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李後主之死
關燈
小
中
大
煙,對有些人來講,是禍,是福,還得兩說着呢!這些年,冷眼旁觀周遭的文人,當官當得八九不離十者,固然有,而當官當得聲名狼藉,頂風臭四十裡者,好像更有。
小人得志,蠅營狗苟,欺世盜名,永無餍足,在權力催化下引發的人性畸變,哪裡還有什麼文人品位,一張肉臉上活生生寫着“名利”二字,令人慘不忍睹。
繼而一想,這班人寫不出東西,不撈名謀利,又能幹什麼呢? 王國維所說的“真”詩人,那是有“真”本事的。
治國為其短,寫詩為其長,打仗是其短,作畫是其長。
《珍席放談》一書說:“江南李後主善詞章,能書畫,皆臻妙絕。
”作者高晦叟,為宋代人,距李後主不遠,有這個評價,足見詩人風流絕世,才華絕代,并非溢美之詞。
公元962年(宋建隆二年),李煜繼位之時,給趙匡胤打了個報告,他對他自己不适宜當皇帝,更适宜當詩人,很清楚地表明了内心的苦衷。
“臣本于諸子,實愧非才,自出膠庠,心疏利祿,被父兄之蔭育,樂日月以優遊,思追巢許之餘塵,遠慕夷齊之高義……”(《宋史》)本來,李煜毫無繼位的可能,其父皇李璟之後,說好了的接班人,有兩個“兄終弟及”的叔叔,還有一個立為太子的哥哥,怎麼也輪不着他,注定要當一輩子閑雲野鶴,所以,他思想上沒有一點點儲位的準備,也不存有絲毫觊觎皇位的野心,他一天到晚,美女,醇酒,吟詩,作畫……享受生活,徜徉在詩歌和美學的王國裡。
他排行老五,那龍椅根本輪不着他坐,他就成了金陵城内的王孫公子,風流情聖,桂冠詩人,快活神仙。
但是,上帝愛給人開個玩笑什麼的,很快,将其接位途程上的障礙物,一一請到了天國。
閣下,你就等待着加冕吧!一個寫長短句的閑散之人,偏要他去日理萬機,“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蝶戀花》),隻好硬着頭皮,在金陵登上帝位。
他喜歡南京,不願意到他父王的都城南昌去。
甯可在南京向趙匡胤稱臣十五年,也不到南昌去當更獨立一點的皇帝,這就是詩人的抉擇,也許石頭城鐘靈毓秀,能給他更多詩的靈感。
我記得,八十年代中期,到南京去過一次。
那時,張弦還健在,作為熱情的東道主,定要陪着逛逛六朝故都,都是五十年代開始寫作的老朋友,也就無須禮讓的了。
出發前,他說,客随主便,我不讓你們看大家一定要去看的那些名勝風景,何況你們也都去過,我想領你們看大家幾乎不到的一個地方,如何? 我們說,反正也已經上了車,隻好悉聽君便了。
車子出城,往栖霞山方向駛去。
暮春三月,莺飛草長,柳枝搖曳,菜花吐黃,身後為巍巍鐘山,眼前乃滾滾長江,真是好一派江南風光。
我每到龍蟠虎踞的石頭城,總能感受到一種生發出思古幽情的“場”,令我怦然心動。
隻好站在江水拍岸的土地上,隻要稍稍掀起古老曆史文化的一角,就會湧出“惆怅南朝事,長江獨至今”(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的悲怅感。
忽然,張弦招呼停車,說到了到了。
在一片秧田中間,我們看到了一尊石馬,孤零零地兀立在那裡。
這是一尊南唐的石刻,張弦要我們注意,這匹馬的秀美姿态,妩媚神情,以及清俊婉約的豐彩和行雲流水般的動感。
他若不說出來,也就一眼掠過,經他一煽情,果然與常見的石翁仲截然不同。
這尊駿馬,通體洋溢出浪漫而又多情的南人氣韻。
有人問,确實是李後主那時代的石刻嗎?張弦說,這是經過文物專家鑒定的,但不知為什麼隻有茕茕獨立,形單影隻的一匹,也許是一篇隻寫了開頭,而沒有寫到結束的文章。
清人沈德符在其《敝帚齋餘談》中,為李煜抱不平:“南唐李異,固吳王恪之後也,據有江淮,垂四十年,史家何以不以正統與之?”正統不正統,由史家推敲去,姑置勿論。
營造帝王家的山陵,其工程之浩偉,往往要窮畢生之力。
但即位後隻坐了十五年江山的李煜,活着都難,遑顧死者?也就隻能是這種虎頭蛇尾,不了了之的結局。
事隔多年,舊事重提,難免有時光無情之歎,張弦早已作古,同行者也都垂垂老矣,但嫩綠秧苗中的那匹石馬,也許就是《玉樓春》中:“歸時休照燭花紅,待放馬蹄清夜月”的那一匹吧?卻會永遠兀立在那裡。
遠遊歸來,夜色朦胧,挂在女牆之上那一彎淺月,猶曆曆在目,真是“六代绮羅成舊夢,石頭城上月如鈎”(魯迅《無題》)。
也許,往事總是不堪回首的,回憶那匹孤獨的馬,回憶那位被牽機藥毒死的不幸詩人,總是禁不住要對這塊土地上文人命運進行思索。
從曆史版圖來看,充滿浪漫色彩的南人,與信奉現實精神的北人交手,從來沒占過優勢。
