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使青鳥兮欲銜書
關燈
小
中
大
“這就是房斌的筆記本?”
在羅中夏的面前是一本淡黃色封面的筆記本,大約兩百頁。
“沒錯,我和彼得轉了好幾個車站,才找到那個寄存箱,裡面隻放着這麼一本東西。
我還以為會是什麼寶貝呢!”顔政略帶抱怨地說,他還以為會和電影一樣,車站的寄存箱裡永遠都放着許多秘寶。
“你們都看了沒有?” “哪兒顧得上啊!我們一拿到,就立刻來找你了。
”顔政說。
然後把在地鐵裡發生的事情約略講了一遍,當然少不得添油加醋把自己的英明吹噓了一番。
羅中夏聽完以後,奇道:“你是說,那個筆靈的主人,居然是個外國人?” “正是。
” “彼得,筆冢吏裡曾經有過洋人嗎?”羅中夏問彼得和尚。
筆靈是筆冢主人首創,取的乃是天下才情。
雖然才情并非中國獨有,但筆靈卻是寄于國學而生的,所以洋人做筆冢吏委實不可想象。
“曆史上或有高麗、日本或者安南人做筆冢吏的記錄,但西洋人就……隻有一個人做過筆冢吏。
” “誰?” “《大唐狄公案》的作者高羅佩,他是荷蘭人……嗯,這個不是重點,快打開看看這份筆記吧。
”彼得和尚催促道。
羅中夏忽然想到了什麼,轉頭看了一圈:“十九呢?” 顔政說:“松濤園裡的墨用完了,她不放心讓别人買,就自己去買新墨了。
” “要不要等她回來再看啊?”羅中夏有些猶豫,房斌一直都是十九所仰慕的對象,自己現在和十九走得這麼近,多少是沾了房斌點睛筆的光,對此他一直心情很複雜。
現在房斌的遺物就在眼前,究竟該不該讓十九也一起看,他拿不定主意。
顔政大為不滿:“筆記本又不會跑,等她回來再讓她看嘛!房斌已經死了,沒人跟你搶女人,你這家夥是被懷素的禅心給弄傻了嗎?” 真是蠻不講理的直擊。
不過這種直擊确實有效,羅中夏面色一紅,隻得把筆記本拿在手裡。
他自己實際上也很好奇,于是不再堅持,慢慢翻開第一頁。
這時候胸中的青蓮筆和點睛筆都略略跳動了一下,仿佛一隻午睡的狗懶洋洋地看了眼訪客,又重新睡去。
筆記本裡隻有前幾頁寫滿了鋼筆字,字迹勻稱端正,排列整齊,看得出書寫者是個心思缜密、一絲不苟的人。
第一頁第一行的第一句話,就讓羅中夏愣住了。
“緻點睛筆的繼任者。
” 是給我的?即便是擁有了禅心的羅中夏,此時也按捺不住心中愕然,連忙往下看去。
“當你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我想我已經死了。
過去的我以未來的口氣來寫,感覺實在很奇妙。
不過唯有通過這種方式,我才能把信息順利地傳達給你。
請原諒我自作主張,但這一切都是必要的。
” 給人感覺十分奇妙的文字,從容不迫,淡定自如,卻又滲透着稀薄的憂傷。
顔政看到羅中夏的表情陰晴不定,有些好奇地問道:“這裡面都說了些什麼?”羅中夏略擡了擡眼,用十分迷惑的口氣道:“一封給我的信,似乎是房斌的臨終遺言。
”顔政還要說些什麼,羅中夏正色道:“請讓我一口氣把它看完吧,這也是對死者的尊重。
”彼得和尚和顔政感受到了那種肅穆的力量,便都閉上了嘴。
羅中夏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在筆記本上。
“我叫房斌,原本隻是一名普通的大學中文系研究生,主修中國文學。
我在為自己碩士畢業論文搜集材料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筆冢’的存在,對它産生了極大的興趣,從此就開始在浩如煙海的史料和記載中尋找關于它的蛛絲馬迹。
從我碩士畢業到現在,大概已經有十五年了吧,我一直緻力于筆冢的研究。
一開始我以為它隻是一個文人墨客的典故與傳說,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卻發現筆冢隐藏在曆史後面的巨大身影,以及它對中華文化獨特的影響力。
可以想象,這對于一個畢生研究中國文學的人來說,是一個多麼大的誘惑。
一位叫作韋勢然的朋友在這方面,給予我不少幫助。
“真正改變我一生的時刻,是在七年之前。
我當時在南京的安樂寺遺址尋訪,無意中窺到了一位筆冢吏收筆的過程,這讓我十分興奮。
筆冢和筆冢吏一直以來都隻是傳說,現在卻躍進現實之中。
我當時的心情,就像是一名古生物學者看到了活着的恐龍一樣。
我本來無意牽扯進筆冢的世界,隻想以一個客觀的研究者旁觀而已。
大概是命運使然吧,那位筆冢吏在收筆的時候發生了變故,我把他救了下來,自己卻因此而被那一支筆靈寄身——正如你所猜的那樣,那支筆正是張僧繇在安樂寺内畫龍的點睛筆。
“那一位被我救了性命的筆冢吏很感激我,便向我表露了他的真實身份,原來他就是筆冢二家之中諸葛家的一分子,人稱費老——也許那位叫韋勢然的朋友也是筆冢中人,但他從不說破,我也沒問過——經過費老的引薦,從此我便正式進入了筆冢的神秘世界。
諸葛家一直想找我合作,但作為一名研究者,我希望能夠保持獨立超然的地位,盡量不在現實中與他們接觸,隻在網上保持聯絡。
諸葛家的家長是個開明的人,并不以此為忤,我們一直合作得很愉快。
