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1916年11月至12月
艾瑟爾?威廉姆斯焦急地翻看報紙上的傷亡名單。
有幾處出現了威廉姆斯,但沒有威爾士步槍團的下士威廉?威廉姆斯。
她感激地暗自祈禱着,合上報紙遞給伯尼?萊克維茲,燒上一壺水準備沖泡可可。
不過,她無法肯定比利依然活着。
他也有可能在最近幾天或幾小時内被殺。
她一直回想着在阿伯羅溫收到電報的日子,女人們一張張因恐懼和悲傷而扭曲的面孔上,将永遠留下聞知噩耗帶來的殘酷印記。
她為比利沒在陣亡名單上而高興,也為這樣的自己感到羞愧。
電報仍接連不斷送達阿伯羅溫。
索姆河戰役并沒有在第一天結束。
整個7月、8月、9月和10月,英國軍隊讓大批年輕士兵穿越無人區挨槍子。
報紙上連番報道勝利的喜訊,但一封封電報卻在印證相反的信息。
伯尼待在艾瑟爾的廚房裡,他幾乎每天晚上都在這兒。
小勞埃德很喜歡這位伯尼叔叔。
他時常坐在伯尼的腿上,後者大聲讀報紙給他聽。
小孩子聽不太懂詞句的意思,但他還是喜歡聽。
不過,今晚伯尼不知為何顯得有些煩躁,沒心思搭理勞埃德。
米爾德裡德從樓上下來,手裡拎着茶壺。
“借我們一勺茶,艾絲。
”她說。
“自己拿吧,你知道在哪兒,要不也來杯可可?” “不了,謝謝,可可總讓我放屁。
你好,伯尼,革命進展得如何?” 伯尼從報紙上擡起頭,朝她笑了一下。
他喜歡米爾德裡德。
大家都喜歡她。
“革命稍有拖延。
”他說。
米爾德裡德把茶葉倒進自己的茶壺:“有比利的消息嗎?” “最近沒有,”艾瑟爾說,“你呢?” “兩個多星期沒有信了。
” 每天早上都是艾瑟爾從前廳地闆上把投遞來的信件報紙撿起來,因此她知道米爾德裡德經常收到比利的信。
艾瑟爾推測那都是情書——否則,一個男孩幹嗎給他姐姐的房客寫信呢?米爾德裡德顯然也在呼應比利的感情,她經常詢問他的消息,盡管裝出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但很難掩飾内心的焦慮。
艾瑟爾喜歡米爾德裡德,但她弄不清十八歲的比利是否真的打算接納這個二十三歲的女人和她的兩個孩子。
的确,比利少年老成,敢于擔當。
等戰争結束的時候他也長了幾歲。
不管怎麼說,艾瑟爾隻希望他活着回家,除了這個,其他都不重要。
艾瑟爾說:“感謝上帝,今天報紙的傷亡名單上沒他的名字。
” “我不知道他什麼時候能有假期。
” “他剛走了五個月。
” 米爾德裡德放下茶壺:“艾瑟爾,我能求你一件事嗎?” “你說吧。
” “我打算自己出去單幹,當個裁縫。
” 艾瑟爾很驚訝。
米爾德裡德現在已經是曼尼?利托夫的監工,她掙的錢比别人都多。
米爾德裡德接着說:“我有一個朋友,願意讓我裁剪帽子——縫面紗、絲帶、羽毛和珠子。
這是種技術活兒,比做軍服多掙不少錢。
” “聽起來不錯。
” “唯一一點是,我必須在家裡工作,至少一開始是這樣。
長遠來看,我還想招幾個女孩,找個不大的地方。
” “你真有遠見!” “我必須這樣,你不也是嗎?等仗打完了,他們就不需要那麼多軍服了。
” “沒錯。
” “那,你介不介意讓我把樓上用作加工間,隻是暫時的?” “當然不介意。
祝你好運!” “謝謝。
”她激動地吻了一下艾瑟爾的臉頰,然後拿起茶壺出去了。
勞埃德打了個哈欠,揉揉眼睛。
