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回 護短貪功驕帥陷功臣 承顔孝母皇帝說夢事
關燈
小
中
大
四月初八浴佛節,軍機處接到傅恒自山西發來紅旗報捷奏章,同時又收到四川總督張廣泗彈劾傅恒為貪圖戰功,擅誅統軍主将的奏章。
讷親接到這兩份文書,有點不知所措,忙命小路子去西華門外請張廷玉,商量一下入奏辦法。
小路子去了沒一刻工夫就折轉回來,說張廷玉已經奉旨進養心殿了。
讷親想了想,這種折子是乾隆最為關注的,斷不能寫節略,便命在軍機處當值的太監進去禀告“有要務請見皇上”。
自己揣了這兩份折子,在永巷口等候召見。
不一時便見高無庸出來傳旨:“皇上叫進。
” “是。
”讷親躬身答應,随高無庸進來,一邊走一邊問:“張相也在皇上那裡?”高無庸笑道:“不但張相,鄂爾泰相公也在裡頭呢!你要今兒不當值,也要進去。
”讷親忙問:“有什麼事麼?” 高無庸向讷親一笑,說道:“我們做奴才的哪裡知道主子的事。
”讷親知道他處事謹慎,便也不再問,随高無庸直到丹墀上,還未及報名,便聽乾隆在東暖閣說道:“是讷親來了麼?進來吧!” “給主子請安!”因是天天見乾隆,軍機大臣免行三跪九叩禮,讷親甩了馬蹄袖跪下行禮,滿面笑容說道:“張公、鄂公你們也在?”張廷玉和鄂爾泰是先朝老臣,都坐在炕邊,向讷親點頭緻意。
乾隆笑道:“兩位宰相都和朕打擂台呢!你來得正好。
今兒是浴佛節,太後有懿旨,要朕率上書房和軍機處王大臣随她到大佛寺進香,為佛沐浴。
你看可行?” 讷親怔了一下,這才留意乾隆今兒穿戴得齊整:頭上戴着白羅面生絲纓冠、駝色單緞袍,束着白玉鈎馬尾紐帶,腰間系着齋戒牌,袍外套着一件石青缂絲單金龍褂,腳下青緞涼裡皂靴也是新的。
讷親思量必是這兩個讀書人正谏勸他不要信佛,隻好故意岔開笑道:“奴才有更要緊的喜事,奏了主子,餘下的事再商量,可成?”說着便将傅恒的奏折遞了上去。
“嗯,是傅恒的。
”乾隆接過來掂了掂,笑道:“傅恒這陣子,要麼就不寫,一寫就是萬言書。
”說罷便展開觀看,題目十分醒目:《欽差大臣傅恒跪奏蕩平黑查山馱馱峰白蓮教匪五千餘衆,生擒渠魁飄高事》。
未及展讀,已是喜上眉梢,索了茶,一頁一頁細看。
三個軍機大臣在旁注目,隻見乾隆時而緊皺眉頭,時而臉色陰沉,時而閉目沉思,時而喟然歎息,愈看愈是顔色霁和。
移時,他輕輕推開奏章,下地橐橐踱步,喃喃道:“五千餘衆!有五千人?這?……”“還有一份折子,”讷親嗫嚅了一下又道,“是四川總督張廣泗的,也說的是這事。
”讷親說着,又将張廣泗的折子捧遞上去。
乾隆接過看了看,臉上毫無表情,将兩份折子疊起,對張廷玉和鄂爾泰道:“你們也看看。
”問讷親,“這件事你看怎樣?” 讷親叩頭答道:“此事容易分辨。
應下旨着傅恒和張廣泗來京,由他兩個當面撕擄清白。
”張廣泗的彈章很短,張廷玉已經看完,聽了這話,說道:“讷親這建議不成。
我軍大獲全勝。
诏告天下臣民,褒獎有功之臣是第一要務。
陣前斬将是常事,不能為小忘大。
” 鄂爾泰一邊看折子一邊思索,說道:“張廣泗遠在四川,離着黑查山遠近和我們北京差不多。
