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
關燈
小
中
大
長篇小說《總統先生》是危地馬拉著名作家米蓋爾·安赫爾·阿斯圖裡亞斯(1899—1974)的主要作品,因其深刻的社會内容和獨特的民族風格,被譽為當代世界文學中的一部傑作。
阿斯圖裡亞斯于1965年獲列甯和平獎,196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現代拉丁美洲作家中最早步入國際文壇的傑出代表之一。
阿斯圖裡亞斯的一生與他本國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
他不僅是一位進步的作家和詩人,而且也是一位獻身于祖國獨立和自由的堅強戰士。
他出生于首都危地馬拉城,父親是法官,母親是小學教師。
他出生的前一年,正值危地馬拉近代史上最大的獨裁者埃斯特拉達·卡布雷拉通過陰謀篡權上台執政(1898—1920)。
他的父母均因不滿獨裁統治而遭到迫害,全家被迫遷居到内地的一個小鎮。
阿斯圖裡亞斯在那裡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常随外祖父深入印第安人居住的山區,有機會接觸人民,聽到了許多瑪雅-基切印第安民族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熟悉了他們的語言和風俗習慣。
這一時期的生活經曆為阿斯圖裡亞斯一生的創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他在回首都上大學和畢業後當律師期間,親眼目睹了獨裁統治者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出賣國家主權,對内殘酷鎮壓人民的種種罪行。
他本人也因參加反政府的活動而受到迫害,先後兩次流亡和僑居國外達20多年之久。
旅居法國期間潛心研究古印第安文化,并開始文學創作。
阿斯圖裡亞斯雖然多次被迫長期離開他所熱愛的祖國和人民,但他始終與祖國人民息息相通,以筆作武器,積極參加本國人民維護民族獨立、争取自由民主的鬥争。
他在阿本斯總統的民主政府中擔任過職務。
1954年本國反動軍人在美國支持下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阿本斯進步政府,阿斯圖裡亞斯被剝奪了國籍,在阿根廷僑居了八年。
他先後多次擔任駐外使節。
1956年他應邀前來我國參加魯迅逝世二十周年紀念大會,對中國人民懷有友好的感情。
阿斯圖裡亞斯的文學成就主要是在小說方面,除了《總統先生》這部成名之作外,著有以瑪雅族印第安民間故事為題材的《危地馬拉傳說》(1930),描寫本國内地印第安農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玉米人》(1949),揭露美國壟斷資本聯合果品公司對危地馬拉人民的掠奪、剝削和反映人民鬥争的三部曲《疾風》(1950)、《綠色教皇》(1954)和《死不瞑目》(1960),控訴1954年美國勾結危地馬拉叛國分子進行武裝幹涉的《危地馬拉的周末》(1956),以及後期的幾部小說《混血姑娘》(1963),《利達·薩爾的鏡子》(1968),《馬拉德龍》(1969)和《多洛雷斯的星期五》(1972)。
他的詩集有《雲雀的鬓角》(1949),《荷拉斯詩體習作》(1951)和《玻利瓦爾》(1955)等。
他還寫過幾個劇本,收集在1964年出版的《戲劇全集》裡。
《總統先生》一書,阿斯圖裡亞斯早在1922年就開始創作。
最初隻計劃以獨裁統治者埃斯特拉達·卡布雷拉總統為原型,寫一個短篇小說,取名為《政治乞丐》。
在流亡巴黎期間,他常與秘魯作家塞薩爾·巴列霍和委内瑞拉小說家阿圖羅·烏斯拉爾等相聚,相互講述各自耳聞目睹的拉美各國獨裁者的暴行,探讨拉丁美洲的獨裁政治問題。
阿斯圖裡亞斯決定進一步充實情節,深化主題,把以危地馬拉一國為背景的《政治乞丐》擴大成為具有拉美各國普遍特點的《總統先生》。
作者經過深思熟慮,先後修改了十九遍,全書于1933年脫稿,但拖延到1946年才得以在墨西哥出版,原因是當時危地馬拉正處于另一個獨裁者豪爾赫·烏維科将軍的反動統治時期(1931—1944),而且當時法西斯勢力在世界範圍内橫行猖獗,出版《總統先生》這樣的書無疑會使作者付出生命的代價。
不過,據說此書早在公開出版之前,就已被危地馬拉進步知識分子和大學生秘密傳抄和熱烈讨論。
小說問世後,立即在拉美讀者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在歐洲翻譯出版後,又很快使阿斯圖裡亞斯在世界文壇上赢得了很高的聲譽。
《總統先生》這部小說創作于半個多世紀前,至今仍吸引着讀者,這是因為作品具有強烈的現實氣息,提出了發人深思的問題。
阿斯圖裡亞斯以漫畫式的誇張筆法和獨特的抒情詩般的描述,對萬惡的獨裁統治做了淋漓盡緻的揭露。
小說家以“總統先生”等幾個典型人物在一樁政治陷害事件中的活動為脈絡,描寫了上自總統、法官、将軍、少校,下至密探、獄卒、老鸨、妓女,乃至地方官、惡霸等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精神狀态,通過這些人物的卑鄙行為和罪惡勾當,形象地勾畫出了一個陰森可怖的鬼蜮世界。
這樣的鬼蜮世界反映了曆史上拉丁美洲政治社會生活中的一個特有現象,即所謂“考迪羅主義”。
