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皮的追求奮鬥之後,葉蓮子确實接近了她的目标,但在最後的沖刺中被攔在界外,将葉蓮子幾十年追求毀于一旦的人,正是她親愛的女兒吳為。

    她那幾層皮是白脫了! 那一夜大雨滂沱,因為幽會吳為很晚才回到家。

    小學校的大門緊閉,她進不了門、回不了家,本就做了見不得人的事,更不好麻煩吵醒校工開門,隻能翻牆而過。

     不知道是不是她疑心生暗鬼,那校工再見到她,眼神就暧昧起來。

    事發之後,法院到葉蓮子供事的小學校外調,校工說了什麼誰也不知道,但葉蓮子加入共産黨的事從此擱淺。

     早知如此,不如大學畢業時就與班級黨支部書記進行“等價交換”,不就是上床?以後各奔東西,誰也見不到誰。

    耶就可以留在北京,不必在黃牙或口臭之間非此即彼,讓地左右不是,無以籌吳為也不得不那樣想,如果緘口不言,獨自承受這份罪惡的折磨,雖然卑劣,卻不能不說是另一比起她的坦誠帶給母親和女兒的苦難,緘口不言的卑劣、膽怯、自私又算得了什麼?而且她承擔的畢竟是她個人的、良心的審判,而不是三代人的全軍覆滅。

     4 如果不是幾個月後的那場“文化大革命”,即便經過了法律程序,他們的日子還是可以湊合下如果許多事物不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颠倒,像吳為與韓木林這樣的人很難進入“主流社會”,順便也挖掘出韓木林喜歡趕熱鬧的潛能。

    結果是韓木林莫名其妙地成為一個革命組織的小頭目,“革命”、“進步”這樣的字眼竟與他有了關聯,真讓他受寵若驚。

    這副重擔激勵着他,進步、進步、再拿什麼作為與革命的見面禮?先砸了家裡磨砂玻璃的花瓶再說。

    但磨砂玻璃花瓶怎能對得住革命的垂顧?看看周圍的革命行動,隻好背棄“原諒一切,既往不咎”的約定,到吳為單位貼了她的大字報,就像電影《英雄兒女》裡的英雄王成那樣“向我開炮”。

     開炮之後,隻好劃清界限。

     吳為和韓木林分居已久。

    分居後,韓木林與吳為展開了争奪禅月的拉鋸戰。

    韓木林最後将禅冬天,很冷。

    葉蓮子一言不發地坐在火爐邊,自韓木林把禅月劫走之後,她就這麼坐着,不腌鹹菜,不收拾屋子,不買菜,不做鞋子,不縫衣……要不是怕吳為餓着,恐怕連飯也不做。

    蒸的饅頭不是堿大就是堿小,堿放對了也揉不開,饅頭上老是點散着一塊塊黃褐色的堿塊,焖米飯自然也是夾葉蓮子的眼睛盯着爐子,屈伸着她那些纖細可是粗糙的手指,又在默數禅月被帶走多少日子。

     這時,她臉上什麼東西都沒有了,鼻子、眉毛、眼睛、嘴巴什麼的,隻剩下一臉的皺紋。

     如果那時有人問吳為:母親是什麼?她一定回答說:母親就是一臉的皺紋。

    吳為試圖在腦子裡描繪葉蓮子的臉,怎麼畫都是那一臉的皺紋,其他部位全都畫不出來。

    有時頂多畫出她那雙細長的眉,也是被煩心事折成了幾道彎,而不是風平浪靜的樣子。

     吳為像是蠻有城府地說:“媽,咱們不能顯出着急的樣子,那樣韓木林就更用這個法子整咱們了。

    ” 那時吳為成長了不少,以後她還将繼續成長。

    在韓木林将禅月劫持之後,她立刻到托兒所,将撣月的盧口遷至她的名下,并将戶口本藏匿到抄家行家也無法抄出的地方,以為這就可以将禅月留住,豈不知法律不會讓一個道德敗壞的女人得逞。

