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大家

關燈
牛、羊、駱駝、馬——大家都隻是吃草而已。

    放牧似乎也是極簡單的事,早上把大家趕出去,晚上再趕回來就可以了……若真這麼想就傻了。

    世上哪有不帶智慧和精細規則的生産方式呢?除非從小就生活在牧人的家庭,否則要掌握好這門技術實在太難了。

    就算大學開設了這樣的專業,讀上四年書也是沒有用的。

    再往下讀研讀博,還是沒有用。

     我問居麻:“為什麼每天都要趕駱駝回家,牛卻不用趕?是不是牛知道回家的路,駱駝不知道?” 居麻說:“它咋不知道!它不回來嘛,是那個,草多得很嘛,又不怕冷。

    ” 這個解釋令我很費了些心思。

    為什麼草多了就不回家了?難道草少了就回家了?草少了應該更加努力地四處尋找才對啊。

    還有,那個“不怕冷”又是怎麼回事?這荒野四下裡不都一樣冷嗎? 在牲畜裡,最怕冷的是牛和山羊,然後是馬。

    但牛和山羊都住着有頂的圈棚,就馬露天過夜。

     問居麻:“為啥馬沒有房子?” 答曰:“因為馬沒有肚子。

    ” ……這個,更費思量…… 不過,這些問題很快就弄清楚了。

    前者是說駱駝貪吃,一出去就不想回家。

    雖然穿有抗寒的氈衣,不怕在荒野中過夜,但萬一衣服在外面挂壞了或挂沒了,不及時回家修補的話,會給凍壞的。

     後者是說馬沒有胃部,是個直腸子,消化得快,所以不能關起來,必須得由得它不停地吃,不停地拉。

    怪不得有句話是“馬無夜草不肥”。

     據我觀察,在所有牲畜中,牛的眼神最好。

    轉場途中,深夜降臨之後,馬安靜地磨着牙,嚼着夜草;羊在黑暗中睜着眼睛,等待天亮;駱駝也靜卧如山。

    隻有牛,一隻接一隻開始鬼鬼祟祟地行動了。

    它們先靠近我們栖身的帳篷翻找食物,拱踢爐子,弄得四處窸窸窣窣。

    又漸漸地越走越遠。

    到了淩晨三點,大家起身後,男人們拆臨時帳篷,往駱駝身上綁包裹箱籠,加瑪整理被褥和廚具,李娟則去趕牛……羊馬駱駝都卧在原地不動,就它們走出半公裡外了! 不知為何,小牛永遠比大牛長得好看,不曉得好看在哪裡。

    經過我仔細觀察,原來二者最大的區别在于臉部的側影——小牛的鼻梁是塌下去的,大牛是隆起的。

    至于為什麼塌下去比隆起好看,就搞不清了。

     但是長得漂亮又有什麼用呢!小牛最可惡了,它們清楚我隻有一個人,而它們有三個(我家兩頭小牛,新什别克家一頭,平時一起放養)。

    于是一追趕,它們就往三個方向跑。

    每次追小牛,都累得我肝髒供血不足,肚子也餓得特别快,回家一定要大吃一頓…… 雖然隻是小牛,犯起犟來誰都莫可奈何。

    我雙手攘着它的屁股推啊推啊,拼了命也隻能推一兩步遠,累得夠嗆。

    居麻出馊主意:“你騎上去嘛,一騎上去它就聽話了。

    ”口吻極鄭重,害我差點當真。

     姜是老的辣,牛是老的賊。

    當我舉起棍子追打時,大牛會先瞟一眼我的棍子,根據其粗細來判斷是否需要反抗。

    而小牛不管三七二二十一,梗着脖子鬥争到底,并且無論輸赢都統統當成是自己的勝利。

    氣死我了。

     後來發現,追牛時,不能對直了猛追,那樣隻會把它越追越遠。

    要講究策略——先若無其事地往另一個方向走,讓它慢慢放松警惕。

    等走到足夠遠的地方再慢慢繞着圈子走回來,一直繞到它的正前方——這時候才追! 然而總是出現這樣的情況:當我費盡千辛萬苦把它們趕到東面沙梁後的荒野深處,再轉身回家。

    等我到家了,它們也到家了……隻好重新再趕。

     很多時候,站在沙丘上,無論朝哪個方向眺望都看不到小牛了!大驚,趕緊跑下去滿世界找,先往東走,再往北走。

    無果。

    回家暖和一下,焦慮不已地喝兩碗熱茶,再接着出去找……一直找到天色都暗了。

    等筋疲力盡地回到家,發現它們早已好端端地等在沙窩子裡了……神出鬼沒。

     第二可惡的是那隻三齡花臉公牛,一整個冬天裡它都是我們的重點監控對象。

    自從某天深夜這家夥闖進氈房(那時剛搬到此處,牛棚還沒有收拾出來,天氣也不太冷,大牛暫時露天過夜),咬壞了玉米麻袋和面粉口袋,默默享受了一夜後,就把此處風水寶地銘記在心了。

    一瞅着機會就鑽進去搞破壞。

    而我們的氈房隻挂有氈簾,沒裝木門。

    無論氈簾外綁再多的繩子,橫着架再多的木頭也沒有用。

    它多有力氣啊,一拱一掙就破門而入了。

    我們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