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國文學離完蛋還有多遠?——讀《與元九書》
關燈
小
中
大
公元815年(唐元和十年),對詩人白居易來說,是不太愉快的一年。
三年前,他的母親陳氏不慎墜井死亡。
按封建社會的葬禮制度,父母死,其為官之子,應交卸公差,苫塊盡孝。
公元814年的冬天,他守喪阙滿,由渭南的下邽老家回到長安,重新就職。
例該繼續他先前所擔任過的京兆府戶曹參軍,充翰林學士等職務。
京兆府的戶曹參軍,大概相當于首都民政局的書記或局長之流。
不過,白居易倒用不着上班,隻是一個坐領幹饷的差使。
因為憲宗李純對他比較滿意,遂額外施恩,使其多得一份外快。
這次回京複命,尤其意外的是,竟得到了一份令人羨慕的東宮肥缺。
這樣破例的安排,自是源于陛下一直對他的好感了。
唐代的帝王,對于出類拔萃的詩人,還是相當高看的。
雖然李純有時很煩作為谏臣的白居易,耿直進言,頂撞冒犯,恨不能扁他一頓。
但總覺得這位關中漢子,恪盡厥職,忠忱可嘉。
何況詩又寫得那樣好,具有廣泛影響,所以就提拔了他。
這當然是件高興的事,但究其實情,又讓詩人有點沮喪。
“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閑人”,為太子左贊善大夫,固然在名聲上好聽,收入上實惠。
可是,離太子近了,難免離皇帝要遠,實際上被排擠出權力圈之外。
對有遠大抱負、很想為國為民做一點事情的白居易來說,做一個閑人,自然不是十分開心的事情。
估計,李純本想拔擢他的。
但李純的左右,也就是圍在皇帝身邊的人,不太想拔擢他。
凡統治者身邊構成人牆的近臣内侍、親信寵幸,都非等閑之輩。
特别是執政中樞的高官、朱绂紫绶的權貴,深感一位關注政治、關注現實、關注社會的詩人,有太多的機會與帝王直接對話,未必是件好事。
為了不讓他多嘴多舌,礙手礙腳,便說服李純,打發他到東宮侍服太子去了。
公元815年,這是他倒黴的一年。
年初,詩人開始在東宮坐冷闆凳,當上班族去了。
鹹陽的冬末春初,天氣總是幹冷幹冷,白居易的心情同樣陰沉索然。
想做事,無事可做,想說話,無人在聽。
于是,隻好寫詩,詩也寫不出振作,寫不出神采,隻有一片怅惘,滿紙蒼茫。
“病身初谒青宮日,衰貌新垂白發年。
寂寞曹司非熱地,蕭條風雪是寒天。
遠坊早起常侵鼓,瘦馬行遲苦費鞭。
一種供君官職冷,不如猶得日高眠。
”(《初授贊善大夫早朝,寄李十二助教》) 是年六月,在詩人的眼皮子底,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行刺案,震驚鹹陽,自然也轟動全國。
事情的緣起是這樣的:“六月,癸卯,天未明,(宰相武)元衡入朝,出所居靖安坊東門,有賊自暗中突出射之,從者皆散走,賊執元衡馬行十餘步而殺之,取其顱骨而去。
又入通化坊擊(宰相)裴度,傷其首,墜溝中,度氈帽厚,得不死。
”(《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九) 這樁連續行刺宰相的案件,充滿戲劇性,但也充滿荒誕。
第一,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的首善之區,肆無忌憚地進行的;第二,作案後,賊衆揚長走脫,并四處放風:誰要查案,就接着殺誰,誰敢破案,就先把誰滅掉。
猖狂得不可一世;第三,一時間,南衙北司,束手無策,衛戍缇騎,破案無門,政府陷于停擺狀态;第四,更滑稽的是,“京城大駭,自京師至諸門加衛兵,宰相導從加金吾騎士,出入則彀弦露刃,每過裡門,诃索甚喧;公卿持事柄者,以家僮兵仗自随。
”整個城市彌漫着世紀末的恐懼。
我們的這位詩人,激動了,氣憤了,這像什麼話?這成什麼世界?于是,丹墀觐見,直陳己見,“首上疏……急請捕賊以雪國恥”。
詩人上綱上線,一下子提到舉國之恥的高度。
滿朝文武無一不驚悚萬分的同時,也無一不瞪着眼睛瞅這位詩人,太誇張了吧,也太言過其實了吧。
其實,詩人一句話也不說,一個屁也不放,看見當沒看見,聽見當沒聽見,誰也沒有理由挑他的不是。
他在東宮裡,陪太子釣魚、下棋、讀書、寫詩,當他的自在閑人,完全可以置若罔聞、高枕無憂的。
然而,在紛擾的現實面前,在動亂的政治面前,在不平的社會面前,在災難深重的人民大衆面前,詩人不可能掉過臉去不聞不問,在那裡裝孫子,裝王八蛋,山呼吾皇萬歲萬萬歲的。
我估計他參谒憲宗時,肯定理直氣壯、義正辭嚴。
他會激昂慷慨,他會聲色俱厲,如果閉上眼睛不看,塞住耳朵不聽,咬住嘴巴不說,我還稱得上是一個詩人嗎? 這種對于政治的關注,對于現實的關注,對于社會的關注,用今天的語言來說,也就是對于人民大衆的關注。
自古以來,這份良知,有其可貴一面,但也有給中國文人帶來不幸的緻命傷一面。
由于無法裝聾作啞,由于無法麻木不仁,要呼籲,要呐喊,要盛世危言,要警鐘長鳴,也就成為有史以來無數文人悲劇的成因。