    “對,不應該顯出着急的樣子。

    ”葉蓮子伸直用來默數的手指,讓它們平躺在膝頭,卻把計算放進了心裡,到現在為止,撣月走了一個月零三天。

     這時門嗵的一聲開了。

    那個讓她們想念得難以自處的小人兒,自己走了進來,那個死了的屋子眼看着就活了過來。

    “韓木林送你回來的嗎?”“我自己。

    ”禅月那個“我自己”還說得不大清楚,聽起來是“我幾幾”。

     “你怎麼回來的?” “走走。

    ”禅月不會坐公共汽車,也沒有錢,隻能走。

     圍巾在脖子上圍着,帽子在頭上戴着,口罩、手套、大衣,一樣不少、一樣沒落,全副武裝地回來了。

     大衣放在箱子上。

    很高,禅月夠不着。

    可是有一隻大聲袖子垂了下來,隻要拉着這隻袖子,大衣就會掉下來。

    帽子、圍巾在什麼地方?在床上。

    口罩、手套在什麼地方?在大衣口袋裡,禅月記得很清楚。

     現在床上堆了很多大衣、帽子、圍巾,她得從那堆衣物下把她的帽子圍巾掏出來。

    禅月爬上床,把腦袋紮進那堆衣物,那些衣物很沉,拱起來非常吃力、她像隻在雪地裡刨食的小松鼠,吃力地刨着,累得呼哧呼哧鼻涕直流。

    總算抓住一塊粉紅色的東西,拉了一拉,是她的圍巾,不是帽子,又繼續往那堆衣物裡拱。

    她得找到她的帽子,不論媽媽還是小姥姥,每次帶她出門,這五件東西一樣也不能少地給她穿戴整齊,怕她凍病。

    她一病,她們就急得天翻地覆,所以她不能病,她得找着她的帽子和圍巾。

    “你幹什麼呢?”韓木林問。

    “玩兒藏貓貓呢。

    ”禅月吓了一跳,趕快把腦袋從那堆衣物下縮回來,通紅的小臉上全是細密的汗珠。

     其實她不怕韓木林,小姥姥怕,媽媽也怕,她不怕。

    現在吓一跳,是怕韓木林發現她的秘密。

     “方塊兒七。

    ”韓木林說。

    他沒回頭,忙着和一‘夥兒人打撲克,“好好玩兒,别淘氣。

    ”又說。

     韓木林不罵她也不打她,也不逼她按時睡覺,随她玩到什麼時候。

    有時她玩得連衣服、鞋子都不脫就睡下了。

    要是她想吃花生,可以一直吃下去,連飯也不用吃;要是想吃蛋糕,也可以一直吃下去,連飯也不用吃。

    起床後、吃飯前,也不用洗手洗臉。

     有好幾次韓木林還給她酒喝,那些和他一起喝酒的人,各個拍手叫好。

     要是她沒讓開水燙着,要是她沒拉肚子,要是她沒從樓梯上滾下來……隻能說她運氣好。

     可她就是要回到媽媽和小姥姥那裡去。

    幸虧韓木林背對着她。

    禅月繼續在那堆衣物下找,終于找到了她的帽子,又把帽子戴在頭上,這沒有什麼特别,不會驚動那夥兒打撲克的人。

     現在隻剩下把大衣從箱子上拽下來了。

    禅月用力一拉,大衣就從箱子上滑了下來。

    她也就勢蹲下,以為韓木林一定又得大吼一聲:“禅月,你幹什麼呢?”可是韓木林沒有吼,他們正在算得分。

    她抱起大衣,打開房門之前又回頭看了看打牌酌人,他們還在算分,在那張小桌子上,四個男男女女的頭差不多頂在了一起。

    禅月輕輕打開房門,輕輕走了出去,又把門輕輕關上。

    她得把門關好,不能給韓木林留下一點異常的感覺。

    然後她到騰着小腿,迅速往樓下跑。

    跑到二樓樓梯拐角處,禅月才停下來圍圍巾,戴手套,戴口罩,穿大衣。

     隻有口罩戴不好,禅月紮不緊口罩的帶子。

    她照小姥姥或媽媽的辦法‘紮了三次也不行,其他全如小姥姥或媽媽給她穿戴得那樣服帖。

    這時鄂百靈阿姨突然走上樓來。

    禅月又吓了一跳,以為鄂百靈阿姨一定會問她:“禅月,你上哪兒去?不要自己瞎跑,我要告訴你爸爸去。

    ” 要是鄂百靈阿姨這樣問,她就沒辦法了。

    可是鄂百靈阿姨什麼也沒說、什麼也沒問就過去了,就像沒看見她。

     這時禅月還站在那裡一動不動,等鄂百靈阿姨轉上樓梯;看不見她了,她才跑起來,一口氣跑到大街上。

    大街上的汽車、大街上的行人,比媽媽、小姥姥或韓木林帶她上街時不但多了許多,也大了許多,而且好像全朝她開過來、走過來,這時她真有些害怕了。

     她怕那些汽車,也怕那些人,想起了媽媽講過的那個故事—— 有個不聽媽媽話的孩子,自己偷偷跑到街上去玩,被玩雜耍的人騙走,玩雜耍的人在孩子身上披了一層狗皮,孩子就變成了一隻玩雜耍的狗。

