,接着伸出了右手。
我馬上就明白了她的意思,把她的手拉到我臉頰邊。
她在我臉上仔細地摸了好一陣子。
她的手指滑過我的臉龐、我的雙頰。
克拉拉用她的雙手讀着我的五官時,我一動也不動地站在那裡,甚至都不敢呼吸了。
她始終面帶微笑,我看着她那微啟的雙唇,似乎在無聲低語。
我感受着她撫摸我的額頭、我的頭發、我的眼睑……她把手停在我的雙唇,食指默默劃過,接着再用無名指摸了一遍。
她的手指散發着肉桂香。
我吞了一下口水,感覺到自己的脈搏正在飙速,還好,謝天謝地!在場沒有人看見我漲紅的臉,那股熱燙的程度,恐怕連幾步之外的雪茄都點得着。
3 那個下雨飄霧的午後,克拉拉·巴塞羅偷走了我的心、我的呼吸和我的夢。
在文藝協會詭谲的光影襯托下,她的雙手在我的皮膚上寫下魔咒,此後多年,我一直擺脫不掉這可怕的詛咒。
我癡迷地盯着克拉拉,她則是滔滔不絕地叙述自己的身世,以及她偶然接觸到胡利安·卡拉斯作品的經過。
事情發生在普羅旺斯的小鎮上。
她父親當年是位名律師,與孔帕尼斯總統的内閣關系密切,他很有遠見,早在内戰初期就将妻女送到比利牛斯山另一邊的法國。
許多人認為他緊張過度了,大家總覺得巴塞羅那不會有事,還說西班牙是基督教文化的搖籃和頂尖代表,那些粗野殘暴的行為,隻是無政府主義者搞出來的小花樣,就像騎着破腳踏車、襪子還補丁的窮光蛋,能跑得了多遠呢!克拉拉的父親常說,老百姓從來沒有認真看過鏡子裡的自己,已到了燃眉之急的戰事就更不用說了。
這位傑出律師平日喜歡研讀曆史,他知道若要預知未來的情勢,街頭巷尾、商家和海報透露的訊息,比每天早上報紙刊登的新聞更準确。
把妻女送到法國的前幾個月,他每周寫一封家書。
起初,他都在議會街的律師樓寫信,後來他刻意不寫寄件人,最後,他偷偷從蒙錐克堡的牢房裡寫信。
就像其他被囚禁的人一樣,沒有人看到他是何時被抓進去的,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出來過。
克拉拉的母親大聲念着她父親的家書,卻掩飾不了哽咽聲,她刻意跳過一些段落,覺得女兒并不需要知道那些。
到了半夜,克拉拉央求表妹克勞黛再把父親的信從頭到尾念一遍給她聽。
就這樣,克拉拉靠着借來的眼睛讀信。
從來沒有人看過她流淚,即使在她父親斷了音訊之後,或是戰況越來越緊張的時候,她一滴淚都沒掉過。
“我父親從一開始就知道會有不幸的事情發生。
”克拉拉說,“他堅持留在朋友們身邊,因為他自認這是義務所在。
但是,這份忠誠卻置他于死地,時機一到,那些人毫不留情地背叛了他。
誰都不能相信啊,達涅爾,尤其是你欽佩的人。
這些人往往傷你最深!” 克拉拉吃力地說出最後幾個字,仿佛那個充滿機密和陰影的年代又出現了。
我沉迷于她陶瓷般的眼神中,望着她那雙沒有淚水、沒有矯情的眼睛,聽她訴說我當時還懵懵懂懂的事情。
克拉拉巨細靡遺地形容她從未親眼見過的人物、事件和場景,精确的程度宛如弗拉芒派繪畫大師。
她的話既像細緻的織物,又如時代的回音,她的語調抑揚頓挫,呈現着不同時空的不同節奏。
她告訴我,流亡法國那幾年,她和表妹克勞黛有個家庭教師,一個五十多歲的老酒鬼,滿懷自負的文人心态,經常自誇他可以用發音完美的拉丁語朗誦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作品,他那迂腐守舊的個性,即使經過古羅馬的文化熏陶也洗刷不掉,因此,她們私下幫他取了個“羅克福先生”[2] 的綽号。
