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飛書走檄如飄風
關燈
小
中
大
駱賓王在初唐四傑中排名最後,然而名望卻最響。
這名望并非因為他詩文精緻,而是來自他讨伐武則天的一篇檄文:《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又名《讨武曌檄》。
當年武氏篡唐,徐敬業起兵讨伐,駱賓王親撰檄文。
這篇檄文寫得風雲色變、氣吞山河,海内為之震動不已。
就連武則天本人讀到其中“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兩句時,都問左右這是誰寫的。
左右回答說是駱賓王,武則天感慨說:“這樣的人才未能被朝廷所用,都是宰相的過失啊!” 《讨武曌檄》字字鋒利,句句陰損,揭皮刺骨,不留任何情面。
千古檄文,公推是篇第一。
即便是陳琳的《讨曹檄文》,從氣勢上也要弱上三分。
此時《讨武曌檄》中的每一個字,都化作了一枚拳頭大小的蒺藜,密密麻麻分布在整個滕王閣外,如同一群陰郁的黑色炸彈。
檄文最大的特點,就是每一個字都是挖空心思的誅心之作,務求将對手惡名擴至最大。
所以無論多強橫的人,被這許多誅心蒺藜貼近爆炸,也會被炸得體無完膚,精神崩潰。
顔政見羅中夏遲遲不出來,又看到這許多來曆不明的蒺藜,大為擔心:“這家夥不會有什麼事吧?”韋定國忽然開口道:“這四傑陣,其實有個緻命的缺陷。
” “什麼缺陷?”顔政急忙問。
“這個就要靠羅小友自己去領悟了。
倘若羅小友發現不了,也隻能怪他自己才學未濟,不能堪當重任,怪不得别人。
” “你……” 顔政悻悻地縮回頭去。
諸葛夏這時開始飛快地朗誦起《讨武曌檄》,他每念出一個字,就有一枚蒺藜飛入滕王閣内,旋即發出一聲爆鳴。
檄文講究的是行雲流水,讀之铿锵有力,行文越流暢,感染力便越大,随着他念誦的速度加快,有更多的蒺藜飛入,爆炸聲幾乎連綿不絕。
筆若刀鋒摧敵膽,文如蒺藜能刺人。
恐怕就算是朱熹和董仲舒再世,也會被這持續不斷的誅心言論炸到精神崩潰吧。
曆代文體之中,詩言志,詞抒情,而攻擊力最為強悍的,莫過于檄文。
而《讨武後檄》又号稱檄文第一,其殺傷力可想而知。
《讨武曌檄》全文五百二十多字,就是五百二十多枚蒺藜炸彈。
這些炸彈全都陸續落在滕王閣這彈丸之地,轟炸密度之大,恐怕比二戰時期的德累斯頓、利物浦和東京還誇張。
在這種持續轟炸之下,滕王閣内外一片煙騰火燎,搖搖欲墜。
面對眼前一片檄文火海,旁觀的顔政、秦宜等人均是面如死灰。
諸葛夏在兄弟四人裡最為低調,可他的檄筆卻是四筆之中最為強悍的一支,試問誰能夠一口氣接下五百多枚可以自由操控的炸彈?更何況,還有“天涯若比鄰”的滕王閣封鎖了全部的空間移動,想不死都難。
“二哥也真給面子,難得見他一口氣把整篇檄文都念完。
” 諸葛秋從虛空中探出頭來,笑嘻嘻地說道,随即他的身軀和長槍從一道空間縫隙中慢慢鑽出來。
他剛才靠着諸葛春的能力躲藏在空間之中,伺機要給羅中夏緻命一擊。
雖然邊塞槍終究不敵青蓮筆,但他成功把對手困在滕王閣内,也算是大功一件。
“青蓮筆畢竟是管城七侯之一,對先賢我們還是要保持尊敬的。
” 諸葛春說是這麼說,可嘴角還是流露出一絲抑制不住的笑意。
堂堂的青蓮筆都被他們兄弟四人聯手滅掉,這可是多麼值得誇耀的榮譽。
他們四個人都是筆靈寄身,一直被家裡那些神會的筆冢吏看不起,若不是費老一力維護,他們四個恐怕在家裡就是二等公民。
