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生活的大學
關燈
小
中
大
長時間将他與魏爾倫相混淆,就如同将羅曼·羅蘭與羅斯丹(Rostand)弄混一樣。
可以獨自去熱愛一個人,這也總是意味着雙倍的熱愛。
也許我在這裡有必要加上一段小插曲。
我們的時代,人們經曆得太快、太多,要讓什麼好好留在記憶中就很難,我也不知道艾彌爾·維爾哈倫這個名字,今天人們是否還知道。
在所有的法語詩人當中,維爾哈倫是第一位試圖讓歐洲人去認識時代、認識未來的詩人,就如同沃爾特·惠特曼在美國所做的那樣。
他開始熱愛這個現代世界,要把它放入詩歌當中。
當在别人眼裡機器還是惡魔、城市無比醜陋、當代生活了無詩意時,他卻為每一項新發明、每一種技術成就感到歡欣鼓舞,而且他會為自己的歡欣鼓舞而興奮,因為他要在這激情中更強力地去感受那種歡欣鼓舞。
剛開始時的小詩慢慢變成了宏大的、激情奔湧的贊歌。
“讓我們相互尊重!”是他對歐洲各民族發出的呼喚。
我們那一代人的樂觀主義——經曆了今天這種最可怕的倒退之後,它已經顯得不可理喻了——在他那裡最先找到了詩歌上的表達形式。
他的一些最美的詩歌,還會長久地見證我們當年所夢想的歐洲和人類圖景。
我原本是為了結識維爾哈倫才來到布魯塞爾的。
可是,卡米耶·勒蒙尼耶——這位強有力的、今天不公正地遭到遺忘的詩人、小說《男人》的作者,他的一部長篇小說曾經被我翻譯成德文——不無遺憾地告訴我說,維爾哈倫很少從他的小村子到布魯塞爾來,而且現在也不在這裡。
為了緩解我的失望,他以最衷心的方式給我引見其他比利時藝術家。
就這樣,我先是認識了年歲已長的大師康斯坦丁·默尼埃,這位具有英雄氣概的工人和最有力地表現勞工的雕塑大師。
在他之後,我拜見了範·德·施塔彭(vanderStappen),他的名字在今天的藝術史當中幾乎已經被淹沒了。
可是,他是一位多麼友好的人啊!這位個子矮小、面頰豐滿的弗拉芒人,他和他的太太,一位身寬體胖、性格開朗的荷蘭人,是多麼誠心誠意地接待我這個年輕人!他給我看他的作品,我們在那個明媚的上午談了很多藝術和文學,這兩個人的和善讓我很快就沒了任何膽怯。
我毫不掩飾地對他們說出我的遺憾,我原本是因為要見一個人才來布魯塞爾的,但是偏巧就無法見到他:維爾哈倫。
我說得太多了嗎?我說了什麼不應該的話?不管怎樣,我意識到範·德·施塔彭和他的太太都開始小聲地笑,相互悄悄地遞眼色。
我感覺到,因為我說出來的話讓他們之間有了神秘的默契。
我有些不自在,想要告别,但是他們倆不允許,說我一定要留下吃午飯,一定的。
又是那種不尋常的微笑,他們互相交換着眼神。
我感覺到,如果這裡有一個秘密的話,那一定是個善意的秘密。
于是,我很願意放棄下午原打算去滑鐵盧的行程。
很快到了中午,我們已經坐在餐室裡。
像所有的比利時住房一樣,屋地和街面是同一高度的,人坐在屋子裡透過彩色玻璃窗可以看到大街上,這時突然有一個影子站在窗前。
有人用手指骨節敲打彩色玻璃,同時門鈴也響起來。
“他來了!”範·德·施塔彭的太太說着,站起身來。
他走進來,腳步沉重有力:維爾哈倫!我一眼就認出了那張我從畫像上早已熟悉的臉。
維爾哈倫像他經常做的那樣,今天來他們這裡做客。
當他們聽說我在這個地方徒勞地想見到維爾哈倫而不得時,就迅速地交換了一個眼神達成一緻,根本不對我提到一個字,要讓他的出現給我帶來驚喜!現在他站在我的對面,為剛聽到的這個成功的“惡作劇”微笑着。
我第一次感覺到他那神經質的手在握手時的力度,第一次看到他那清澈和善的目光。
他像往常一樣,總是帶來很多難得的經曆和興奮。