羅克福先生雖然怪裡怪氣(他堅信豬肉香腸是對付血液循環不佳和痛風的利器,尤其是克拉拉的西班牙親戚寄來的豬血腸更好),但其實是個品味優雅的人。
打從年輕的時候,他為了吸收文化新知,每個月必定去一趟巴黎,據說他除了參觀博物館,晚上都是躺在一個美女的懷裡厮磨度過,他稱這女人為“包法利夫人”,但她本名其實叫作霍滕斯,而且是個沒什麼大腦的笨女人。
羅克福先生每一趟巴黎文化之旅,總是喜歡去逛聖母院前的一家舊書攤。
一九二九年的一個午後,就在這個攤子上,他偶然發現了當時還籍籍無名的胡利安·卡拉斯的小說。
羅克福向來樂于接受新事物,他買下這本書,主要是受到書名吸引,而且,他在回程火車上也習慣閱讀比較輕松的小說。
這本小說的書名是《紅屋》,封底有張模糊不清的作者照片,或許是照片,或許是炭筆素描。
根據封底的作者資料:胡利安·卡拉斯是個二十七歲的年輕人,和二十世紀同年生,故鄉是巴塞羅那,但目前定居巴黎。
他以法文寫作,職業是酒店的鋼琴手。
封面上則是誇大而老套的贊美詞,用的是當時流行的優美文句,宣稱這雖然是作者的處女作,但表現耀眼,是個不可多得的天才,未來将是歐洲文壇無可比拟的巨擘。
接着是内容提要,語意模糊地提到這是個關于險惡、災難的故事,叙述流暢節奏張弛有度如連載小說,對羅克福先生而言,這一點絕對有加分的效果,除了古典文學之外,他最喜歡的就是充滿犯罪情節的偵探小說了。
《紅屋》講述了一個神秘人物充滿磨難的一生,為了偷竊洋娃娃和木偶,他到處搶劫玩具店和博物館,得手後,他會先把洋娃娃和木偶的眼珠子都挖掉,再帶回他位于塞納河畔的神秘住處。
有天晚上,他潛入富瓦大道的一棟豪宅,打算搜刮豪宅主人珍藏的洋娃娃。
這個大富豪在工業革命時以非法手段緻富,他的女兒則是典型巴黎上流社會的小姐,知書達禮,而且氣質優雅,沒想到,她居然愛上了這個神偷。
這段充滿波折的羅曼史,高潮疊起,伏筆不斷,作者借由女主人翁逐漸揭開神偷挖空洋娃娃眼珠子的真相,卻始終未曾提及他的名字,她還發現,她父親和他收集的那些陶瓷人偶背後藏着可怕的秘密。
最後,小說的結局就像希臘悲劇一樣令人感傷。
羅克福先生閱書無數,還經常寫信指正出版品的文句,那一大摞巴黎各出版社主編親筆簽名的回函,是他最自豪的收藏品。
他确認出版這本小說的是一家二流出版社,有那麼一點名氣,以出版食譜、工藝等書籍著稱。
舊書攤的老闆告訴他,《紅屋》出版後,曾有兩家當地報紙作了相關評論,隻是出現的版面和訃聞一樣小。
在那短短幾行的文字當中,書評家毫不留情地建議新生代小說家卡拉斯,千萬别辭掉酒店鋼琴手的工作,因為他恐怕是無法靠文學創作來糊口了。
羅克福先生心很軟,皮夾子更軟,碰到讓他感動的事,掏錢比誰都爽快。
于是,他當下決定花費半法郎,買下沒名氣的作家卡拉斯的小說,同時還帶走福樓拜的一本經典巨著,因為他始終自認是這位文壇大師的傳人。
開往裡昂的那班火車已經客滿,羅克福先生不得已,隻好和幾名修女同坐在一節二等車廂。
火車才開離巴黎車站,修女就開始交頭接耳,偶爾還不客氣地瞪他一眼。
羅克福見她們這樣探頭探腦,決定從皮箱裡拿出小說,用書本遮起自己的臉。
