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1
進了精神病醫院的吳為,難免不被醫生們研究過來研究過去,他們的确希望治好她的病,遺憾的是,心理醫學實在是近代醫學中一個不倫不類的分支。
以它就事論事出淺顯而言,難免苟且之嫌;對人何以失去神志的解釋,也難免牽強附會。
但自本世紀以來,卻被人們當做治療精神疾患的靈紀以來,卻被人們當做治療精神疾患的的靈丹妙藥。
凡人怎麼可能解釋天人之間的關系? 如果沒有鎮靜藥物的幫助,可以說心理醫生從未治愈過精神疾患。
隻有弗洛伊德還想到了對夢的猜測和解析,總算靠近邊緣。
2 醫生們絕對不會想到,吳為的瘋,首先和葉蓮子對“生”的固執有關。
3 什麼都不是無緣無故。
比如說,葉蓮子和吳為住了差不多十年之久的丹陽觀後面那棵老歪槐,在吳為舊地重遊之後立刻遭了雷殛。
隻剩下一具從正中劈裂的軀幹,如一張對着天空呐喊的嘴,在聲嘶力竭中,突然地、永遠地凝固。
老槐樹一直在等待,不是等待葉蓮子,而是等待吳為的歸來。
它的等待明明白白沒有長相厮守的奢望,隻是忠心耿耿地堅守。
它堅守了幾十年,不過為了再見她一面,對她有個交代。
于是它的等待又有了苟延殘喘的悲怆。
老歪槐在和吳為重逢的時刻說了些什麼,那是無人可以知曉的;隻能從吳為的劄汜裡得知,那是一個雨天,當吳為摟着它的軀幹時,它蒼涼地垂下了頭,一言難盡地俯視着她。
雨滴順着它的葉脈,如淚水般流下,點點滴滴撲打在吳為的臉上身上…… 老歪槐活了多少年?幾百年都不止。
人們隻知道松柏長生,卻不知槐樹們也會像松柏一樣的長命。
可它遭了雷殛。
它為什麼遭雷殛?難道是因為它的等待? 比之讓人砍伐,遭雷殛可能是一棵樹最壯烈的結局?誰能知道。
無論對葉蓮子或是對吳為來說,這難道不也是一個暗示? 如果說,那棵老歪槐在和吳為見過一面之後便遭雷殛是個偶然,而蒲圻鎮城隍街上馬永和客棧的倒塌,就應該說是必然了。
那棟二層小樓,更是從葉蓮子在那裡等候第二:天的婚禮開始,就等待着吳為的到來。
它耐心地等了半個多世紀,在和吳為見過一面、有個交代之後,才安心地去了。
和老歪槐不同,它去得十分安詳。
小褛從屋脊處緩緩斷裂,裂痕如春水的漣漪蕩漾開去,人們甚至可以看見屋脊在斷裂以及倒下的瞬間,那舒緩的笑靥。
正像吳為在她劄記裡寫的那樣,兩個偶然應在一個人的身上,就有了反複論證的命定意味。
4 葉蓮子沒有離開老家的時候不叫葉蓮子,叫秀春。
秀春是個非常通俗的名字,從這名字可以猜出,她出生在一個春天的日子。
如果她不那麼多愁善感,不走出老家、離開土地,也許還會有個像這名字一樣庸常的日子。
也許應該說葉蓮子的起點就錯了,她本不該到這世界上來。
她的母親,也就是吳為的外祖母墨荷,在秀春之前,有過三個不能成活的孩子;在她之後,又有過三個不能成活的孩子。
可是葉蓮子沒有參透前幾個兄姊以及後幾個弟妹隻匆匆地瞥了這個花花世界一眼,就心甘情願放棄這個已經一腳踏人的世界連忙轉身離去的現實,非要活下來不可。
就當時來說,生育的确是樁兇險的事。
但也不至于像墨荷那樣,鬧了個“九死一生”。
不管他人如何看待這回事,這實在與墨荷有關,似乎她和她的孩子之間有種默契。
不能不說墨荷是個非常明智、聰明絕頂的母親,世上很少有女人如她這般摯愛自己的子女。
可她由不得自己,還是得一個接着一個生育。
可以想見,這種違心的事于她是如何地痛悔。
秀春卻拒絕了這個默契。
她後來不是沒有機會對這個錯誤的抉擇做一個挽回,但她卻一再地不肯回頭。