飯還沒吃完,他就已經開始講述了。
他剛和朋友在一起去了一個美術館,還在為此感到興奮。
他回到家裡總是情緒高昂,不管到哪裡,不管什麼偶然的小事都能讓他興奮。
這種興奮已經變成了他不可改變的習慣。
他侃侃而談,非常到位地用精确的動作來強化說話的内容。
他的第一句話就能抓住人,因為他襟懷坦蕩,對一切新東西都保持開放的态度,對什麼都不拒絕,願意接受每一個人。
甚至可以說,他會立刻向每一個剛遇見的人抛出一片真心,就像那天他和我初次見面時一樣。
後來我還無數次地看到,他的滿腔誠摯讓别人感到幸福。
他還不了解我,就已經給我以信任,隻是因為他聽說我了解他的作品。
午飯之後,在第一個驚喜之後又有第二個驚喜。
範·德·施塔彭要實現長期以來他自己的、也是維爾哈倫的願望,他要完成一座維爾哈倫的半身雕像,今天是最後一次臨摹。
範·德·施塔彭說,今天我在這裡,是命運的一個禮物,因為他正好需要一個人來跟這個給他當模特的“不安靜的人”說話,這樣他的臉在說和聽的時候就活起來了。
就這樣,我深深地凝望這張臉兩個小時:這是一張令人難忘的臉,高高的額頭上已經有風霜歲月刻出的條條皺紋,褐色的卷發耷拉在赭色的額角上。
他的臉輪廓分明,緊繃其上的是飽經風霜的褐色皮膚,向前突出的下颚棱角分明,窄薄的嘴唇上方蓄着濃密的像傳說中維欽托利7那樣上翹的胡須八字須。
他的神經質體現在手上,那是一雙瘦削、靈巧、精緻而有力的手,血管在薄薄的皮膚下跳動。
他身上的意志力都在他那農民似的寬寬肩膀中,相對于這肩膀來說,那個神經質的、瘦骨嶙峋的頭似乎顯得太小了。
隻是在他大步走時,人們才能看到他的力量。
當我今天再看這塑像時——範·德·施塔彭從來沒有比這一時刻更成功的作品——我才知道它有多麼真實,他多麼完全地抓到了詩人的本質。
這是對一個詩歌巨人的記錄,是一種永不磨滅的力量的紀念碑。
在這三個小時裡,我就深深地喜愛上了這個人,在我的一生中這種喜愛都沒有改變。
他的秉性中有一種穩健,他沒有片刻顯得沾沾自喜。
他不受金錢的左右,甯可過着鄉下人的生活,不願意出于生計的原因寫任何一行字。
他不追求成功,從來不用遷就、逢迎、拉熟人關系來獲取更多的成功。
對他來說,有朋友以及朋友們的忠誠,這已足夠。
他甚至擺脫了對一個人來說最危險的誘惑——榮譽——但是他終于還是實至名歸地收獲了榮譽。
他始終光明磊落,心中沒有任何芥蒂,從不為虛榮所惑;他是一個自由坦蕩、生性愉快的人,很容易為任何一種興奮所感染。
和他在一起的人,會感到自己也因為他對生活的意願而受到感染,并因此感覺充滿活力。
現在他這麼活生生地站在我這個年輕人的面前:這位詩人,正如我所願望的那樣,正如我所夢想的那樣。
在我們相遇的第一時刻,我已經下了這樣的決心:要為這個人和他的作品效勞。
這的确是一個大膽的決定,因為這位歐洲的歌詠者在當時的歐洲還沒有什麼名氣,而且我也預先知道,翻譯他那些經典著作以及他的三個詩劇需要我兩三年内不再寫作。
在我決定将自己的力量、時間和激情用來為别人的著作服務時,我也給了自己最好的東西:道義上的任務。
我那目标不定的尋找和嘗試,現在有了一種意義。
如果今天我要給一位還不能确定自己道路的年輕作家提出忠告的話,我會建議他去為一部偉大作品付出些什麼,作為展示者或者作為傳播者。
對于初出茅廬者而言,在帶有付出性質的服務中所能找到的把握,要比在自己的創作中多。
一個人帶着獻身精神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會是徒勞無益的。
在我幾乎一心一意從事維爾哈倫詩集的翻譯,并為一部他的傳記做準備的兩年裡,我也在間歇中做了很多旅行,其中一部分旅行也是做公開演講。
