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地下的家
關燈
小
中
大
我和嫂子步行去西面荒野盡頭的沙梁下采雪,途中發現一個巨大的洞穴,洞口有足球那麼粗,比夏牧場的旱獺洞還大。
說明這個穴居者的體态至少大于旱獺吧?會是什麼大家夥呢?我所能猜到的隻有野鼠和兔子……而野鼠洞頂多雞蛋粗細,兔子洞也隻比拳頭大一點。
洞口呈n形,洞壁光滑平整,探頭看進去,左側洞壁還旁開一洞——還是兩居室呢。
嫂子額外注意到這個家夥留在洞口沙地上的腳印,竟如乒乓球般大。
晚上,放羊回來的居麻聽了我的描述,肯定地說:“狐狸洞!” 原來狐狸也住在地下啊。
于是又想到了狼。
在這荒野中,狼也總該有個躲風避寒的地方吧?莫非也在地下? 居麻說:“是啊。
” 于是我開始想象自尊心很強的狼刨坑挖洞的情景……想象不到。
沒有鐵鍁,沒有規劃圖。
動物們的安居工程進行得神秘而孤獨。
我又問:“難道它們隻能住在地下嗎?” 居麻說:“我們不也是住在地下嗎?” 我一想:是啊!在這樣的大地上,舒展動蕩,沒有高大的植物,沒有堅硬的岩石,黃沙漫漫,一切坦曝無餘,無可遮蔽。
還能依傍什麼栖居呢?當然隻有深入大地了。
大地是最有力的庇護所。
那麼鳥兒們呢?地上的動物還好說,有四個蹄子,前兩個蹄子刨土,後兩個蹄子把土往後推,怎麼着也能刨出一個坑來。
鳥卻隻有兩隻細爪子,連趾蹼都沒有…… 恐怕隻有植物才生活在地表了。
但植物不也把根緊緊紮在大地深處嗎? 是的,唯有在荒野中,人才能強烈體會到一個詞:地心引力。
大地是最大的一塊磁石。
生命的世界隻有薄薄一層,像皮膚緊緊貼附在大地之上,一步也不敢擅離。
哪怕是鳥兒,有翅膀的鳥兒,大多數時間也是雙腳漫步在大地上的。
就算鳥兒飛過,也是緊貼着大地低低掠過。
真的,在荒野裡,我很少在天空中看到鳥兒的身影,無論鳥鳴聲多麼歡快紛雜,讓聞者如臨森林。
對了,狗倒是睡在地面上的——它一整個冬天都卧在地窩子頂上的煙囪邊。
屋頂是它的地暖。
雖然屋頂總是被它踩得忽閃閃地掉渣兒,時不時有糞渣、枯草落進下面我們的茶碗。
但大家誰也沒有想過趕它挪窩,甚至連一聲呵斥都沒有。
我們的家陷入大地兩米深,面積不到二十個平方。
門朝東南方向,在西面還開了一面足球大小的天窗,蒙着一小塊塑料布——采光還算不錯。
地窩子四壁整齊地砌着羊糞塊。
房間正中央的爐子是用大半個汽油桶改造的,容量很大,足夠把房間燒熱。
盡管如此,離爐子不到一米遠的地方,我挂在那裡的洗臉毛巾總是凍得硬邦邦的。
牙刷也總被凍在口杯裡(每次刷完牙杯底難免殘留幾滴水),每次刷牙時都得用力把它掰出來。
廚具放在進門的右手邊,這個家庭中産生的一切紙張——一隻破掉的手提袋,兩份皺巴巴的彩版漢文報紙,美術專業的大女兒喬裡潘廢棄了的一張八開畫稿,食品包裝盒裡的一份說明書……全都被加瑪細心撫平,以這些有限的材料想方設法地美化那面寒酸的糞牆。
并在那些紙上挂了幾面精美的繡花袋,分别裝着鹽、茶和針線雜物。
走下通道,一進門,得跳下一尺多高的台階。
門對面就是床榻,房間有多長,床榻就有多長。
床三面抵牆,兩米多寬,上面鋪了幾面圖案熱鬧的舊花氈和舊地毯。
