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國禦用文人的末路——武則天與“北門學士”

關燈
皇後。

    (《資治通鑒》卷二百) 真不愧為大師啊!連高宗對他琢磨出如此奇思妙想也佩服得五體投地。

     照這個說法,父子聚麀的宮廷穢聞,成為慈愛恩渥的舐犢佳話,既然李世民早就将武則天賞賜給他,也就不存在“蒸”,不存在“以下奸上”,不存在“二次使用”上的任何道德問題。

    而且,還找到曆史上的先例,漢宣帝就曾把内宮的王政君賜給太子,後來太子繼位為漢元帝,王也順理成章成為皇後,有什麼不光明正大的呀!也難怪高宗要格外倚重他了。

     于是,本是唐太宗的小妾,如今成了唐高宗的媳婦。

    曆史就是這樣,許多似是而非的東西,是經不住推敲的,許多解不開的謎,也是永遠找不到答案的。

    所以魯迅先生說過,“倘要完全的書,天下可讀的書怕要絕無,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是很有道理的。

    但是,我怎麼也弄不明白,一個已經被攆到感業寺為尼的女人,是用什麼手段,牽線搭橋,把這個與她已是天地之隔的新科皇帝,拉到尼姑庵來,重叙舊情呢? 太宗崩後,恰逢“忌日,上詣寺行香,見之,武氏泣,上亦泣”。

    史傳上的這兩句話,看來似乎是一次無心的巧遇。

    然而細想開去,殊為吊詭:為什麼要到城南的感業寺進香,而不到大行皇帝暫厝的祖廟進香?就在安業坊,既有東南隅的濟度女寺(即感業寺),還有西南隅的資善尼寺,為什麼偏選此寺而不選彼寺?看來,李治這次進香安排,是按武則天的精心策劃而進行的。

     那時,既不能發E-mail,又不能發手機短信,武則天怎麼能使舊情人得知她的想法呢?因此,曆史上的很多模糊空間,千萬不要那麼較真,隻好不怕有識者撇嘴恥笑,依靠想象來填補了。

     如果沒有一旁的王皇後,武則天也許要在寺裡青燈孤影,當一輩子尼姑了。

    但年輕皇後看到老公和這個《思凡》的女主角眉目傳情的眼神,非但沒有生氣,相反,忽發奇想,卻認為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契機。

     因為高宗登基後,便敢公然地有寵于蕭淑妃,而冷淡王皇後,使得她很郁悶。

    于是,識短見淺的她,想利用高宗與武則天的這段舊情,以制約這個蕭淑妃,使其失寵于高宗。

    她自以為聰明,把她弄進宮裡來,誰知卻是一個很馊的主意。

    王皇後鬼鬼祟祟與已經削發的武則天咬耳朵,“陰令武氏長發,勸上内之後宮,欲以間淑妃之寵”。

     “武氏巧慧,多權數,初入宮,卑辭屈體以事後;後愛之,數稱其美于上。

    未幾大幸,拜為昭儀,後及淑妃寵皆衰,更相與共谮之,上皆不納。

    ”這樣,引狼入室的王皇後,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從此,她和蕭淑妃,就再也沒有好日子過了。

     如果說,武則天的這出連續劇至此,其故事情節,仍屬于後宮性饑渴女人們的争風呷醋,飛短流長;可接下來,就連莎士比亞也編不出下面這樣四幕連台的精彩大戲: 第一幕:政治+權術=野心暴露; 第二幕:欲望+貪鄙=邪惡展現; 第三幕:無所不用其極+殺人不眨眼=極端恐怖; 第四幕:淫亂+面首+無聊的禦用文人=肮髒黑暗。

     大幕拉開,武則天第一次出場,就做了一件正常人絕做不出來的可怕舉動。

    公元654年(永徽五年),這個壞也壞到了不起的女人,親手掐死自己的新生兒,栽贓于王皇後。

     (王皇)後寵雖衰,然上未有意廢也。

    會昭儀生女,後憐而弄之,後出,昭儀潛扼殺之,覆之以被。

    上至,昭儀陽歡笑,發被觀之,女已死矣,即驚啼。

    問左右,左右皆曰:“皇後适來此。

    ”上大怒曰:“後殺吾女!”昭儀因泣數其罪。

    後無以自明,上由是有廢立之志。

    (《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九) 虎毒尚且不食子,武則天敢下這樣大的血本來賭命,這個世界上大概再也找不到她的對手。

    嫁禍于王皇後的結果,便是公元655年(永徽六年),武則天被正式冊立為皇後。

    “十月,廢後及蕭良娣皆為庶人,囚之别院。

    武昭儀令人皆缢殺之。

    ” 《資治通鑒》對于她報複這兩個情敵兼政敵的女人之狠毒,有着駭人聽聞的記載: 故後王氏,故淑妃蕭氏,并囚于别院,上嘗念之,間行至其所,見其室封閉極密,惟竅壁以通食器,恻然傷之,呼曰:“皇後、淑妃安在?”王氏泣對曰:“妾等得罪為宮婢,何得更有尊稱!”又曰:“至尊若念疇昔,使妾等再見日月,乞名此院為回心院。

    ”上曰:“朕即有處置。

    ”武後聞之,大怒,遣人杖王氏及蕭氏各一百,斷去手足,捉酒甕中,曰:“令二妪骨醉!”數日而死,又斬之。

    王氏初聞宣敕,再拜曰:“願大家萬歲!昭儀承恩,死自吾分。

    ”淑妃罵曰:“阿武妖猾,乃至于此!願他生我為貓,阿武為鼠,生生扼其喉。

    ”由是宮中不畜貓。

    尋又改王氏姓為蟒氏,蕭氏為枭氏。

    武後數見王、蕭為祟,被發瀝血如死時狀。

    後徙居蓬萊宮,複見之,故多在洛陽,終身不歸長安。

     從此,東都洛陽成為武則天的首都,并将其改名為神都。

    十年浩劫期間,中國也興起過一陣改名熱,溯本追源,老祖宗恐怕就是這位武則天。

    大概沒有什麼真功夫、真本事、真學問的淺薄之徒,就熱衷于這種表面文章、文字遊戲。

    武則天尤其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