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仰天大笑出門去
關燈
小
中
大
奮了的迷走神經來說,是一種隐隐的,說不出口,可又時刻萦繞在心的強刺激。
他心中有個場,就是在決勝局尚未揭曉之前,既沒有勝者,也沒有敗者。
誰知這位皇子,會不會是第二個李世民,明天的唐太宗呢? 詩人是以一個賭徒的心理押上這一寶的。
他哪裡想到,這一步鑄成他的大錯,這一錯加速了他的死亡。
當他被李磷邀去參觀那一支王牌水師,走上樓船的甲闆時,官員們呐喊歡呼,列隊歡迎;水兵們持槍緻敬,恭請檢閱。
穿上軍衣,戴上軍階,挎上軍刀,行着軍禮的李白,總算體驗到一次運籌帷幄之威風,指揮統率之光榮。
頓時間,忘乎所以,嘯歌江上,腦袋發熱,贊歌飛揚,把身邊的野心家當成明日之星,大發詩興,一下子泉湧般地寫了十一首頌詩。
馬屁拍得也太厲害點了,詩人哪,你也太過分了吧!這實在有點破天荒。
當年,李隆基點名請他賦詩,才寫了三首《清平調詞》: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永王東巡歌》其二) 他也不掂掂分量,就把自己比作指揮淝水之戰的名将。
牛皮之後,又别有用心地暗示李磷: 龍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
春風試暖昭陽殿,明月還過□鵲樓。
(《永王東巡歌》其四) 最後,則認為天下已定,佐駕有功,就等着永王磷記公司的老闆給他分紅了: 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
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永王東巡歌》其十一) 一個本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詩人,現在成為政治上的糊塗蟲。
這種文人見木不見林的短見,太實用,也太庸俗的功利主義,真讓人不禁為誤入歧途的大詩人李白歎息。
公元756年(至德元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
十二月,一看沒戲的永王李璘,公開打出反叛旗幟,割據金陵。
公元757年(至德二年)正月,永王率水師東下,經浔陽,從廬山把詩人請了下來。
政治家有時需要文學家,隻不過起個招牌作用而已。
李磷舉事,民心不附,當然要打出這樣一位名流作号召。
詩人有其天真的一面,當真想象他就是東晉的“斯人不出,如蒼生何”的謝安。
胡子一撅一撅,下山輔佐王業去了。
其實,李磷集結軍隊,順流而下,分兵襲擊吳郡、廣陵,已引起江南士民的抵抗,李白是清楚的。
急于擴大地盤,另立中央的行徑,幾乎沒有州縣響應,更無名流支持,李白也是了解的。
否則就沒有猶豫再三,最後經不起敦勸和誘惑,才入幕為賓的過程。
他哪裡想到,那個剛登上皇位的李亨,一見後院着火,大敵當前也顧不得了,回出手來便狠狠地收拾他的兄弟。
二月份在鎮江的一場激戰,曾被詩人歌頌過的英武水師,被打得潰不成軍。
詩人至此,吃什麼後悔藥也來不及了。
最可笑的是,那個主犯李磷,“不宣其罪”,而從犯李白,李亨卻不肯原諒。
先把詩人關在浔陽獄中,幸好,得到禦史中丞宋若思的營救,取保釋放。
出于感激,趕緊寫了一首題目很長的詩《中丞宋公以吳兵三千赴河南軍次尋陽脫餘之囚參謀幕府因贈之》獻上去。
這個馬屁,我們應該體諒他是不得已而為之了: 獨坐清天下,專征出海隅。
九江皆渡虎,三郡盡還珠。
組練明秋浦,樓船入郢都。
風高初選将,月滿欲平胡。
殺氣橫千裡,軍聲動九區。
白猿慚劍術,黃石借兵符。
戎虜行當翦,鲸鲵立可誅。
自憐非劇孟,何以佐良圖。
所以把這首泛泛的詩作抄錄出來,因為我實在懷疑,是不是詩人原來打算獻給永王的。
如果那個野心家真的坐了江山,這不是一首寫他創業建功的現成的詩嗎? 這世界上有的是小人,而皇帝有可能是最大的小人。
李亨不保他,誰保也不行。
詩人保外的日子很快結束,最後,給他定了“從璘”罪,流放夜郎。
《舊唐書》為史家著,對于李白之死,是這樣寫的:“永王謀亂,兵敗,白坐長流夜郎,後遇赦得還,竟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
”《新唐書》為文人撰,對于同行多所回避,連醉也略而不談了。
但李白醉酒落水而死,杜甫過食牛肉而亡的傳說,卻在民間一直流傳至今。
中國文人的非正常死亡,這是兩個經常提及的例證。
有一說,詩人醉酒泛舟江上,誤以為水中月為天上月,俯身捉月,一去不回。
有一說,詩人看到江上的月影,以為是九霄雲外的天廷派使者來接他上天,遂迎了過去,躍入江水之中,有去無歸。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挂石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臨路歌》) 這是他最後一首詩作。
這個一輩子視自己為大鵬,恨不能振翅飛得更高的詩人,忘了萬有引力這個規律,終于還是要重重地摔落在地上。
詩人最後選擇了投入江水懷抱中的這個辦法,也許因為他想到老子那句名言“上善若水”。