他也是風聞了些不三不四的話,偏袒自己舊屬才寫了這份折子。
”張廷玉說道:“張廣泗也說範高傑遭五千匪衆阻擊,還不包括圍臨縣之敵。
看來五千匪兵不假。
” “傅恒斷沒有欺朕之理。
”乾隆突然想到了傅恒的第一份奏章和允當時的話,心裡佩服允料敵千裡,冷冷說道:“從傅恒推薦李侍堯一事看來,就知道傅恒不是貪功之人。
一個欽差大臣,敢于當機立斷,借五百軍馬,直襲不測之地,搗毀飄高老窠,營救大營,傅恒有大将之風!” 皇帝有了主見,下邊就好說了。
張廷玉笑道:“主子見得透,飄高是生擒了的,押到京中一審,誰是誰非不就清白了?”乾隆沉吟了一下,說道:“這個李侍堯,朕好耳熟,好像在哪裡聽說過似的……”讷親一聽就笑了:“主子忘了。
他這個小小通判還是禦口親封的呢!是萬歲從落卷裡選出來的,裡頭‘翁仲’錯寫成了‘仲翁’的……” “是他麼?”乾隆目中火花一閃,接着大笑,“看來朕畢竟賞鑒不謬!他竟是如此一個人才!好,‘判通’既然做得漂亮,傅恒委了他作‘參議道’,朕即照準。
你發文給傅恒,加李侍堯侍郎銜,就在他跟前行走,述職時帶來,朕親自召見。
” 張廷玉沉思了一會兒,說道:“皇上,馱馱峰軍事已了,政治安撫要随上去。
臨縣、興縣、岚縣、隰縣這些地方偏僻,地方官胡作非為,橫征暴斂中飽私囊,說是白蓮教煽惑,其實是百姓衣食無着,無奈從賊。
皇上如施以仁政,開倉放糧,後患自消。
這些地方這麼多盜戶,一個不慎,就會出亂子。
按諱盜罪,将臨、興、岚三縣縣令革職回籍,着太原撥三十萬石糧赈濟當地窮民。
有了飯吃,即使歹人勸誘,百姓也是不肯造反的。
” “實在是老成謀國之見!”乾隆高興得眼中放光,回身上炕欣然提筆,便在傅恒折子上疾書谕旨,口中說道:“張廣泗
讷親接到這兩份文書,有點不知所措,忙命小路子去西華門外請張廷玉,商量一下入奏辦法。
小路子去了沒一刻工夫就折轉回來,說張廷玉已經奉旨進養心殿了。
讷親想了想,這種折子是乾隆最為關注的,斷不能寫節略,便命在軍機處當值的太監進去禀告“有要務請見皇上”。
自己揣了這兩份折子,在永巷口等候召見。
不一時便見高無庸出來傳旨:“皇上叫進。
” “是。
”讷親躬身答應,随高無庸進來,一邊走一邊問:“張相也在皇上那裡?”高無庸笑道:“不但張相,鄂爾泰相公也在裡頭呢!你要今兒不當值,也要進去。
”讷親忙問:“有什麼事麼?” 高無庸向讷親一笑,說道:“我們做奴才的哪裡知道主子的事。
”讷親知道他處事謹慎,便也不再問,随高無庸直到丹墀上,還未及報名,便聽乾隆在東暖閣說道:“是讷親來了麼?進來吧!” “給主子請安!”因是天天見乾隆,軍機大臣免行三跪九叩禮,讷親甩了馬蹄袖跪下行禮,滿面笑容說道:“張公、鄂公你們也在?”張廷玉和鄂爾泰是先朝老臣,都坐在炕邊,向讷親點頭緻意。
乾隆笑道:“兩位宰相都和朕打擂台呢!你來得正好。
今兒是浴佛節,太後有懿旨,要朕率上書房和軍機處王大臣随她到大佛寺進香,為佛沐浴。
你看可行?” 讷親怔了一下,這才留意乾隆今兒穿戴得齊整:頭上戴着白羅面生絲纓冠、駝色單緞袍,束着白玉鈎馬尾紐帶,腰間系着齋戒牌,袍外套着一件石青缂絲單金龍褂,腳下青緞涼裡皂靴也是新的。