她後來的遭際,怨得了誰? 墨荷似乎也沒有做好當母親的準備,根本沒有給她的嬰兒提供維持生命的奶水。
按她原來的想法,秀春也不會活下來。
秀春硬是喝着高梁米醭子——那發了酵的高粱米粥上的稀湯,換句話說,也就是喝着泔水活下來的;連剛煮出來的、高梁米粥上的那點稀湯,也沒有得到過一口。
就算秀春是個男兒,“母以子貴”的規律到了她這裡,也得變成“子以母賤”。
誰讓墨荷那樣地不能人俗,按照秀春奶奶的話來說,就是“沒有眼力見兒”? 她的後代也沒有接受她的教訓,除了自己把自己斷絕、抛棄于社會的繁華之外,清高能給她們帶來什麼世俗的好處? 所謂社會的公正,本就相對着競争,包括正當或不正當的競争。
更多的時候,那不正當的反倒旗開得勝。
她們卻對不論正當或不正當的競争,無一例外地給予蔑視、抵制,那就隻得接受社會的不公正。
夫複何言! 凡如此還能活下來的嬰兒,就不能不讓人猜測他們的來由。
有人就說秀春的命硬,把前幾個哥哥姐姐都“妨”死了,還說她的眼睛“毒”。
連她那個有着秀才功名的爺爺,更不要說奶奶,也覺得她的确有些不妥,以後母親再生産的時候,就把她支到看不見的地方去。
可是她的姐妹兄弟仍然固執已見,置葉家傳接煙火的期待于不顧,毅然決然地拒絕了這個世界的誘惑。
很難說他們離去的時候,有沒有掩嘴胡盧而笑。
他們可能竊笑不已,因為他們把該由他們承受卻又逃脫了的災難,一股腦兒地推給秀春擔待去了。
5 秀春的眼睛到底“毒”不“毒”?誰也無法考證。
本世紀初期,更不要說久遠的過去,那些掩藏在深山老林、尚未被現代生活浸淫的農村、部落裡,有很多這種似是而非的傳說。
不過有些事情的确非常蹊跷。
至少秀春母親離世那天,秀春事先就“看”見了的: 那天早上,看上去就是一個要死人的早晨,倒不是因為那一天老葉家的院子裡一下子死了兩個人。
不要以為那一日天地之間必有兇光、兇相,相反,那一日風和日麗,萬物呈樣,怎麼看怎麼讓人心情舒暢。
如此情況下的死亡,是沒有什麼可以說三道四的死亡。
先是秀春家西廂房住着的老王頭死了,沒病沒災,就是一覺沒醒過來。
老王頭鳏寡孤獨,隻好由鄉裡鄉親為他張羅出殡。
秀春的媽媽卻幫不上忙,因為她又要生産了。
一個要生孩子的女人,不能參與出殡這樣的事,否則會影響死者的來世。
農村裡的人更知道來世的至關重要,先不要說是輪回為豬,馬、牛,羊……就算輪還為人,也不要再面朝黃土背朝天。
都說“熱土難離”,暗中還是向往土地以外的世界。
雖然外部的世界并不精彩,一旦有機會離開土地、遠走他鄉,還會舍得一身剮地一廂情願闖世界。
于是她就知趣地躲在後院菜園子的草棚裡,等待臨産的時刻。
焦慮和煩躁,單調而持久地折磨着這個在生育上屢屢失敗的女人。
她倚着草棚子裡的支柱,叉開兩腿坐在鋪着秫稭稈的地上,不時對着太陽舉起手指,審視内中的景觀。
手指裡像注滿了水,腫脹,蒼白,透明得可以看見一條條毛發樣的血管、一片片絲絮狀的肌肉。
翻開衣襟,撫摩着鼓脹的腹部……全身也腫脹得如一枚吐絲做繭的桑蠶。
她想她前生一定是條桑蠶,所以才會像桑蠶那樣生下很多的孩子。
每次生育,她都要經曆這樣一個具有獻身性質的、脫胎換骨酌過程。
這樣的生育,嚴重地敗壞了她的健康: 又将手輕按在腹部,感到了那不在期望之中來到的嬰兒的騷動,想起了葉志清剛才跟她開的玩笑:“看你這個樣子,别把老王頭兒擡完了就擡你。
” 她不很在意這個玩笑,對于生命,她既不是非常熱愛,也不是非常厭惡,而是一種聽之任之的态度。
也許曾經熱愛過……在什麼時候?一朵花的盛開和敗落,實在太倉促了。
再說,她總算是個有經驗的産婦,生育了那麼多孩子,自己卻平安無蘿,——她笑了一下。