    過了很多年,孩子跟着玩雜耍的人回到家鄉,在圍觀的人群中看到了媽媽,孩子大聲叫着“媽媽,媽媽!”可是媽媽認不出他了,因為他已經變做一隻狗。

    禅月為這故事哭得非常傷心,就是聽“白雪公主”、“小紅帽”那樣的故事,也沒有這樣哭過。

     禅月回頭看了看韓木林住的那棟樓,不遠,隻要一轉身,就可以從這條可怕的大街上回到那個安全的地方。

     禅月第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那時候她四歲。

     隻有四歲就作出了她的選擇,她要去找媽媽和小姥姥。

    汽車一輛接一輛從她面前駛過,她不知道這些車到哪裡去,韓木林和媽媽、小姥姥知道,她不知道。

    她也沒有錢買汽車票,韓木林和媽媽、小姥姥有,她沒有。

     她隻能走。

    沿着右邊的人行道,一直往南走。

    韓木林多次騎自行車帶她走過這條路,她記得很清楚。

     現在走過了那座學校。

    學校放學了,學生們唧唧喳喳從學校裡走出來,有個男孩子在她的頭上敲了一理,說:“黑,小孩兒!”還青面獠牙地往她臉前一湊。

     “你小孩兒!”禅月回嘴道。

    那男孩反倒一愣,不敢再捉弄她。

     然後就到了十字路口,路口有拉糧、拉磚、拉木頭的馬車。

    禅月第一個認識的動物是貓,第二個認識的動物就是馬,就是在這個路口認識的馬。

    她第一會說的是“媽媽”,第二會說的是“大馬”。

     剛走到十字路口中間,從西邊來了一輛拉水泥的大馬車。

     “站住——站住——”她聽見有人嚷嚷。

    讓誰站住?她不知道,她得趕快走,天快黑了。

     大馬突然就站在了她的跟前。

    大馬很高、很大,禅月擡起頭,隻能看見大馬的胸脯,聽見大馬生氣地噴着鼻子。

     “吱——”的一聲,從東邊來的一輛大卡車又停在了禅月的身旁。

    她就這樣被擠在了大馬和大卡車的中間,趕大車的老爺爺和開卡車的叔叔都在嚷:“這是誰的孩子?這是誰的孩子?”說着,他們就要跳下車來。

     禅月不哭。

    她不能哭,一哭他們一定嚷嚷得更厲害了,隻能一直往前跑,不敢回頭地往前跑。

    她聽見他們還在後面嚷嚷:“這是誰的孩子?要是讓車軋了怎麼整?誰的孩子?怎麼讓孩子闖紅燈?”他們不能攆她,他們還得關照他們的車呢。

    好在那時的行人車輛比後來稀少許多,那個路口也比後來的農村還荒涼。

    禅月一直往前跑,跑得好累啁,累得腳丫于上都是汗。

    小朋友就是這樣唱的:“那麼好的天兒,下雪花兒,那麼好的姑娘摳腳巴丫兒。

    ”她真想把棉鞋脫了,晾晾她的腳巴丫兒。

    棉鞋是小姥姥做的,放了很多棉花。

    小姥姥一到冬天,就恨不得把她用棉花包起來,在媽媽沒有成為作家之前,她們全都穿小姥姥做的鞋。

    等到禅月上小學,吳為才給她買了一雙減價豬皮鞋,兩隻鞋還不是同一個号碼,其中一隻像是讓熱水燙抽巴了,鞋底往上擰着,幸好它們還是同一個顔色。

    媽媽虛榮地說:“不管怎麼說,它是一雙皮鞋。

    ”媽媽最不甘心的是别的孩子都有的東西禅月卻沒有。

    無論如何她也得讓禅月像别的孩子一樣,好比那雙豬皮鞋,好比這件棉大衣。

     棉大衣是媽媽自己縫的,她們穿的衣服都是自己縫制,用手而不是用縫紉機,她們沒有錢買縫紉機。

    大衣又長又大,現在就更沉了。

    媽媽說:“做大點兒,可以多穿幾年。

    ” 然後禅月來到火車道口,她不明白為什麼所有的人、所有的車都停了下來,天快黑了,其實差不多就是黑了。

    因為房子裡的燈亮了,路上的燈亮了,車上的燈也亮了。

     她隻好跟着停了下來,夾在人們的腿和車轱辘中間,挺着圓圓的小肚子,叉着兩條小腿,與那些形形色色知道從哪裡來、知道到哪裡去的大人們一樣站着,擔心又會有人嚷嚷“這是誰的孩子?這是誰的孩子?”幸好這回沒人嚷嚷。