翻譯維爾哈倫作品這件似乎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現在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感謝:他在國外的朋友開始注意到我,不久以後我的朋友們也注意到了。
有一天,埃倫·凱伊(EllenKey)找上門來。
這是一位非凡的瑞典女性,她曾經以無比的勇敢在那個目光褊狹、阻力重重的時代為婦女的解放進行鬥争,而且早在弗洛伊德之前就在自己的著作《兒童的世紀》裡提出這樣的警告:青少年的精神易受傷害。
經她介紹,我在意大利得以與喬瓦尼·切納(GiovanniCena)相識,并被引薦到他的詩歌圈子裡;也是經由她,我赢了挪威人約翰·博耶爾(JohanBojer)這位重要的朋友。
格奧爾格·勃蘭兌斯(GeorgBrandes)這位國際文學史大師也開始注意到我。
不久以後,也是由于我的傳播,維爾哈倫在德國聲名鵲起,甚至超過了在他自己的國家。
最著名的演員凱恩茨和莫伊西(Moissi)登台朗誦由我翻譯的維爾哈倫的詩。
馬克斯·賴因哈特把維爾哈倫的《修道院》搬上了德國劇院的舞台。
對于這些,我應該感到心滿意足了。
不過,現在終于不得不想到,我自己除了對維爾哈倫的責任以外,還有另外一份責任。
我需要結束大學的學習,最終要把一頂哲學專業的博士帽拿回家去。
這也就是說,在幾個月之内要将全部的經院教學材料學完,而這份工作是那些規規矩矩的大學生用四年時間來做的。
我和埃爾溫·吉多·科爾本海伊爾(ErwinGuidoKolbenheyer)——我年輕時的文學夥伴,今天他也許不願意回憶起這些事情,因為他成了希特勒德國的官方詩人和院士——一起通宵達旦地研讀。
但是,他們給我安排的考試并不難。
因為我在文學方面的公共活動,那位與人為善的教授對我已經有所了解,也能恰到好處地開個小玩笑。
在正式考試前的預先談話中,他笑着說:“您可不願意被考問精确邏輯方面的問題。
”的确,他後來提出的問題都是在一些不那麼尖銳的領域,他知道我會有把握的領域。
那是我第一次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一門考試,而且正如我所希望的那樣,也是我的最後一次考試。
現在,我的外在生活是自由了。
所有那些年,直到今天,我的一切鬥争所要争取的,就是保持内心享有同樣的自由。
然而,在我們的時代,這一努力正變得日益艱難。
注釋1法國《世界報》的前身。
2“小藝術”(Kleinkunst)指一類小型的戲劇和音樂的舞台表演,主要是那種在1920年以後被稱為“卡芭蕾”的舞台劇以及偶戲、魔術表演等。
3貝都因人(德語Beduine)是對生活在阿拉伯半島和北非沙漠地區的一個遊牧民族的稱呼,源于阿拉伯語中的badawi,意為“非定居的”“遊牧的”。
這一遊牧民族自稱為arab,将定居民族稱為hadar。
4締爾園(Tiergarten),字面含義為“動物園”,是從勃蘭登堡門(從皇宮向西出内城的大門,為柏林的标志性建築)向西的一塊綠地園林,裡面點綴着若幹高級别墅。
5帕拉采爾蘇斯(Paracelsus,1493—1541)真名為PhilippusAureolusTheophrastusBombastvonHohenheim,自1529年起自稱為帕拉采爾蘇斯,是中世紀著名的醫生、煉金術士、占星者、神秘主義者、哲學家。
6曆史上一座猶太人聚居的東歐城鎮,位于今天的烏克蘭。
這座小城在1918年之前屬于奧匈帝國,1919—1939年屬于波蘭,居民當中有大量猶太人,這裡也有全波蘭最大的猶太教堂。