詩人終于因了這件他大可不必關注,尤其不需要他最早就跳将出來的關注,惹出了麻煩。
帝王的左右人
三年前,他的母親陳氏不慎墜井死亡。
按封建社會的葬禮制度,父母死,其為官之子,應交卸公差,苫塊盡孝。
公元814年的冬天,他守喪阙滿,由渭南的下邽老家回到長安,重新就職。
例該繼續他先前所擔任過的京兆府戶曹參軍,充翰林學士等職務。
京兆府的戶曹參軍,大概相當于首都民政局的書記或局長之流。
不過,白居易倒用不着上班,隻是一個坐領幹饷的差使。
因為憲宗李純對他比較滿意,遂額外施恩,使其多得一份外快。
這次回京複命,尤其意外的是,竟得到了一份令人羨慕的東宮肥缺。
這樣破例的安排,自是源于陛下一直對他的好感了。
唐代的帝王,對于出類拔萃的詩人,還是相當高看的。
雖然李純有時很煩作為谏臣的白居易,耿直進言,頂撞冒犯,恨不能扁他一頓。
但總覺得這位關中漢子,恪盡厥職,忠忱可嘉。
何況詩又寫得那樣好,具有廣泛影響,所以就提拔了他。
這當然是件高興的事,但究其實情,又讓詩人有點沮喪。
“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閑人”,為太子左贊善大夫,固然在名聲上好聽,收入上實惠。
可是,離太子近了,難免離皇帝要遠,實際上被排擠出權力圈之外。
對有遠大抱負、很想為國為民做一點事情的白居易來說,做一個閑人,自然不是十分開心的事情。
估計,李純本想拔擢他的。
但李純的左右,也就是圍在皇帝身邊的人,不太想拔擢他。
凡統治者身邊構成人牆的近臣内侍、親信寵幸,都非等閑之輩。
特别是執政中樞的高官、朱绂紫绶的權貴,深感一位關注政治、關注現實、關注社會的詩人,有太多的機會與帝王直接對話,未必是件好事。
為了不讓他多嘴多舌,礙手礙腳,便說服李純,打發他到東宮侍服太子去了。
公元815年,這是他倒黴的一年。
年初,詩人開始在東宮坐冷闆凳,當上班族去了。
鹹陽的冬末春初,天氣總是幹冷幹冷,白居易的心情同樣陰沉索然。
想做事,無事可做,想說話,無人在聽。
于是,隻好寫詩,詩也寫不出振作,寫不出神采,隻有一片怅惘,滿紙蒼茫。
“病身初谒青宮日,衰貌新垂白發年。
寂寞曹司非熱地,蕭條風雪是寒天。
遠坊早起常侵鼓,瘦馬行遲苦費鞭。
一種供君官職冷,不如猶得日高眠。
”(《初授贊善大夫早朝,寄李十二助教》) 是年六月,在詩人的眼皮子底,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行刺案,震驚鹹陽,自然也轟動全國。
事情的緣起是這樣的:“六月,癸卯,天未明,(宰相武)元衡入朝,出所居靖安坊東門,有賊自暗中突出射之,從者皆散走,賊執元衡馬行十餘步而殺之,取其顱骨而去。
又入通化坊擊(宰相)裴度,傷其首,墜溝中,度氈帽厚,得不死。
”(《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九) 這樁連續行刺宰相的案件,充滿戲劇性,但也充滿荒誕。
第一,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的首善之區,肆無忌憚地進行的;第二,作案後,賊衆揚長走脫,并四處放風:誰要查案,就接着殺誰,誰敢破案,就先把誰滅掉。
猖狂得不可一世;第三,一時間,南衙北司,束手無策,衛戍缇騎,破案無門,政府陷于停擺狀态;第四,更滑稽的是,“京城大駭,自京師至諸門加衛兵,宰相導從加金吾騎士,出入則彀弦露刃,每過裡門,诃索甚喧;公卿持事柄者,以家僮兵仗自随。
”整個城市彌漫着世紀末的恐懼。
我們的這位詩人,激動了,氣憤了,這像什麼話?這成什麼世界?于是,丹墀觐見,直陳己見,“首上疏……急請捕賊以雪國恥”。
詩人上綱上線,一下子提到舉國之恥的高度。
滿朝文武無一不驚悚萬分的同時,也無一不瞪着眼睛瞅這位詩人,太誇張了吧,也太言過其實了吧。
其實,詩人一句話也不說,一個屁也不放,看見當沒看見,聽見當沒聽見,誰也沒有理由挑他的不是。
他在東宮裡,陪太子釣魚、下棋、讀書、寫詩,當他的自在閑人,完全可以置若罔聞、高枕無憂的。
然而,在紛擾的現實面前,在動亂的政治面前,在不平的社會面前,在災難深重的人民大衆面前,詩人不可能掉過臉去不聞不問,在那裡裝孫子,裝王八蛋,山呼吾皇萬歲萬萬歲的。
我估計他參谒憲宗時,肯定理直氣壯、義正辭嚴。
他會激昂慷慨,他會聲色俱厲,如果閉上眼睛不看,塞住耳朵不聽,咬住嘴巴不說,我還稱得上是一個詩人嗎? 這種對于政治的關注,對于現實的關注,對于社會的關注,用今天的語言來說,也就是對于人民大衆的關注。
自古以來,這份良知,有其可貴一面,但也有給中國文人帶來不幸的緻命傷一面。
由于無法裝聾作啞,由于無法麻木不仁,要呼籲,要呐喊,要盛世危言,要警鐘長鳴,也就成為有史以來無數文人悲劇的成因。
詩人終于因了這件他大可不必關注,尤其不需要他最早就跳将出來的關注,惹出了麻煩。
帝王的左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