     不一會兒從東邊開來一列火車,轟隆隆,轟隆隆,震得腳下地皮都顫顫。

    一節節車廂,像會走路的小房子,車廂裡的燈光明亮,看上去又舒服又幹淨,有些人在說話,說的一定都是很有趣的話。

     火車開過去後,又跟着人們一起向前擁,有一條腿絆住了她,她側歪了一下,撞在另一條腿上,可是她沒有摔倒。

     等到看見胡同口賣豆漿油條的小鋪,禅月就覺得不那麼累了,等到又在胡同裡看見虎子,她覺得一點也不累了。

     她就這麼回到了家,看到了她想念的小姥姥和媽媽,那時禅月隻覺得這一趟經曆挺好玩,并不懂得這是她與小姥姥和媽媽的一份緣。

    更不要說禅月漸漸長大、越來越懂得羞恥之後,知道自己有個多麼不稱職、多麼丢人現眼的母親。

    但她無怨無悔地伴着吳為,把自己的生命、尊嚴和吳為緊緊地貼在一起,不但用她的小手攙扶着吳為走過了最為艱難的荊棘之路,并勇敢地捍衛着她。

     這樣的女兒世上怕也難找。

    如果沒有葉蓮子那副老肩膀和禅月的這副小肩膀保護着吳為,為吳為分擔那些淩辱的傷害,吳為怕是走不過這條路了。

    所以當韓木林委托朋友到學校看望禅月,對她說:“告訴你母親,讓她到我們家來玩兒,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别不好意思。

    ” 禅月才會不動聲色地反問:“有什麼不好意思的?” 她以此向那朋友,也等于向韓木林表示,她不是不明白吳為的過去,而是明白得一清二楚,因此,誰也别想再欺淩那個是人就能欺淩的吳為。

     等到吳為成為作家之後,禅月反倒不再像從前吳為備受淩辱時那樣,總是沖鋒在前護衛着她,而是隐身在後。

    在大學讀書時,有個同學問禅月:“聽說作家吳為的女兒就在你們系讀書?” 禅月臉上哪怕最敏感的肌肉,也不曾牽動絲毫,回答說:“不知道。

    ” 直到大學畢業,也沒幾個同學知道,她是吳為的女兒。

     知根知底的朋友有時就會說:“禅月是太心疼你了……要是楓丹也能諒解一點你的難處,不到處張揚是你的私生子就好了,她對這個人世的險惡也該有點了解啊!” “隻要能抵消一點兒我對楓丹的罪過,不論她怎樣待我,我都心甘。

    ” 怎麼能這樣要求楓丹? 社會給一個私生子的冷漠和歧視,恐怕得從楓丹出生一直糾纏到她這一生的結束了。

    吳為至少還有葉蓮子和撣月的保護,楓丹呢?養父養母待楓丹不薄,但誰能頂替一脈血緣的牽系? 誰又能為楓丹修複無父無母、獨自漂流闖蕩的創傷? 楓丹又有什麼義務繼續承擔這無由無根的尴尬? 她能如此對待吳為,已經是對吳為極大的恩典了,吳為難道不該對她感激涕零嗎? 韓木林抄起一個方凳,一凳子把葉蓮子砸昏在地。

     葉蓮子當然想不到在顧秋水之後,還有一個與她什麼債權關系都說不上的男人,對她拳腳相加。

     公寓裡所有的門都緊閉着,門窗後,貼着公寓裡所有的耳朵。

     韓木林家裡的架天天打,一打幾年,持之以恒。

     起先人們還攔一攔。

    一個女人被打成這個樣子,總是可憐的。

     後來人們就不攔了。

    人們先是從韓木林的咒罵裡得知了吳為挨打的原因,而後又從街道居民大會上了解到全貌。

     她們的家具不多,所以三人隻能橫睡在大床上。

    禅月睡當中。

     牛夜裡,禅月有時被葉蓮子的哭聲驚醒,有時被吳為的夢話驚醒。

     開始禅月有些害怕,後來發現這對小姥姥和媽媽不但沒有什麼傷害,反倒和白日裡窩窩囊囊的她們大不相同。

    好比葉蓮子在夢中的哭叫,前半部透着由恐怖而生的絕望,後半部就變成了哭号和争辯,最後從絕望生出拼死一戰的嘶号。

    而吳為在夢中卻是胸有成竹,所向披靡。

     慢慢地,撣月習慣了她們在夢中的生活,不聲不響地躺在小姥姥和媽媽中間,靜靜聽着,從不打攪。

    隻是眼睛眨呀眨的,一心想着長大之後,怎麼才能在夢裡不哭不叫不争辯不說夢話,怎麼才能讓小姥姥和媽媽在夢中也不哭不叫不争辯不說夢話。

     她又慢慢懂得,她們在夢裡,才能有那麼點随心所欲,那麼點成功。

     好不容易! 屋子裡還有三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