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的無望
關燈
小
中
大
薦,能給皇帝拍馬屁,那更使詩人感到無上榮光,為使龍顔大悅。
那些日子裡,元才子恨不能一天到晚,十二個時辰,不寐不歇,歌功頌德,萬壽無疆,大唱贊歌的。
中國文人之沒出息,就是見了皇帝,忍不住要磕頭的那一份賤。
何況,他有磕頭的本錢,你想磕還未必能磕得上呢! 九歲能屬文,十五兩經擢第,二十四調判入第四等,授秘書省校書郎,二十八應制舉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登第者十八人,稹為第一。
《舊唐書》 元稹是一個“巴蜀江楚間洎長安中少年,遞相仿效,競作新詞”的詩壇領袖,是一個“賢不肖皆賞其文,未如元白之盛也”的風流人物。
據說,中國末代皇帝溥儀還統治着紫禁城的時候,曾經召見胡适進宮,與博士面談半小時。
看來,皇帝作為讀者而不是屠夫時,也具有“追星族”的好奇之心。
很快,這位才子,以馬屁為敲門之磚,以奸佞為晉升之階,現身在帝王的視線半徑之中,一步登天;聲聞于帝王的聽覺範圍之内,直達丹墀。
中國文人能混到如此春風得意、不可一世的地步,還真是屈指可數。
據說,有一次早朝過後,他隻是對穆宗抱怨一句:“陛下,昨天傍晚,首都警察局竟派了便衣,在我居家老宅的靖安坊,巡邏出沒,尾随跟蹤,不知是何用意?”當天,京兆尹主管公安的首長二話不說,就把刑偵隊長免職,連機構也奉旨撤銷。
一幹人馬,失業下崗,到底也沒搞清楚,因何精兵簡政?真是頭掉了不知是誰砍的。
詩人的聲勢威風,可想而知。
因此,一、你不得不佩服他在文人中間,這種出類拔萃的能量;二、你若為他想,要是不很糟糕的話,或者,不那麼卑鄙的話,也難達到這種京師為之側目的地位。
元稹的成功之路,我以為原因有三:一、從人種學角度考量,與他家族的鮮卑後裔血管裡流動着的野性基因有關,野,什麼都敢伸手;二、從地域學角度考量,與他長期生活在陝西鳳翔,在那僻壤荒域裡求生謀存的艱難有關,餓,什麼都敢張嘴;三、從進化學角度考量,與他出身于卑微的一個寒族子弟,拼命想出人頭地,拼命想改變局面有關,爬、攀、附、靠,也就不擇手段,不問是非。
所以,長慶二年(822年),他到底當上了宰相,這是元稹風頭最健的一年。
這也是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鑽營投機、攀附巴結、效忠納誠、緊跟高舉的結果。
盡管他奔走的是旁門左道,投靠的是太監佞臣,頗“為士類訾薄”,以緻“朝野雜然輕笑”。
但昏庸的穆宗李恒在诏書中,卻對他褒揚備至,說他“勁氣嘗勵于風霜,敏識頗知于今古”,可見其被寵幸、被倚重、被高看、被優渥的程度。
連他老婆也跟着水漲船高,成為宮廷貴婦沙龍的領袖。
“予在中書日,妻以郡君朝太後于興慶宮,猥為班首。
”小人得志,喜不自勝,那時的他,肯定飛揚跋扈、面目可憎,也使得他的反對派聯手起來,抓他的把柄,找他的不是,要把他扳倒。
唐穆宗将其拔擢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最高決策中樞的宰相地位,固然是其昏庸悃愊之故,但也足以證明詩人吹到巧舌如簧、拍到爐火純青、哄到不露馬腳、騙到天衣無縫的功力。
文人能爬到這麼高的位置,在曆史上屈指可數,确是非同小可。