艾瑟爾抱他起來,把他放在前屋的小床上。
她疼愛地注視着他,一直這樣看了一兩分鐘,直到他進入夢鄉。
他那無助的樣子總是讓她牽腸挂肚。
等你長大了,世界就會變得更好,勞埃德,她默默地許諾着。
我們一定說到做到。
她回到廚房,想幫伯尼擺脫郁悶的心情。
“适合孩子的書太少了。
”她說。
他點點頭:“我希望每個圖書館都有兒童圖書專櫃。
”說完,他頭也不擡地繼續讀着報紙。
“如果你們做圖書管理員的行動起來,也許會鼓勵出版商多出這種書。
” “我正是這樣想的。
” 艾瑟爾在爐子裡添了些煤,為他們兩個倒上可可。
伯尼很少像今天這樣冷淡。
通常她很享受這樣舒适的夜晚。
他們兩個都是外鄉人,一個是威爾士姑娘,另一個是猶太人,倒不是說倫敦缺少威爾士人或者猶太人。
不管是什麼原因,她在倫敦生活的這兩年裡,伯尼跟米爾德裡德和茉黛一道,都成了她的親密知己。
她心裡知道他在想什麼。
昨晚,來自費邊社的一位聰明而年輕的演講者對當地的工黨就“戰後的社會主義”發表了一番演說。
艾瑟爾跟他辯論起來,而他顯然被她迷住了。
會議結束後,他便過來跟她調笑,但大家都知道他已經結婚了,而她也樂得被人關注,完全沒把這當回事。
不過,或許這讓伯尼吃醋了。
她決定還是讓他一個人靜一靜。
她坐在餐桌旁,打開一個大信封,裡面裝的都是前線戰士們寫來的信。
那些《軍人之妻》的讀者将自己丈夫的來信寄到報社,如果發表的話,每封信會支付一個先令。
這些信件展示出一幅幅前線生活的畫面,其真實性遠遠超過那些主流媒體。
《軍人之妻》的大部分文章都是茉黛寫的,但刊登來信是艾瑟爾的主意,也是她來負責版面,已經成了報紙最受歡迎的特色欄目。
有人高薪聘請她擔任服裝工人全國聯盟的全職組織者,但她拒絕了,她更願意留在茉黛身邊繼續争取婦女選舉權運動。
她讀了五六封信,歎了口氣,看着伯尼:“我總覺得民衆會改變看法,反對戰争。
” “但他們還沒有,”他答道,“看看選舉結果就清楚了。
” 上個月,艾爾郡進行了一次遞補選舉——在單一選區投票,因為一個任期内的下院議員死了。
參加過索姆河戰役的保守黨人士亨特-韋斯頓中将以7149對1300的壓倒性票數打敗了主張和平的候選人查爾莫斯牧師。
“都是報紙宣傳的結果,”艾瑟爾無奈地說,“可我們的發行量這麼小,想要促進和平,怎麼能跟血腥的諾思克利夫宣傳機器抗衡呢?”諾思克利夫勳爵是個激進的軍國主義者,擁有《泰晤士報》和《每日郵報》。
“不光是報紙,”伯尼說,“還涉及金錢。
” 伯尼投入不少精力去關注政府的金融活動,對他這個口袋裡沒幾個先令的人來說有些奇怪。
艾瑟爾發現這是個讓他擺脫煩心事的機會,便問:“你指的是什麼?” “在爆發戰争之前,我們的政府每天大約花費五十萬英鎊維持所有開支,包括軍隊、法庭和監獄、教育、養老金和殖民地的管理事務。
” “竟然這麼多!”她笑盈盈地看着他,“我父親對這類統計數據也很在行。
” 他喝着自己那杯可可,說:“猜猜我們現在花了多少錢?” “增加一倍是嗎?每天一百萬?聽起來不太可能。
” “你說的數字連邊兒都不沾。
這場戰争每天耗費五百萬英鎊。
這是國家正常花費的十倍。
” 艾瑟爾非常震驚:“這些錢是從哪兒來的呢?” “這就是問題所在。
我們借錢。
” “可是,戰争已經持續了兩年多。
我們就得借……接近四百億英鎊!” “差不多吧。
