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說宮變紀昀布誠心 憾紀律提督整衙務
關燈
小
中
大
逢迎着,站着隻是發呆。
許久才一笑說道:“小吳子說的是,我是最愛上高樓看江色的,不過這回是秋天,景緻也太凄寒了些。
”說着便往外走。
見王保兒要辭,叫住了道:“回去代我給五爺請安,我還打廣州給五爺帶的有冰片銀耳,你回頭到我府先給五爺取過去,看等着用。
小吳子李八十五他們回頭還要找你有事商量——你回去侍候五爺吧!”王保兒連連答應着去了。
李八十五湊到李侍堯耳邊小聲道:“老爺,那個肖三癞子也在這兒——在廟後頭指揮匠人們擺料桶碼木材,像是個管賬的,又像廟裡的檀越居士。
”李侍堯道:“今日走馬觀花。
回去再說吧——你們把它廟裡那張招貼告示記牢了,看外頭如果還貼的有。
悄悄揭一張帶回衙門。
”輕輕一頓足,去了。
李侍堯回到衙門還不到巳末時牌。
偌大的衙門空空蕩蕩雀啾鳥鳴連個人影兒不見,問守門的親兵,說衙裡司官筆帖式都開會去了,不知哪裡召集會議,也不知誰叫走的。
李侍堯不禁詫異,幾步到書辦房問管文案的馬書辦,才知道都去了軍機處,聽于敏中布置防務。
李侍堯本就心思不暢,窩着一肚皮無名火,聞言不禁大怒。
“砰”地舉拳一擊桌子,筆筒兒、硯兒、鎮紙、茶杯、手爐兒齊跳起老高:“你——你是叫……” “标标……标下遲本清……”那書辦冷不防這位提督突然光火雷霆大作,吓得幾乎軟倒了。
一個順勢溜到桌下跪了,“軍軍門……這不幹标下的事……”他突然疑心李侍堯“是不是犯了痰症”,偷眼看時,隻見李侍堯面赤筋暴,臉上麻子都漲得血紅,目光卻晶瑩有神,氣勢凜凜盯着自己,忙低下頭去。
“好,遲本清,你辦三件事!” “是……” “嗯?!” “喳!” “通知大夥房,按人頭做飯,這是一。
”李侍堯喑啞着嗓子道,“把護衛處、文案處和衙裡辦雜役的統統編隊集合。
由你傳話,現在出去找人。
到軍機處開會的,在西華門外等着,回家的分頭到家去找。
現在是……”他看着懷表,“差半刻不到午初。
午末時牌我要升衙。
這是二——第三,派人去順天府,傳令給他們府尹。
我有奉旨要差,調他們刑名房三個師爺過來聽用!” 遲本清聽他厲聲訓令,已是心旌搖動目眩神驚,腿肚子都直要轉筋,強甯住了神,回道:“大人,集合叫人傳飯都好辦。
裡頭還有幾位堂官……我隻是個未入流,怎麼好給人訓話呢?請大人親自……” “這好辦。
”李侍堯獰聲一笑,拽過案卷撕了一張紙,提筆濡墨寫道: 即着遲本清一員,委為步軍統領衙門大堂理事協辦,武秩從六品,提調衙門事務。
此令——李侍堯 交給遲本清,“訓話前先叫人宣讀這個——你去吧。
”說罷踅身去了簽押房。
一時便聽院中有動靜,先是一陣的哨聲,飯堂那邊破鍋似的鐘聲也響起來,接着聽人吆喝呼應,腳步聲急促雜沓向南趕去,遙遙從儀門傳來列隊口令聲,衙東的夥房煙囪也滾滾冒出黑煙來。
李侍堯站在簽押房窗前瞭了瞭,似乎氣平了些,噓了一口氣,見小吳子和胡學庸、馬玉堂幾個戈什哈都站在檐下,叫道:“你們幾個進來。