這一次,他倒想看看那些人還有什麼話說。
他們四個是第一批突入了藏筆洞的,是第一批幹掉了青蓮筆的,而且是第一批擒獲了韋家族長的。
諸葛秋此時身體已經完全從空間縫隙中走了出來,隻剩下半截長槍留在裡面。
他輕松地一抖手腕,想要把筆靈帶出來,卻覺得手頭一沉。
諸葛秋不在意,隻是往手腕加了些力道,可長槍卻不動,仿佛另外一端被什麼東西死死鈎住一樣。
“有古怪。
”諸葛秋嘟囔道,卻也沒太放在心上。
他運起全力,雙手把住槍杆奮力往外一拽。
這一次整杆長槍都被拽出裂隙了,可長槍的槍頭上,還挂着一個古怪的鈎子。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巅。
”一個清秀的聲音從縫隙裡傳了出來,那鈎子聽到這聲音,把長槍鈎得更加緊密。
諸葛秋拽了幾拽,竟再也拽不動了。
一隻手扶住了空間縫隙的邊緣,兩條腿從容跨出,勝似閑庭信步,聲音再度響起:“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
”最後那“鈎連”二字,被咬得十分清晰。
羅中夏手裡握着鈎子的另外一端,從裂隙中悠然出現。
于是,就出現了這麼一番古怪的場景:諸葛秋拽着長槍,長槍鈎住了鈎子,鈎子卻被羅中夏握在手裡。
兩個人、一把長槍和一柄鐵鈎連綴成了一個整體。
諸葛春大驚,他“天涯若比鄰”的能力,是可以無視距離傳送一個整體——即是說,所有與被傳送者有物理接觸的,都會被算作一個整體被傳送出去。
通過這種古怪的連接,羅中夏顯然和諸葛秋也算成了一個整體,當他把諸葛秋拽出空間裂隙的時候,羅中夏亦随之而出。
“你……你怎麼能逃脫!”諸葛春駭然問道。
他明明看到羅
這名望并非因為他詩文精緻,而是來自他讨伐武則天的一篇檄文:《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又名《讨武曌檄》。
當年武氏篡唐,徐敬業起兵讨伐,駱賓王親撰檄文。
這篇檄文寫得風雲色變、氣吞山河,海内為之震動不已。
就連武則天本人讀到其中“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兩句時,都問左右這是誰寫的。
左右回答說是駱賓王,武則天感慨說:“這樣的人才未能被朝廷所用,都是宰相的過失啊!” 《讨武曌檄》字字鋒利,句句陰損,揭皮刺骨,不留任何情面。
千古檄文,公推是篇第一。
即便是陳琳的《讨曹檄文》,從氣勢上也要弱上三分。
此時《讨武曌檄》中的每一個字,都化作了一枚拳頭大小的蒺藜,密密麻麻分布在整個滕王閣外,如同一群陰郁的黑色炸彈。
檄文最大的特點,就是每一個字都是挖空心思的誅心之作,務求将對手惡名擴至最大。
所以無論多強橫的人,被這許多誅心蒺藜貼近爆炸,也會被炸得體無完膚,精神崩潰。
顔政見羅中夏遲遲不出來,又看到這許多來曆不明的蒺藜,大為擔心:“這家夥不會有什麼事吧?”韋定國忽然開口道:“這四傑陣,其實有個緻命的缺陷。
” “什麼缺陷?”顔政急忙問。
“這個就要靠羅小友自己去領悟了。
倘若羅小友發現不了,也隻能怪他自己才學未濟,不能堪當重任,怪不得别人。
” “你……” 顔政悻悻地縮回頭去。
諸葛夏這時開始飛快地朗誦起《讨武曌檄》,他每念出一個字,就有一枚蒺藜飛入滕王閣内,旋即發出一聲爆鳴。
