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愁客思歸坐曉寒
關燈
小
中
大
醒,讓羅中夏眼睛一亮。
對呀,渡筆人既然能儲筆,就必然能退筆,否則隻進不出,這人肉筆筒便毫無價值了。
韋定邦卻冷冷一笑:“渡筆人能不能退筆,古籍中的記載語焉不詳,沒人知道。
不過你們得考慮另外一種可能。
” 羅中夏聽到這話,悚然一驚。
他畢竟不傻,隻是略做思忖,便猜出了韋定邦的意思。
一個筆冢吏隻能裝一支筆,渡筆人卻可以同時裝數支筆靈。
而且從實戰來看,這些筆靈的功能可以同時發揮,自如切換,這若是推演下去,可實在太可怕了。
想想看,若是有心人刻意把各種筆靈送入他體内,裝五支,裝十支,甚至裝百支……就算渡筆人天生無法與筆靈神會,隻能寄身,可架不住數量多啊,很快便能培養出一個同時發揮出幾十支筆靈功效的筆冢吏,其威能驚世駭俗,堪稱筆冢世界核武器級别的怪物。
這是任何筆冢吏都不願見到的局面,勢必要把渡筆人除之而後快。
這與人性無關,實在是天生相克。
想到此節,羅中夏頓時口舌幹燥,沒想到今天是自投羅網來了。
他下意識想轉身拔腿跑開,可一低頭卻發現,雙腿被不知哪兒來的茅草給纏住了。
這屋子裡明明是木制地闆,上頭還打了蠟,光溜溜的,什麼時候長滿了這許多茅草?而且這一簇簇茅草豐茂厚實,葉寬梗韌,似乎已經長了幾年,比繩索還結實,羅中夏用力動了動腿,竟是紋絲不能挪。
他哪裡還不明白,這是韋定邦發難了,下意識要驅動青蓮遺筆對抗。
可就在選擇詩句的一瞬間,一股蒼涼凄苦之感如秋風吹入心扉,頓生憂傷郁悶,一時間根本提不起吟詩的興頭。
那茅草趁機又蹿高了數尺,眼看要把羅中夏裹成一個草人。
羅中夏萬念俱灰,心道罷了罷了,竟然閉上眼睛束手待斃。
彼得和尚在一旁見勢不妙,沖韋定邦大叫道:“父親,你這是做什麼?”韋定邦坐在輪椅上,沉着臉道:“你這麼聰明,該知道渡筆人對筆冢吏來說意味着什麼。
” 彼得和尚怒道:“羅中夏是咱們韋家的客人,豈能言而無信,見利忘義!”他平時總是那一副溫文優雅的面孔,這一刻卻化為金剛怒目。
韋定邦面對兒子質問,卻絲毫不為所動,繼續驅動茅草去纏羅中夏。
彼得和尚一個箭步要沖到羅中夏身邊,雙手合十,要去擋住韋定邦的攻勢。
韋定邦知道這孩子專心守禦之術,雖無筆靈在身,但若擺出十成守禦的架勢,尋常筆冢吏也奈何不了。
這個兒子性格倔強迂腐,用言語是說不通的。
韋定邦微微歎息了一聲,分出一道茅草去纏彼得。
彼得雙目厲芒一閃,扯開胸口佛珠,大喝一聲:“散!”那一粒粒佛珠竟然把茅草叢撞開一道縫隙。
可這時韋定邦的聲音從四面八方傳了過來: “情東,縱然你有心救他,可面對一族之長的筆靈,也未免太托大了。
” 話音剛落,一陣秋風平地吹過來,屋中頓生蕭瑟之意。
黃葉旋起,茅草飄搖,無數的碎葉竟在風中構成了一支長筆的輪廓。
那筆杆枯瘦,頂端似還隐然有個鬥笠形狀。
彼得和尚眉頭緊皺,雙手卻絲毫不肯放松守勢。
他對韋定邦的筆靈再熟悉不過了,這支筆赫然是與李白齊名的杜甫秋風筆。
杜甫以苦吟著稱,詩中悲天憫人,感時傷事,飽含家國之痛,加上他自己際遇凄苦,曾有“八月秋高風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之歎,其筆靈遂得名“秋風”。
至于那瘦筆之上的鬥笠,其實還和青蓮筆頗有關系。
