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五嶽尋仙不嫌遠
關燈
小
中
大
要水源是一條瀑布從山壁的崖頂飛瀉而下,水花四濺,宛如晴雪,所以這一條瀑布便被稱為瀝雪瀑。
” 諸葛一輝如同一個稱職的導遊,一闆一眼地介紹着沿途的景緻,看起來這南明山的一草一木他都已然熟谙于胸了。
“諸葛先生,這些景點介紹能不能就省掉啊!”羅中夏心裡有事,實在沒心情聽這些東西。
他現在一直在想的是,這究竟是不是個圈套。
諸葛一輝正色道:“羅先生,你這便不對了。
筆靈本是文人性靈,文道正途是入情入勝,與自然相互感應。
這一處處景緻風光,無不浸染古人的感悟,誰知哪一處與七侯有關呢?我給您介紹這些,也是有深意的。
” 被他這麼教訓了一通,羅中夏隻得悻悻縮回頭。
十九輕輕挽起他胳膊,小聲道:“你呀,就當作旅遊不就好了嗎?”羅中夏被她這麼一挽,心情有些激蕩,想起顔政之前教過的法子,搔了搔頭道:“旅遊的重點不是景色,而是跟誰一起旅遊吧?” 十九聽了“撲哧”一笑,抿着紅唇搖搖頭,拖着他朝前面山路走去。
顔政在身後評價道:“拙劣。
” 從明秀湖往上,兩側翠竹成林,清幽恬靜,夾着一道狹窄的石階山路往山頂而去,箭狀的繁茂竹葉遮擋住了兩邊風光,恍如置身淡雅竹園之内。
但若是仔細觀察,便會發覺竹林深處竟是條條峭壁,行人在不知不覺間,已經深入崎岖山間,往往令人悚然一驚。
很快衆人走過了半山亭,遠遠可以望見麗水城。
諸葛一輝說了些文人典故,羅中夏都沒怎麼聽過,青蓮筆也無甚響應,懶洋洋地躺在胸中。
過了半山亭略微一轉,看到山崖香樟樹林之間有一處池塘,旁邊碑銘寫着“印月池”三字。
隻見淩空橫出一條粗大的碧青色石梁,跨過整個印月池,如虹似橋,長約百餘米,有如一條氣勢萬千的筆挂。
為數不多的幾個遊客指指點點,舉着相機照相。
羅中夏看到石梁之上刻有數處摩崖石刻,他能認出“半雲”“懸虹”幾處大字,這些字迹深入石脈,無論勾畫鋒回,都蒼勁有力。
梁下還有幾方半埋的斑駁古碑。
諸葛一輝道:“這一條石梁有二十處石刻,都是曆代大家留下的墨迹。
這七侯之事,我覺得還得着落在這些石刻之上。
” “這裡便是全部摩崖石刻?”彼得和尚問。
諸葛一輝笑道:“哪能呢,南明山的摩崖石刻多集中在石梁、高陽洞和雲閣崖三處,有百十來條,一路看下來得花上一天工夫。
這裡的石梁,隻是第一處罷了。
” 說罷他把羅中夏拉到印月池前,逐一解說,先從題記作者的生平說起,再品題石刻筆勢。
這二十處石刻,他說了大約一個半小時方完。
羅中夏開始聽時尚能認真思索一番,後來逐漸提不起興趣,虧得有禅心和前一個月修煉國學的底子在,才不至于睡着。
等到諸葛一輝說完以後,他如蒙大赦,急忙對十九道:“講得真好,咱們繼續走吧。
” “你的筆靈,在這裡沒有什麼反應嗎?”十九關切地問。
“嗯,目前還沒有,應該不在這一帶,我想也許去其他地方轉轉就有收獲了。
”羅中夏巴不得快點離開。
他既然這麼說了,别人也便不好再說什麼。
一行人從印月池繼續朝山頂走去,一路蜿蜒攀緣,時而隐入香樟古木之間,時而登到山脊之上。
前後走了兩小時,累得平日裡極少鍛煉的羅中夏氣喘籲籲,甚至連十九都不如,吃了顔政不少嘲笑。
在羅中夏體力即将全部耗盡之前,他們終于到了仁壽寺的後院。
仁壽寺位于南明山中一處開闊的山崖側,已經非常接近南明巅峰。
羅中夏以為這仁壽寺一定又有一大套典故說法,不料諸葛一輝沒進寺廟,而是帶着他們繞過山牆,繼續朝山頂走去。
大約又爬了十分鐘,衆人視野陡然開闊。
隻見四周峰巒聳峙,丹巅削壁,而眼前一條羊腸石路,兩側俱是深谷,更是險至毫巅。
然而就在這毫巅方寸之地,卻拔地立起一扇高逾十幾米、寬六七十米的巨大石壁,有如一片巨大屏風橫在峰頂,堪稱神來之筆。
石屏四下雲霧缭繞,頗有出塵之氣,遠處藏青色的括蒼山脈連綿拱衛,實在是個天造地設的留名之地。