秀春長大之後,也喜歡這樣地笑——會意卻無能為力,還有——點苦的回味和灑脫。
葉志清又正好探親在家,不像往常,總是她獨闖三關,萬一情況緊急,能指望婆婆和小姑姐嗎?不過葉志清很快就會知道,他的這個玩笑不是無緣無故。
雖然墨荷是個鄉下女人,對繼承葉家煙火的重任卻沒有深刻的認識。
可是在長春學買賣的葉志清回家探親一次,就有一次準确的投籃。
一個女人,尤其是那個時代的女人,一旦作為人家的籃筐,有什麼權利拒絕人家的投籃? 至于投籃是否準确,是個技術性的問題,與恩愛無關。
何況葉志清疏曠久矣。
一個年富力強的男人,一年隻能有幾次和女人肌膚相親的機會,那是太殘忍了。
雖然有時到下等窯子去解決一下燃眉之急,畢竟一個學徒,負擔不起那樣的高消費,隻能偶一為之。
所以就應了養精蓄銳的說法。
如果仔細琢磨“養精蓄銳”這個詞,就會覺得它有點暧昧,和通常的解釋應用并不搭界。
墨荷出生在一溜大瓦房,熱熱鬧鬧、雞鴨鵝狗你方叫罷我來叫的院子裡。
家裡不但有大馬車,還有長年的雇工。
按照一九四九年以後的說法,必是地主無疑,而葉家大概就是貧農了。
那時候,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小姐,除了家裡的長工,沒有多少接觸男人的機會。
可吳為的外祖母墨荷,并沒有順理成章地和哪個長工私奔,倒是正兒八經地經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到了葉家。
可也不能說她墨守成規,從她行為處事的方式,看不出墨守成規的迹象。
她能按着規矩嫁到葉家,也許是家裡沒有雇着風流的長工。
吳為的思維方式可能早有缺陷,把一生中的很多時間、力氣,都花在了沒有意義的設想上,或是叫做白日夢。
很像《白夜》那本小說裡的男主人公。
好比她常常設想,如果她的外祖母和哪個長工私奔,根據毛澤東的階級分析理論,葉蓮子或許從小就參加了革命,或許還能成為抗日聯軍的英雄…… 她始終不能平衡——生活裡有如此多的可能,又都說天無絕人之路,而她的母親秀春,也就是葉蓮子,卻為何沒有一條出路? 吳為更為自己的生不逢時自譴自責。
由于她的出生,不但葬送了葉蓮子曙光初現的幸福生活,也耽誤了葉蓮子與顧秋水同赴延安的機遇。
否則,一九三八年到達延安的葉蓮子,完全可能成為一名革命老資格,與胡秉宸不相上下,可能比他混得還好。
自己說不定也會在延安出生,成為延安保育院裡的紅孩子,坐在馬背上的搖籃裡,進了北平。
青少年時代的吳為,向往革命生涯,崇拜各種英雄,惋惜自己不曾有過獻身革命的機遇,隻好企盼一個機會——有朝一日偉大領袖毛澤東得了重症,她會毫不吝惜地把一腔熱血貢獻出來,以挽救他的生命。
這也是她無數白日夢的一個。
她後來對胡秉宸的迷戀,和胡秉宸的革命經曆有很大關系。
有一首歌叫做(我是你終生的新娘),對吳為來說,胡秉宸則是她終生的英雄。
吳為總是把男人的職業和他們本人混為一談:把會唱兩句歌叫做歌唱家的那種人,當做音樂;把寫了那麼幾筆、出版了幾本書叫做作家的那種人,當做文學;把幹過革命、到過革命根據地的那種人,當做革命…… 這種一廂情願和聯想力過于豐富的毛病,可能來自她外祖母的那個家族。
就像她的曾外祖父,把葉家聘禮上的兩筆字,與家學淵源等量齊觀一樣。
豈不知大部分情況下,會唱歌和音樂根本不是一回事;同樣,會寫兩筆,甚至出版了很多書的人,和文學也根本不是一回事。
吳為則既熱愛革命,又熱愛音樂,又熱愛文學。