根據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條款,蘇聯紅軍在1939年占領該城。
1941年,德國在發動進攻蘇聯後奪回該城,将猶太人送往集中營實施滅絕;1945年,該城又易手為蘇聯紅軍占領,将該城劃歸為烏克蘭加盟共和國,城裡的波蘭人被驅逐。
7維欽托利(Vercingetorix,約公元前82年-前46年),是高盧(指現今西歐的法國、比利時、意大利北部、荷蘭南部、瑞士西部和德國萊茵河西岸一帶)阿維爾尼人的部落首領,曾經帶領高盧人抵抗恺撒率領的羅馬軍團。
可以獨自去熱愛一個人,這也總是意味着雙倍的熱愛。
也許我在這裡有必要加上一段小插曲。
我們的時代,人們經曆得太快、太多,要讓什麼好好留在記憶中就很難,我也不知道艾彌爾·維爾哈倫這個名字,今天人們是否還知道。
在所有的法語詩人當中,維爾哈倫是第一位試圖讓歐洲人去認識時代、認識未來的詩人,就如同沃爾特·惠特曼在美國所做的那樣。
他開始熱愛這個現代世界,要把它放入詩歌當中。
當在别人眼裡機器還是惡魔、城市無比醜陋、當代生活了無詩意時,他卻為每一項新發明、每一種技術成就感到歡欣鼓舞,而且他會為自己的歡欣鼓舞而興奮,因為他要在這激情中更強力地去感受那種歡欣鼓舞。
剛開始時的小詩慢慢變成了宏大的、激情奔湧的贊歌。
“讓我們相互尊重!”是他對歐洲各民族發出的呼喚。
我們那一代人的樂觀主義——經曆了今天這種最可怕的倒退之後,它已經顯得不可理喻了——在他那裡最先找到了詩歌上的表達形式。
他的一些最美的詩歌,還會長久地見證我們當年所夢想的歐洲和人類圖景。
我原本是為了結識維爾哈倫才來到布魯塞爾的。
可是,卡米耶·勒蒙尼耶——這位強有力的、今天不公正地遭到遺忘的詩人、小說《男人》的作者,他的一部長篇小說曾經被我翻譯成德文——不無遺憾地告訴我說,維爾哈倫很少從他的小村子到布魯塞爾來,而且現在也不在這裡。
為了緩解我的失望,他以最衷心的方式給我引見其他比利時藝術家。
就這樣,我先是認識了年歲已長的大師康斯坦丁·默尼埃,這位具有英雄氣概的工人和最有力地表現勞工的雕塑大師。
在他之後,我拜見了範·德·施塔彭(vanderStappen),他的名字在今天的藝術史當中幾乎已經被淹沒了。
可是,他是一位多麼友好的人啊!這位個子矮小、面頰豐滿的弗拉芒人,他和他的太太,一位身寬體胖、性格開朗的荷蘭人,是多麼誠心誠意地接待我這個年輕人!他給我看他的作品,我們在那個明媚的上午談了很多藝術和文學,這兩個人的和善讓我很快就沒了任何膽怯。
我毫不掩飾地對他們說出我的遺憾,我原本是因為要見一個人才來布魯塞爾的,但是偏巧就無法見到他:維爾哈倫。
我說得太多了嗎?我說了什麼不應該的話?不管怎樣,我意識到範·德·施塔彭和他的太太都開始小聲地笑,相互悄悄地遞眼色。
我感覺到,因為我說出來的話讓他們之間有了神秘的默契。
我有些不自在,想要告别,但是他們倆不允許,說我一定要留下吃午飯,一定的。
又是那種不尋常的微笑,他們互相交換着眼神。
我感覺到,如果這裡有一個秘密的話,那一定是個善意的秘密。
于是,我很願意放棄下午原打算去滑鐵盧的行程。
很快到了中午,我們已經坐在餐室裡。
像所有的比利時住房一樣,屋地和街面是同一高度的,人坐在屋子裡透過彩色玻璃窗可以看到大街上,這時突然有一個影子站在窗前。
有人用手指骨節敲打彩色玻璃,同時門鈴也響起來。
“他來了!”範·德·施塔彭的太太說着,站起身來。
他走進來,腳步沉重有力:維爾哈倫!我一眼就認出了那張我從畫像上早已熟悉的臉。
