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金殿傳胪狀元瘋迷 苗疆報捷罪臣蒙赦

關燈
禮,繼續說道,“朕看翰林院老翰林不少,有些資深的,還該放出去做外官。

    不然到老也隻會寫四六格兒頌聖,朕要那麼多馬屁文章做什麼用?這次中榜的進士前三十卷朕都看了,還是不錯的。

    就把前三十名都補進來,該侍讀的侍讀、該侍講的侍講、該庶吉士的就庶吉士。

    朕看你雖是國戚,辦事還算練達——廷玉他們既來了,也就不必傳旨,從明個起你也兼領軍機處大臣,總要文武差使都能經辦,才是全材。

    ”說罷目視張廷玉。

     張廷玉忙笑着将張廣泗的奏折捧上。

    乾隆一見封面便知是貴州來的,急忙打開,先看看題頭,又看看折尾,高興得一躍而起,說道:“好!朕萬千心事,隻這一份折子,就都去掉了!”他站在窗前又把折子細看一遍,遞還給張廷玉,說道:“發邸報全文刊出——張廣泗晉封二等公爵!以下有功弁員由張廣泗開列名單交部議叙。

    ”因見鄂爾泰站在一旁不言語,又笑道:“老西林(1),你不至于因我軍大勝,反倒心裡不高興吧?” “萬歲雖是開心話,更叫奴才慚愧無地自容。

    ”鄂爾泰忙躬身道,“奴才是在想,叛苗還是那些叛苗,地方還是貴州。

    先帝也是英明皇帝,怎麼就辦不下來?總歸是奴才不能勝任之故,弄了個前方将帥不和,後方張惶失措,奴才實在難辭其咎,要請旨嚴加處分。

    奴才還想,大軍過後,殍屍遍野,戰事畢,要好好安撫。

    由張廣泗軍中調撥武官改作文職斷斷使不得,要選拔為政清廉愛民如子的官員補到苗疆,着實撫綏幾年才成。

    ” 他說得這樣誠懇,連張廷玉也暗自佩服,遂道:“那都是苦差。

    從前派去的官員,許多人甯願棄官也不願前往。

    皇上,奴才建議,從新進的進士裡挑知縣去,從知縣中做得出色的挑知府。

    不去,即行罷官永不叙用;去的,言明俸祿養廉銀增加一倍,三年一輪換,治理得好,回來還有升賞。

    曉之以義還要動之以利。

    ” “好!”乾隆越聽越高興,“就照這個條陳,你們三人見一下吏部的人,由他們定出名單引見,這件事要快辦。

    ”說罷,乾隆回到炕上盤膝坐了,又笑道:“方才朕叫讷親過來,因為胪傳大禮奏樂,和呂律不合的地方太多了。

    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朝廷祭祀慶典,是以雅頌敬天教民,不同于士紳百姓家筵宴取樂耍子。

    朕聽了幾處,不知是編鐘還是太簇制得不合規制,怎麼聽怎麼别扭。

    要讷親會同禮部,重新編輯朝會樂章,考定宮商樂譜。

    ——如若朝廷大典用的禮樂都七颠八倒,民間還有什麼遵循?——你們看,誰辦這個差使合适?” 三個大臣對望一眼,心裡幾乎同時閃出“張照”這個名字。

    讷親躬身說道:“張照誤國,原不該薦他。

    但考定樂律,編輯樂章,除了張照,任誰也不能勝任……”張廷玉也是這想頭。

    由于這事關聯着張照和鄂爾泰的龃龆,自己也連帶在裡頭,便不言聲,隻是低頭沉思。

    鄂爾泰幾乎連想也沒想就說:“張照喪師辱國,罪不可逭,但這人實是有用之材。

    可否不必收監,就在獄神廟拘押所就地辦差,戴罪立功?” “你把這事看得太容易了。

    ”乾隆笑道:“這部樂書,得查閱多少檔案才能編得出來。

    張照雖然風節不醇,但資學明敏,有瑕有瑜相互不掩。

    他的文采風流你們幾個都及不得啊!免死吧,叫他出來,在武英殿修書處,就辦這個差。

    玄鳥歌而商祚興,靈台奏而周道昌。

    這不是小事。

    ” 鄂爾泰見乾隆心境極好,乘機說道:“王士俊的奏議,六部裡已經會議上來。

    照大不敬罪定斬立決。

    皇上,以奴才的見識,王士俊雖然狂悖無禮,辦差苛刻,但與田文鏡似乎相似,操守不壞。

    可否免其一死,發往軍中效力,以觀後效?” “他的罪不在頂撞朕。

    ”乾隆沉吟了片刻,端坐凝視着遠處,“聖祖在時,郭琇、姚締虞都在君前頂撞過。

    世宗時孫嘉淦、史贻直也是一樣——不但不懲罰,還都升官成了名臣。

    朕并不計較王士俊失禮。

    但他反的是朕的國策,倡言朕是在翻世宗爺的賬,既不可容,朕也不受!” 他繃緊了嘴唇,許久許久才道:“先緩決,朕再想想……” ———————————————————— (1)?鄂爾泰姓西林覺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