讓他驚訝的是,火車跑了幾百公裡之後,他已經完全忘了那群修女的存在,對于火車的晃動毫無感覺,也不再覺得車窗外的夜景像是盧米埃爾兄弟電影裡恐怖的畫面。
他一整夜專心讀着那本小說,根本沒注意到修女們如雷的鼾聲,或是火車在清晨薄霧中短暫停留的車站。
天亮了,羅克福正好也翻到小說的最後一頁,他發現自己眼眶含着淚,内心充滿了羨慕和感動。
就在那個星期一,為了詢問更多關于胡利安·卡拉斯的信息,羅克福先生打電話到巴黎的出版社。
因為他一再堅持,那個說話有氣無力、語氣倒是很尖酸刻薄的女接線員,終于耐着性子答複他:卡拉斯先生并沒有留下地址,他和出版社也已經沒有合約關系了,因為他的小說《紅屋》出版以來,總共隻賣掉七十七本!而且買書的不是頭腦簡單的年輕女孩,就是他在酒店的老主顧捧場。
剩下那些賣不掉的書,一捆一捆地都回收到廢紙場去了,那些再生紙就用來印刷彌撒經本、罰單或彩票。
不過,這位神秘作者的悲慘命運,卻完全征服了羅克福先生的恻隐之心。
接下來十年,他每次造訪巴黎,一定會去舊書攤尋找卡拉斯其他的作品。
他找了十年,卻一本都沒找到。
幾乎沒有人聽過這位作者,即使聽過這名字,也對他幾乎一無所知。
曾經有人很肯定地提到,卡拉斯另外還出版了幾本書,不過都是在不知名的小出版社,印刷發行的數量也都少得可憐。
這些作品即使真的曾經存在,恐怕也不可能找到了。
有個書店老闆說,他曾經有過一本胡利安·卡拉斯的小說,書名是《教堂神偷》,不過那是多年前的事了,他對書名并不是很确定。
1935年
“達涅爾,你知道市面上還有幾本在流傳嗎?” “我想,大概有幾千本吧。
” “一本都沒有!”巴塞羅語氣堅定地強調,“隻剩下你這本!其他的都被燒掉了。
” “燒掉了?” 巴塞羅露出令人費解的詭異笑容,輕輕翻着那本小說,然後撫摸着書頁,仿佛那是宇宙間唯一的一塊絲綢。
白衣女孩緩緩轉過頭來。
她眼神空洞,泛白的眼球宛如大理石。
我咽了一下口水。
原來,她是個盲女啊! “你還不認識我的侄女克拉拉吧,對不對?”巴塞羅問道。
我一個勁兒地搖着頭,目光始終無法從那個陶瓷娃娃般的女孩身上移開,我盯着她泛白的眼眸,那是我見過最哀傷的眼神了。
“事實上,克拉拉才是研究胡利安·卡拉斯的專家,所以我才帶她來的。
”巴塞羅說,“你們聊聊,彼此認識一下。
請兩位見諒,我要去另外一間閱覽室,好好把這本書檢查一下,可以吧?” 我驚愕地盯着他看。
這個書店老闆,年紀都這麼大了,竟然如此無情自私,完全不顧慮我的感受,隻在我背上輕輕拍了一下,然後就帶着書走掉了。
“你知道嗎,他對你印象很深刻呢!”女孩在我背後說道。
我轉過頭去,看到巴塞羅的侄女臉上一抹淺淺的微笑。
她的聲音像水晶一樣,清澈卻脆弱,我如果魯莽插嘴,她的話語大概會碎裂吧。
“我叔叔告訴我,他出高價要向你買卡拉斯的書,卻被你拒絕了。
”克拉拉說,“你已經赢得了他的尊敬。
” “是嗎?事實好像不是這樣啊!” 我發現,克拉拉側着頭微笑的同時,手指一直撥弄着指間的戒指,看起來好像是藍寶石。
“你今年幾歲?”她問道。
“快滿十一歲了。
”我回答,“您呢?” 被我這樣冒昧一問,克拉拉笑了。
“我的年紀幾乎是你的兩倍呢!即使這樣,你也不必老是用‘您’來稱呼我。
” “您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