讷親思量必是這兩個讀書人正谏勸他不要信佛,隻好故意岔開笑道:“奴才有更要緊的喜事,奏了主子,餘下的事再商量,可成?”說着便将傅恒的奏折遞了上去。
“嗯,是傅恒的。
”乾隆接過來掂了掂,笑道:“傅恒這陣子,要麼就不寫,一寫就是萬言書。
”說罷便展開觀看,題目十分醒目:《欽差大臣傅恒跪奏蕩平黑查山馱馱峰白蓮教匪五千餘衆,生擒渠魁飄高事》。
未及展讀,已是喜上眉梢,索了茶,一頁一頁細看。
三個軍機大臣在旁注目,隻見乾隆時而緊皺眉頭,時而臉色陰沉,時而閉目沉思,時而喟然歎息,愈看愈是顔色霁和。
移時,他輕輕推開奏章,下地橐橐踱步,喃喃道:“五千餘衆!有五千人?這?……”“還有一份折子,”讷親嗫嚅了一下又道,“是四川總督張廣泗的,也說的是這事。
”讷親說着,又将張廣泗的折子捧遞上去。
乾隆接過看了看,臉上毫無表情,将兩份折子疊起,對張廷玉和鄂爾泰道:“你們也看看。
”問讷親,“這件事你看怎樣?” 讷親叩頭答道:“此事容易分辨。
應下旨着傅恒和張廣泗來京,由他兩個當面撕擄清白。
”張廣泗的彈章很短,張廷玉已經看完,聽了這話,說道:“讷親這建議不成。
我軍大獲全勝。
诏告天下臣民,褒獎有功之臣是第一要務。
陣前斬将是常事,不能為小忘大。
” 鄂爾泰一邊看折子一邊思索,說道:“張廣泗遠在四川,離着黑查山遠近和我們北京差不多。
他也是風聞了些不三不四的話,偏袒自己舊屬才寫了這份折子。
”張廷玉說道:“張廣泗也說範高傑遭五千匪衆阻擊,還不包括圍臨縣之敵。
看來五千匪兵不假。
” “傅恒斷沒有欺朕之理。
”乾隆突然想到了傅恒的第一份奏章和允當時的話,心裡佩服允料敵千裡,冷冷說道:“從傅恒推薦李侍堯一事看來,就知道傅恒不是貪功之人。
一個欽差大臣,敢于當機立斷,借五百軍馬,直襲不測之地,搗毀飄高老窠,營救大營,傅恒有大将之風!” 皇帝有了主見,下邊就好說了。
張廷玉笑道:“主子見得透,飄高是生擒了的,押到京中一審,誰是誰非不就清白了?”乾隆沉吟了一下,說道:“這個李侍堯,朕好耳熟,好像在哪裡聽說過似的……”讷親一聽就笑了:“主子忘了。
他這個小小通判還是禦口親封的呢!是萬歲從落卷裡選出來的,裡頭‘翁仲’錯寫成了‘仲翁’的……” “是他麼?”乾隆目中火花一閃,接着大笑,“看來朕畢竟賞鑒不謬!他竟是如此一個人才!好,‘判通’既然做得漂亮,傅恒委了他作‘參議道’,朕即照準。
你發文給傅恒,加李侍堯侍郎銜,就在他跟前行走,述職時帶來,朕親自召見。
” 張廷玉沉思了一會兒,說道:“皇上,馱馱峰軍事已了,政治安撫要随上去。
臨縣、興縣、岚縣、隰縣這些地方偏僻,地方官胡作非為,橫征暴斂中飽私囊,說是白蓮教煽惑,其實是百姓衣食無着,無奈從賊。
皇上如施以仁政,開倉放糧,後患自消。
這些地方這麼多盜戶,一個不慎,就會出亂子。
按諱盜罪,将臨、興、岚三縣縣令革職回籍,着太原撥三十萬石糧赈濟當地窮民。
有了飯吃,即使歹人勸誘,百姓也是不肯造反的。
” “實在是老成謀國之見!”乾隆高興得眼中放光,回身上炕欣然提筆,便在傅恒折子上疾書谕旨,口中說道:“張廣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