當年李白曾經在飯顆山偶遇杜甫,戲贈一首調侃他的造型:“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杜甫一生十分敬仰李白,因此筆靈也把李白的形容保留了下來。
那如臂使指的茅草,自然就是杜甫所吟“三重茅”的具象。
其實秋風筆的威力,遠不止此,它攻伐手段不多,強在守禦控場,必要時可以化出方圓數丈“沉郁頓挫”的領域,能令對手深陷其中,動彈不得。
這四個字,乃是杜甫自我評價,曆來為方家所推許,乃是杜詩之精髓所在,其形成的結界威力,自然不容小觑。
可惜自從那次大戰傷了元氣,韋定邦隻能發揮出秋風筆威力十之二三,但對付羅中夏卻是綽綽有餘。
彼得和尚深知此節,因此拼命僵持,隻要挨過一段時日,韋定邦殘病之軀必然後力不濟,便有可乘之隙了。
韋定邦也看出自己兒子的打算,他冷哼一聲,擡起一個手指道:“兵!” 彼得和尚聽到這一個字,驚而擡首:“您怎麼連這個都恢……”話未說完,整個人已經被一團碎葉罩住,裡面車辚辚,馬蕭蕭,有金屬相擊的铿锵之聲,與哭聲彙成一場雜音合唱。
杜甫秋風筆展開的“沉郁頓挫”結界,分作數型。
這一型取的是《兵車行》意境,有車、馬、兵刃、哭别等諸多聲響混雜一處,此起彼伏,百音缭繞,最能削人鬥志。
彼得和尚沒料到,一下子被困在其中。
韋定邦擡起頭來,望着秋風筆喃喃道“居然還有力量使出這一型來”。
彼得知道秋風筆隻能困敵,不能傷人,但若想闖出去也絕非易事。
他心念電轉,朝着旁邊被困在茅草裡的羅中夏喝道:“快!沙丘城下!” 杜甫一生最敬仰李白,所以理論上青蓮筆是可以克制秋風筆的。
李白寫過幾首詩給杜甫,彼得和尚讓羅中夏念的是其中一首《沙丘城下寄杜甫》,也是描寫兩人友情最真摯的一首。
青蓮遺筆若是将此詩用出,當能中和秋風筆的《兵車行》結界影響,彼得和尚就能得以喘息。
可是羅中夏那邊,卻是置若罔聞,一點動靜也沒有,任憑茅草蔓延上來。
彼得心中一沉,這家夥本來就如同驚弓之鳥,鬥志不強,一心想退筆避禍,如今突遭襲擊,恐怕韋家人的信用在他心目中已轟然破産,再無半點戰鬥的欲望。
他猶不甘心,還想再努力一下。
那秋風筆已是秋風勁吹,結界大盛,一股無比巨大的壓力壓在彼得和尚身上,有如山嶽之重。
彼得實在支撐不住,終于眼前一黑,暈了過去。
很快有無數茅草如長蛇攀纏,把他裹了個嚴嚴實實。
韋定邦看到大局已定,這才收起秋風筆,面容比剛才更加蒼白,忍不住咳出一口血來。
他的健康狀況十分糟糕,剛才勉強用出《兵車行》,已突破了極限。
韋定邦看了眼被茅草緊緊捆縛住的兩個草人,顫抖着擡起右手,想去摸摸彼得和尚的臉,可很快又垂下去了。
剛才的一戰耗去太多精力,他已是力不從心。
“畏人千裡井,問俗九州箴。
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
秋風啊秋風,不知我還能看你多少時日……” 這是杜甫的絕筆詩,此時韋定邦喃喃吟出來,那秋風筆在半空瑟瑟鳴叫,似有悲意傳來。
韋定邦勉強打起精神,抓起旁邊一部電話,簡短地說了四個字:“定國,開會。
” 當天晚上,韋家的幾位長老和諸房的房長都來到了内莊的祠堂内,黑壓壓坐了十幾個人,個個年紀都在六十歲上下。
祠堂裡還有幾把紫檀椅子是空的,前一陣子因為秦宜的事情,族裡派出許多人去追捕,來不及趕回來。
韋定邦坐在上首的位置,韋定國站在他身旁。
電燈被刻意關掉,隻保留了幾支特制的紅袍蠟燭,把屋子照得昏黃一片。
聽聞渡筆人和青蓮遺筆此時就在韋莊,長老和房長們的反應如同把水倒入硫酸般沸騰,議論紛紛。