然而,幸運之神,來得匆匆,去得匆匆,短命的“同平章事”,從二月到五月,連一百天也沒熬到,就被人排擠出局。
到同州當刺史後,元稹聲淚俱下地給穆宗上書: 所恨今月三日,尚蒙召對延英。
此時不解泣血,仰辭天顔,乃至今日竄逐。
臣自離京國,目斷魂銷。
每至五更朝谒之時,實制淚不已。
臣若餘生未死,他時萬一歸還,不敢更望得見天顔,但得再聞京城鐘鼓之音,臣雖黃土覆面,無恨九泉。
元稹還夢想着有朝一日,“制诰侍宿南郊齋宮”,再沐天恩。
可哪知道穆宗隻坐了四年江山,就因服長生不老藥駕崩了。
詩人在《題長慶四年曆日尾》詩中寫道: 殘曆半張餘十四,灰心雪鬓兩凄然。
定知新歲禦樓後,從此不名長慶年。
那無望失落之情,溢于紙面。
看來,他的黃金時代,一去不複返了。
說到底,文人再有心眼兒,再富心機,再小心謹慎,再心明眼亮,永遠不是那些職業政客的對手。
政治家玩文學家,如貓搏鼠,讓你死,你就死;而文學家玩政治家,則如羊驅虎,你讓人家死,死不成,反過來,你倒可能搭上一條命。
要知道,為文,做官,兩者通常不能得兼。
做得一個好官者,未必寫得一手好文,同樣,做得一手好文者,未必為得一個好官。
所以,沒才氣的文人,才熱衷做官,沒本事的官僚,才附庸風雅。
打草摟兔子,一舉兩得。
而曆史上那些真正的文人,從屈原起,到司馬遷,到謝靈運,到李白,在官場無不混得很失敗,歸根結底,他們壓根兒不是當官的料。
也許,他們一開始就不應該攪到政治的渾水中來。
老百姓有一句民諺:“沒有金剛鑽,别攬瓷器活兒。
”沒有為官禀賦,千萬别求仕進。
總結元稹的一生,成功快,失敗更快,問題全出在他“見事風生”的性格上。
太急功近利,太短期行為,太随風使舵,太容易轉向。
這種性格悲劇,決定了他一生的結局。
然而很不幸,似乎
那些日子裡,元才子恨不能一天到晚,十二個時辰,不寐不歇,歌功頌德,萬壽無疆,大唱贊歌的。
中國文人之沒出息,就是見了皇帝,忍不住要磕頭的那一份賤。
何況,他有磕頭的本錢,你想磕還未必能磕得上呢! 九歲能屬文,十五兩經擢第,二十四調判入第四等,授秘書省校書郎,二十八應制舉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登第者十八人,稹為第一。
《舊唐書》 元稹是一個“巴蜀江楚間洎長安中少年,遞相仿效,競作新詞”的詩壇領袖,是一個“賢不肖皆賞其文,未如元白之盛也”的風流人物。
據說,中國末代皇帝溥儀還統治着紫禁城的時候,曾經召見胡适進宮,與博士面談半小時。
看來,皇帝作為讀者而不是屠夫時,也具有“追星族”的好奇之心。
很快,這位才子,以馬屁為敲門之磚,以奸佞為晉升之階,現身在帝王的視線半徑之中,一步登天;聲聞于帝王的聽覺範圍之内,直達丹墀。
中國文人能混到如此春風得意、不可一世的地步,還真是屈指可數。
據說,有一次早朝過後,他隻是對穆宗抱怨一句:“陛下,昨天傍晚,首都警察局竟派了便衣,在我居家老宅的靖安坊,巡邏出沒,尾随跟蹤,不知是何用意?”當天,京兆尹主管公安的首長二話不說,就把刑偵隊長免職,連機構也奉旨撤銷。
一幹人馬,失業下崗,到底也沒搞清楚,因何精兵簡政?真是頭掉了不知是誰砍的。
詩人的聲勢威風,可想而知。
因此,一、你不得不佩服他在文人中間,這種出類拔萃的能量;二、你若為他想,要是不很糟糕的話,或者,不那麼卑鄙的話,也難達到這種京師為之側目的地位。