這裡便是南明山的最高峰——雲閣崖的所在了。
” 諸葛一輝如同一個稱職的導遊,一闆一眼地介紹着沿途的景緻,看起來這南明山的一草一木他都已然熟谙于胸了。
“諸葛先生,這些景點介紹能不能就省掉啊!”羅中夏心裡有事,實在沒心情聽這些東西。
他現在一直在想的是,這究竟是不是個圈套。
諸葛一輝正色道:“羅先生,你這便不對了。
筆靈本是文人性靈,文道正途是入情入勝,與自然相互感應。
這一處處景緻風光,無不浸染古人的感悟,誰知哪一處與七侯有關呢?我給您介紹這些,也是有深意的。
” 被他這麼教訓了一通,羅中夏隻得悻悻縮回頭。
十九輕輕挽起他胳膊,小聲道:“你呀,就當作旅遊不就好了嗎?”羅中夏被她這麼一挽,心情有些激蕩,想起顔政之前教過的法子,搔了搔頭道:“旅遊的重點不是景色,而是跟誰一起旅遊吧?” 十九聽了“撲哧”一笑,抿着紅唇搖搖頭,拖着他朝前面山路走去。
顔政在身後評價道:“拙劣。
” 從明秀湖往上,兩側翠竹成林,清幽恬靜,夾着一道狹窄的石階山路往山頂而去,箭狀的繁茂竹葉遮擋住了兩邊風光,恍如置身淡雅竹園之内。
但若是仔細觀察,便會發覺竹林深處竟是條條峭壁,行人在不知不覺間,已經深入崎岖山間,往往令人悚然一驚。
很快衆人走過了半山亭,遠遠可以望見麗水城。
諸葛一輝說了些文人典故,羅中夏都沒怎麼聽過,青蓮筆也無甚響應,懶洋洋地躺在胸中。
過了半山亭略微一轉,看到山崖香樟樹林之間有一處池塘,旁邊碑銘寫着“印月池”三字。
隻見淩空橫出一條粗大的碧青色石梁,跨過整個印月池,如虹似橋,長約百餘米,有如一條氣勢萬千的筆挂。
為數不多的幾個遊客指指點點,舉着相機照相。
羅中夏看到石梁之上刻有數處摩崖石刻,他能認出“半雲”“懸虹”幾處大字,這些字迹深入石脈,無論勾畫鋒回,都蒼勁有力。
梁下還有幾方半埋的斑駁古碑。
諸葛一輝道:“這一條石梁有二十處石刻,都是曆代大家留下的墨迹。
這七侯之事,我覺得還得着落在這些石刻之上。
” “這裡便是全部摩崖石刻?”彼得和尚問。
諸葛一輝笑道:“哪能呢,南明山的摩崖石刻多集中在石梁、高陽洞和雲閣崖三處,有百十來條,一路看下來得花上一天工夫。
這裡的石梁,隻是第一處罷了。
” 說罷他把羅中夏拉到印月池前,逐一解說,先從題記作者的生平說起,再品題石刻筆勢。
這二十處石刻,他說了大約一個半小時方完。
羅中夏開始聽時尚能認真思索一番,後來逐漸提不起興趣,虧得有禅心和前一個月修煉國學的底子在,才不至于睡着。
等到諸葛一輝說完以後,他如蒙大赦,急忙對十九道:“講得真好,咱們繼續走吧。
” “你的筆靈,在這裡沒有什麼反應嗎?”十九關切地問。
“嗯,目前還沒有,應該不在這一帶,我想也許去其他地方轉轉就有收獲了。
”羅中夏巴不得快點離開。
他既然這麼說了,别人也便不好再說什麼。
一行人從印月池繼續朝山頂走去,一路蜿蜒攀緣,時而隐入香樟古木之間,時而登到山脊之上。
前後走了兩小時,累得平日裡極少鍛煉的羅中夏氣喘籲籲,甚至連十九都不如,吃了顔政不少嘲笑。
在羅中夏體力即将全部耗盡之前,他們終于到了仁壽寺的後院。
仁壽寺位于南明山中一處開闊的山崖側,已經非常接近南明巅峰。
羅中夏以為這仁壽寺一定又有一大套典故說法,不料諸葛一輝沒進寺廟,而是帶着他們繞過山牆,繼續朝山頂走去。
大約又爬了十分鐘,衆人視野陡然開闊。
隻見四周峰巒聳峙,丹巅削壁,而眼前一條羊腸石路,兩側俱是深谷,更是險至毫巅。
然而就在這毫巅方寸之地,卻拔地立起一扇高逾十幾米、寬六七十米的巨大石壁,有如一片巨大屏風橫在峰頂,堪稱神來之筆。
石屏四下雲霧缭繞,頗有出塵之氣,遠處藏青色的括蒼山脈連綿拱衛,實在是個天造地設的留名之地。
這裡便是南明山的最高峰——雲閣崖的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