李八十五呢?還沒回來?”吳世雄和幾個人一邊答應着進屋,一邊說道:“方才見他和張師爺說話,敢情解手去了,一會兒準來。
”說着便見李八十五在前,張永受在後腳步匆匆趕進來。
張永受将一張抄好的玄女娘娘廟告示放在案上,和衆人卻步靠牆後立。
“張老夫子坐。
”李侍堯左手兩個鐵胡桃轉得刷刷響,右手擡了一下。
說道,“大家都聽見了,北京風水和廣州不一樣。
有道是打虎還得親兄弟上陣還是父子兵。
你們少說也是跟我六七年的了。
我想了想,在這裡沒個官衙兒,他娘的未必有夥房的狗吃得開!八十五即授中軍總監,吳世雄你三個授千總實職,帶來這三十個弟兄都有武職,都補到巡捕營去做把總!張師爺我給你補個參議道,不過這個職分得叙保請旨。
你先來個‘署理’,我告訴一聲吏部,具本時候我再見皇上說。
” “謝軍門提攜!” 李侍堯手指點了點那張告示,接着說道:“既然皇上委我來作這個九門提督,提督衙門就得是我說了算。
衙門下轄的兩萬六千官兵要調動運用得像我這手指頭一樣,要它怎樣動就怎樣動!眼下年關将至,各地白蓮教天理會活動猖獗。
北京京畿天子辇下,不許出一絲一毫差池。
現下要弄清這座廟,到底敬的哪路神仙?香客有沒有結香堂拜堂主的事?有沒有密地演法布道傳教的事?沒有,那好,我還要給它裝金修廟。
若有,一是要弄出主傳人,二是要防着有人趁年關在京師搗蛋——”手指将紙一推又道,“這布告我一看就氣味不正!順天府的人來了,張老夫子和你們四個專門合議這件事,人手不夠再到刑部去,看黃天霸的徒弟能不能來幫一手——總之是要把這個年過平安!” “是!遵軍門令!” “京師不比外省,無令不許妄動!你們要事事請示,聽令而行,有事我才能替你兜起來,聽見了?” “是!遵令!” “你們先到下夥房吃飯。
”李侍堯顔色和緩了些,“飯後到大堂擺隊,按期歸衙的登記名冊,升衙放炮後才到的一律擋在儀門外聽我發落!” “喳!” 衆人行禮紛紛離去了。
李侍堯至桌前坐了,先給廣州家裡寫了一封平安信,又給孫士毅寫信述說來京情形,讓他“勤于差使、謹于行事、慎于小人”,總覺得有許多話要說,卻又難以形諸筆墨,想了想,又加了幾句:“原十三行歸複舊制,乃請旨而後施行。
該行劉東洋感激皇恩,籌金十萬以為修葺舊衙所用。
弟時将赴京,且思此金入衙即為群小瓜分,于地方實無所益,徒得逞宵小之輩欲壑,是以不諱瓜李之嫌暫令家人收存。
今公既已到任,合應繳公。
弟以為此款項可用修文廟為宜,切請留意匆匆不雲。
”但這一加,反複看去倒覺更加不妥:這不等于白送一個把柄給孫士毅?——他自問一生為官剛直清廉。
就為這十萬銀子動了心,好比齋公偷吃了狗肉那麼膩味。
入京處情不能理直氣壯,遇事不能通達,就為有這塊“心病”。
情知外省多少督撫富可敵國,吞這點銀子玩兒似的,偏自己就沒這本事膽量!終歸自己一向有個“好名遠利”的名聲通國皆知的緣故——算了,專門派人回廣州,繳公幹淨!……這麼一想,頓時輕松了下來,将信揉成一團扔了紙簍裡。
偏轉臉看,牆上貼着一張已經泛黃的白紙,上頭寫着“敬惜字紙”,李侍堯歎了口氣,又把那團紙撿出來,晃着火摺子焚化了,這才安心。
