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回 儒雅天使侃侃垂訓 剛愎将帥越俎代庖
關燈
小
中
大
有意思。
” 兩個人聽了這話都吓了一跳。
二人對視一眼都沒敢再堅持。
薩哈諒便忙去吩咐:“所有官員一律先回城,各自歸衙如常辦差。
”傅恒一直等到人們散盡,卻不坐轎,徑自踏蹬上馬,說道:“我要聽你們的,豈不辜負了如此大好的春光。
” “大人雅興不淺。
”薩哈諒和喀爾吉善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位欽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遂各自上馬随行,命扈從遠遠跟着。
薩哈諒笑道:“太原勝境很多,晉祠就是好地方。
閑下來可到介休去,那裡有子推廟。
” 傅恒漫不經心地浏覽着四周的景色,說道:“等忙過這一陣子再說吧。
現在我心中隻有賊。
”說罷大笑。
許久才道,“傅青主(傅山)是你們山西人,主子時常提起,可惜已經亡故多年,怕忘了,這裡提醒一下你們,聽說他家已經敗落,要周濟一下。
不然回去主子問起來,我很不好回話。
” “是。
”二人忙在馬上欠身答道。
“說到景緻,我自然也滿有興味。
”傅恒又道,“太原城郊有個蘭村,你們去過麼?”喀爾吉善道:“我去過。
那裡景緻好極!左有太行,右有呂梁,峭壁下汾河蜿蜒曲折湍流而下……”“我說的不是這個。
”傅恒笑道:“我說的是窦大夫祠。
” “是有個小祠堂。
”喀爾吉善回憶着道,“那個祠堂沒什麼看頭,祠堂北有一個泉叫‘寒泉’就是盛夏也水寒如冰,多少有點意思。
” “寒泉是什麼人開的?” “不知道。
” “窦大夫。
”傅恒微笑道。
又問:“窦大夫何許人?” “卑職不知。
” “晉國趙簡子家臣,”傅恒又是一笑,“為開鑿縷堤引汾河水灌田,他累死了,人們為他建祠垂範後代。
寒泉就是在鑿渠時開出來的。
就是那祠堂造的也是仿春秋采邑規制。
” 薩哈諒沒去過蘭村,在旁歎道:“早就聽說六爺博識多才,真令人歎服。
” “這是張照告訴我的。
”傅恒說道,臉上已是斂了笑容。
“介子推割股啖君,不慕榮利,是忠臣賢人,當然難得。
一個人讀書明理,事君事人,循道去作,都該是這樣。
但我大清現在最缺的是窦大夫這樣的人,實實在在為百姓做點事,收一點實效,而毫不圖謀虛名。
這才是丈夫中的真豪傑。
窦大夫沒有受曆代敕封,可香火不絕幾千年,這裡頭的道理不令人深思麼?” 至此,喀爾吉善和薩哈諒才明白這是欽差大臣以此作訓饬的,不知不覺間早已切入正題。
他們原以為傅恒雖然能幹,畢竟是靠了國舅身份得寵的。
這才明白此人确實有超越常人的性情秉賦,一時竟尋不出話來對答。
傅恒走過一座高大的彩坊時,一邊誇獎紮得精緻,一邊又說百姓生計之難,一座彩坊可供一家一年用度,都是娓娓道來,如說家常,說得二人背若芒刺。
直到快進城,三個人在一家路旁小店各吃一碗刀削面。
喀爾吉善和喀爾欽為預備安置傅恒,原将省學貢院改成欽差行轅。
但傅恒這次出巡隻帶了不到二十個人,去看了一遭便咨文巡撫衙門:不便占據學宮,就近将東門内驿站改為行轅,一切用度均按慣例,由原來驿站執事人等從藩庫中支取。
因張廣泗在雁門關安排調兵事宜,尚未趕到太原,傅恒計算還有幾天時日,便分批接見省城各衙門主官。
他毫無欽差架子,三品以下官員一概都是便裝坐談,從每歲錢糧田賦收支到士子科舉曆年應試人數、考取人數、州縣官員收入,地方民情習俗……海闊天空漫無邊際地暢談,随和平易,如同家人。
他也和當地士紳名流一處厮混,插科打诨,吟風弄月無所不談,隻不請客不赴宴而已。
太原官員們原來聽他名聲,都存有戒懼之心,見他這樣,都漸漸熟識了,隻有喀爾吉善和薩哈諒是領教了,半點不敢輕慢這位青年貴戚。
待到第四日,巡撫衙門遞過來滾單,節制晉豫川鄂四省軍馬的總督張廣泗從雁門關趕到太原。
前頭傳信的便是兩個參将,帶着幾十名戈什哈在又窄又矮的驿站門前下馬列隊,報名請見,馬刺佩刀碰得叮當作響,驿站外立時顯得殺氣騰騰。
傅恒正在晤見山西學政喀爾欽,聽見外頭動靜,正要問,驿丞已急步進來,禀道:“中堂大人,張軍門的信使來了!” “哦,還先來兩位信使。