這是我們日常起居、待客和休息的主要場所。
靠床的三面牆上挂着壁毯和漂亮柔軟的布料,使房間顯得體面而溫馨。
這也是加瑪布置的,嫂子和居麻絲毫沒有插手。
年輕姑娘就該做這些事情,并且做這些事情時,會得到充分的尊重,沒人指手畫腳,說三道四。
加瑪心靈手巧,歡樂熱情,竭盡所能地美化我們的家。
哪怕一隻廢棄的塑料醬油瓶她也舍不得扔棄——她将瓶頂截去,做成一個筷筒。
并且哪怕是如此簡陋的筷筒,她也費盡心思地修飾——她把筷筒上端邊緣剪成了鋸齒狀。
說實在的,當我第一眼看到這個家時,并不抱太大信心。
那是南下跋涉的最後一天。
之前和散駱駝們鬥智鬥勇了五六個小時,氣得我兩眼噴火,嗓子都喊啞了。
加瑪牽着駝隊越走越遠,并又一次消失在一道沙梁的背後——和之前無數次一樣。
我急于追上大部隊,根本沒想到已經到地方了。
那時我剛把東邊的三峰駱駝追回正道,又去阻擊西面的兩峰,而正前方的一峰正鬼鬼祟祟往後看,準備瞅空子開溜。
我已經筋疲力盡,膝蓋、腰胯和大腿内側因馬匹奔跑被颠得疼痛難忍,但仍強撐着打馬奔突,罵罵咧咧。
當我趕着最後兩峰降伏的駱駝登上那道沙梁頂端時,一眼看到下方的駝隊停了下來!加瑪已經下馬了,站在那裡收拾駱駝缰繩……一時我喜極欲泣!從此再也不用趕駱駝了,不用早起趕路了,不用天天露宿野地了,我們到了! 眼下是一塊突兀的黑色沙窩子,有一個舊年的糞牆羊圈和三個低矮破舊的地窩子(其中一個是牛棚)。
我們将在這兒展開整整一個冬天的生活。
我身手敏捷地自個兒下了馬(穿得太厚,之前都得讓人扶),牽着馬(此地沒馬樁)就往地窩子前湊,卻隻看到門框和窗洞歪七拱八,木門破爛開裂,通向地窩
說明這個穴居者的體态至少大于旱獺吧?會是什麼大家夥呢?我所能猜到的隻有野鼠和兔子……而野鼠洞頂多雞蛋粗細,兔子洞也隻比拳頭大一點。
洞口呈n形,洞壁光滑平整,探頭看進去,左側洞壁還旁開一洞——還是兩居室呢。
嫂子額外注意到這個家夥留在洞口沙地上的腳印,竟如乒乓球般大。
晚上,放羊回來的居麻聽了我的描述,肯定地說:“狐狸洞!” 原來狐狸也住在地下啊。
于是又想到了狼。
在這荒野中,狼也總該有個躲風避寒的地方吧?莫非也在地下? 居麻說:“是啊。
” 于是我開始想象自尊心很強的狼刨坑挖洞的情景……想象不到。
沒有鐵鍁,沒有規劃圖。
動物們的安居工程進行得神秘而孤獨。
我又問:“難道它們隻能住在地下嗎?” 居麻說:“我們不也是住在地下嗎?” 我一想:是啊!在這樣的大地上,舒展動蕩,沒有高大的植物,沒有堅硬的岩石,黃沙漫漫,一切坦曝無餘,無可遮蔽。
還能依傍什麼栖居呢?當然隻有深入大地了。
大地是最有力的庇護所。
那麼鳥兒們呢?地上的動物還好說,有四個蹄子,前兩個蹄子刨土,後兩個蹄子把土往後推,怎麼着也能刨出一個坑來。
鳥卻隻有兩隻細爪子,連趾蹼都沒有…… 恐怕隻有植物才生活在地表了。
但植物不也把根緊緊紮在大地深處嗎? 是的,唯有在荒野中,人才能強烈體會到一個詞:地心引力。
大地是最大的一塊磁石。
生命的世界隻有薄薄一層,像皮膚緊緊貼附在大地之上,一步也不敢擅離。
哪怕是鳥兒,有翅膀的鳥兒,大多數時間也是雙腳漫步在大地上的。