這是二十五年的正常開銷。
” “我們拿什麼還債呢?” “這些錢我們永遠也還不上。
如果政府試圖通過征稅來償還債務,無疑會引發一場革命。
” “然後會怎麼樣呢?” “如果我們輸了這場戰争,我們的債權人——主要是美國,就會破産。
如果我們打赢戰争,就會迫使德國替我們償還債務。
這就是所謂的‘戰争賠款’。
” “那德國人怎麼活呢?” “他們會挨餓而死。
不過沒人在乎戰敗者是死是活。
再說,1871年德國對法國也這樣幹過。
”他站了起來,把杯子放進洗碗池,“這下你就明白他們為什麼不去跟德國講和了。
否則,誰來付賬呢?” 艾瑟爾聽得目瞪口呆。
“所以,我們源源不斷送那些年輕人上戰場冒生命危險,就因為我們付不起賬單。
可憐的比利。
這個世界簡直充滿了罪惡。
” “但我們要改變這一切。
” 但願如此,艾瑟爾想。
伯尼認為應該來一場革命。
她讀過法國大革命的曆史,知道這種劇烈變革往往不會帶來人們期待的結果。
不過,她仍然希望勞埃德能過上好日子。
兩人靜靜坐了一會兒。
随後伯尼站起來,走向門口,好像打算離開,但又改變了主意:“昨晚那個演講者挺吸引人的。
” “是啊。
”她說。
“那人也聰明。
” “嗯,是挺聰明的。
” 伯尼又坐下了:“艾瑟爾……兩年前你跟我說過,你隻想要友誼,不是愛情。
” “我很抱歉傷害了你的感情。
” “用不着抱歉。
我們的友誼是我經曆的最美好的事情。
” “我也很喜歡這樣。
” “你說我會很快忘記情情愛愛,變成朋友。
但你錯了。
”他在椅子上俯身向前,“我越是了解你就越愛你。
” 艾瑟爾看得出他眼中的渴望,很為自己無法回應這種感情而難過。
“我也很喜歡你,”她說,“但不是以這種方式。
” “有什麼必要保持單身呢?我們兩個都喜歡對方,在一起多好啊!我們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生活目标,相似的看法——我們就應該在一起。
” “對婚姻來說,隻有這些是不夠的。
” “我知道。
我渴望把你摟在我的懷裡。
”他動了動胳膊,好像要向她伸過來似的,但她跷起腿,往椅子另一邊挪了挪。
他縮回手,和藹的表情化作一絲苦笑:“我不是你見過的最英俊的男人。
但我相信沒人像我這樣愛你。
” 他這話不錯,她悲哀地想。
不少男人曾對她想入非非,其中一個還勾引過她,但沒有任何一個像伯尼這樣表現得如此耐心,如此投入。
如果她嫁給他,她敢肯定婚姻會一直持續下去。
而她的内心深處也在渴望着這一切。
伯尼察覺到她在猶豫,便說:“嫁給我吧,艾瑟爾。
我愛你。
我會一輩子讓你快快樂樂的。
這就是我的全部願望。
” 難道她真的需要一個男人嗎?她的日子并非不開心。
勞埃德為她帶來源源不斷的快樂,他蹒跚而行,咿呀學語,還有他那無限的好奇心。
有了他,她已經滿足了。
伯尼說:“小勞埃德也需要一個父親。
” 這話讓她頓感内疚。
伯尼正時不時地扮演着這個角色。
她會為了勞埃德而嫁給他嗎?現在讓孩子改口叫“爸爸”還不算晚。
這将意味着她要放棄心裡留存的那一點點希望——再次尋找她跟菲茨之間那種難以抵擋的激情。
每次回想那段經曆,她依然能感受到那種渴望的震顫。
但是,抛開感情客觀看待,她诘問自己,究竟從那場戀情中得到了什麼呢?菲茨讓我大失所望,家人将我排拒在外,放逐異鄉。