一時便見遲本清滿頭冒汗,喘籲籲跑來,禀道:“軍門!午末
許久才一笑說道:“小吳子說的是,我是最愛上高樓看江色的,不過這回是秋天,景緻也太凄寒了些。
”說着便往外走。
見王保兒要辭,叫住了道:“回去代我給五爺請安,我還打廣州給五爺帶的有冰片銀耳,你回頭到我府先給五爺取過去,看等着用。
小吳子李八十五他們回頭還要找你有事商量——你回去侍候五爺吧!”王保兒連連答應着去了。
李八十五湊到李侍堯耳邊小聲道:“老爺,那個肖三癞子也在這兒——在廟後頭指揮匠人們擺料桶碼木材,像是個管賬的,又像廟裡的檀越居士。
”李侍堯道:“今日走馬觀花。
回去再說吧——你們把它廟裡那張招貼告示記牢了,看外頭如果還貼的有。
悄悄揭一張帶回衙門。
”輕輕一頓足,去了。
李侍堯回到衙門還不到巳末時牌。
偌大的衙門空空蕩蕩雀啾鳥鳴連個人影兒不見,問守門的親兵,說衙裡司官筆帖式都開會去了,不知哪裡召集會議,也不知誰叫走的。
李侍堯不禁詫異,幾步到書辦房問管文案的馬書辦,才知道都去了軍機處,聽于敏中布置防務。
李侍堯本就心思不暢,窩着一肚皮無名火,聞言不禁大怒。
“砰”地舉拳一擊桌子,筆筒兒、硯兒、鎮紙、茶杯、手爐兒齊跳起老高:“你——你是叫……” “标标……标下遲本清……”那書辦冷不防這位提督突然光火雷霆大作,吓得幾乎軟倒了。
一個順勢溜到桌下跪了,“軍軍門……這不幹标下的事……”他突然疑心李侍堯“是不是犯了痰症”,偷眼看時,隻見李侍堯面赤筋暴,臉上麻子都漲得血紅,目光卻晶瑩有神,氣勢凜凜盯着自己,忙低下頭去。
“好,遲本清,你辦三件事!” “是……” “嗯?!” “喳!” “通知大夥房,按人頭做飯,這是一。
”李侍堯喑啞着嗓子道,“把護衛處、文案處和衙裡辦雜役的統統編隊集合。
由你傳話,現在出去找人。
到軍機處開會的,在西華門外等着,回家的分頭到家去找。
現在是……”他看着懷表,“差半刻不到午初。
午末時牌我要升衙。
這是二——第三,派人去順天府,傳令給他們府尹。
我有奉旨要差,調他們刑名房三個師爺過來聽用!” 遲本清聽他厲聲訓令,已是心旌搖動目眩神驚,腿肚子都直要轉筋,強甯住了神,回道:“大人,集合叫人傳飯都好辦。
裡頭還有幾位堂官……我隻是個未入流,怎麼好給人訓話呢?請大人親自……” “這好辦。
”李侍堯獰聲一笑,拽過案卷撕了一張紙,提筆濡墨寫道: 即着遲本清一員,委為步軍統領衙門大堂理事協辦,武秩從六品,提調衙門事務。
此令——李侍堯 交給遲本清,“訓話前先叫人宣讀這個——你去吧。
”說罷踅身去了簽押房。
一時便聽院中有動靜,先是一陣的哨聲,飯堂那邊破鍋似的鐘聲也響起來,接着聽人吆喝呼應,腳步聲急促雜沓向南趕去,遙遙從儀門傳來列隊口令聲,衙東的夥房煙囪也滾滾冒出黑煙來。
李侍堯站在簽押房窗前瞭了瞭,似乎氣平了些,噓了一口氣,見小吳子和胡學庸、馬玉堂幾個戈什哈都站在檐下,叫道:“你們幾個進來。
李八十五呢?還沒回來?”吳世雄和幾個人一邊答應着進屋,一邊說道:“方才見他和張師爺說話,敢情解手去了,一會兒準來。
”說着便見李八十五在前,張永受在後腳步匆匆趕進來。