綜觀她這一生所選擇的男人,差不多都和這種愛屋及烏的情結有關。
《尚書大傳,大戰篇》有“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于她則是“愛烏者,兼其屋下之人”,或雙相通用。
她的熱愛要是再多,怎麼是好?那麼她這一生更是非常、非常地熱鬧而麻煩了。
所幸她熱愛繪畫的時候,已近日暮途窮。
如果對秀春媽媽那個時代的婚姻作個普查,皆可歸結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産物。
這種配偶方式,使很多婚姻淪人不幸;一九四九年以後,作為解除不幸婚姻的頭号理由,沿用了不短一段時間,使一部分男人得以心安理得地以舊換新,而不像後來那樣費盡周折。
以後再有人打算以舊換新,或即便不是以舊換新,而是貨真價實的婚姻破裂,就“過了那個村沒了那個店”,一律成為《鍘美案》那出戲中因中狀元被皇帝招了驸馬,休了糟糠之妻,又被青天大老爺包龍圖鍘了腦袋的陳世美。
姑且不論曆史真僞,僅就戲論戲而言,距北宋包丞相處鍘陳世美,已經八百幾十年過去,直至如今,這一罪名仍然順乎國情,行之有效。
不少男人都有過被打成陳世美的經驗,就像後來很多人被打成這個“分子”、那個“分子”一樣。
“陳世美”是什麼罪行?法律條款上無處可考。
就像各種“分子”是什麼罪行,他們的刑期靠什麼來定……法律條款上也無處可考一樣。
一九八O年以前,中華人民共和國隻有憲法和選舉法,沒有民法、刑法、訴訟法,人們上哪兒查去?就連明鏡高懸的法院辦案,也隻好參照國民黨的《六法全書)。
司法界人士不是沒有嘗試過制定法律,健全法制。
早在一九六二年,董必武老就負責編制法律,而編制好的法律草案呈審後,卻一直未見下文。
國家主席劉少奇一九五六年又說:目前我們國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務之一,就是着手系統地制定比較完備的法律,健全我們國家的法制。
一九五七年馬上遭到不可抗拒的申斥——我們不靠民法、刑法來維持秩序;人民代表大會、國務院會議有他們那一套,我們還是靠我們這一套。
而且這個堂堂的國家主席,還沒等到一部哪怕不太完備的法律,一個哪怕不太健全的法制,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置于死地。
置一個國家主席于死地的法律,根據何在? 比起“我們還是靠我們這一套”,劉少奇所倡導的法律、法制什麼的,是不是很天真爛漫? 更不要說一九五七年反右鬥争後,批判“司法獨立”是資産階級觀點,取消了法制局和司法部。
一九六O年開始,又命令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合署辦公,沒有了公,檢、法三者之間的相對獨立,從而也就沒有了各司法機構間的相互制衡。
幸好男婚女嫁方面,還有個托派分子王明起草的《婚姻法》可以借鑒。
不過,誰又能指望一個托派分子,對《婚姻法》有什麼科學性的貢獻? 面臨不論什麼理由導緻的家庭破裂而又無計可施的女人,至少還有《鍘美案》這一出成為依據,成為對付不管什麼理由婚變的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法寶。
當故事叙述到這裡的時候,“陳世美”已經在一個角落裡,摩拳擦掌地等待着還沒有出生的胡秉宸。
