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大铖的無恥
關燈
小
中
大
丹青收藏他怎麼?詞箋燕子空銜卻,縱落去他邊着甚科?從此後虎頭妙染成高閣。
霍生,霍生,若要相逢,除非來生方可! 這是阮大铖《燕子箋》第三十一出《勸合》結尾的一段點題的唱詞。
阮大铖,中國文人之敗類,撇開這個人的王八蛋方面,暫且不去說他。
單就這部《燕子箋》,平心而論,戲雖一般,但此人在詞曲語言上,達到如此詩化的高度,是不能不令人歎服的。
唐宋名家的詩詞,在他筆下,為其所用,如同己出,那融通化脫的能力,簡直無與倫比。
《花朝生筆記》稱他: 其所作諸曲,直可追步前人……至于《燕子箋》則美不勝收矣。
《曲欄閑話》也稱他: 圓海詞筆,靈妙無匹。
如第九出《駭像》: [一剪梅](旦上)春來何事最關情,花護金鈴,繡剌金針。
小樓睡起倚雲屏,眉點檀心,香濡檀林。
(梅香)春光九十逼将零,半為花嗔,半為花疼。
梁間雙燕語星星,道是無情,卻似多情。
(旦)露濕晴花一苑香,小窗袅袅拂垂楊。
(梅)才看紫燕銜莺粟,又聽黃鹂叫海棠。
如第十一出《寫箋》: [風馬兒](旦)瑣窗午夢線慵拈,心頭事,忒廉纖。
(起坐介)梅香,檐前是什麼響?(梅香)晴檐鐵馬無風轉,被琢花小鳥弄得響珊珊。
(減字木蘭花)(旦)春光漸老,流莺不管人煩惱,細雨窗紗,深巷清晨賣杏花。
(梅)眉峰雙蹙,畫中有個人如玉。
小立窗前,待燕歸來始下簾。
這類美文,在《燕子箋》中,信手拈來,俯拾即是。
若是不計其人,單論其文的話,阮大铖寫的戲,其詞藻之華彩,文字之典雅,情緻之柔曼,格調之清麗,确有不同凡響之處。
同時代人的張岱,指出他的語言,“句句出色,字字出色”,雖然有點溢譽,但從琳琅滿目的佳句看,說他得晚唐詞人三昧,有五代《花間》餘韻,倒也不算過分。
明末清初的山陰張岱,是一位落拓不羁的才子,因為先前家世鼎盛時,也曾蓄養過戲班,出息過名角,耳濡目染,這位公子哥兒兼浮浪子弟,自然也就成了一個精音律,擅絲竹的行家裡手。
阮大铖特地邀他從杭州到南京來,為座上賓,看他自己家裡的戲班,串演他自己寫的戲。
我想,阮看中的不是張的家世,而是在“大江以南,凡黃冠、劍客、缁衣、伶工,畢聚其廬”的文壇地位(《陶庵夢憶》佚名序)。
張岱對列名逆案的阮大铖,肯定會有看法,但他是玩家,還是一個玩到傾家蕩産的大玩家,“好梨園,好鼓吹”,藝術至上,看戲第一,也就不在乎他那段醜惡的曆史。
于是,不憚車船勞頓,跑去賞玩觀摩。
在那本《陶庵夢憶》中,記下這次愉快的陪都之行。
“在其家看《十錯義》《麾尼珠》《燕子箋》三劇”,親自領教過殷勤的主人,将戲中“串架鬥筍、插科打诨,意色眼目,細細與之講明,知其指歸,故咬嚼吞吐,尋味不盡”。
因此,張岱對其作品的藝術成就,持十分推崇的态度。
雖然,張岱也不得不說: 阮圓海大有才華,恨居心勿靜,其所編諸劇,罵世十七,解嘲十三,多诋毀東林,辯宥魏黨,為士君子所唾棄,故其傳奇不之著焉。
但他終究是行家。
阮圓海家優講關目,講情理,講筋節,與他班孟浪不同。
然其所打院本,又皆主人自制,筆筆勾勒,苦心盡出,與他魯莽者又不同,故所搬演,本本出色,腳腳出色,出出出色……無不盡情刻畫,故其出色也愈甚。
這大約是1644年明亡前的兩三年間事。
張岱,作為一位純粹的文人,也許意識不到國土日蹙,危機臨近,也許預料不及大好河山,即将易色。
但關外壓境的清軍,節節進逼,迫近京畿的流寇,坐大成勢。
一向以“談兵論劍”自雄,頗有幾分軍事頭腦的阮大铖,看得清清楚楚,相信出頭日子大概不遠。
之所以折柬相邀,說是切磋技藝,交流心得,其實,意不在戲,而是蟄居地下,不安于位的一種政治行為。
大文人通常被政治搞,小文人才熱衷于搞政治。
阮大铖不願被政治搞,偏要搞政治,隻能做個小文人。
最後連小文人也不想做,隻想做小人,于是,就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無恥之徒。
