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 樞臣府君臣議軍政 僞奏折一紙驚帝心

關燈
得給他提,日子真是沒法過!” 乾隆想起傅恒密奏張廣泗放縱範高傑等人以下淩上跋扈不法的折子,臉色已是陰沉下來,隻是沉思不語。

    紀昀在旁說道:“臣是張相召來的。

    張廣泗遞進來的一份奏折,說傅恒斬将冒功、忌賢妒能,和女賊娟娟在馱馱峰尋歡作樂,先亂而後棄。

    他請軍機處上奏當今,妥為處置。

    翰林院為此事拟了幾稿都不中意。

    張廣泗身在四川,他怎麼對傅恒軍隊把得那麼緊?傅恒是有功之臣,捕風捉影的事也不好當作依據。

    如何回複張廣泗,又頗難措詞。

    所以張相叫臣過來,商議如何回奏皇上。

    ”說罷,籲了一口氣盯着乾隆不語。

    乾隆問道:“依你之見,這事該怎麼辦為好?” “昔日有年羹堯立功西疆,自以為有不世之功,險些成了尾大不掉之勢。

    ”紀昀胸有成竹地侃侃言道,“先帝爺說養癰遺患罪在朕躬,甚或為此下了罪己诏。

    前事後師豈可不懼?張廣泗有功無過,不宜懲處。

    但朝廷不能示弱,恕臣直言,臣觀張廣泗從前參奏保舉的折子,全都是奏一本準一本。

    這助長了他現在這個樣子。

    臣以為,這個本子須駁回去,轉發傅恒軍中以慰功臣之心。

    這是一。

    二、軍中管帶以上營官、千總、遊擊參将,不是軍前應敵緊急情事,隻準黜,不準斬殺。

    三、他是四川總督,節制兵馬遍及江南江北,其實是‘天下兵馬大元帥’。

    現在沒有全國軍事,似乎權柄太重了。

    他可照管四川的八旗兵,别省的營務由各省巡撫兼理。

    有這三條臣以為就夠了。

    ” 乾隆用欣喜的目光看着紀昀,原來以為他不過是個诙諧文人,想不到慮事竟如此周詳。

    遂笑道:“你的字叫曉岚吧?這三個條陳可取。

    不過張廣泗不能和年羹堯相比。

    第三條用一半。

    各軍軍務還是由張廣泗管,将來用兵好上下相通,容易指揮。

    不過各軍錢糧軍饷,不再由兵部、戶部直接調撥,由各省供應。

    這樣也就行了。

    君臣不可無端相疑,疑則難乎為用。

    衡臣,傅恒保奏的那個李侍堯,朕看也是上好人才。

    山西給他安一個布政副使名義,兼傅恒的參議道。

    你看怎麼樣?” “是,奴才明兒就叫軍機處辦理。

    ”張廷玉在椅上欠身答道,“這裡還有一份折子,甚駭視聽,請皇上過目。

    ”乾隆接過看時,卻是一份素紙面兒鑲絹硬皮折子,展開看時,幾行字赫然入目,令人觸目驚心: 為谏奏皇上節欲勞政、愛養舊臣、體恤八旗勳貴、擯棄小人、獎拔君子為治天下,臣孫嘉淦跪奏…… 下頭的字是一色鐘王蠅頭小楷,翻了翻,足有上萬字。

    大略都是直指乾隆用人如積薪後來居上,擱置先帝老臣,寵幸後宮,甚或與外戚之屬暧昧情事。

    有些事說得有枝有葉,仿佛目擊親睹。

    真是半點顔面也不給乾隆留。

    “今皇上欲追堯舜之君而行桀纣之事,欲思聖祖之道,世宗之法而效前明聲色狗馬之俗,南轅而北轍,遂令天下失望,不亦惑乎?”乾隆看着看着,臉色變得愈來愈陰沉,連雙手都微微抖動起來。

    “這個孫嘉淦,朕是何等的信任他,竟敢如此诋毀聖躬!”奏章雖沒細看,大抵連宮闱細事,臨幸宮嫔的隐私、在觀音亭與棠兒的幽會,以及連錦霞的事也都一一抖落了出來……他眼中閃着憤恨的光,咬牙切齒地說道:“他孫嘉淦也算讀書人,好一個正人君子!專幹那些聽壁角、鑽營打探等拆爛污的事,想博得一個‘批龍鱗犯顔直谏’的直臣名聲!就這樣的破爛兒,也竟敢奏上來!你想學郭琇谏聖祖,妄想!”他“啪”地拍案而起,将那份折子“刷”地一下甩在地上,說道,“回宮!今晚什麼事也不議了!” “皇上暫且息怒。

    ”張廷玉顫巍巍立起身來。

    他呼吸粗重,顯然也十分激動,“讷親就是為這事帶着錢度到臣府來的。

    本想是我們先商議一下,再去見鄂爾泰,三人聯名也上一本奏您——” “三個人?三十個、三百個軍機大臣也不行!”乾隆陰狠地說道,“你們敢保,朕連你們一體處置!”他的眼睛閃着鐵灰色的光,掃視着衆人。

    衆人都不知折子寫的什麼,也從沒見乾隆如此震怒,一時都吓怔了。

     讷親在旁笑道:“主子,衡臣相公沒說完嘛!這折子不是孫嘉淦寫的。

    奴才從昨個到今天就忙這事,查了上書房又查六部,今晚飯前奴才又親自去孫嘉淦府詢問,查對筆迹。

    他本來病着,一見折子,竟暈了過去……” “不是孫嘉淦寫的?” 乾隆震驚得全身一顫!他木頭似地呆立着望着書房外,漸漸地恢複了神智。

    他的眼睛貓一樣放着綠幽幽的光,像是要穿透外面漆黑的暗夜。

    他一言不發,伸出手去。

    高無庸早已被吓得趴跪在地,驚惶地看着這個鐵鑄一樣的至尊,四肢爬着撿起那份滿紙謠言的奏折,膝行到乾隆面前遞到乾隆手裡。

    乾隆卻不再看它,塞進袖子裡,轉過臉來又回到座上,似乎要把滿腹的怨氣都傾瀉出去似的,深深籲了一口氣,端起杯吃了一口茶。

    衆人都以為他必定還要發作,不料乾隆撲哧一笑,說道:“一大快事。

    好歹朕從霧裡鑽出來了。

    朕自即位,諸事順利,隻是有時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