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師的風範
關燈
小
中
大
《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這則“高山流水”的典故,用來形容知音之賞識和知音之難遇。
中國文人的最大毛病,從來不是“嘤其鳴兮”地“求其友聲”。
凡寫了一點作品,凡有了一點聲望的作家詩人,你按也按不住他要“誨人不倦”,要“指點衆生”,要“揮斥方遒”,而“好為人師”。
這班進入大師狀态的文人,嘴巴之大,嗓門之粗,脾氣之長,毛病之多,遂構成當代文學的一道風景線。
反觀前賢,能不感慨良多嗎? 大師,是極尊崇的稱呼,最早見《史記·儒林列傳》:“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
”看來,大師情結,可謂古今通病矣! 由此起始,中國的大師開始多了起來,什麼國學大師、文學大師、美術大師、烹調大師、氣功大師、幹炒牛河大師,五花八門,形形色色,把這頂桂冠東送西送,已經貶值到與街上賣的臭豆腐也快差不多了。
書無一本像樣的,文無一篇稱道的,也作出令人作嘔的大師狀,指點江山,揮斥方遒,實在是近二十年文壇怪現象之一。
前人對于濫稱大師,也是十分反感的,清人陳康祺在《郎潛紀聞》裡說到大清朝時的情況,言詞中就頗有些不敬的口吻:“二百餘年來,講堂茂草,弦誦閴如。
詞章儉陋之夫,挾科舉速化之術,俨然坐臯比,稱大師矣!” 民國初年,胡适在《國學季刊》發刊宣言裡說:“近年來,古學的大師漸漸死完了,新起的學者,還不曾有什麼大成績發現出來。
”由此可見,在胡适眼裡,學者和大師不能畫等号,沒有“大成績”,而隻是中成績,小成績,學者也不能稱大師。
所以,現在文壇上那些自封的大師,人封的大師,多少有些“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沐猴而冠的意思。
證明了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裡說過的一句名言:“發亮的東西,未必都是金子”,真是一針見血之語。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大師的“大”,是非同小可的,而這個“師”字,則分量尤其的重。
我記得舊時家家戶戶供奉香火的神龛上,就有寫着“天地君親師”字樣的牌位。
這“師”,就包含上至孔老夫子至聖先師,中至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的各類學問的大師,下至為你啟蒙、教你識字的老師。
凡師,本來就應該包含扶持、提攜、培養、熏陶後來人的意思在内。
近讀《宋史》,為歐陽修和蘇東坡同道相助,獎掖後進的精神所感動,于是,體會到中國文學的進展,正是全賴這樣的大師的播種耕耘,才得以造成文壇的輝煌局面,因此,要說到大師二字,隻有從這個意義上說,才是名副其實的。
《宋史》載歐陽修“獎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
曾鞏、王安石、蘇洵、洵子轼轍,布衣屏處,未為人知,修即遊其聲譽,謂必顯于世”。
蘇東坡也如此,“一時文人如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陳師道,舉世未之識,轼待之如朋俦,未嘗以師資自予也。
” 像這樣的大師,庶幾乎不辜負這一個“師”字了。
孔夫子所以成為百代素王,就因為他擁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形成了一門儒學。
什麼樣的“師”,帶出什麼樣的“生”,然後,一群什麼樣的“生”,又對中國文化上作出什麼樣的貢獻,這才夠資格稱為大師。
歐、蘇所在的趙宋王朝,在中國曆史上,是個實際上隻擁有半壁江山的弱勢政權,但在文化和文學的成就上,絲毫不遜色于前朝的盛唐氣象。
人們耳熟能詳的唐宋八大家,所謂“韓柳歐蘇”等等,這兩朝是平分秋色的。
而在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文壇一下子出現群星璀璨、蔚為壯觀的局面,絕非阮籍登廣武所歎“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隻會搞一些形式主義的,隻不過是過眼煙雲的假繁榮,而是一個真正輝煌的,在曆史上留得下來的文學高峰期。
十一世紀的中期,歐陽修算得上是位頂尖的領銜人物了,“為文天才自然,豐約中度,其言簡而明,信而通,引物連類,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獨骛,衆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師尊之。
”接他棒的蘇東坡,小他二十九歲,則是十一世紀後期的文壇主将,宋人葛立方在《韻語陽秋》裡贊歎道:“東坡喜獎與後進,有一言之善,則極口褒賞,使其有聞于世而後已。
故受其獎拂者,亦踴躍自勉,樂于修進,而終為令器。
若東坡者,其有功于斯文哉,其有功于斯人哉!”反複論說其有功于斯文,看來真是發自肺腑之言了。
在宋南渡前的文壇,先是歐陽修與他周圍的作家,後是蘇東坡與他同道的文友,構成了兩個極佳的文學方陣。
