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廟中往往來擊鼓
關燈
小
中
大
南宋尊孔崇聖,隻要是稍微富庶些的地方,都設有孔廟,四時享祭,香火不斷。
宿陽雖是小城,卻素有仰聖育賢之心,在各地鄉紳捐助與官府的支持下,在幾十年前也建起一座孔廟,安享周圍村鄉縣城的香火。
此時正是四更天,無論是廟祝還是守廟的莊戶都已沉沉睡去,孔廟内外一片寂然。
唯有幾棵唐槐上的烏鴉,偶爾嘶叫一聲,更顯得寂寥空廓。
可在筆冢吏眼裡,那一股強烈的靈氣波動,卻是遮掩不住的。
朱熹與陸遊對視一眼,心中暗暗提高了警惕,兩人并肩拾級而上。
其他五名筆冢吏帶着惶恐跟在後面,彼此下意識靠得很緊。
諸葛家與韋家如此和睦,還是破天荒。
這座孔廟規模不大,像是大成門、泮池、狀元橋之類的建築都付之阙如,過了棂星門之後,便是一片不算太大的廣場,廣場盡頭便是坐北朝南的一座正殿。
這正殿是典型的孔廟構造,上有單脊歇山頂,通體隻有五楹,前後三跨,殿頂蹲着數隻岔脊獸,做工倒還算精緻。
殿旁為東西兩庑房,左邊是鄉賢祀,右邊是子弟堂,聯結的紅牆上還寫着“德配天地”“至聖先師”等字樣。
他們一行人到了大殿之前的廣場,各自站定。
陸遊環顧四周,發覺那股強烈的靈氣來自擺在殿中的孔聖塑像。
那孔聖人的塑像峨冠博帶,面容栩栩如生,一襲素色長袍飄飄若仙,一看便知出自名家手筆。
陸遊挽了挽袖子,邁步就要進殿,卻被朱熹拽住了。
朱熹正色道:“孔廟是天下學統的淵薮,就算我輩要在此作法收筆,也該先禮而後兵,心懷恭敬,不可亵渎了聖賢。
” 陸遊撇撇嘴,知道他是個迂腐儒生,也不跟他争辯,招呼其他幾位筆冢吏一起跪倒在地,依着祭孔的禮儀拜了幾拜。
朱熹拜得特别認真,全套動作一絲不苟。
等到七個人都拜完之後,那孔聖的塑像突然動了一下。
這時候,大家才看清楚,孔聖的懷中,居然立着一支筆。
這支筆與普通毛筆并無二緻,隻是氣勢極強。
但凡筆靈,多少會帶有些光芒,而這一支筆卻寸芒不散,反而把周圍的幽光也吸收一淨,它身周數尺之内極黑極深,如同籠罩着一層黑霧,難以看清形體,讓人覺得深不可測。
陸遊雙目寒光一綻,認定它正是此行的目标。
這時一陣強大的靈力以筆靈為中心向四周彌漫開來,衆人均覺得氣息一窒。
陸遊發現這氣息與朱熹的浩然正氣十分相似,隻是強出百倍之上。
這支筆靈似乎全無藏匿的打算,就這麼大刺刺地顯現在他們面前。
它的筆管之上豎銘一列字迹,上書:“道源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
”短短十二個字,居高臨下,睥睨衆生,仿佛與天地聯結,蘊含着無限氣勢。
“果然是這一支筆啊……”朱熹仰起頭來,目不轉睛地盯着這支有筆冢以來最兇惡的筆靈,心中無限感慨。
他的養氣功夫再深沉,此時也無法抑制情緒,從肩膀到膝蓋都激顫起來。
天人筆! 董仲舒的天人筆! 那筆靈居高臨下,毫不掩飾地釋放通天的浩然正氣,朱熹、陸遊與一幹筆冢吏的靈台一下子被這氣勢淹沒。
朱熹雙膝一軟,幾乎要跪在地上。
饒是他心高氣傲,此時也不得不收斂氣息。
董仲舒是何等樣人?天下儒生,誰能抗拒他的威嚴。
董仲舒生時去孔聖四百年,去孟聖二百年,乃是儒家承前啟後之一代大宗師。
此人奠定了儒家三綱五常的倫理基礎,更首倡“天人感應”學說,成為後世儒家治學第一精要——故而筆稱“天人”。
董夫子在儒門的輩分之尊,隻在孔孟之後。
莫說是朱熹的紫陽筆,就算是顔師古的正俗筆,見了它亦隻能俯首。
面對前代大賢,朱熹隻有俯首叩拜的心思,陸遊卻神色凝重起來。
董仲舒這支筆,他是知道的,也知道當初曾經發生過什麼。
董仲舒儒學大成之後,曾向漢武帝進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得到漢武帝首肯之後,董仲舒便親率門下弟子橫掃天下,大肆捕殺百家傳人。