”我補上一句,希望替自己的冒昧找個台階下。
“既然你這麼說,那我就相信你喽!因為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子。
”她臉上的笑容更燦爛了,“既然覺得我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那就更應該用‘你’來稱呼我!” “遵命,克拉拉小姐。
” 我突然發現,她那張開的雙手,就像一對翅膀似的擺放在裙兜上,羊駝毛的裙腰下露出纖細的身軀。
她的肩膀,她那蒼白的細頸,那緊抿的雙唇,讓人忍不住想用指尖去輕撫……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機會這樣近距離觀看女孩子,而且可以上上下下仔細端詳,不需要害怕被她看見。
“你在看什麼?”克拉拉問道,但聽不出有任何惡意。
“您的叔叔說,您是研究胡利安·卡拉斯的專家。
”我随口找了個話題,吓得口幹舌燥。
“我叔叔啊,隻要可以自己一個人安安靜靜地看他想看的書,他什麼話都說得出來。
”克拉拉說,“你自己想想,一個瞎子,連讀那些小說都成問題了,怎麼可能是專家呢?” “說真的,我倒是沒想到這一點。
” “以十一歲的年紀來說,你說謊的功力倒是不錯。
小心哦,不然你最後會變得跟我叔叔一樣的。
” 為了避免再捅出什麼婁子,我靜靜坐在那裡,癡傻地盯着她看。
“來,你過來一點。
” “啊,什麼……” “你靠過來一點,别害怕,我又不會把你吃了!” 于是,我站了起來,走到克拉拉的身旁。
她舉起右手摸索着,試着找尋我。
我看她一直觸不到我,于是大膽向她伸出了手。
克拉拉的左手抓到了我的手,她不發一語,接着伸出了右手。
我馬上就明白了她的意思,把她的手拉到我臉頰邊。
她在我臉上仔細地摸了好一陣子。
她的手指滑過我的臉龐、我的雙頰。
克拉拉用她的雙手讀着我的五官時,我一動也不動地站在那裡,甚至都不敢呼吸了。
她始終面帶微笑,我看着她那微啟的雙唇,似乎在無聲低語。
我感受着她撫摸我的額頭、我的頭發、我的眼睑……她把手停在我的雙唇,食指默默劃過,接着再用無名指摸了一遍。
她的手指散發着肉桂香。
我吞了一下口水,感覺到自己的脈搏正在飙速,還好,謝天謝地!在場沒有人看見我漲紅的臉,那股熱燙的程度,恐怕連幾步之外的雪茄都點得着。
3 那個下雨飄霧的午後,克拉拉·巴塞羅偷走了我的心、我的呼吸和我的夢。
在文藝協會詭谲的光影襯托下,她的雙手在我的皮膚上寫下魔咒,此後多年,我一直擺脫不掉這可怕的詛咒。
我癡迷地盯着克拉拉,她則是滔滔不絕地叙述自己的身世,以及她偶然接觸到胡利安·卡拉斯作品的經過。
事情發生在普羅旺斯的小鎮上。
她父親當年是位名律師,與孔帕尼斯總統的内閣關系密切,他很有遠見,早在内戰初期就将妻女送到比利牛斯山另一邊的法國。
許多人認為他緊張過度了,大家總覺得巴塞羅那不會有事,還說西班牙是基督教文化的搖籃和頂尖代表,那些粗野殘暴的行為,隻是無政府主義者搞出來的小花樣,就像騎着破腳踏車、襪子還補丁的窮光蛋,能跑得了多遠呢!克拉拉的父親常說,老百姓從來沒有認真看過鏡子裡的自己,已到了燃眉之急的戰事就更不用說了。
這位傑出律師平日喜歡研讀曆史,他知道若要預知未來的情勢,街頭巷尾、商家和海報透露的訊息,比每天早上報紙刊登的新聞更準确。