正如那匹孤獨的江南石馬,秀麗中透着柔弱,清癯中現出單薄,文雅中未免過分溫良,躍動的神态中,缺乏男性的雄壯。
所以,南部中國的統治者,有過多次
小人得志,蠅營狗苟,欺世盜名,永無餍足,在權力催化下引發的人性畸變,哪裡還有什麼文人品位,一張肉臉上活生生寫着“名利”二字,令人慘不忍睹。
繼而一想,這班人寫不出東西,不撈名謀利,又能幹什麼呢? 王國維所說的“真”詩人,那是有“真”本事的。
治國為其短,寫詩為其長,打仗是其短,作畫是其長。
《珍席放談》一書說:“江南李後主善詞章,能書畫,皆臻妙絕。
”作者高晦叟,為宋代人,距李後主不遠,有這個評價,足見詩人風流絕世,才華絕代,并非溢美之詞。
公元962年(宋建隆二年),李煜繼位之時,給趙匡胤打了個報告,他對他自己不适宜當皇帝,更适宜當詩人,很清楚地表明了内心的苦衷。
“臣本于諸子,實愧非才,自出膠庠,心疏利祿,被父兄之蔭育,樂日月以優遊,思追巢許之餘塵,遠慕夷齊之高義……”(《宋史》)本來,李煜毫無繼位的可能,其父皇李璟之後,說好了的接班人,有兩個“兄終弟及”的叔叔,還有一個立為太子的哥哥,怎麼也輪不着他,注定要當一輩子閑雲野鶴,所以,他思想上沒有一點點儲位的準備,也不存有絲毫觊觎皇位的野心,他一天到晚,美女,醇酒,吟詩,作畫……享受生活,徜徉在詩歌和美學的王國裡。
他排行老五,那龍椅根本輪不着他坐,他就成了金陵城内的王孫公子,風流情聖,桂冠詩人,快活神仙。
但是,上帝愛給人開個玩笑什麼的,很快,将其接位途程上的障礙物,一一請到了天國。
閣下,你就等待着加冕吧!一個寫長短句的閑散之人,偏要他去日理萬機,“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蝶戀花》),隻好硬着頭皮,在金陵登上帝位。
他喜歡南京,不願意到他父王的都城南昌去。
甯可在南京向趙匡胤稱臣十五年,也不到南昌去當更獨立一點的皇帝,這就是詩人的抉擇,也許石頭城鐘靈毓秀,能給他更多詩的靈感。
我記得,八十年代中期,到南京去過一次。
那時,張弦還健在,作為熱情的東道主,定要陪着逛逛六朝故都,都是五十年代開始寫作的老朋友,也就無須禮讓的了。
出發前,他說,客随主便,我不讓你們看大家一定要去看的那些名勝風景,何況你們也都去過,我想領你們看大家幾乎不到的一個地方,如何? 我們說,反正也已經上了車,隻好悉聽君便了。
車子出城,往栖霞山方向駛去。
暮春三月,莺飛草長,柳枝搖曳,菜花吐黃,身後為巍巍鐘山,眼前乃滾滾長江,真是好一派江南風光。
我每到龍蟠虎踞的石頭城,總能感受到一種生發出思古幽情的“場”,令我怦然心動。
隻好站在江水拍岸的土地上,隻要稍稍掀起古老曆史文化的一角,就會湧出“惆怅南朝事,長江獨至今”(劉長卿《秋日登吳公台上寺遠眺》)的悲怅感。
忽然,張弦招呼停車,說到了到了。
在一片秧田中間,我們看到了一尊石馬,孤零零地兀立在那裡。
這是一尊南唐的石刻,張弦要我們注意,這匹馬的秀美姿态,妩媚神情,以及清俊婉約的豐彩和行雲流水般的動感。
他若不說出來,也就一眼掠過,經他一煽情,果然與常見的石翁仲截然不同。
這尊駿馬,通體洋溢出浪漫而又多情的南人氣韻。
有人問,确實是李後主那時代的石刻嗎?張弦說,這是經過文物專家鑒定的,但不知為什麼隻有茕茕獨立,形單影隻的一匹,也許是一篇隻寫了開頭,而沒有寫到結束的文章。
清人沈德符在其《敝帚齋餘談》中,為李煜抱不平:“南唐李異,固吳王恪之後也,據有江淮,垂四十年,史家何以不以正統與之?”正統不正統,由史家推敲去,姑置勿論。
營造帝王家的山陵,其工程之浩偉,往往要窮畢生之力。
但即位後隻坐了十五年江山的李煜,活着都難,遑顧死者?也就隻能是這種虎頭蛇尾,不了了之的結局。
事隔多年,舊事重提,難免有時光無情之歎,張弦早已作古,同行者也都垂垂老矣,但嫩綠秧苗中的那匹石馬,也許就是《玉樓春》中:“歸時休照燭花紅,待放馬蹄清夜月”的那一匹吧?卻會永遠兀立在那裡。
遠遊歸來,夜色朦胧,挂在女牆之上那一彎淺月,猶曆曆在目,真是“六代绮羅成舊夢,石頭城上月如鈎”(魯迅《無題》)。
也許,往事總是不堪回首的,回憶那匹孤獨的馬,回憶那位被牽機藥毒死的不幸詩人,總是禁不住要對這塊土地上文人命運進行思索。
從曆史版圖來看,充滿浪漫色彩的南人,與信奉現實精神的北人交手,從來沒占過優勢。
正如那匹孤獨的江南石馬,秀麗中透着柔弱,清癯中現出單薄,文雅中未免過分溫良,躍動的神态中,缺乏男性的雄壯。
所以,南部中國的統治者,有過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