為什麼我還想讓這一切重演? 她很糾結,沒法說服自己接受伯尼的求婚:“讓
有幾處出現了威廉姆斯,但沒有威爾士步槍團的下士威廉?威廉姆斯。
她感激地暗自祈禱着,合上報紙遞給伯尼?萊克維茲,燒上一壺水準備沖泡可可。
不過,她無法肯定比利依然活着。
他也有可能在最近幾天或幾小時内被殺。
她一直回想着在阿伯羅溫收到電報的日子,女人們一張張因恐懼和悲傷而扭曲的面孔上,将永遠留下聞知噩耗帶來的殘酷印記。
她為比利沒在陣亡名單上而高興,也為這樣的自己感到羞愧。
電報仍接連不斷送達阿伯羅溫。
索姆河戰役并沒有在第一天結束。
整個7月、8月、9月和10月,英國軍隊讓大批年輕士兵穿越無人區挨槍子。
報紙上連番報道勝利的喜訊,但一封封電報卻在印證相反的信息。
伯尼待在艾瑟爾的廚房裡,他幾乎每天晚上都在這兒。
小勞埃德很喜歡這位伯尼叔叔。
他時常坐在伯尼的腿上,後者大聲讀報紙給他聽。
小孩子聽不太懂詞句的意思,但他還是喜歡聽。
不過,今晚伯尼不知為何顯得有些煩躁,沒心思搭理勞埃德。
米爾德裡德從樓上下來,手裡拎着茶壺。
“借我們一勺茶,艾絲。
”她說。
“自己拿吧,你知道在哪兒,要不也來杯可可?” “不了,謝謝,可可總讓我放屁。
你好,伯尼,革命進展得如何?” 伯尼從報紙上擡起頭,朝她笑了一下。
他喜歡米爾德裡德。
大家都喜歡她。
“革命稍有拖延。
”他說。
米爾德裡德把茶葉倒進自己的茶壺:“有比利的消息嗎?” “最近沒有,”艾瑟爾說,“你呢?” “兩個多星期沒有信了。
” 每天早上都是艾瑟爾從前廳地闆上把投遞來的信件報紙撿起來,因此她知道米爾德裡德經常收到比利的信。
艾瑟爾推測那都是情書——否則,一個男孩幹嗎給他姐姐的房客寫信呢?米爾德裡德顯然也在呼應比利的感情,她經常詢問他的消息,盡管裝出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但很難掩飾内心的焦慮。
艾瑟爾喜歡米爾德裡德,但她弄不清十八歲的比利是否真的打算接納這個二十三歲的女人和她的兩個孩子。
的确,比利少年老成,敢于擔當。
等戰争結束的時候他也長了幾歲。
不管怎麼說,艾瑟爾隻希望他活着回家,除了這個,其他都不重要。
艾瑟爾說:“感謝上帝,今天報紙的傷亡名單上沒他的名字。
” “我不知道他什麼時候能有假期。
” “他剛走了五個月。
” 米爾德裡德放下茶壺:“艾瑟爾,我能求你一件事嗎?” “你說吧。
” “我打算自己出去單幹,當個裁縫。
” 艾瑟爾很驚訝。
米爾德裡德現在已經是曼尼?利托夫的監工,她掙的錢比别人都多。
米爾德裡德接着說:“我有一個朋友,願意讓我裁剪帽子——縫面紗、絲帶、羽毛和珠子。
這是種技術活兒,比做軍服多掙不少錢。
” “聽起來不錯。
” “唯一一點是,我必須在家裡工作,至少一開始是這樣。
長遠來看,我還想招幾個女孩,找個不大的地方。
” “你真有遠見!” “我必須這樣,你不也是嗎?等仗打完了,他們就不需要那麼多軍服了。
” “沒錯。
” “那,你介不介意讓我把樓上用作加工間,隻是暫時的?” “當然不介意。
祝你好運!” “謝謝。
”她激動地吻了一下艾瑟爾的臉頰,然後拿起茶壺出去了。
勞埃德打了個哈欠,揉揉眼睛。
艾瑟爾抱他起來,把他放在前屋的小床上。
她疼愛地注視着他,一直這樣看了一兩分鐘,直到他進入夢鄉。
他那無助的樣子總是讓她牽腸挂肚。