但蘇東坡在文學途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這則“高山流水”的典故,用來形容知音之賞識和知音之難遇。
中國文人的最大毛病,從來不是“嘤其鳴兮”地“求其友聲”。
凡寫了一點作品,凡有了一點聲望的作家詩人,你按也按不住他要“誨人不倦”,要“指點衆生”,要“揮斥方遒”,而“好為人師”。
這班進入大師狀态的文人,嘴巴之大,嗓門之粗,脾氣之長,毛病之多,遂構成當代文學的一道風景線。
反觀前賢,能不感慨良多嗎? 大師,是極尊崇的稱呼,最早見《史記·儒林列傳》:“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
”看來,大師情結,可謂古今通病矣! 由此起始,中國的大師開始多了起來,什麼國學大師、文學大師、美術大師、烹調大師、氣功大師、幹炒牛河大師,五花八門,形形色色,把這頂桂冠東送西送,已經貶值到與街上賣的臭豆腐也快差不多了。
書無一本像樣的,文無一篇稱道的,也作出令人作嘔的大師狀,指點江山,揮斥方遒,實在是近二十年文壇怪現象之一。
前人對于濫稱大師,也是十分反感的,清人陳康祺在《郎潛紀聞》裡說到大清朝時的情況,言詞中就頗有些不敬的口吻:“二百餘年來,講堂茂草,弦誦閴如。
詞章儉陋之夫,挾科舉速化之術,俨然坐臯比,稱大師矣!” 民國初年,胡适在《國學季刊》發刊宣言裡說:“近年來,古學的大師漸漸死完了,新起的學者,還不曾有什麼大成績發現出來。
”由此可見,在胡适眼裡,學者和大師不能畫等号,沒有“大成績”,而隻是中成績,小成績,學者也不能稱大師。
所以,現在文壇上那些自封的大師,人封的大師,多少有些“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沐猴而冠的意思。
證明了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裡說過的一句名言:“發亮的東西,未必都是金子”,真是一針見血之語。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大師的“大”,是非同小可的,而這個“師”字,則分量尤其的重。
我記得舊時家家戶戶供奉香火的神龛上,就有寫着“天地君親師”字樣的牌位。
這“師”,就包含上至孔老夫子至聖先師,中至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的各類學問的大師,下至為你啟蒙、教你識字的老師。
凡師,本來就應該包含扶持、提攜、培養、熏陶後來人的意思在内。
近讀《宋史》,為歐陽修和蘇東坡同道相助,獎掖後進的精神所感動,于是,體會到中國文學的進展,正是全賴這樣的大師的播種耕耘,才得以造成文壇的輝煌局面,因此,要說到大師二字,隻有從這個意義上說,才是名副其實的。
《宋史》載歐陽修“獎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
曾鞏、王安石、蘇洵、洵子轼轍,布衣屏處,未為人知,修即遊其聲譽,謂必顯于世”。
蘇東坡也如此,“一時文人如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陳師道,舉世未之識,轼待之如朋俦,未嘗以師資自予也。
” 像這樣的大師,庶幾乎不辜負這一個“師”字了。
孔夫子所以成為百代素王,就因為他擁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形成了一門儒學。
什麼樣的“師”,帶出什麼樣的“生”,然後,一群什麼樣的“生”,又對中國文化上作出什麼樣的貢獻,這才夠資格稱為大師。
歐、蘇所在的趙宋王朝,在中國曆史上,是個實際上隻擁有半壁江山的弱勢政權,但在文化和文學的成就上,絲毫不遜色于前朝的盛唐氣象。
人們耳熟能詳的唐宋八大家,所謂“韓柳歐蘇”等等,這兩朝是平分秋色的。
而在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文壇一下子出現群星璀璨、蔚為壯觀的局面,絕非阮籍登廣武所歎“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隻會搞一些形式主義的,隻不過是過眼煙雲的假繁榮,而是一個真正輝煌的,在曆史上留得下來的文學高峰期。
十一世紀的中期,歐陽修算得上是位頂尖的領銜人物了,“為文天才自然,豐約中度,其言簡而明,信而通,引物連類,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獨骛,衆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師尊之。
”接他棒的蘇東坡,小他二十九歲,則是十一世紀後期的文壇主将,宋人葛立方在《韻語陽秋》裡贊歎道:“東坡喜獎與後進,有一言之善,則極口褒賞,使其有聞于世而後已。
故受其獎拂者,亦踴躍自勉,樂于修進,而終為令器。
若東坡者,其有功于斯文哉,其有功于斯人哉!”反複論說其有功于斯文,看來真是發自肺腑之言了。
在宋南渡前的文壇,先是歐陽修與他周圍的作家,後是蘇東坡與他同道的文友,構成了兩個極佳的文學方陣。
但蘇東坡在文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