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草間偷活沉吟不斷——中國人,通常是不怎麼自我忏悔的
關燈
小
中
大
,豈是那麼容易的事嗎?
在中國,考中狀元,未必做得文豪,做得文豪,很難考得狀元。
吳敬梓、金聖歎、曹雪芹、蒲松齡,恰恰都是科場上的名落孫山者。
這其中,二律背反,勢難兩全,八股文做多了,性情文字難免生澀凝滞,腦袋裡裝滿了論、表、诏、诰、判、策之類應試制藝,詩詞歌賦的絕妙靈感,也就找不到立足生根之地。
這也是今天那些削尖腦袋熱衷做官的作家,再也别指望他寫出好作品的原因。
以今譬古,能憑真本事,赢得科舉,而且又憑真才華,成為大師者,肯定少而又少,隻有吳偉業,是這樣一個佼佼者。
吳偉業(1609—1671),字駿公,晚号梅村,又号鹿樵生,江蘇太倉人。
他出身于書香門第,長大于儒雅環境,聰穎早慧,好學不倦,尤其拜在名師張溥門下,文章大進,學業完善,筆墨娴熟,得心應手。
所以,1631年(崇祯三年),他到南京應鄉試,中舉,名列第十二。
次年進京,參加會試,得第一。
接着殿試,皇帝親點,為一甲二名進士,即“榜眼”,這一個成功過程,讓人看得眼花缭亂,叫好鼓掌都來不及,所以他老是賣苦,是沒有道理的。
接下來,授翰林院編修。
随後,崇祯出面,賜假回裡,洞房花燭,真是如其宗師所褒譽的,“大登科後小登科”,“天下好事皆歸子”了。
吳也很得意,得意難免忘形,他評價自己為:“陸機詞賦,早年獨步江東;蘇轼文章,一日喧傳天下。
”如同時下有些作家同行,将自己列入諾貝爾文學獎種子選手一樣,都有不自量之嫌。
所以,我相信而且尊重他後來的忏悔之“苦”,但不大相信甚至鄙薄他所誇飾的遭際之“苦”。
滿清入關,改朝換代,攻城略地的屠殺,鐵騎踐踏的血腥,文化鉗制的強暴,予取予奪的恐懼,是每個老百姓都難逃脫的痛苦,非獨吳梅村一人。
他所以特别強調這一點,我認為,在他的潛意識中,有一種努力為自己辯白的欲望,表現出來,便是喋喋不休的訴苦。
後來人常常不理解,人稱吳太史的這樣一位文學大師,睿智學者,聰明透頂的人,為什麼不能像顧炎武、黃宗羲那樣埋名隐居,堅拒不就?為什麼不能像陳子龍、夏完淳那樣甯死不降,舍身成仁?最不濟,也可以學王夫之那樣,作《惜發賦》,存明代衣冠,逃到湘西大山裡潛心讀書。
說說是容易的,要做到,可就相當相當的難了。
直到我當了“右派”,我才懂得,中國知識分子中間,強者太少,而弱者太多。
你可以這樣高标準地要求吳梅村,但他願意跪下來求生,而不想站着取死,那你也隻好抱憾。
一位研究吳梅村的日本學者安積信,就十分為這位大師惋惜:“第梅村受知于莊烈帝,南宮首策,蓮燭賜婚,不十年累遷至宮詹學士,負海内重名久矣。
當都城失守,帝殉社稷時,不能與陳卧子、黃蘊生諸賢緻命遂志,又不能與顧亭林、紀伯紫諸子自放山林之間,委蛇伏遊,遂事二朝,是則不若尚書(王阮亭)之峻整,随園之清高遠矣。
向使梅村能取義成仁,或隐身岩穴間,其節概文章,皆足以為後學标準,而天下所推為一代冠冕者,亦将不在阮亭而在梅村矣,豈不尤可惜哉?”(見清人方浚師所著《蕉軒随錄》) 安積信先生不了解中國文人向來崇奉“好死不如賴活着”的哲學,與他們日本國動不動切腹自殺的武士道精神,是毫無共同點的。
且不論切腹這舉動本身的正确與否,但對死亡毫無畏懼的堅強,與但求苟且偷生的軟弱,是存在着天壤之别的。
吳梅村性格軟弱,可入世之心甚重,吳梅村身體脆弱,可虛榮之念更強。
但文學大師的聲名,複社宗主的威權,領袖群倫的欲念,一代良知的衆望,都是他對自己的目标期許,是舍不得放棄的,正是這些浮華,他既不能“取義成仁”,更不能“隐身岩穴”,怎麼辦,隻有成為“忍死偷生廿載餘”的“兩截人”的一條路可走。
吳梅村的故事講到這裡,對他一生起到了重要影響的兩個人,就該出場了。
一位是他的老師張溥,一位是他的親家陳之遴,前者使他卷入了明崇祯朝的黨争,後者使他接受了清順治朝的征召。
這雖是兩起相隔多年,毫不搭界的事件,但就吳梅村個人而言,四十多歲時的仕清三年,正是他二十多歲時介入黨争的必然結果。
如果說,中國的政治家,有附庸風雅的嗜好,那麼,中國的風雅文人,也多具有附庸政治的興緻。
張溥為文學家,我記得舊時中學國文課本中,就選有他的《五人墓碑記》,那是一篇相當激昂慷慨的散文。
但他更願意附庸政治,要當一個政治活動家。
