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回 護短貪功驕帥陷功臣 承顔孝母皇帝說夢事
關燈
小
中
大
就不再追究了。
他的折子留中不發。
将來述職時,朕與他好好談談,一會兒你們陪朕見老佛爺,說說這事,老人家不定多高興呢!” 說到陪皇帝禮佛浴佛,三個大臣便都默然。
清朝開國至今曆傳四代,自順治的母親博爾吉濟特氏起,後宮後妃幾乎全都崇佛信佛,皇帝裡頭順治和雍正也都是信佛的。
偏是這兩個信佛的皇帝都“大行”得不明不白。
張廷玉是儒學大師,鄂爾泰和讷親雖是滿人,漢學也都有極深的造詣,對這檔子事他們三人都是打心眼裡不贊成。
但乾隆從母禮佛又是“盡孝”,因而都頗覺躊躇。
怔了半晌,讷親才道:“奴才在軍機處當值,臨時進來奏事,皇上沒有别的旨意,奴才還得回去,不敢誤了國事。
”鄂爾泰也道:“方才皇上旨意,那幾個縣要赈濟,原縣令要摘印,吏部要選幾個能員補缺。
這些事奴才得和吏部、戶部會商一下,明兒遞牌子回奏皇上。
”張廷玉也笑道:“皇上,奴才老了,腰腿硬。
皇上是今世佛,尚且憐恤奴才這把子老骨頭,上殿不行三跪九叩大禮。
那些個來世生佛,陶身瓷胎,一聲不響、二目無光、三餐不食、四體不動、五官不正、六親不靠、七竅不通、八面威風、久(九)坐不動、十分無用,奴才不但不信,也實在躬不下這個腰,求皇上免了奴才這場罪受。
” “好嘛。
”乾隆聽得“撲哧”一笑,“說到禮佛,真有點衆叛親離的味道了。
牛不喝水強按頭,朕也不強人所難。
其實呢,朕自己也不信佛,老佛爺是人老愛熱鬧,想把功德做大一點,要拉朕帶上你們一道兒去。
你們有的‘有事’,有的‘有病’,朕也好向她老人家交待了。
不過你們替朕想個主意,老佛爺到鐘粹宮必定要跪着洗佛的。
朕到時候是跪着還是站着?” 三個大臣一聽都笑了。
讷親說道:“這個好辦,主子面向太後,太後行禮主子不要動。
等太後佛事畢,主子再給太後行大禮,盡了母子情分,太後也不會挑皇上禮兒的。
”乾隆無可奈何地一擺手,笑道:“你們跪安去吧!” 待三人魚貫退出養心殿,乾隆便除掉了朝服。
其實在養心殿接見親近大臣,皇帝用不着身穿朝服的。
他原想圖母親個高興,帶上上書房和軍機處大臣一道兒進去參拜一下觀音菩薩。
如今大家不奉诏,穿這一身就覺得不倫不類,于是隻穿了裡邊的駝色緞袍,系了卧龍袋,将一件石青套扣背心套在外邊,移步出了養心殿。
剛出垂花門,便見允祿、允、弘晝、弘皙、弘曉一大幹叔叔兄弟已等在門口。
他們也是奉了懿旨,陪皇上一道兒去慈甯宮見太後的。
這群人無不朝服朝珠全挂子禮服,見皇帝這身打扮出來,不禁都面面相觑,隻好一齊跪下請安。
“罷了吧。
”乾隆微笑道,“随朕去慈甯宮給老佛爺請個安。
共祝佛菩薩保佑她老人家福壽安康。
信佛的可以随她去行浴佛禮,有差事或有别的事的可以自便。
”允祿聽乾隆口氣,和内務府傳旨“王公大臣宗室親貴一律随皇上去陪太後進香禮佛”大不一樣,心中詫異。
正要問時,乾隆已經步行前走,衆人隻好随着來到慈甯宮。
慈甯宮已是滿院的宮眷命婦。
院裡的銅鶴、銅龜、銅鼎裡焚着百合香。
這群婦女一個個打扮得花枝招展,卻也沒有站班,诰命們平日有相好的,聚在一處說悄悄話。