檄文講究的是行雲流水,讀之铿锵有力,行文越流暢,感染力便越大,随着他念誦的速度加快,有更多的蒺藜飛入,爆炸聲幾乎連綿不絕。
筆若刀鋒摧敵膽,文如蒺藜能刺人。
恐怕就算是朱熹和董仲舒再世,也會被這持續不斷的誅心言論炸到精神崩潰吧。
曆代文體之中,詩言志,詞抒情,而攻擊力最為強悍的,莫過于檄文。
而《讨武後檄》又号稱檄文第一,其殺傷力可想而知。
《讨武曌檄》全文五百二十多字,就是五百二十多枚蒺藜炸彈。
這些炸彈全都陸續落在滕王閣這彈丸之地,轟炸密度之大,恐怕比二戰時期的德累斯頓、利物浦和東京還誇張。
在這種持續轟炸之下,滕王閣内外一片煙騰火燎,搖搖欲墜。
面對眼前一片檄文火海,旁觀的顔政、秦宜等人均是面如死灰。
諸葛夏在兄弟四人裡最為低調,可他的檄筆卻是四筆之中最為強悍的一支,試問誰能夠一口氣接下五百多枚可以自由操控的炸彈?更何況,還有“天涯若比鄰”的滕王閣封鎖了全部的空間移動,想不死都難。
“二哥也真給面子,難得見他一口氣把整篇檄文都念完。
” 諸葛秋從虛空中探出頭來,笑嘻嘻地說道,随即他的身軀和長槍從一道空間縫隙中慢慢鑽出來。
他剛才靠着諸葛春的能力躲藏在空間之中,伺機要給羅中夏緻命一擊。
雖然邊塞槍終究不敵青蓮筆,但他成功把對手困在滕王閣内,也算是大功一件。
“青蓮筆畢竟是管城七侯之一,對先賢我們還是要保持尊敬的。
” 諸葛春說是這麼說,可嘴角還是流露出一絲抑制不住的笑意。
堂堂的青蓮筆都被他們兄弟四人聯手滅掉,這可是多麼值得誇耀的榮譽。
他們四個人都是筆靈寄身,一直被家裡那些神會的筆冢吏看不起,若不是費老一力維護,他們四個恐怕在家裡就是二等公民。
這一次,他倒想看看那些人還有什麼話說。
他們四個是第一批突入了藏筆洞的,是第一批幹掉了青蓮筆的,而且是第一批擒獲了韋家族長的。
諸葛秋此時身體已經完全從空間縫隙中走了出來,隻剩下半截長槍留在裡面。
他輕松地一抖手腕,想要把筆靈帶出來,卻覺得手頭一沉。
諸葛秋不在意,隻是往手腕加了些力道,可長槍卻不動,仿佛另外一端被什麼東西死死鈎住一樣。
“有古怪。
”諸葛秋嘟囔道,卻也沒太放在心上。
他運起全力,雙手把住槍杆奮力往外一拽。
這一次整杆長槍都被拽出裂隙了,可長槍的槍頭上,還挂着一個古怪的鈎子。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巅。
”一個清秀的聲音從縫隙裡傳了出來,那鈎子聽到這聲音,把長槍鈎得更加緊密。
諸葛秋拽了幾拽,竟再也拽不動了。
一隻手扶住了空間縫隙的邊緣,兩條腿從容跨出,勝似閑庭信步,聲音再度響起:“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
”最後那“鈎連”二字,被咬得十分清晰。
羅中夏手裡握着鈎子的另外一端,從裂隙中悠然出現。
于是,就出現了這麼一番古怪的場景:諸葛秋拽着長槍,長槍鈎住了鈎子,鈎子卻被羅中夏握在手裡。
兩個人、一把長槍和一柄鐵鈎連綴成了一個整體。
諸葛春大驚,他“天涯若比鄰”的能力,是可以無視距離傳送一個整體——即是說,所有與被傳送者有物理接觸的,都會被算作一個整體被傳送出去。
通過這種古怪的連接,羅中夏顯然和諸葛秋也算成了一個整體,當他把諸葛秋拽出空間裂隙的時候,羅中夏亦随之而出。
“你……你怎麼能逃脫!”諸葛春駭然問道。
他明明看到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