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嵇中散之死

關燈
魯迅先生對魏晉人物,持好感者,一是曹操,二便是嵇康了。

     讀魯迅先生的日記知道,他為了編輯一部完整的《嵇康集》,所花費的時間,長達十數年。

    投注如此精力和心血,可見他對這位憤世嫉俗的文人,那種特别的敬仰之情。

     1913年 9月23日下午往留黎廠搜《嵇中散集》不得,遂以托本立堂。

     10月1日午後往圖書館……借《嵇康集》一冊。

     10月15日夜以叢書堂本《嵇康集》校《全三國文》,摘出佳字,将于暇日寫之。

     10月19日夜讀校《嵇康集》。

     10月20日夜校《嵇康集》畢。

     1915年 6月5日下午得蔣抑卮書并鈔文瀾閣本《嵇中散集》一部二冊。

     1924年 6月1日夜校《嵇康集》一卷。

     6月3日夜校《嵇康集》一卷。

     6月6日終日校《嵇康集》。

     6月7日夜風。

    校《嵇康集》至第九卷之半。

    雨。

     6月8日夜校《嵇康集》了。

     6月10日夜撰校正《嵇康集》序。

     1931年 11月13日校《嵇康集》以涵芬樓景印宋文(本)《六臣注文選》。

     從以上日記中,不難看到魯迅在整理國故、完善古籍方面的悉心專注,筆墨裡那些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文字,也可想象他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受到文化圍剿的景況,似可體會到他與這位公元三世紀的文人,有很多共鳴的地方。

     凡在曆史上産生過影響的文化巨人,他們之間雖有時間的差距、地域的不同,甚或還有語言的歧異,但由于精神上的一緻,靈魂上的交融,不免會産生出一些感知上的溝通和認同。

    魯迅先生曾經寫過一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對于那個時代的文人狀态,有許多精彩的表述。

    對同有名氣的嵇、阮二人,特别是嵇,還作了精當的分析。

     他認為,這兩位文人的“脾氣都很大;阮籍老年時改得很好,嵇康就始終都是極壞的……後來阮籍竟做到‘口不臧否人物’的地步,嵇康卻全不改變。

    結果阮得終其天年,而嵇竟喪于司馬氏之手……這大概是吃藥和吃酒之分的緣故:吃藥可以成仙,仙是可以驕視俗人的,飲酒不會成仙,所以敷衍了事。

    ” 嵇康的别扭,是北人所說的“較真”;阮籍的佯狂,則是南人所說的“攪漿糊”。

    這就是聰明的人不吃虧,不太聰明而且固執的人常吃虧的區别所在。

    從那以後的中國知識分子,除去做了狗的以外,大緻可以這樣分類,一類人不去找死,在統治者劃定的圈子裡,盡量寫到極緻。

    一類人不怕找死,想方設法,要把一隻腳踩到圈外,哪怕為此付出代價。

    前者,我佩服,因為與強權周旋,如走鋼絲,那需要極高的智慧。

    後者,我欽佩,因為這種以卵擊石的遊戲,敢于挑戰必輸的結果,那需要極強的勇氣。

     一無智慧,二無勇氣的碌碌之輩,隻有期望一位平庸的,而且并不特别喜歡咬文嚼字的統治者,網開一面,度過一生了。

    但是,嵇中散先生不幸生在了魏末,碰上了那個司馬昭,該是老天爺給他安排的厄運。

     司馬昭,是個不可一世的人物,他一心想篡奪政權,已是路人皆知的事情。

    曹姓皇帝隻能仰其鼻息讨生活,他幹掉高貴鄉公曹髦以後,又不能馬上下手再幹掉元帝曹奂,因為曹魏勢力還有相當基礎。

    于是,要造輿論,要造聲勢,要擴大陣營和地盤,很想把這位著名作家、文壇高手,納入自己的體系。

    于是,授意嵇康的好友山巨源,動員他出來做官。

     “驕視俗人”的嵇康,斷然拒絕了。

    按說,不想幹,就算了;或者,婉謝一下,也就拉倒。

    他不但不稀罕當司馬昭給的官,還寫了一封絕交書,寄給山巨源,公開亮出觀點,顯示出他的不阿附于世俗,不屈從于金錢,不依賴于強勢,不取媚于權力的堅貞剛直、冰清玉潔的品格。

    這與前些年文壇上一個流行的說法“拒絕投降”,多少有些近似。

    這四個字用之于嵇中散身上,倒是再貼切不過的。

     這樣,他不僅把老朋友得罪了,把期望他投其麾下的大将軍也得罪了。

     絕交書,就是他的宣言,嵇康告訴世人,我為什麼不當司馬昭的官,就因為當他這個官,我不快活。

    與這篇《與山巨源絕交書》齊名的,在《古文觀止》裡,還可找到一篇《楊恽報孫會宗書》,同樣精彩。

    兩封古人的書信,真是淋漓盡緻,揮灑自如,讀起來無比過瘾,無比痛快。

    盡管我們未必能做到嵇康那樣決絕,那樣勇敢,但不妨礙我們對其人格的光明磊落、坦蕩自然,表示衷心欽佩。

     所以,今天那些把“拒絕投降”口号叫得山響者,卻未必真的打算實行,不過是用這張皮遮住的結黨營私、奔走鑽營罷了。

    假如有這樣一個邀寵的天賜良機,司馬昭給他打來電話:老兄,給你一個差使吧!肯定,馬上出門,攔住一輛面的,屁颠屁颠跑去磕頭如搗蒜的。

     所以,文學界的這些“拒絕投降”的爺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