即便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一統天下,也不是沒有補救的辦法,可是那時候的人很呆、很死性,不懂得使用“外調”這種既可翻天又可覆地,一瞬間上天、一瞬間人地的手段。
石灰窯子離葉家不過二十多裡地,居然就沒派人到那裡外調一下:能不能把姑娘許配給葉家? 秀春的外祖父在應允這樁婚事前,不是沒有猶豫過。
他不那麼看重聘禮,這和财大氣粗無關,隻因他是個有氣振的東北漢子,對雞毛蒜皮、裝腔作勢極為不屑。
因此他反感葉家的聘禮過于玄虛——哪怕一塊土坷垃,也用紅紙煞有介事、一包包地包着,一盒子一盒子地擡着,一擡好幾架。
但他對此沒有說出什麼,隻是背着手搖頭又晃腦,想着怎麼推诿,才能讓那來說媒的,拐了八道彎的親戚下得台面。
他這樣背着手踱來踱去、搖頭晃腦、思前想後的時候,不像——個地主兼獵人.倒像一個豪放派的、正在吟詩作賦的文人。
更不像一九四九年以後的戲劇、小說、電影裡的地主那樣,獐頭鼠目,心黑手辣、廣收暴斂,除了租子六親不認。
想來想去,還是一個“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如他這樣思維、辦理事情的人,如何維持、治理、發展那樣一個地主之家?實在逆反地宅之常。
這時有人來招呼他,大門拍得山響,嗓門也很敞亮,和坐落在林海雪原裡的石灰窯子很是相稱:“人已經聯絡好了,明天一早上山打狍子。
”一聽打獵,秀春的外祖父就開始心猿意馬。
他最愛打狍子,家裡淨吃狍子肉。
到了冬天,一家子人吃火鍋用的抱子肉、野雞肉、野兔子肉,全是他獵來的。
轉臉看到聘禮上的那筆字,他停住腳步,尋思起來,立刻想到家學淵源: 這個窮人窩在本世紀初石灰窯子裡的業餘獵人兼地主,很奇怪地迷戀上知識,這種迷戀居然使他把兩個兒子送到省城,上了洋學堂。
他的正屋裡甚至還有一張大書案,書案上擺着文房四寶,雖然稱不得上品,價格卻也不菲,因為難得使用,更像一道點綴。
就像後世人們有了點錢,又不懂得何為繪畫藝術,就花錢雇個三等畫匠,給自己畫張兩米高的肖像,挂在客廳或是回旋樓梯側面的牆上,以示風雅,兼及資産的說明。
否則也也不會給女兒起了那樣一個文氣的名字——墨荷,與文房四寶連帶的“墨盒”,不無諧音之趣,既有荷,就有蓮,葉蓮子的名字,可能便是由此而來。
他的文明程度還表現在各輩夫妻有各輩夫妻的單獨房間,而不是按照當地習俗,一大家子人按輩分順序排列,成雙捉對地睡在一張大炕上。
這并不是因為他有房産錢财,當地就是有房産錢财的人家,也不一定像他這樣做。
他又扭頭看了看來說媒的——那個繞了八道彎的親戚,便骼膊一甩,同意了這門親事。
從思量着如何推诿,到一甩胳膊同意,前後不過二十來分鐘,可見他是如何地胸無定見,盡管還費了一番思量。
其實他的推诿根據不大,同意的根據也不大。
吳為考慮問題那種舍本求末的方式,不會說“不”的毛病,一旦面對需要當機立斷的大事就臨陣脫逃的懦弱,可能有根有源。
葉志清能寫一點,會算一點,這大概和他父親不但是村裡惟一的私塾先生,還是個秀才有關,因此葉家又算得是村裡的書香門第。
說到這個鄉下的私塾先生,難免不想到孔乙己。
雖然舞台不在酒店,而在他梳小辮的當兒。
他的小辮不是每天梳,隔幾天才讓秀春的奶奶給他梳一次,更談不到洗。
每逢奶奶給他梳小辮的時候,總是一邊梳,一邊狠狠揪他的頭發,嘴裡還念念有詞,曆數他的無能、知識的狗屁以及由此殃及全家的窮困……與孔乙已在鹹亨酒店的遭際,同屑斯文掃地,且更加直露。
這個腦袋後頭紮着根小辮,一身短打,連孔乙己也不如的鄉下私塾先生,每天不過就是教學生們念念《上孟子》《下孟子》,或是《論語》。