張永受将一張抄好的玄女娘娘廟告示放在案上,和衆人卻步靠牆後立。
“張老夫子坐。
”李侍堯左手兩個鐵胡桃轉得刷刷響,右手擡了一下。
說道,“大家都聽見了,北京風水和廣州不一樣。
有道是打虎還得親兄弟上陣還是父子兵。
你們少說也是跟我六七年的了。
我想了想,在這裡沒個官衙兒,他娘的未必有夥房的狗吃得開!八十五即授中軍總監,吳世雄你三個授千總實職,帶來這三十個弟兄都有武職,都補到巡捕營去做把總!張師爺我給你補個參議道,不過這個職分得叙保請旨。
你先來個‘署理’,我告訴一聲吏部,具本時候我再見皇上說。
” “謝軍門提攜!” 李侍堯手指點了點那張告示,接着說道:“既然皇上委我來作這個九門提督,提督衙門就得是我說了算。
衙門下轄的兩萬六千官兵要調動運用得像我這手指頭一樣,要它怎樣動就怎樣動!眼下年關将至,各地白蓮教天理會活動猖獗。
北京京畿天子辇下,不許出一絲一毫差池。
現下要弄清這座廟,到底敬的哪路神仙?香客有沒有結香堂拜堂主的事?有沒有密地演法布道傳教的事?沒有,那好,我還要給它裝金修廟。
若有,一是要弄出主傳人,二是要防着有人趁年關在京師搗蛋——”手指将紙一推又道,“這布告我一看就氣味不正!順天府的人來了,張老夫子和你們四個專門合議這件事,人手不夠再到刑部去,看黃天霸的徒弟能不能來幫一手——總之是要把這個年過平安!” “是!遵軍門令!” “京師不比外省,無令不許妄動!你們要事事請示,聽令而行,有事我才能替你兜起來,聽見了?” “是!遵令!” “你們先到下夥房吃飯。
”李侍堯顔色和緩了些,“飯後到大堂擺隊,按期歸衙的登記名冊,升衙放炮後才到的一律擋在儀門外聽我發落!” “喳!” 衆人行禮紛紛離去了。
李侍堯至桌前坐了,先給廣州家裡寫了一封平安信,又給孫士毅寫信述說來京情形,讓他“勤于差使、謹于行事、慎于小人”,總覺得有許多話要說,卻又難以形諸筆墨,想了想,又加了幾句:“原十三行歸複舊制,乃請旨而後施行。
該行劉東洋感激皇恩,籌金十萬以為修葺舊衙所用。
弟時将赴京,且思此金入衙即為群小瓜分,于地方實無所益,徒得逞宵小之輩欲壑,是以不諱瓜李之嫌暫令家人收存。
今公既已到任,合應繳公。
弟以為此款項可用修文廟為宜,切請留意匆匆不雲。
”但這一加,反複看去倒覺更加不妥:這不等于白送一個把柄給孫士毅?——他自問一生為官剛直清廉。
就為這十萬銀子動了心,好比齋公偷吃了狗肉那麼膩味。
入京處情不能理直氣壯,遇事不能通達,就為有這塊“心病”。
情知外省多少督撫富可敵國,吞這點銀子玩兒似的,偏自己就沒這本事膽量!終歸自己一向有個“好名遠利”的名聲通國皆知的緣故——算了,專門派人回廣州,繳公幹淨!……這麼一想,頓時輕松了下來,将信揉成一團扔了紙簍裡。
偏轉臉看,牆上貼着一張已經泛黃的白紙,上頭寫着“敬惜字紙”,李侍堯歎了口氣,又把那團紙撿出來,晃着火摺子焚化了,這才安心。
一時便見遲本清滿頭冒汗,喘籲籲跑來,禀道:“軍門!午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