也不怪他們如此
對呀,渡筆人既然能儲筆,就必然能退筆,否則隻進不出,這人肉筆筒便毫無價值了。
韋定邦卻冷冷一笑:“渡筆人能不能退筆,古籍中的記載語焉不詳,沒人知道。
不過你們得考慮另外一種可能。
” 羅中夏聽到這話,悚然一驚。
他畢竟不傻,隻是略做思忖,便猜出了韋定邦的意思。
一個筆冢吏隻能裝一支筆,渡筆人卻可以同時裝數支筆靈。
而且從實戰來看,這些筆靈的功能可以同時發揮,自如切換,這若是推演下去,可實在太可怕了。
想想看,若是有心人刻意把各種筆靈送入他體内,裝五支,裝十支,甚至裝百支……就算渡筆人天生無法與筆靈神會,隻能寄身,可架不住數量多啊,很快便能培養出一個同時發揮出幾十支筆靈功效的筆冢吏,其威能驚世駭俗,堪稱筆冢世界核武器級别的怪物。
這是任何筆冢吏都不願見到的局面,勢必要把渡筆人除之而後快。
這與人性無關,實在是天生相克。
想到此節,羅中夏頓時口舌幹燥,沒想到今天是自投羅網來了。
他下意識想轉身拔腿跑開,可一低頭卻發現,雙腿被不知哪兒來的茅草給纏住了。
這屋子裡明明是木制地闆,上頭還打了蠟,光溜溜的,什麼時候長滿了這許多茅草?而且這一簇簇茅草豐茂厚實,葉寬梗韌,似乎已經長了幾年,比繩索還結實,羅中夏用力動了動腿,竟是紋絲不能挪。
他哪裡還不明白,這是韋定邦發難了,下意識要驅動青蓮遺筆對抗。
可就在選擇詩句的一瞬間,一股蒼涼凄苦之感如秋風吹入心扉,頓生憂傷郁悶,一時間根本提不起吟詩的興頭。
那茅草趁機又蹿高了數尺,眼看要把羅中夏裹成一個草人。
羅中夏萬念俱灰,心道罷了罷了,竟然閉上眼睛束手待斃。
彼得和尚在一旁見勢不妙,沖韋定邦大叫道:“父親,你這是做什麼?”韋定邦坐在輪椅上,沉着臉道:“你這麼聰明,該知道渡筆人對筆冢吏來說意味着什麼。
” 彼得和尚怒道:“羅中夏是咱們韋家的客人,豈能言而無信,見利忘義!”他平時總是那一副溫文優雅的面孔,這一刻卻化為金剛怒目。
韋定邦面對兒子質問,卻絲毫不為所動,繼續驅動茅草去纏羅中夏。
彼得和尚一個箭步要沖到羅中夏身邊,雙手合十,要去擋住韋定邦的攻勢。
韋定邦知道這孩子專心守禦之術,雖無筆靈在身,但若擺出十成守禦的架勢,尋常筆冢吏也奈何不了。
這個兒子性格倔強迂腐,用言語是說不通的。
韋定邦微微歎息了一聲,分出一道茅草去纏彼得。
彼得雙目厲芒一閃,扯開胸口佛珠,大喝一聲:“散!”那一粒粒佛珠竟然把茅草叢撞開一道縫隙。
可這時韋定邦的聲音從四面八方傳了過來: “情東,縱然你有心救他,可面對一族之長的筆靈,也未免太托大了。
” 話音剛落,一陣秋風平地吹過來,屋中頓生蕭瑟之意。
黃葉旋起,茅草飄搖,無數的碎葉竟在風中構成了一支長筆的輪廓。
那筆杆枯瘦,頂端似還隐然有個鬥笠形狀。
彼得和尚眉頭緊皺,雙手卻絲毫不肯放松守勢。
他對韋定邦的筆靈再熟悉不過了,這支筆赫然是與李白齊名的杜甫秋風筆。
杜甫以苦吟著稱,詩中悲天憫人,感時傷事,飽含家國之痛,加上他自己際遇凄苦,曾有“八月秋高風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之歎,其筆靈遂得名“秋風”。
至于那瘦筆之上的鬥笠,其實還和青蓮筆頗有關系。
當年李白曾經在飯顆山偶遇杜甫,戲贈一首調侃他的造型:“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杜甫一生十分敬仰李白,因此筆靈也把李白的形容保留了下來。