把妻女送到法國的前幾個月,他每周寫一封家書。
起初,他都在議會街的律師樓寫信,後來他刻意不寫寄件人,最後,他偷偷從蒙錐克堡的牢房裡寫信。
就像其他被囚禁的人一樣,沒有人看到他是何時被抓進去的,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出來過。
克拉拉的母親大聲念着她父親的家書,卻掩飾不了哽咽聲,她刻意跳過一些段落,覺得女兒并不需要知道那些。
到了半夜,克拉拉央求表妹克勞黛再把父親的信從頭到尾念一遍給她聽。
就這樣,克拉拉靠着借來的眼睛讀信。
從來沒有人看過她流淚,即使在她父親斷了音訊之後,或是戰況越來越緊張的時候,她一滴淚都沒掉過。
“我父親從一開始就知道會有不幸的事情發生。
”克拉拉說,“他堅持留在朋友們身邊,因為他自認這是義務所在。
但是,這份忠誠卻置他于死地,時機一到,那些人毫不留情地背叛了他。
誰都不能相信啊,達涅爾,尤其是你欽佩的人。
這些人往往傷你最深!” 克拉拉吃力地說出最後幾個字,仿佛那個充滿機密和陰影的年代又出現了。
我沉迷于她陶瓷般的眼神中,望着她那雙沒有淚水、沒有矯情的眼睛,聽她訴說我當時還懵懵懂懂的事情。
克拉拉巨細靡遺地形容她從未親眼見過的人物、事件和場景,精确的程度宛如弗拉芒派繪畫大師。
她的話既像細緻的織物,又如時代的回音,她的語調抑揚頓挫,呈現着不同時空的不同節奏。
她告訴我,流亡法國那幾年,她和表妹克勞黛有個家庭教師,一個五十多歲的老酒鬼,滿懷自負的文人心态,經常自誇他可以用發音完美的拉丁語朗誦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作品,他那迂腐守舊的個性,即使經過古羅馬的文化熏陶也洗刷不掉,因此,她們私下幫他取了個“羅克福先生”
羅克福先生雖然怪裡怪氣(他堅信豬肉香腸是對付血液循環不佳和痛風的利器,尤其是克拉拉的西班牙親戚寄來的豬血腸更好),但其實是個品味優雅的人。
打從年輕的時候,他為了吸收文化新知,每個月必定去一趟巴黎,據說他除了參觀博物館,晚上都是躺在一個美女的懷裡厮磨度過,他稱這女人為“包法利夫人”,但她本名其實叫作霍滕斯,而且是個沒什麼大腦的笨女人。
羅克福先生每一趟巴黎文化之旅,總是喜歡去逛聖母院前的一家舊書攤。
一九二九年的一個午後,就在這個攤子上,他偶然發現了當時還籍籍無名的胡利安·卡拉斯的小說。
羅克福向來樂于接受新事物,他買下這本書,主要是受到書名吸引,而且,他在回程火車上也習慣閱讀比較輕松的小說。
這本小說的書名是《紅屋》,封底有張模糊不清的作者照片,或許是照片,或許是炭筆素描。
根據封底的作者資料:胡利安·卡拉斯是個二十七歲的年輕人,和二十世紀同年生,故鄉是巴塞羅那,但目前定居巴黎。
他以法文寫作,職業是酒店的鋼琴手。
封面上則是誇大而老套的贊美詞,用的是當時流行的優美文句,宣稱這雖然是作者的處女作,但表現耀眼,是個不可多得的天才,未來将是歐洲文壇無可比拟的巨擘。
接着是内容提要,語意模糊地提到這是個關于險惡、災難的故事,叙述流暢節奏張弛有度如連載小說,對羅克福先生而言,這一點絕對有加分的效果,除了古典文學之外,他最喜歡的就是充滿犯罪情節的偵探小說了。