阮大铖(1587-1646年),字集之,号圓海,懷甯(
霍生,霍生,若要相逢,除非來生方可! 這是阮大铖《燕子箋》第三十一出《勸合》結尾的一段點題的唱詞。
阮大铖,中國文人之敗類,撇開這個人的王八蛋方面,暫且不去說他。
單就這部《燕子箋》,平心而論,戲雖一般,但此人在詞曲語言上,達到如此詩化的高度,是不能不令人歎服的。
唐宋名家的詩詞,在他筆下,為其所用,如同己出,那融通化脫的能力,簡直無與倫比。
《花朝生筆記》稱他: 其所作諸曲,直可追步前人……至于《燕子箋》則美不勝收矣。
《曲欄閑話》也稱他: 圓海詞筆,靈妙無匹。
如第九出《駭像》: [一剪梅](旦上)春來何事最關情,花護金鈴,繡剌金針。
小樓睡起倚雲屏,眉點檀心,香濡檀林。
(梅香)春光九十逼将零,半為花嗔,半為花疼。
梁間雙燕語星星,道是無情,卻似多情。
(旦)露濕晴花一苑香,小窗袅袅拂垂楊。
(梅)才看紫燕銜莺粟,又聽黃鹂叫海棠。
如第十一出《寫箋》: [風馬兒](旦)瑣窗午夢線慵拈,心頭事,忒廉纖。
(起坐介)梅香,檐前是什麼響?(梅香)晴檐鐵馬無風轉,被琢花小鳥弄得響珊珊。
(減字木蘭花)(旦)春光漸老,流莺不管人煩惱,細雨窗紗,深巷清晨賣杏花。
(梅)眉峰雙蹙,畫中有個人如玉。
小立窗前,待燕歸來始下簾。
這類美文,在《燕子箋》中,信手拈來,俯拾即是。
若是不計其人,單論其文的話,阮大铖寫的戲,其詞藻之華彩,文字之典雅,情緻之柔曼,格調之清麗,确有不同凡響之處。
同時代人的張岱,指出他的語言,“句句出色,字字出色”,雖然有點溢譽,但從琳琅滿目的佳句看,說他得晚唐詞人三昧,有五代《花間》餘韻,倒也不算過分。
明末清初的山陰張岱,是一位落拓不羁的才子,因為先前家世鼎盛時,也曾蓄養過戲班,出息過名角,耳濡目染,這位公子哥兒兼浮浪子弟,自然也就成了一個精音律,擅絲竹的行家裡手。
阮大铖特地邀他從杭州到南京來,為座上賓,看他自己家裡的戲班,串演他自己寫的戲。
我想,阮看中的不是張的家世,而是在“大江以南,凡黃冠、劍客、缁衣、伶工,畢聚其廬”的文壇地位(《陶庵夢憶》佚名序)。
張岱對列名逆案的阮大铖,肯定會有看法,但他是玩家,還是一個玩到傾家蕩産的大玩家,“好梨園,好鼓吹”,藝術至上,看戲第一,也就不在乎他那段醜惡的曆史。
于是,不憚車船勞頓,跑去賞玩觀摩。
在那本《陶庵夢憶》中,記下這次愉快的陪都之行。
“在其家看《十錯義》《麾尼珠》《燕子箋》三劇”,親自領教過殷勤的主人,将戲中“串架鬥筍、插科打诨,意色眼目,細細與之講明,知其指歸,故咬嚼吞吐,尋味不盡”。
因此,張岱對其作品的藝術成就,持十分推崇的态度。
雖然,張岱也不得不說: 阮圓海大有才華,恨居心勿靜,其所編諸劇,罵世十七,解嘲十三,多诋毀東林,辯宥魏黨,為士君子所唾棄,故其傳奇不之著焉。
但他終究是行家。
阮圓海家優講關目,講情理,講筋節,與他班孟浪不同。
然其所打院本,又皆主人自制,筆筆勾勒,苦心盡出,與他魯莽者又不同,故所搬演,本本出色,腳腳出色,出出出色……無不盡情刻畫,故其出色也愈甚。
這大約是1644年明亡前的兩三年間事。
張岱,作為一位純粹的文人,也許意識不到國土日蹙,危機臨近,也許預料不及大好河山,即将易色。
但關外壓境的清軍,節節進逼,迫近京畿的流寇,坐大成勢。
一向以“談兵論劍”自雄,頗有幾分軍事頭腦的阮大铖,看得清清楚楚,相信出頭日子大概不遠。
之所以折柬相邀,說是切磋技藝,交流心得,其實,意不在戲,而是蟄居地下,不安于位的一種政治行為。
大文人通常被政治搞,小文人才熱衷于搞政治。
阮大铖不願被政治搞,偏要搞政治,隻能做個小文人。
最後連小文人也不想做,隻想做小人,于是,就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無恥之徒。
阮大铖(1587-1646年),字集之,号圓海,懷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