等你長大了,世界就會變得更好,勞埃德,她默默地許諾着。
我們一定說到做到。
她回到廚房,想幫伯尼擺脫郁悶的心情。
“适合孩子的書太少了。
”她說。
他點點頭:“我希望每個圖書館都有兒童圖書專櫃。
”說完,他頭也不擡地繼續讀着報紙。
“如果你們做圖書管理員的行動起來,也許會鼓勵出版商多出這種書。
” “我正是這樣想的。
” 艾瑟爾在爐子裡添了些煤,為他們兩個倒上可可。
伯尼很少像今天這樣冷淡。
通常她很享受這樣舒适的夜晚。
他們兩個都是外鄉人,一個是威爾士姑娘,另一個是猶太人,倒不是說倫敦缺少威爾士人或者猶太人。
不管是什麼原因,她在倫敦生活的這兩年裡,伯尼跟米爾德裡德和茉黛一道,都成了她的親密知己。
她心裡知道他在想什麼。
昨晚,來自費邊社的一位聰明而年輕的演講者對當地的工黨就“戰後的社會主義”發表了一番演說。
艾瑟爾跟他辯論起來,而他顯然被她迷住了。
會議結束後,他便過來跟她調笑,但大家都知道他已經結婚了,而她也樂得被人關注,完全沒把這當回事。
不過,或許這讓伯尼吃醋了。
她決定還是讓他一個人靜一靜。
她坐在餐桌旁,打開一個大信封,裡面裝的都是前線戰士們寫來的信。
那些《軍人之妻》的讀者将自己丈夫的來信寄到報社,如果發表的話,每封信會支付一個先令。
這些信件展示出一幅幅前線生活的畫面,其真實性遠遠超過那些主流媒體。
《軍人之妻》的大部分文章都是茉黛寫的,但刊登來信是艾瑟爾的主意,也是她來負責版面,已經成了報紙最受歡迎的特色欄目。
有人高薪聘請她擔任服裝工人全國聯盟的全職組織者,但她拒絕了,她更願意留在茉黛身邊繼續争取婦女選舉權運動。
她讀了五六封信,歎了口氣,看着伯尼:“我總覺得民衆會改變看法,反對戰争。
” “但他們還沒有,”他答道,“看看選舉結果就清楚了。
” 上個月,艾爾郡進行了一次遞補選舉——在單一選區投票,因為一個任期内的下院議員死了。
參加過索姆河戰役的保守黨人士亨特-韋斯頓中将以7149對1300的壓倒性票數打敗了主張和平的候選人查爾莫斯牧師。
“都是報紙宣傳的結果,”艾瑟爾無奈地說,“可我們的發行量這麼小,想要促進和平,怎麼能跟血腥的諾思克利夫宣傳機器抗衡呢?”諾思克利夫勳爵是個激進的軍國主義者,擁有《泰晤士報》和《每日郵報》。
“不光是報紙,”伯尼說,“還涉及金錢。
” 伯尼投入不少精力去關注政府的金融活動,對他這個口袋裡沒幾個先令的人來說有些奇怪。
艾瑟爾發現這是個讓他擺脫煩心事的機會,便問:“你指的是什麼?” “在爆發戰争之前,我們的政府每天大約花費五十萬英鎊維持所有開支,包括軍隊、法庭和監獄、教育、養老金和殖民地的管理事務。
” “竟然這麼多!”她笑盈盈地看着他,“我父親對這類統計數據也很在行。
” 他喝着自己那杯可可,說:“猜猜我們現在花了多少錢?” “增加一倍是嗎?每天一百萬?聽起來不太可能。
” “你說的數字連邊兒都不沾。
這場戰争每天耗費五百萬英鎊。
這是國家正常花費的十倍。
” 艾瑟爾非常震驚:“這些錢是從哪兒來的呢?” “這就是問題所在。
我們借錢。
” “可是,戰争已經持續了兩年多。
我們就得借……接近四百億英鎊!” “差不多吧。
這是二十五年的正常開銷。
” “我們拿什麼還債呢?” “這些錢我們永遠也還不上。
如果政府試圖通過征稅來償還債務,無疑會引發一場革命。