就算鳥兒飛過,也是緊貼着大地低低掠過。
真的,在荒野裡,我很少在天空中看到鳥兒的身影,無論鳥鳴聲多麼歡快紛雜,讓聞者如臨森林。
對了,狗倒是睡在地面上的——它一整個冬天都卧在地窩子頂上的煙囪邊。
屋頂是它的地暖。
雖然屋頂總是被它踩得忽閃閃地掉渣兒,時不時有糞渣、枯草落進下面我們的茶碗。
但大家誰也沒有想過趕它挪窩,甚至連一聲呵斥都沒有。
我們的家陷入大地兩米深,面積不到二十個平方。
門朝東南方向,在西面還開了一面足球大小的天窗,蒙着一小塊塑料布——采光還算不錯。
地窩子四壁整齊地砌着羊糞塊。
房間正中央的爐子是用大半個汽油桶改造的,容量很大,足夠把房間燒熱。
盡管如此,離爐子不到一米遠的地方,我挂在那裡的洗臉毛巾總是凍得硬邦邦的。
牙刷也總被凍在口杯裡(每次刷完牙杯底難免殘留幾滴水),每次刷牙時都得用力把它掰出來。
廚具放在進門的右手邊,這個家庭中産生的一切紙張——一隻破掉的手提袋,兩份皺巴巴的彩版漢文報紙,美術專業的大女兒喬裡潘廢棄了的一張八開畫稿,食品包裝盒裡的一份說明書……全都被加瑪細心撫平,以這些有限的材料想方設法地美化那面寒酸的糞牆。
并在那些紙上挂了幾面精美的繡花袋,分别裝着鹽、茶和針線雜物。
走下通道,一進門,得跳下一尺多高的台階。
門對面就是床榻,房間有多長,床榻就有多長。
床三面抵牆,兩米多寬,上面鋪了幾面圖案熱鬧的舊花氈和舊地毯。
這是我們日常起居、待客和休息的主要場所。
靠床的三面牆上挂着壁毯和漂亮柔軟的布料,使房間顯得體面而溫馨。
這也是加瑪布置的,嫂子和居麻絲毫沒有插手。
年輕姑娘就該做這些事情,并且做這些事情時,會得到充分的尊重,沒人指手畫腳,說三道四。
加瑪心靈手巧,歡樂熱情,竭盡所能地美化我們的家。
哪怕一隻廢棄的塑料醬油瓶她也舍不得扔棄——她将瓶頂截去,做成一個筷筒。
并且哪怕是如此簡陋的筷筒,她也費盡心思地修飾——她把筷筒上端邊緣剪成了鋸齒狀。
說實在的,當我第一眼看到這個家時,并不抱太大信心。
那是南下跋涉的最後一天。
之前和散駱駝們鬥智鬥勇了五六個小時,氣得我兩眼噴火,嗓子都喊啞了。
加瑪牽着駝隊越走越遠,并又一次消失在一道沙梁的背後——和之前無數次一樣。
我急于追上大部隊,根本沒想到已經到地方了。
那時我剛把東邊的三峰駱駝追回正道,又去阻擊西面的兩峰,而正前方的一峰正鬼鬼祟祟往後看,準備瞅空子開溜。
我已經筋疲力盡,膝蓋、腰胯和大腿内側因馬匹奔跑被颠得疼痛難忍,但仍強撐着打馬奔突,罵罵咧咧。
當我趕着最後兩峰降伏的駱駝登上那道沙梁頂端時,一眼看到下方的駝隊停了下來!加瑪已經下馬了,站在那裡收拾駱駝缰繩……一時我喜極欲泣!從此再也不用趕駱駝了,不用早起趕路了,不用天天露宿野地了,我們到了! 眼下是一塊突兀的黑色沙窩子,有一個舊年的糞牆羊圈和三個低矮破舊的地窩子(其中一個是牛棚)。
我們将在這兒展開整整一個冬天的生活。
我身手敏捷地自個兒下了馬(穿得太厚,之前都得讓人扶),牽着馬(此地沒馬樁)就往地窩子前湊,卻隻看到門框和窗洞歪七拱八,木門破爛開裂,通向地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