崇祯初年,清除閹黨,昭雪東林,言路放寬,政策松動,給了知識分子一點自由,
吳敬梓、金聖歎、曹雪芹、蒲松齡,恰恰都是科場上的名落孫山者。
這其中,二律背反,勢難兩全,八股文做多了,性情文字難免生澀凝滞,腦袋裡裝滿了論、表、诏、诰、判、策之類應試制藝,詩詞歌賦的絕妙靈感,也就找不到立足生根之地。
這也是今天那些削尖腦袋熱衷做官的作家,再也别指望他寫出好作品的原因。
以今譬古,能憑真本事,赢得科舉,而且又憑真才華,成為大師者,肯定少而又少,隻有吳偉業,是這樣一個佼佼者。
吳偉業(1609—1671),字駿公,晚号梅村,又号鹿樵生,江蘇太倉人。
他出身于書香門第,長大于儒雅環境,聰穎早慧,好學不倦,尤其拜在名師張溥門下,文章大進,學業完善,筆墨娴熟,得心應手。
所以,1631年(崇祯三年),他到南京應鄉試,中舉,名列第十二。
次年進京,參加會試,得第一。
接着殿試,皇帝親點,為一甲二名進士,即“榜眼”,這一個成功過程,讓人看得眼花缭亂,叫好鼓掌都來不及,所以他老是賣苦,是沒有道理的。
接下來,授翰林院編修。
随後,崇祯出面,賜假回裡,洞房花燭,真是如其宗師所褒譽的,“大登科後小登科”,“天下好事皆歸子”了。
吳也很得意,得意難免忘形,他評價自己為:“陸機詞賦,早年獨步江東;蘇轼文章,一日喧傳天下。
”如同時下有些作家同行,将自己列入諾貝爾文學獎種子選手一樣,都有不自量之嫌。
所以,我相信而且尊重他後來的忏悔之“苦”,但不大相信甚至鄙薄他所誇飾的遭際之“苦”。
滿清入關,改朝換代,攻城略地的屠殺,鐵騎踐踏的血腥,文化鉗制的強暴,予取予奪的恐懼,是每個老百姓都難逃脫的痛苦,非獨吳梅村一人。
他所以特别強調這一點,我認為,在他的潛意識中,有一種努力為自己辯白的欲望,表現出來,便是喋喋不休的訴苦。
後來人常常不理解,人稱吳太史的這樣一位文學大師,睿智學者,聰明透頂的人,為什麼不能像顧炎武、黃宗羲那樣埋名隐居,堅拒不就?為什麼不能像陳子龍、夏完淳那樣甯死不降,舍身成仁?最不濟,也可以學王夫之那樣,作《惜發賦》,存明代衣冠,逃到湘西大山裡潛心讀書。
說說是容易的,要做到,可就相當相當的難了。
直到我當了“右派”,我才懂得,中國知識分子中間,強者太少,而弱者太多。
你可以這樣高标準地要求吳梅村,但他願意跪下來求生,而不想站着取死,那你也隻好抱憾。
一位研究吳梅村的日本學者安積信,就十分為這位大師惋惜:“第梅村受知于莊烈帝,南宮首策,蓮燭賜婚,不十年累遷至宮詹學士,負海内重名久矣。
當都城失守,帝殉社稷時,不能與陳卧子、黃蘊生諸賢緻命遂志,又不能與顧亭林、紀伯紫諸子自放山林之間,委蛇伏遊,遂事二朝,是則不若尚書(王阮亭)之峻整,随園之清高遠矣。
向使梅村能取義成仁,或隐身岩穴間,其節概文章,皆足以為後學标準,而天下所推為一代冠冕者,亦将不在阮亭而在梅村矣,豈不尤可惜哉?”(見清人方浚師所著《蕉軒随錄》) 安積信先生不了解中國文人向來崇奉“好死不如賴活着”的哲學,與他們日本國動不動切腹自殺的武士道精神,是毫無共同點的。
且不論切腹這舉動本身的正确與否,但對死亡毫無畏懼的堅強,與但求苟且偷生的軟弱,是存在着天壤之别的。
吳梅村性格軟弱,可入世之心甚重,吳梅村身體脆弱,可虛榮之念更強。
但文學大師的聲名,複社宗主的威權,領袖群倫的欲念,一代良知的衆望,都是他對自己的目标期許,是舍不得放棄的,正是這些浮華,他既不能“取義成仁”,更不能“隐身岩穴”,怎麼辦,隻有成為“忍死偷生廿載餘”的“兩截人”的一條路可走。
吳梅村的故事講到這裡,對他一生起到了重要影響的兩個人,就該出場了。
一位是他的老師張溥,一位是他的親家陳之遴,前者使他卷入了明崇祯朝的黨争,後者使他接受了清順治朝的征召。
這雖是兩起相隔多年,毫不搭界的事件,但就吳梅村個人而言,四十多歲時的仕清三年,正是他二十多歲時介入黨争的必然結果。
如果說,中國的政治家,有附庸風雅的嗜好,那麼,中國的風雅文人,也多具有附庸政治的興緻。
張溥為文學家,我記得舊時中學國文課本中,就選有他的《五人墓碑記》,那是一篇相當激昂慷慨的散文。
但他更願意附庸政治,要當一個政治活動家。
崇祯初年,清除閹黨,昭雪東林,言路放寬,政策松動,給了知識分子一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