”傅恒心裡咯噔一下:此人好大威風!略一思量,吩咐道:“請他們在西配房候着
” 兩個人聽了這話都吓了一跳。
二人對視一眼都沒敢再堅持。
薩哈諒便忙去吩咐:“所有官員一律先回城,各自歸衙如常辦差。
”傅恒一直等到人們散盡,卻不坐轎,徑自踏蹬上馬,說道:“我要聽你們的,豈不辜負了如此大好的春光。
” “大人雅興不淺。
”薩哈諒和喀爾吉善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位欽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遂各自上馬随行,命扈從遠遠跟着。
薩哈諒笑道:“太原勝境很多,晉祠就是好地方。
閑下來可到介休去,那裡有子推廟。
” 傅恒漫不經心地浏覽着四周的景色,說道:“等忙過這一陣子再說吧。
現在我心中隻有賊。
”說罷大笑。
許久才道,“傅青主(傅山)是你們山西人,主子時常提起,可惜已經亡故多年,怕忘了,這裡提醒一下你們,聽說他家已經敗落,要周濟一下。
不然回去主子問起來,我很不好回話。
” “是。
”二人忙在馬上欠身答道。
“說到景緻,我自然也滿有興味。
”傅恒又道,“太原城郊有個蘭村,你們去過麼?”喀爾吉善道:“我去過。
那裡景緻好極!左有太行,右有呂梁,峭壁下汾河蜿蜒曲折湍流而下……”“我說的不是這個。
”傅恒笑道:“我說的是窦大夫祠。
” “是有個小祠堂。
”喀爾吉善回憶着道,“那個祠堂沒什麼看頭,祠堂北有一個泉叫‘寒泉’就是盛夏也水寒如冰,多少有點意思。
” “寒泉是什麼人開的?” “不知道。
” “窦大夫。
”傅恒微笑道。
又問:“窦大夫何許人?” “卑職不知。
” “晉國趙簡子家臣,”傅恒又是一笑,“為開鑿縷堤引汾河水灌田,他累死了,人們為他建祠垂範後代。
寒泉就是在鑿渠時開出來的。
就是那祠堂造的也是仿春秋采邑規制。
” 薩哈諒沒去過蘭村,在旁歎道:“早就聽說六爺博識多才,真令人歎服。
” “這是張照告訴我的。
”傅恒說道,臉上已是斂了笑容。
“介子推割股啖君,不慕榮利,是忠臣賢人,當然難得。
一個人讀書明理,事君事人,循道去作,都該是這樣。
但我大清現在最缺的是窦大夫這樣的人,實實在在為百姓做點事,收一點實效,而毫不圖謀虛名。
這才是丈夫中的真豪傑。
窦大夫沒有受曆代敕封,可香火不絕幾千年,這裡頭的道理不令人深思麼?” 至此,喀爾吉善和薩哈諒才明白這是欽差大臣以此作訓饬的,不知不覺間早已切入正題。
他們原以為傅恒雖然能幹,畢竟是靠了國舅身份得寵的。
這才明白此人确實有超越常人的性情秉賦,一時竟尋不出話來對答。
傅恒走過一座高大的彩坊時,一邊誇獎紮得精緻,一邊又說百姓生計之難,一座彩坊可供一家一年用度,都是娓娓道來,如說家常,說得二人背若芒刺。
直到快進城,三個人在一家路旁小店各吃一碗刀削面。
喀爾吉善和喀爾欽為預備安置傅恒,原将省學貢院改成欽差行轅。
但傅恒這次出巡隻帶了不到二十個人,去看了一遭便咨文巡撫衙門:不便占據學宮,就近将東門内驿站改為行轅,一切用度均按慣例,由原來驿站執事人等從藩庫中支取。
因張廣泗在雁門關安排調兵事宜,尚未趕到太原,傅恒計算還有幾天時日,便分批接見省城各衙門主官。
他毫無欽差架子,三品以下官員一概都是便裝坐談,從每歲錢糧田賦收支到士子科舉曆年應試人數、考取人數、州縣官員收入,地方民情習俗……海闊天空漫無邊際地暢談,随和平易,如同家人。
他也和當地士紳名流一處厮混,插科打诨,吟風弄月無所不談,隻不請客不赴宴而已。
太原官員們原來聽他名聲,都存有戒懼之心,見他這樣,都漸漸熟識了,隻有喀爾吉善和薩哈諒是領教了,半點不敢輕慢這位青年貴戚。
待到第四日,巡撫衙門遞過來滾單,節制晉豫川鄂四省軍馬的總督張廣泗從雁門關趕到太原。
前頭傳信的便是兩個參将,帶着幾十名戈什哈在又窄又矮的驿站門前下馬列隊,報名請見,馬刺佩刀碰得叮當作響,驿站外立時顯得殺氣騰騰。
傅恒正在晤見山西學政喀爾欽,聽見外頭動靜,正要問,驿丞已急步進來,禀道:“中堂大人,張軍門的信使來了!” “哦,還先來兩位信使。
”傅恒心裡咯噔一下:此人好大威風!略一思量,吩咐道:“請他們在西配房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