我借重他們對筆靈的認識,而他們
“沒錯,我和彼得轉了好幾個車站,才找到那個寄存箱,裡面隻放着這麼一本東西。
我還以為會是什麼寶貝呢!”顔政略帶抱怨地說,他還以為會和電影一樣,車站的寄存箱裡永遠都放着許多秘寶。
“你們都看了沒有?” “哪兒顧得上啊!我們一拿到,就立刻來找你了。
”顔政說。
然後把在地鐵裡發生的事情約略講了一遍,當然少不得添油加醋把自己的英明吹噓了一番。
羅中夏聽完以後,奇道:“你是說,那個筆靈的主人,居然是個外國人?” “正是。
” “彼得,筆冢吏裡曾經有過洋人嗎?”羅中夏問彼得和尚。
筆靈是筆冢主人首創,取的乃是天下才情。
雖然才情并非中國獨有,但筆靈卻是寄于國學而生的,所以洋人做筆冢吏委實不可想象。
“曆史上或有高麗、日本或者安南人做筆冢吏的記錄,但西洋人就……隻有一個人做過筆冢吏。
” “誰?” “《大唐狄公案》的作者高羅佩,他是荷蘭人……嗯,這個不是重點,快打開看看這份筆記吧。
”彼得和尚催促道。
羅中夏忽然想到了什麼,轉頭看了一圈:“十九呢?” 顔政說:“松濤園裡的墨用完了,她不放心讓别人買,就自己去買新墨了。
” “要不要等她回來再看啊?”羅中夏有些猶豫,房斌一直都是十九所仰慕的對象,自己現在和十九走得這麼近,多少是沾了房斌點睛筆的光,對此他一直心情很複雜。
現在房斌的遺物就在眼前,究竟該不該讓十九也一起看,他拿不定主意。
顔政大為不滿:“筆記本又不會跑,等她回來再讓她看嘛!房斌已經死了,沒人跟你搶女人,你這家夥是被懷素的禅心給弄傻了嗎?” 真是蠻不講理的直擊。
不過這種直擊确實有效,羅中夏面色一紅,隻得把筆記本拿在手裡。
他自己實際上也很好奇,于是不再堅持,慢慢翻開第一頁。
這時候胸中的青蓮筆和點睛筆都略略跳動了一下,仿佛一隻午睡的狗懶洋洋地看了眼訪客,又重新睡去。
筆記本裡隻有前幾頁寫滿了鋼筆字,字迹勻稱端正,排列整齊,看得出書寫者是個心思缜密、一絲不苟的人。
第一頁第一行的第一句話,就讓羅中夏愣住了。
“緻點睛筆的繼任者。
” 是給我的?即便是擁有了禅心的羅中夏,此時也按捺不住心中愕然,連忙往下看去。
“當你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我想我已經死了。
過去的我以未來的口氣來寫,感覺實在很奇妙。
不過唯有通過這種方式,我才能把信息順利地傳達給你。
請原諒我自作主張,但這一切都是必要的。
” 給人感覺十分奇妙的文字,從容不迫,淡定自如,卻又滲透着稀薄的憂傷。
顔政看到羅中夏的表情陰晴不定,有些好奇地問道:“這裡面都說了些什麼?”羅中夏略擡了擡眼,用十分迷惑的口氣道:“一封給我的信,似乎是房斌的臨終遺言。
”顔政還要說些什麼,羅中夏正色道:“請讓我一口氣把它看完吧,這也是對死者的尊重。
”彼得和尚和顔政感受到了那種肅穆的力量,便都閉上了嘴。
羅中夏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在筆記本上。
“我叫房斌,原本隻是一名普通的大學中文系研究生,主修中國文學。
我在為自己碩士畢業論文搜集材料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筆冢’的存在,對它産生了極大的興趣,從此就開始在浩如煙海的史料和記載中尋找關于它的蛛絲馬迹。
從我碩士畢業到現在,大概已經有十五年了吧,我一直緻力于筆冢的研究。
一開始我以為它隻是一個文人墨客的典故與傳說,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卻發現筆冢隐藏在曆史後面的巨大身影,以及它對中華文化獨特的影響力。
可以想象,這對于一個畢生研究中國文學的人來說,是一個多麼大的誘惑。
一位叫作韋勢然的朋友在這方面,給予我不少幫助。
“真正改變我一生的時刻,是在七年之前。
我當時在南京的安樂寺遺址尋訪,無意中窺到了一位筆冢吏收筆的過程,這讓我十分興奮。
筆冢和筆冢吏一直以來都隻是傳說,現在卻躍進現實之中。
我當時的心情,就像是一名古生物學者看到了活着的恐龍一樣。
我本來無意牽扯進筆冢的世界,隻想以一個客觀的研究者旁觀而已。
大概是命運使然吧,那位筆冢吏在收筆的時候發生了變故,我把他救了下來,自己卻因此而被那一支筆靈寄身——正如你所猜的那樣,那支筆正是張僧繇在安樂寺内畫龍的點睛筆。
“那一位被我救了性命的筆冢吏很感激我,便向我表露了他的真實身份,原來他就是筆冢二家之中諸葛家的一分子,人稱費老——也許那位叫韋勢然的朋友也是筆冢中人,但他從不說破,我也沒問過——經過費老的引薦,從此我便正式進入了筆冢的神秘世界。
諸葛家一直想找我合作,但作為一名研究者,我希望能夠保持獨立超然的地位,盡量不在現實中與他們接觸,隻在網上保持聯絡。
諸葛家的家長是個開明的人,并不以此為忤,我們一直合作得很愉快。
我借重他們對筆靈的認識,而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