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眉如松雪齊四皓

關燈
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

    ” 盧照鄰在《五悲文》字裡行間,充滿着未能出仕朝廷的委屈,進而懷疑人生。

    而這幾句太白詩,說的正是不事權貴、遊遍名山的潇灑之姿,簡直就是當面抽他的臉,而且還抽得噼啪作響。

     一頭幻化的白鹿自青蓮筆端躍出,甫一出世,便放蹄狂奔,如行走于五嶽之間,無牽無挂。

    五悲之雲被挂在鹿角之上,一會兒工夫就被急速飛奔的白鹿扯得七零八落,風流雲散。

    諸葛冬吐了一口血,身子晃了幾晃。

     悲愁之情與灑脫之意,并無絕對強弱之分。

    李煜的傷春悲秋,足可壓制岑參與高适的邊塞豪情;而蘇轼的豪放灑然,輕易便可橫掃“孤鳳悲吟”的元稹。

     無非隻是境界高低而已。

     羅中夏準确地感知到了對方的風格,并準确地選擇了詩句予以對抗。

    這就是他的境界。

    顔政和秦宜在一旁看得瞠目結舌,他們印象裡那個無知大學生,不知什麼時候已經變成了這等強者。

     諸葛春原本打算是讓五悲筆困住青蓮,使其意志消沉,然後其他三筆齊上徹底壓制,這也是他們兄弟四人的常規戰法。

    但現在諸葛冬已經動用到了五悲的層次,還是無法約束住羅中夏的境界,看來尋常方式已不足以應對了。

     諸葛春十指并攏,低聲念動幾句,他頭頂的滕王筆,連續吐出氣象萬千的煙霞,煙霞中似還有孤鹜展翅。

    整個空間都開始劇烈地波動起來,無數裂隙憑空出現,旋即又消失不見,很快便構造出一棟精雕細琢的古樸樓閣,檐角龍梯無一不具。

     “《滕王閣序》?”羅中夏眉毛一揚,這篇古文他曾經讀到過,不過當時他境界不夠,不能領悟其中精妙之處,隻依稀記得那兩句“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千古絕唱。

    看來眼下這諸葛春是打算把自己困在滕王閣内。

     “可笑!” 羅中夏深信,這些精雕細琢的東西,豈能比得過“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的皇皇大氣。

    他從容換作《關山月》,足可以抵消《滕王閣序》的影響。

     他早已經頓悟,筆靈之間的戰鬥,不是靠技巧,也不是靠能力,而是靠境界。

     一輪雲海間的明月,足以撐破滕王閣的狹小空間。

     可就在這時,羅中夏突然覺得一陣寒風襲上背心,他下意識地蹲下身子,一柄長槍如蛟龍出水,擦着他的肩膀刺了過去。

    滕王閣内太過狹窄,羅中夏無法及時閃避,隻得就地翻滾一圈,朝右邊躲去。

    長槍這東西硬直不彎,在如此狹窄的空間内如果一擊不中,很難立刻收回去重組攻勢。

     可羅中夏這一次猜錯了。

    剛才長槍明明已橫着擦過肩頭,槍杆尚未收回,下一秒鐘槍頭卻突然從腳下的地闆突出來,從下向上猛然撩起。

    他的肩膀能感覺到槍杆仍舊在繼續橫着前進,槍頭卻朝着豎直方向挑刺。

     這就好像是多了兩個空間縫隙,一橫一豎,長槍從縫隙橫進,卻從另外一個縫隙豎出。

     羅中夏暗暗叫苦,如果對方能夠随意控制空間出入口,那麼那杆長槍無論怎麼刺,都可以從任何方向刺向自己,簡直防不勝防。

     正在他思考哪首詩才能完美地破解掉困局的時候,諸葛秋的聲音邪邪地傳到他的耳朵裡:“臭小子,等着被我戳穿吧!” 諸葛秋的筆靈煉自楊炯。

    楊炯詩文以“整肅渾雄”“氣勢軒昂”而著稱,諸葛秋的邊塞筆,便是一柄氣貫長虹的長槍。

    五悲挫其心志,滕王封其行動,然後這緻命一擊,就交給了化為長槍的邊塞筆。

     諸葛秋長槍一送,本以為羅中夏避無可避。

    可羅中夏情急之下掣出了倚天劍,反身一擋,劍槍猛然相磕,铿锵作響。

    羅中夏的倚天劍畢竟強悍一些,拼了數招,長槍一退,又消失在半空。

     這長槍來去自如,無影無蹤,羅中夏手提倚天劍,環顧四周,心中忐忑不安,不知敵人何時從什麼方位再度出手。

    他忽然想到一句太白詩來,不禁苦笑道:“拔劍四顧心茫然……這句詩倒符合如今的情形。

    ”他讓青蓮筆幻化出數面盾牌,橫在身前,以備敵人偷襲,一動不動地站在原地,捕捉着戰機。

     諸葛春在滕王閣外,冷冷一笑,這個青蓮筆冢吏看似強悍,終于還是中了自己的圈套。

     羅中夏以為他的筆靈叫滕王筆,便以為隻有滕王閣序。

    殊不知,《滕王閣序》不過是王勃的成名作,他真正最高的境界,卻是另外那兩句詩: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天涯若比鄰。

     所以空間和距離對王勃的筆靈來說,沒有意義,它可以在任何空間打開一個縫隙,并在其他地方再打開一個縫隙,兩個縫隙之間的距離恒等于零。

     剛才邊塞筆化作長槍,正是靠滕王筆“天涯若比鄰”的能力,才能自由地在空間之中穿梭。

    諸葛春并沒指望諸葛秋能打敗羅中夏,他的目的,隻是讓羅中夏對“天涯若比鄰”心存忌憚,老老實實待在滕王閣裡。

     而真正的殺招,就在此時出現。

     就在諸葛春和諸葛秋兩人的配合完成的一瞬間,第三個人以無比精準的時機加入戰局。

     諸葛夏,以及駱賓王的檄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