維爾哈倫像他經常做的那樣,今天來他們這裡做客。
當他們聽說我在這個地方徒勞地想見到維爾哈倫而不得時,就迅速地交換了一個眼神達成一緻,根本不對我提到一個字,要讓他的出現給我帶來驚喜!現在他站在我的對面,為剛聽到的這個成功的“惡作劇”微笑着。
我第一次感覺到他那神經質的手在握手時的力度,第一次看到他那清澈和善的目光。
他像往常一樣,總是帶來很多難得的經曆和興奮。
飯還沒吃完,他就已經開始講述了。
他剛和朋友在一起去了一個美術館,還在為此感到興奮。
他回到家裡總是情緒高昂,不管到哪裡,不管什麼偶然的小事都能讓他興奮。
這種興奮已經變成了他不可改變的習慣。
他侃侃而談,非常到位地用精确的動作來強化說話的内容。
他的第一句話就能抓住人,因為他襟懷坦蕩,對一切新東西都保持開放的态度,對什麼都不拒絕,願意接受每一個人。
甚至可以說,他會立刻向每一個剛遇見的人抛出一片真心,就像那天他和我初次見面時一樣。
後來我還無數次地看到,他的滿腔誠摯讓别人感到幸福。
他還不了解我,就已經給我以信任,隻是因為他聽說我了解他的作品。
午飯之後,在第一個驚喜之後又有第二個驚喜。
範·德·施塔彭要實現長期以來他自己的、也是維爾哈倫的願望,他要完成一座維爾哈倫的半身雕像,今天是最後一次臨摹。
範·德·施塔彭說,今天我在這裡,是命運的一個禮物,因為他正好需要一個人來跟這個給他當模特的“不安靜的人”說話,這樣他的臉在說和聽的時候就活起來了。
就這樣,我深深地凝望這張臉兩個小時:這是一張令人難忘的臉,高高的額頭上已經有風霜歲月刻出的條條皺紋,褐色的卷發耷拉在赭色的額角上。
他的臉輪廓分明,緊繃其上的是飽經風霜的褐色皮膚,向前突出的下颚棱角分明,窄薄的嘴唇上方蓄着濃密的像傳說中維欽托利
他的神經質體現在手上,那是一雙瘦削、靈巧、精緻而有力的手,血管在薄薄的皮膚下跳動。
他身上的意志力都在他那農民似的寬寬肩膀中,相對于這肩膀來說,那個神經質的、瘦骨嶙峋的頭似乎顯得太小了。
隻是在他大步走時,人們才能看到他的力量。
當我今天再看這塑像時——範·德·施塔彭從來沒有比這一時刻更成功的作品——我才知道它有多麼真實,他多麼完全地抓到了詩人的本質。
這是對一個詩歌巨人的記錄,是一種永不磨滅的力量的紀念碑。
在這三個小時裡,我就深深地喜愛上了這個人,在我的一生中這種喜愛都沒有改變。
他的秉性中有一種穩健,他沒有片刻顯得沾沾自喜。
他不受金錢的左右,甯可過着鄉下人的生活,不願意出于生計的原因寫任何一行字。
他不追求成功,從來不用遷就、逢迎、拉熟人關系來獲取更多的成功。
對他來說,有朋友以及朋友們的忠誠,這已足夠。
他甚至擺脫了對一個人來說最危險的誘惑——榮譽——但是他終于還是實至名歸地收獲了榮譽。
他始終光明磊落,心中沒有任何芥蒂,從不為虛榮所惑;他是一個自由坦蕩、生性愉快的人,很容易為任何一種興奮所感染。
和他在一起的人,會感到自己也因為他對生活的意願而受到感染,并因此感覺充滿活力。
現在他這麼活生生地站在我這個年輕人的面前:這位詩人,正如我所願望的那樣,正如我所夢想的那樣。
在我們相遇的第一時刻,我已經下了這樣的決心:要為這個人和他的作品效勞。
這的确是一個大膽的決定,因為這位歐洲的歌詠者在當時的歐洲還沒有什麼名氣,而且我也預先知道,翻譯他那些經典著作以及他的三個詩劇需要我兩三年内不再寫作。
在我決定将自己的力量、時間和激情用來為别人的著作服務時,我也給了自己最好的東西:道義上的任務。
我那目标不定的尋找和嘗試,現在有了一種意義。
如果今天我要給一位還不能确定自己道路的年輕作家提出忠告的話,我會建議他去為一部偉大作品付出些什麼,作為展示者或者作為傳播者。