那如臂使指的茅草,自然就是杜甫所吟“三重茅”的具象。
其實秋風筆的威力,遠不止此,它攻伐手段不多,強在守禦控場,必要時可以化出方圓數丈“沉郁頓挫”的領域,能令對手深陷其中,動彈不得。
這四個字,乃是杜甫自我評價,曆來為方家所推許,乃是杜詩之精髓所在,其形成的結界威力,自然不容小觑。
可惜自從那次大戰傷了元氣,韋定邦隻能發揮出秋風筆威力十之二三,但對付羅中夏卻是綽綽有餘。
彼得和尚深知此節,因此拼命僵持,隻要挨過一段時日,韋定邦殘病之軀必然後力不濟,便有可乘之隙了。
韋定邦也看出自己兒子的打算,他冷哼一聲,擡起一個手指道:“兵!” 彼得和尚聽到這一個字,驚而擡首:“您怎麼連這個都恢……”話未說完,整個人已經被一團碎葉罩住,裡面車辚辚,馬蕭蕭,有金屬相擊的铿锵之聲,與哭聲彙成一場雜音合唱。
杜甫秋風筆展開的“沉郁頓挫”結界,分作數型。
這一型取的是《兵車行》意境,有車、馬、兵刃、哭别等諸多聲響混雜一處,此起彼伏,百音缭繞,最能削人鬥志。
彼得和尚沒料到,一下子被困在其中。
韋定邦擡起頭來,望着秋風筆喃喃道“居然還有力量使出這一型來”。
彼得知道秋風筆隻能困敵,不能傷人,但若想闖出去也絕非易事。
他心念電轉,朝着旁邊被困在茅草裡的羅中夏喝道:“快!沙丘城下!” 杜甫一生最敬仰李白,所以理論上青蓮筆是可以克制秋風筆的。
李白寫過幾首詩給杜甫,彼得和尚讓羅中夏念的是其中一首《沙丘城下寄杜甫》,也是描寫兩人友情最真摯的一首。
青蓮遺筆若是将此詩用出,當能中和秋風筆的《兵車行》結界影響,彼得和尚就能得以喘息。
可是羅中夏那邊,卻是置若罔聞,一點動靜也沒有,任憑茅草蔓延上來。
彼得心中一沉,這家夥本來就如同驚弓之鳥,鬥志不強,一心想退筆避禍,如今突遭襲擊,恐怕韋家人的信用在他心目中已轟然破産,再無半點戰鬥的欲望。
他猶不甘心,還想再努力一下。
那秋風筆已是秋風勁吹,結界大盛,一股無比巨大的壓力壓在彼得和尚身上,有如山嶽之重。
彼得實在支撐不住,終于眼前一黑,暈了過去。
很快有無數茅草如長蛇攀纏,把他裹了個嚴嚴實實。
韋定邦看到大局已定,這才收起秋風筆,面容比剛才更加蒼白,忍不住咳出一口血來。
他的健康狀況十分糟糕,剛才勉強用出《兵車行》,已突破了極限。
韋定邦看了眼被茅草緊緊捆縛住的兩個草人,顫抖着擡起右手,想去摸摸彼得和尚的臉,可很快又垂下去了。
剛才的一戰耗去太多精力,他已是力不從心。
“畏人千裡井,問俗九州箴。
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
秋風啊秋風,不知我還能看你多少時日……” 這是杜甫的絕筆詩,此時韋定邦喃喃吟出來,那秋風筆在半空瑟瑟鳴叫,似有悲意傳來。
韋定邦勉強打起精神,抓起旁邊一部電話,簡短地說了四個字:“定國,開會。
” 當天晚上,韋家的幾位長老和諸房的房長都來到了内莊的祠堂内,黑壓壓坐了十幾個人,個個年紀都在六十歲上下。
祠堂裡還有幾把紫檀椅子是空的,前一陣子因為秦宜的事情,族裡派出許多人去追捕,來不及趕回來。
韋定邦坐在上首的位置,韋定國站在他身旁。
電燈被刻意關掉,隻保留了幾支特制的紅袍蠟燭,把屋子照得昏黃一片。
聽聞渡筆人和青蓮遺筆此時就在韋莊,長老和房長們的反應如同把水倒入硫酸般沸騰,議論紛紛。
也不怪他們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