有的虔誠,拿了大把的香往禦爐裡添,有不愛交際的獨自站着若有所思,有心事的漫步徘徊,沒見過皇帝的想瞻仰天顔,繞着圈子偷眼看着垂花門。
隻有極少幾個有頭臉的命婦在殿中幫着太後安排香裱,和皇後、貴妃陪太後說話。
乾隆一進垂花門便笑道:“這是到了西王母的瑤池了,這麼多的仙子!”這些貴婦人們見皇帝進來,後頭還跟着幾位王爺,就地俯伏,莺聲燕語參差不齊地說道:“奴婢們給主子請安!” “好,好,都起來!今兒不論國禮。
”乾隆手執泥金湘妃竹扇揮了揮,随和地微笑道,“佛法平等,我們都是燒香人嘛!”衆人這才都紛紛起身,乾隆一邊向殿中走,用目光搜尋着棠兒,卻沒看見,料是沒來,不禁有些掃興。
一轉眼見一個四十多歲的命婦兀自跪在銅龜前,一點一點地添香,卻是翠兒,乾隆便走過去,輕聲道:“翠兒……” “翠兒……”乾隆見翠兒面帶淚痕,默默地添香,沒有聽見自己說話,又輕聲喚道。
翠兒猛一轉臉,才見是皇帝和自己說話,驚得一怔,忙拭淚叩頭道:“是皇上!您吉祥……”乾隆用手虛扶了一下,說道:“起來吧,你的虔心已經到了。
比上次見你,你可是憔悴了。
” 翠兒起身,向乾隆又蹲了個萬福,歎道:“李衛的病越發不好。
本來這幾日我不得抽身的,想借主子的福給他祛祛災。
聽說主子也随太後去給佛菩薩沐浴,我心裡真高興。
”乾隆心裡一沉:原打算給太後請個安就過去的,不禁又猶豫起來——這些命婦的丈夫都是内外辦差的要員。
各人都想借自己的皇恩,似乎不宜太掃她們的興。
想着已是改了主意,笑着大聲道:“你看,朕帶這麼一大幫王爺、貝勒、貝子,專門給你們祈福,夠分量吧?——走,翠兒,你還沒見老佛爺吧?一道兒進去吧。
” 殿中富察氏
他的折子留中不發。
将來述職時,朕與他好好談談,一會兒你們陪朕見老佛爺,說說這事,老人家不定多高興呢!” 說到陪皇帝禮佛浴佛,三個大臣便都默然。
清朝開國至今曆傳四代,自順治的母親博爾吉濟特氏起,後宮後妃幾乎全都崇佛信佛,皇帝裡頭順治和雍正也都是信佛的。
偏是這兩個信佛的皇帝都“大行”得不明不白。
張廷玉是儒學大師,鄂爾泰和讷親雖是滿人,漢學也都有極深的造詣,對這檔子事他們三人都是打心眼裡不贊成。
但乾隆從母禮佛又是“盡孝”,因而都頗覺躊躇。
怔了半晌,讷親才道:“奴才在軍機處當值,臨時進來奏事,皇上沒有别的旨意,奴才還得回去,不敢誤了國事。
”鄂爾泰也道:“方才皇上旨意,那幾個縣要赈濟,原縣令要摘印,吏部要選幾個能員補缺。
這些事奴才得和吏部、戶部會商一下,明兒遞牌子回奏皇上。
”張廷玉也笑道:“皇上,奴才老了,腰腿硬。
皇上是今世佛,尚且憐恤奴才這把子老骨頭,上殿不行三跪九叩大禮。
那些個來世生佛,陶身瓷胎,一聲不響、二目無光、三餐不食、四體不動、五官不正、六親不靠、七竅不通、八面威風、久(九)坐不動、十分無用,奴才不但不信,也實在躬不下這個腰,求皇上免了奴才這場罪受。
” “好嘛。
”乾隆聽得“撲哧”一笑,“說到禮佛,真有點衆叛親離的味道了。
牛不喝水強按頭,朕也不強人所難。
其實呢,朕自己也不信佛,老佛爺是人老愛熱鬧,想把功德做大一點,要拉朕帶上你們一道兒去。
你們有的‘有事’,有的‘有病’,朕也好向她老人家交待了。
不過你們替朕想個主意,老佛爺到鐘粹宮必定要跪着洗佛的。