” “然後會怎麼樣呢?” “如果我們輸了這場戰争,我們的債權人——主要是美國,就會破産。
如果我們打赢戰争,就會迫使德國替我們償還債務。
這就是所謂的‘戰争賠款’。
” “那德國人怎麼活呢?” “他們會挨餓而死。
不過沒人在乎戰敗者是死是活。
再說,1871年德國對法國也這樣幹過。
”他站了起來,把杯子放進洗碗池,“這下你就明白他們為什麼不去跟德國講和了。
否則,誰來付賬呢?” 艾瑟爾聽得目瞪口呆。
“所以,我們源源不斷送那些年輕人上戰場冒生命危險,就因為我們付不起賬單。
可憐的比利。
這個世界簡直充滿了罪惡。
” “但我們要改變這一切。
” 但願如此,艾瑟爾想。
伯尼認為應該來一場革命。
她讀過法國大革命的曆史,知道這種劇烈變革往往不會帶來人們期待的結果。
不過,她仍然希望勞埃德能過上好日子。
兩人靜靜坐了一會兒。
随後伯尼站起來,走向門口,好像打算離開,但又改變了主意:“昨晚那個演講者挺吸引人的。
” “是啊。
”她說。
“那人也聰明。
” “嗯,是挺聰明的。
” 伯尼又坐下了:“艾瑟爾……兩年前你跟我說過,你隻想要友誼,不是愛情。
” “我很抱歉傷害了你的感情。
” “用不着抱歉。
我們的友誼是我經曆的最美好的事情。
” “我也很喜歡這樣。
” “你說我會很快忘記情情愛愛,變成朋友。
但你錯了。
”他在椅子上俯身向前,“我越是了解你就越愛你。
” 艾瑟爾看得出他眼中的渴望,很為自己無法回應這種感情而難過。
“我也很喜歡你,”她說,“但不是以這種方式。
” “有什麼必要保持單身呢?我們兩個都喜歡對方,在一起多好啊!我們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生活目标,相似的看法——我們就應該在一起。
” “對婚姻來說,隻有這些是不夠的。
” “我知道。
我渴望把你摟在我的懷裡。
”他動了動胳膊,好像要向她伸過來似的,但她跷起腿,往椅子另一邊挪了挪。
他縮回手,和藹的表情化作一絲苦笑:“我不是你見過的最英俊的男人。
但我相信沒人像我這樣愛你。
” 他這話不錯,她悲哀地想。
不少男人曾對她想入非非,其中一個還勾引過她,但沒有任何一個像伯尼這樣表現得如此耐心,如此投入。
如果她嫁給他,她敢肯定婚姻會一直持續下去。
而她的内心深處也在渴望着這一切。
伯尼察覺到她在猶豫,便說:“嫁給我吧,艾瑟爾。
我愛你。
我會一輩子讓你快快樂樂的。
這就是我的全部願望。
” 難道她真的需要一個男人嗎?她的日子并非不開心。
勞埃德為她帶來源源不斷的快樂,他蹒跚而行,咿呀學語,還有他那無限的好奇心。
有了他,她已經滿足了。
伯尼說:“小勞埃德也需要一個父親。
” 這話讓她頓感内疚。
伯尼正時不時地扮演着這個角色。
她會為了勞埃德而嫁給他嗎?現在讓孩子改口叫“爸爸”還不算晚。
這将意味着她要放棄心裡留存的那一點點希望——再次尋找她跟菲茨之間那種難以抵擋的激情。
每次回想那段經曆,她依然能感受到那種渴望的震顫。
但是,抛開感情客觀看待,她诘問自己,究竟從那場戀情中得到了什麼呢?菲茨讓我大失所望,家人将我排拒在外,放逐異鄉。
為什麼我還想讓這一切重演? 她很糾結,沒法說服自己接受伯尼的求婚:“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