元稹的成功之路,我以為原因有三:一、從人種學角度考量,與他家族的鮮卑後裔血管裡流動着的野性基因有關,野,什麼都敢伸手;二、從地域學角度考量,與他長期生活在陝西鳳翔,在那僻壤荒域裡求生謀存的艱難有關,餓,什麼都敢張嘴;三、從進化學角度考量,與他出身于卑微的一個寒族子弟,拼命想出人頭地,拼命想改變局面有關,爬、攀、附、靠,也就不擇手段,不問是非。
所以,長慶二年(822年),他到底當上了宰相,這是元稹風頭最健的一年。
這也是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鑽營投機、攀附巴結、效忠納誠、緊跟高舉的結果。
盡管他奔走的是旁門左道,投靠的是太監佞臣,頗“為士類訾薄”,以緻“朝野雜然輕笑”。
但昏庸的穆宗李恒在诏書中,卻對他褒揚備至,說他“勁氣嘗勵于風霜,敏識頗知于今古”,可見其被寵幸、被倚重、被高看、被優渥的程度。
連他老婆也跟着水漲船高,成為宮廷貴婦沙龍的領袖。
“予在中書日,妻以郡君朝太後于興慶宮,猥為班首。
”小人得志,喜不自勝,那時的他,肯定飛揚跋扈、面目可憎,也使得他的反對派聯手起來,抓他的把柄,找他的不是,要把他扳倒。
唐穆宗将其拔擢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最高決策中樞的宰相地位,固然是其昏庸悃愊之故,但也足以證明詩人吹到巧舌如簧、拍到爐火純青、哄到不露馬腳、騙到天衣無縫的功力。
文人能爬到這麼高的位置,在曆史上屈指可數,确是非同小可。
然而,幸運之神,來得匆匆,去得匆匆,短命的“同平章事”,從二月到五月,連一百天也沒熬到,就被人排擠出局。
到同州當刺史後,元稹聲淚俱下地給穆宗上書: 所恨今月三日,尚蒙召對延英。
此時不解泣血,仰辭天顔,乃至今日竄逐。
臣自離京國,目斷魂銷。
每至五更朝谒之時,實制淚不已。
臣若餘生未死,他時萬一歸還,不敢更望得見天顔,但得再聞京城鐘鼓之音,臣雖黃土覆面,無恨九泉。
元稹還夢想着有朝一日,“制诰侍宿南郊齋宮”,再沐天恩。
可哪知道穆宗隻坐了四年江山,就因服長生不老藥駕崩了。
詩人在《題長慶四年曆日尾》詩中寫道: 殘曆半張餘十四,灰心雪鬓兩凄然。
定知新歲禦樓後,從此不名長慶年。
那無望失落之情,溢于紙面。
看來,他的黃金時代,一去不複返了。
說到底,文人再有心眼兒,再富心機,再小心謹慎,再心明眼亮,永遠不是那些職業政客的對手。
政治家玩文學家,如貓搏鼠,讓你死,你就死;而文學家玩政治家,則如羊驅虎,你讓人家死,死不成,反過來,你倒可能搭上一條命。
要知道,為文,做官,兩者通常不能得兼。
做得一個好官者,未必寫得一手好文,同樣,做得一手好文者,未必為得一個好官。
所以,沒才氣的文人,才熱衷做官,沒本事的官僚,才附庸風雅。
打草摟兔子,一舉兩得。
而曆史上那些真正的文人,從屈原起,到司馬遷,到謝靈運,到李白,在官場無不混得很失敗,歸根結底,他們壓根兒不是當官的料。
也許,他們一開始就不應該攪到政治的渾水中來。
老百姓有一句民諺:“沒有金剛鑽,别攬瓷器活兒。
”沒有為官禀賦,千萬别求仕進。
總結元稹的一生,成功快,失敗更快,問題全出在他“見事風生”的性格上。
太急功近利,太短期行為,太随風使舵,太容易轉向。
這種性格悲劇,決定了他一生的結局。
然而很不幸,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