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海水直下萬裡深

關燈
最初的感覺是一片黑暗,無比深沉的黑暗。

    周身都被黏稠的東西包裹着,雙腳踏不到堅實的地面,隻能像遊泳一樣不停地蹬動。

     “這裡就是高陽裡洞?” 羅中夏目不能視物,隻能緊緊握着小榕的手。

    黑暗給了他一個絕好的理由,于是少女滑嫩細膩的手被他肆無忌憚地握住。

    小榕沒有表現出抗拒,她安靜地浮在羅中夏身旁,一動不動,聽到羅中夏問起,方才回答道:“容我想想。

    ” 他們現在處于一種奇妙的懸浮狀态。

    四下俱是一片黏稠順滑的介質,身體被深深浸泡在這片介質之中,既不會下沉,也無從上浮,就像是被裹進一大團黑漆漆的膠質果凍裡一樣。

    他們就是這麼漂浮着,動彈不得,就連時間也似停滞了一般。

     好在除了視覺以外,其他四感尚在,甚至還能聞到一股隐隐的清香味道從黑暗中傳來。

     羅中夏聳了聳鼻子,覺得這香氣似乎在哪裡聞到過。

    小榕忽然伸過一隻手來,劃開黏液,伸到羅中夏胸前點了點,輕聲道:“你覺得周圍這些東西像什麼?” “果凍吧……”他老老實實回答,這是他貧瘠想象力的極限。

     小榕撩起幾縷黑暗,輕聲吟道:“黝如漆,輕如雲,清如水,渾如岚。

    ”羅中夏贊道:“你這幾個比喻很貼切,可比我強多了。

    ”他也擡手揚了揚,雖然目不能視,卻能感覺到有絲絲縷縷的黑暗從指縫滑過,十分柔順,頗為舒服。

     小榕道:“這乃是古人詠物的句子,但你可知是詠的何物?”羅中夏一愣:“詠物?這四句難道不是說的周圍這些玩意兒?莫非古人也陷入過這種黑暗中?”小榕道:“這四句乃是出自明代大家方瑞生的一本著作,而那本書的名字與我們身處的環境有莫大的關系……” “那本書叫什麼?” “《墨海》。

    ” 聽到這兩個字,羅中夏恍然大悟,難怪自己能夠聞到那股奇特的香氣,原來那竟是墨香。

    在鞠式耕為他做特訓的時候,羅中夏沒少蘸墨寫字,對這味道本是極熟。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正身處墨海之中?”羅中夏忍不住開始想象自己已經被墨水泡成了奧巴馬的樣子。

     小榕點頭道:“這墨海不是尋常之物,可不要忘了我們剛才是如何進入裡洞的。

    ” “沈括?” “正是。

    ”小榕似乎已然想通了諸多要素之間的關聯,顯得胸有成竹,“沈括此人,擅長制墨。

    以他的題壁為鎖鑰,裡洞内又灌以墨海,再正常不過了。

    說不定這墨海之局,就是沈括當年親自設下的,果然很妙。

    ” 羅中夏對沈括了解不多,隻得保持着沉默。

     “你還記得當時進洞的情形嗎?”小榕忽然問。

     “記得啊,整個岩壁像是化成液體,直接把我們給吸進來了。

    ” “那便對了,岩壁化液,正是沈括至為鮮明的特征,爺爺說得果然沒錯。

    ”小榕的語氣不覺興奮起來,握住羅中夏的手不覺攥緊了些,“《夢溪筆談》裡曾有提及,沈括一生最為得意的煙墨發明,恰好就叫作延川石液。

    我們所處的墨海,隻怕都是這延川石液研磨出來的呢!” 羅中夏道:“可我們要怎麼擺脫這些石液,去找韋勢然啊?”石液也罷,煙墨也罷,光知道這些名字,對于解決當前的問題,并沒什麼實質意義。

     小榕伸過手來按在他的胸口,沒頭沒腦地問了一個問題:“墨是用來幹嗎的?” “用來寫字。

    ”羅中夏有些莫名其妙。

     “是的,用來寫字,可怎麼寫呢?” “用毛筆啊……呃?”羅中夏一下子也明白過來,小榕的指頭輕輕敲了下他的胸腔,“筆墨成字,紙硯載文。

    想要解開墨團,自然就得用筆啊!這延川石液的墨海,我猜并非實體,乃是沈括殘留的元神所化,所以隻能用筆靈來破開。

    倘若沒有筆靈,就算強行闖入裡洞,隻怕一落下來便會被活活悶死呢!” 羅中夏“嗯”了一聲,試着運起胸中青蓮,青蓮筆聽到召喚,振奮而出。

    說來也怪,青蓮一出胸口,四周的石液墨海立刻朝它湧來,萦繞在筆端久久不散。

     “爺爺說高陽裡洞非持筆靈者不得入内,原來就是靠這個辦法來篩選。

    ”小榕喃喃道,羅中夏心中疑雲更盛。

    小榕說她自己進不得高陽裡洞,可她明明自己有詠絮筆,為何一直要靠着青蓮筆來驅趕墨海呢? 這時小榕又握了握羅中夏的手道:“這片墨海既然是延川石液,那麼用沈括的本詩便能解得更快。

    我念一句,你學一句。

    ”羅中夏點點頭。

    小榕湊到他耳邊,啟唇輕讀,一串銀鈴般的美妙聲音直入耳中:“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

    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

    ” 這是沈括所寫的詠墨詩。

    當日他巡閱鄜、延二州,發現當地有黑水流出,燃燒後産生的煙灰收集起來,可以制墨,且墨質遠高于松墨,遂召集人手大舉制造,并命名為“延川石液”。

    他對此發明十分得意,自言“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予始為之”,并賦詩一首,留于筆談之中,就是這一首《延州詩》。

     此詩就造詣立意而論,不算上乘,隻是應景之作,但用于高陽裡洞的石液墨海之中,卻是再合适不過了。

     随着羅中夏口中念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