這個結局,說不定能給後人多留下一點遐想的餘地。
他心中有個場,就是在決勝局尚未揭曉之前,既沒有勝者,也沒有敗者。
誰知這位皇子,會不會是第二個李世民,明天的唐太宗呢? 詩人是以一個賭徒的心理押上這一寶的。
他哪裡想到,這一步鑄成他的大錯,這一錯加速了他的死亡。
當他被李磷邀去參觀那一支王牌水師,走上樓船的甲闆時,官員們呐喊歡呼,列隊歡迎;水兵們持槍緻敬,恭請檢閱。
穿上軍衣,戴上軍階,挎上軍刀,行着軍禮的李白,總算體驗到一次運籌帷幄之威風,指揮統率之光榮。
頓時間,忘乎所以,嘯歌江上,腦袋發熱,贊歌飛揚,把身邊的野心家當成明日之星,大發詩興,一下子泉湧般地寫了十一首頌詩。
馬屁拍得也太厲害點了,詩人哪,你也太過分了吧!這實在有點破天荒。
當年,李隆基點名請他賦詩,才寫了三首《清平調詞》: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永王東巡歌》其二) 他也不掂掂分量,就把自己比作指揮淝水之戰的名将。
牛皮之後,又别有用心地暗示李磷: 龍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
春風試暖昭陽殿,明月還過□鵲樓。
(《永王東巡歌》其四) 最後,則認為天下已定,佐駕有功,就等着永王磷記公司的老闆給他分紅了: 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
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永王東巡歌》其十一) 一個本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詩人,現在成為政治上的糊塗蟲。
這種文人見木不見林的短見,太實用,也太庸俗的功利主義,真讓人不禁為誤入歧途的大詩人李白歎息。
公元756年(至德元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
十二月,一看沒戲的永王李璘,公開打出反叛旗幟,割據金陵。
公元757年(至德二年)正月,永王率水師東下,經浔陽,從廬山把詩人請了下來。
政治家有時需要文學家,隻不過起個招牌作用而已。
李磷舉事,民心不附,當然要打出這樣一位名流作号召。
詩人有其天真的一面,當真想象他就是東晉的“斯人不出,如蒼生何”的謝安。
胡子一撅一撅,下山輔佐王業去了。
其實,李磷集結軍隊,順流而下,分兵襲擊吳郡、廣陵,已引起江南士民的抵抗,李白是清楚的。
急于擴大地盤,另立中央的行徑,幾乎沒有州縣響應,更無名流支持,李白也是了解的。
否則就沒有猶豫再三,最後經不起敦勸和誘惑,才入幕為賓的過程。
他哪裡想到,那個剛登上皇位的李亨,一見後院着火,大敵當前也顧不得了,回出手來便狠狠地收拾他的兄弟。
二月份在鎮江的一場激戰,曾被詩人歌頌過的英武水師,被打得潰不成軍。
詩人至此,吃什麼後悔藥也來不及了。
最可笑的是,那個主犯李磷,“不宣其罪”,而從犯李白,李亨卻不肯原諒。
先把詩人關在浔陽獄中,幸好,得到禦史中丞宋若思的營救,取保釋放。
出于感激,趕緊寫了一首題目很長的詩《中丞宋公以吳兵三千赴河南軍次尋陽脫餘之囚參謀幕府因贈之》獻上去。
這個馬屁,我們應該體諒他是不得已而為之了: 獨坐清天下,專征出海隅。
九江皆渡虎,三郡盡還珠。
組練明秋浦,樓船入郢都。
風高初選将,月滿欲平胡。
殺氣橫千裡,軍聲動九區。
白猿慚劍術,黃石借兵符。
戎虜行當翦,鲸鲵立可誅。
自憐非劇孟,何以佐良圖。
所以把這首泛泛的詩作抄錄出來,因為我實在懷疑,是不是詩人原來打算獻給永王的。
如果那個野心家真的坐了江山,這不是一首寫他創業建功的現成的詩嗎? 這世界上有的是小人,而皇帝有可能是最大的小人。
李亨不保他,誰保也不行。
詩人保外的日子很快結束,最後,給他定了“從璘”罪,流放夜郎。
《舊唐書》為史家著,對于李白之死,是這樣寫的:“永王謀亂,兵敗,白坐長流夜郎,後遇赦得還,竟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
”《新唐書》為文人撰,對于同行多所回避,連醉也略而不談了。
但李白醉酒落水而死,杜甫過食牛肉而亡的傳說,卻在民間一直流傳至今。
中國文人的非正常死亡,這是兩個經常提及的例證。
有一說,詩人醉酒泛舟江上,誤以為水中月為天上月,俯身捉月,一去不回。
有一說,詩人看到江上的月影,以為是九霄雲外的天廷派使者來接他上天,遂迎了過去,躍入江水之中,有去無歸。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挂石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臨路歌》) 這是他最後一首詩作。
這個一輩子視自己為大鵬,恨不能振翅飛得更高的詩人,忘了萬有引力這個規律,終于還是要重重地摔落在地上。
詩人最後選擇了投入江水懷抱中的這個辦法,也許因為他想到老子那句名言“上善若水”。
這個結局,說不定能給後人多留下一點遐想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