諸子百家雖得筆冢主人暗助,但他們所面對的是掌握了“天人”精要的董仲舒與整個大漢朝
宿陽雖是小城,卻素有仰聖育賢之心,在各地鄉紳捐助與官府的支持下,在幾十年前也建起一座孔廟,安享周圍村鄉縣城的香火。
此時正是四更天,無論是廟祝還是守廟的莊戶都已沉沉睡去,孔廟内外一片寂然。
唯有幾棵唐槐上的烏鴉,偶爾嘶叫一聲,更顯得寂寥空廓。
可在筆冢吏眼裡,那一股強烈的靈氣波動,卻是遮掩不住的。
朱熹與陸遊對視一眼,心中暗暗提高了警惕,兩人并肩拾級而上。
其他五名筆冢吏帶着惶恐跟在後面,彼此下意識靠得很緊。
諸葛家與韋家如此和睦,還是破天荒。
這座孔廟規模不大,像是大成門、泮池、狀元橋之類的建築都付之阙如,過了棂星門之後,便是一片不算太大的廣場,廣場盡頭便是坐北朝南的一座正殿。
這正殿是典型的孔廟構造,上有單脊歇山頂,通體隻有五楹,前後三跨,殿頂蹲着數隻岔脊獸,做工倒還算精緻。
殿旁為東西兩庑房,左邊是鄉賢祀,右邊是子弟堂,聯結的紅牆上還寫着“德配天地”“至聖先師”等字樣。
他們一行人到了大殿之前的廣場,各自站定。
陸遊環顧四周,發覺那股強烈的靈氣來自擺在殿中的孔聖塑像。
那孔聖人的塑像峨冠博帶,面容栩栩如生,一襲素色長袍飄飄若仙,一看便知出自名家手筆。
陸遊挽了挽袖子,邁步就要進殿,卻被朱熹拽住了。
朱熹正色道:“孔廟是天下學統的淵薮,就算我輩要在此作法收筆,也該先禮而後兵,心懷恭敬,不可亵渎了聖賢。
” 陸遊撇撇嘴,知道他是個迂腐儒生,也不跟他争辯,招呼其他幾位筆冢吏一起跪倒在地,依着祭孔的禮儀拜了幾拜。
朱熹拜得特别認真,全套動作一絲不苟。
等到七個人都拜完之後,那孔聖的塑像突然動了一下。
這時候,大家才看清楚,孔聖的懷中,居然立着一支筆。
這支筆與普通毛筆并無二緻,隻是氣勢極強。
但凡筆靈,多少會帶有些光芒,而這一支筆卻寸芒不散,反而把周圍的幽光也吸收一淨,它身周數尺之内極黑極深,如同籠罩着一層黑霧,難以看清形體,讓人覺得深不可測。
陸遊雙目寒光一綻,認定它正是此行的目标。
這時一陣強大的靈力以筆靈為中心向四周彌漫開來,衆人均覺得氣息一窒。
陸遊發現這氣息與朱熹的浩然正氣十分相似,隻是強出百倍之上。
這支筆靈似乎全無藏匿的打算,就這麼大刺刺地顯現在他們面前。
它的筆管之上豎銘一列字迹,上書:“道源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
”短短十二個字,居高臨下,睥睨衆生,仿佛與天地聯結,蘊含着無限氣勢。
“果然是這一支筆啊……”朱熹仰起頭來,目不轉睛地盯着這支有筆冢以來最兇惡的筆靈,心中無限感慨。
他的養氣功夫再深沉,此時也無法抑制情緒,從肩膀到膝蓋都激顫起來。
天人筆! 董仲舒的天人筆! 那筆靈居高臨下,毫不掩飾地釋放通天的浩然正氣,朱熹、陸遊與一幹筆冢吏的靈台一下子被這氣勢淹沒。
朱熹雙膝一軟,幾乎要跪在地上。
饒是他心高氣傲,此時也不得不收斂氣息。
董仲舒是何等樣人?天下儒生,誰能抗拒他的威嚴。
董仲舒生時去孔聖四百年,去孟聖二百年,乃是儒家承前啟後之一代大宗師。
此人奠定了儒家三綱五常的倫理基礎,更首倡“天人感應”學說,成為後世儒家治學第一精要——故而筆稱“天人”。
董夫子在儒門的輩分之尊,隻在孔孟之後。
莫說是朱熹的紫陽筆,就算是顔師古的正俗筆,見了它亦隻能俯首。
面對前代大賢,朱熹隻有俯首叩拜的心思,陸遊卻神色凝重起來。
董仲舒這支筆,他是知道的,也知道當初曾經發生過什麼。
董仲舒儒學大成之後,曾向漢武帝進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得到漢武帝首肯之後,董仲舒便親率門下弟子橫掃天下,大肆捕殺百家傳人。
諸子百家雖得筆冢主人暗助,但他們所面對的是掌握了“天人”精要的董仲舒與整個大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