考迪羅主義(caudillismo)一詞,源出西班牙語“考迪羅”(caudillo),意思是“領袖”。
它是一種反動獨裁者的統治制度
阿斯圖裡亞斯于1965年獲列甯和平獎,196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現代拉丁美洲作家中最早步入國際文壇的傑出代表之一。
阿斯圖裡亞斯的一生與他本國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
他不僅是一位進步的作家和詩人,而且也是一位獻身于祖國獨立和自由的堅強戰士。
他出生于首都危地馬拉城,父親是法官,母親是小學教師。
他出生的前一年,正值危地馬拉近代史上最大的獨裁者埃斯特拉達·卡布雷拉通過陰謀篡權上台執政(1898—1920)。
他的父母均因不滿獨裁統治而遭到迫害,全家被迫遷居到内地的一個小鎮。
阿斯圖裡亞斯在那裡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常随外祖父深入印第安人居住的山區,有機會接觸人民,聽到了許多瑪雅-基切印第安民族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熟悉了他們的語言和風俗習慣。
這一時期的生活經曆為阿斯圖裡亞斯一生的創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他在回首都上大學和畢業後當律師期間,親眼目睹了獨裁統治者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出賣國家主權,對内殘酷鎮壓人民的種種罪行。
他本人也因參加反政府的活動而受到迫害,先後兩次流亡和僑居國外達20多年之久。
旅居法國期間潛心研究古印第安文化,并開始文學創作。
阿斯圖裡亞斯雖然多次被迫長期離開他所熱愛的祖國和人民,但他始終與祖國人民息息相通,以筆作武器,積極參加本國人民維護民族獨立、争取自由民主的鬥争。
他在阿本斯總統的民主政府中擔任過職務。
1954年本國反動軍人在美國支持下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阿本斯進步政府,阿斯圖裡亞斯被剝奪了國籍,在阿根廷僑居了八年。
他先後多次擔任駐外使節。
1956年他應邀前來我國參加魯迅逝世二十周年紀念大會,對中國人民懷有友好的感情。
阿斯圖裡亞斯的文學成就主要是在小說方面,除了《總統先生》這部成名之作外,著有以瑪雅族印第安民間故事為題材的《危地馬拉傳說》(1930),描寫本國内地印第安農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玉米人》(1949),揭露美國壟斷資本聯合果品公司對危地馬拉人民的掠奪、剝削和反映人民鬥争的三部曲《疾風》(1950)、《綠色教皇》(1954)和《死不瞑目》(1960),控訴1954年美國勾結危地馬拉叛國分子進行武裝幹涉的《危地馬拉的周末》(1956),以及後期的幾部小說《混血姑娘》(1963),《利達·薩爾的鏡子》(1968),《馬拉德龍》(1969)和《多洛雷斯的星期五》(1972)。
他的詩集有《雲雀的鬓角》(1949),《荷拉斯詩體習作》(1951)和《玻利瓦爾》(1955)等。
他還寫過幾個劇本,收集在1964年出版的《戲劇全集》裡。
《總統先生》一書,阿斯圖裡亞斯早在1922年就開始創作。
最初隻計劃以獨裁統治者埃斯特拉達·卡布雷拉總統為原型,寫一個短篇小說,取名為《政治乞丐》。
在流亡巴黎期間,他常與秘魯作家塞薩爾·巴列霍和委内瑞拉小說家阿圖羅·烏斯拉爾等相聚,相互講述各自耳聞目睹的拉美各國獨裁者的暴行,探讨拉丁美洲的獨裁政治問題。
阿斯圖裡亞斯決定進一步充實情節,深化主題,把以危地馬拉一國為背景的《政治乞丐》擴大成為具有拉美各國普遍特點的《總統先生》。
作者經過深思熟慮,先後修改了十九遍,全書于1933年脫稿,但拖延到1946年才得以在墨西哥出版,原因是當時危地馬拉正處于另一個獨裁者豪爾赫·烏維科将軍的反動統治時期(1931—1944),而且當時法西斯勢力在世界範圍内橫行猖獗,出版《總統先生》這樣的書無疑會使作者付出生命的代價。
不過,據說此書早在公開出版之前,就已被危地馬拉進步知識分子和大學生秘密傳抄和熱烈讨論。
小說問世後,立即在拉美讀者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在歐洲翻譯出版後,又很快使阿斯圖裡亞斯在世界文壇上赢得了很高的聲譽。
《總統先生》這部小說創作于半個多世紀前,至今仍吸引着讀者,這是因為作品具有強烈的現實氣息,提出了發人深思的問題。
阿斯圖裡亞斯以漫畫式的誇張筆法和獨特的抒情詩般的描述,對萬惡的獨裁統治做了淋漓盡緻的揭露。
小說家以“總統先生”等幾個典型人物在一樁政治陷害事件中的活動為脈絡,描寫了上自總統、法官、将軍、少校,下至密探、獄卒、老鸨、妓女,乃至地方官、惡霸等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精神狀态,通過這些人物的卑鄙行為和罪惡勾當,形象地勾畫出了一個陰森可怖的鬼蜮世界。
這樣的鬼蜮世界反映了曆史上拉丁美洲政治社會生活中的一個特有現象,即所謂“考迪羅主義”。
考迪羅主義(caudillismo)一詞,源出西班牙語“考迪羅”(caudillo),意思是“領袖”。
它是一種反動獨裁者的統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