《紅屋》講述了一個神秘人物充滿磨難的一生,為了偷竊洋娃娃和木偶,他到處搶劫玩具店和博物館,得手後,他會先把洋娃娃和木偶的眼珠子都挖掉,再帶回他位于塞納河畔的神秘住處。
有天晚上,他潛入富瓦大道的一棟豪宅,打算搜刮豪宅主人珍藏的洋娃娃。
這個大富豪在工業革命時以非法手段緻富,他的女兒則是典型巴黎上流社會的小姐,知書達禮,而且氣質優雅,沒想到,她居然愛上了這個神偷。
這段充滿波折的羅曼史,高潮疊起,伏筆不斷,作者借由女主人翁逐漸揭開神偷挖空洋娃娃眼珠子的真相,卻始終未曾提及他的名字,她還發現,她父親和他收集的那些陶瓷人偶背後藏着可怕的秘密。
最後,小說的結局就像希臘悲劇一樣令人感傷。
羅克福先生閱書無數,還經常寫信指正出版品的文句,那一大摞巴黎各出版社主編親筆簽名的回函,是他最自豪的收藏品。
他确認出版這本小說的是一家二流出版社,有那麼一點名氣,以出版食譜、工藝等書籍著稱。
舊書攤的老闆告訴他,《紅屋》出版後,曾有兩家當地報紙作了相關評論,隻是出現的版面和訃聞一樣小。
在那短短幾行的文字當中,書評家毫不留情地建議新生代小說家卡拉斯,千萬别辭掉酒店鋼琴手的工作,因為他恐怕是無法靠文學創作來糊口了。
羅克福先生心很軟,皮夾子更軟,碰到讓他感動的事,掏錢比誰都爽快。
于是,他當下決定花費半法郎,買下沒名氣的作家卡拉斯的小說,同時還帶走福樓拜的一本經典巨著,因為他始終自認是這位文壇大師的傳人。
開往裡昂的那班火車已經客滿,羅克福先生不得已,隻好和幾名修女同坐在一節二等車廂。
火車才開離巴黎車站,修女就開始交頭接耳,偶爾還不客氣地瞪他一眼。
羅克福見她們這樣探頭探腦,決定從皮箱裡拿出小說,用書本遮起自己的臉。
讓他驚訝的是,火車跑了幾百公裡之後,他已經完全忘了那群修女的存在,對于火車的晃動毫無感覺,也不再覺得車窗外的夜景像是盧米埃爾兄弟電影裡恐怖的畫面。
他一整夜專心讀着那本小說,根本沒注意到修女們如雷的鼾聲,或是火車在清晨薄霧中短暫停留的車站。
天亮了,羅克福正好也翻到小說的最後一頁,他發現自己眼眶含着淚,内心充滿了羨慕和感動。
就在那個星期一,為了詢問更多關于胡利安·卡拉斯的信息,羅克福先生打電話到巴黎的出版社。
因為他一再堅持,那個說話有氣無力、語氣倒是很尖酸刻薄的女接線員,終于耐着性子答複他:卡拉斯先生并沒有留下地址,他和出版社也已經沒有合約關系了,因為他的小說《紅屋》出版以來,總共隻賣掉七十七本!而且買書的不是頭腦簡單的年輕女孩,就是他在酒店的老主顧捧場。
剩下那些賣不掉的書,一捆一捆地都回收到廢紙場去了,那些再生紙就用來印刷彌撒經本、罰單或彩票。
不過,這位神秘作者的悲慘命運,卻完全征服了羅克福先生的恻隐之心。
接下來十年,他每次造訪巴黎,一定會去舊書攤尋找卡拉斯其他的作品。
他找了十年,卻一本都沒找到。
幾乎沒有人聽過這位作者,即使聽過這名字,也對他幾乎一無所知。
曾經有人很肯定地提到,卡拉斯另外還出版了幾本書,不過都是在不知名的小出版社,印刷發行的數量也都少得可憐。
這些作品即使真的曾經存在,恐怕也不可能找到了。
有個書店老闆說,他曾經有過一本胡利安·卡拉斯的小說,書名是《教堂神偷》,不過那是多年前的事了,他對書名并不是很确定。
19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