朕到時候是跪着還是站着?” 三個大臣一聽都笑了。
讷親說道:“這個好辦,主子面向太後,太後行禮主子不要動。
等太後佛事畢,主子再給太後行大禮,盡了母子情分,太後也不會挑皇上禮兒的。
”乾隆無可奈何地一擺手,笑道:“你們跪安去吧!” 待三人魚貫退出養心殿,乾隆便除掉了朝服。
其實在養心殿接見親近大臣,皇帝用不着身穿朝服的。
他原想圖母親個高興,帶上上書房和軍機處大臣一道兒進去參拜一下觀音菩薩。
如今大家不奉诏,穿這一身就覺得不倫不類,于是隻穿了裡邊的駝色緞袍,系了卧龍袋,将一件石青套扣背心套在外邊,移步出了養心殿。
剛出垂花門,便見允祿、允、弘晝、弘皙、弘曉一大幹叔叔兄弟已等在門口。
他們也是奉了懿旨,陪皇上一道兒去慈甯宮見太後的。
這群人無不朝服朝珠全挂子禮服,見皇帝這身打扮出來,不禁都面面相觑,隻好一齊跪下請安。
“罷了吧。
”乾隆微笑道,“随朕去慈甯宮給老佛爺請個安。
共祝佛菩薩保佑她老人家福壽安康。
信佛的可以随她去行浴佛禮,有差事或有别的事的可以自便。
”允祿聽乾隆口氣,和内務府傳旨“王公大臣宗室親貴一律随皇上去陪太後進香禮佛”大不一樣,心中詫異。
正要問時,乾隆已經步行前走,衆人隻好随着來到慈甯宮。
慈甯宮已是滿院的宮眷命婦。
院裡的銅鶴、銅龜、銅鼎裡焚着百合香。
這群婦女一個個打扮得花枝招展,卻也沒有站班,诰命們平日有相好的,聚在一處說悄悄話。
有的虔誠,拿了大把的香往禦爐裡添,有不愛交際的獨自站着若有所思,有心事的漫步徘徊,沒見過皇帝的想瞻仰天顔,繞着圈子偷眼看着垂花門。
隻有極少幾個有頭臉的命婦在殿中幫着太後安排香裱,和皇後、貴妃陪太後說話。
乾隆一進垂花門便笑道:“這是到了西王母的瑤池了,這麼多的仙子!”這些貴婦人們見皇帝進來,後頭還跟着幾位王爺,就地俯伏,莺聲燕語參差不齊地說道:“奴婢們給主子請安!” “好,好,都起來!今兒不論國禮。
”乾隆手執泥金湘妃竹扇揮了揮,随和地微笑道,“佛法平等,我們都是燒香人嘛!”衆人這才都紛紛起身,乾隆一邊向殿中走,用目光搜尋着棠兒,卻沒看見,料是沒來,不禁有些掃興。
一轉眼見一個四十多歲的命婦兀自跪在銅龜前,一點一點地添香,卻是翠兒,乾隆便走過去,輕聲道:“翠兒……” “翠兒……”乾隆見翠兒面帶淚痕,默默地添香,沒有聽見自己說話,又輕聲喚道。
翠兒猛一轉臉,才見是皇帝和自己說話,驚得一怔,忙拭淚叩頭道:“是皇上!您吉祥……”乾隆用手虛扶了一下,說道:“起來吧,你的虔心已經到了。
比上次見你,你可是憔悴了。
” 翠兒起身,向乾隆又蹲了個萬福,歎道:“李衛的病越發不好。
本來這幾日我不得抽身的,想借主子的福給他祛祛災。
聽說主子也随太後去給佛菩薩沐浴,我心裡真高興。
”乾隆心裡一沉:原打算給太後請個安就過去的,不禁又猶豫起來——這些命婦的丈夫都是内外辦差的要員。
各人都想借自己的皇恩,似乎不宜太掃她們的興。
想着已是改了主意,笑着大聲道:“你看,朕帶這麼一大幫王爺、貝勒、貝子,專門給你們祈福,夠分量吧?——走,翠兒,你還沒見老佛爺吧?一道兒進去吧。
” 殿中富察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