對于初出茅廬者而言,在帶有付出性質的服務中所能找到的把握,要比在自己的創作中多。
一個人帶着獻身精神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會是徒勞無益的。
在我幾乎一心一意從事維爾哈倫詩集的翻譯,并為一部他的傳記做準備的兩年裡,我也在間歇中做了很多旅行,其中一部分旅行也是做公開演講。
翻譯維爾哈倫作品這件似乎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現在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感謝:他在國外的朋友開始注意到我,不久以後我的朋友們也注意到了。
有一天,埃倫·凱伊(EllenKey)找上門來。
這是一位非凡的瑞典女性,她曾經以無比的勇敢在那個目光褊狹、阻力重重的時代為婦女的解放進行鬥争,而且早在弗洛伊德之前就在自己的著作《兒童的世紀》裡提出這樣的警告:青少年的精神易受傷害。
經她介紹,我在意大利得以與喬瓦尼·切納(GiovanniCena)相識,并被引薦到他的詩歌圈子裡;也是經由她,我赢了挪威人約翰·博耶爾(JohanBojer)這位重要的朋友。
格奧爾格·勃蘭兌斯(GeorgBrandes)這位國際文學史大師也開始注意到我。
不久以後,也是由于我的傳播,維爾哈倫在德國聲名鵲起,甚至超過了在他自己的國家。
最著名的演員凱恩茨和莫伊西(Moissi)登台朗誦由我翻譯的維爾哈倫的詩。
馬克斯·賴因哈特把維爾哈倫的《修道院》搬上了德國劇院的舞台。
對于這些,我應該感到心滿意足了。
不過,現在終于不得不想到,我自己除了對維爾哈倫的責任以外,還有另外一份責任。
我需要結束大學的學習,最終要把一頂哲學專業的博士帽拿回家去。
這也就是說,在幾個月之内要将全部的經院教學材料學完,而這份工作是那些規規矩矩的大學生用四年時間來做的。
我和埃爾溫·吉多·科爾本海伊爾(ErwinGuidoKolbenheyer)——我年輕時的文學夥伴,今天他也許不願意回憶起這些事情,因為他成了希特勒德國的官方詩人和院士——一起通宵達旦地研讀。
但是,他們給我安排的考試并不難。
因為我在文學方面的公共活動,那位與人為善的教授對我已經有所了解,也能恰到好處地開個小玩笑。
在正式考試前的預先談話中,他笑着說:“您可不願意被考問精确邏輯方面的問題。
”的确,他後來提出的問題都是在一些不那麼尖銳的領域,他知道我會有把握的領域。
那是我第一次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一門考試,而且正如我所希望的那樣,也是我的最後一次考試。
現在,我的外在生活是自由了。
所有那些年,直到今天,我的一切鬥争所要争取的,就是保持内心享有同樣的自由。
然而,在我們的時代,這一努力正變得日益艱難。
注釋
這一遊牧民族自稱為arab,将定居民族稱為hadar。
這座小城在1918年之前屬于奧匈帝國,1919—1939年屬于波蘭,居民當中有大量猶太人,這裡也有全波蘭最大的猶太教堂。
根據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條款,蘇聯紅軍在1939年占領該城。
1941年,德國在發動進攻蘇聯後奪回該城,将猶太人送往集中營實施滅絕;1945年,該城又易手為蘇聯紅軍占領,将該城劃歸為烏克蘭加盟共和國,城裡的波蘭人被驅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