不論怎樣,孔乙己還有一件破長衫,可以去吃茴香豆,時而還可以喝上一口紹興花雕,閑情逸緻地和人讨論“苘”字的幾種寫法。
他呢?連讨淪“茴”字幾種寫法如此的精神享受也不可得。
他身處的環境,與人傑地靈的紹興如何相比?真是荒漠一片,就連懂得從何處下手奚落孔乙己的人也難以尋覓,可以想知他是何等的寂寞。
全家人主要靠他的束惰勉強維持生活。
所謂束惰,不過是一小袋高梁米或一小袋包米楂子,和弟子們送給孔子的一條條幹肉,風馬牛不相及。
。
墨荷延續了娘家對知識的嗜好,在她沒有去世之前,一直堅持讓秀春跟着爺爺到私塾去唱《弟子規》《百家姓》《三字經》《論語》什麼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等等,雖不明白意思,卻是倒背如流。
這個四五歲的孫女,算是這個私塾先生的得意門生,爺爺也很趨時,時而找些文白夾雜的新書來念,什麼“天朗氣清,恰日良辰,吾輩去旅行,柳暗花明,春滿山城……”之類。
秀春還跟爺爺正經臨過帖。
這一手童子功,使她的字迹直到去世前,在手腕哆嗦、運筆難以控制的情況下,仍讓吳為望塵莫及地風骨猶存。
因此秀春的爺爺,對這個個能繼承葉家煙火的女孩,倒是鐘愛有加。
墨荷嫁到葉家以後,與昔日生活大變。
葉家的屋子,下雨漏雨,刮風漏風,不下雨不刮風的時候,就從房梁上往下掉老鼠或是掉長蟲。
她喂豬、喂雞,做一大家子的飯、刷一大家子的碗,還得縫一大家子的衣服、襪子、鞋……卻樣樣還不稱大家的心。
她做得太多,就有太多的不是可以數落。
她和家裡的長工沒了兩樣,分明也是了一個長工。
墨荷輕蔑地想,葉家的人實在比自己娘家還會擺譜,也不知道自己沒嫁過來以前,葉家人是怎麼活的! 女人對女
以它就事論事出淺顯而言,難免苟且之嫌;對人何以失去神志的解釋,也難免牽強附會。
但自本世紀以來,卻被人們當做治療精神疾患的靈紀以來,卻被人們當做治療精神疾患的的靈丹妙藥。
凡人怎麼可能解釋天人之間的關系? 如果沒有鎮靜藥物的幫助,可以說心理醫生從未治愈過精神疾患。
隻有弗洛伊德還想到了對夢的猜測和解析,總算靠近邊緣。
2 醫生們絕對不會想到,吳為的瘋,首先和葉蓮子對“生”的固執有關。
3 什麼都不是無緣無故。
比如說,葉蓮子和吳為住了差不多十年之久的丹陽觀後面那棵老歪槐,在吳為舊地重遊之後立刻遭了雷殛。
隻剩下一具從正中劈裂的軀幹,如一張對着天空呐喊的嘴,在聲嘶力竭中,突然地、永遠地凝固。
老槐樹一直在等待,不是等待葉蓮子,而是等待吳為的歸來。
它的等待明明白白沒有長相厮守的奢望,隻是忠心耿耿地堅守。
它堅守了幾十年,不過為了再見她一面,對她有個交代。
于是它的等待又有了苟延殘喘的悲怆。
老歪槐在和吳為重逢的時刻說了些什麼,那是無人可以知曉的;隻能從吳為的劄汜裡得知,那是一個雨天,當吳為摟着它的軀幹時,它蒼涼地垂下了頭,一言難盡地俯視着她。
雨滴順着它的葉脈,如淚水般流下,點點滴滴撲打在吳為的臉上身上…… 老歪槐活了多少年?幾百年都不止。
人們隻知道松柏長生,卻不知槐樹們也會像松柏一樣的長命。
可它遭了雷殛。
它為什麼遭雷殛?難道是因為它的等待? 比之讓人砍伐,遭雷殛可能是一棵樹最壯烈的結局?誰能知道。
無論對葉蓮子或是對吳為來說,這難道不也是一個暗示? 如果說,那棵老歪槐在和吳為見過一面之後便遭雷殛是個偶然,而蒲圻鎮城隍街上馬永和客棧的倒塌,就應該說是必然了。
那棟二層小樓,更是從葉蓮子在那裡等候第二:天的婚禮開始,就等待着吳為的到來。
它耐心地等了半個多世紀,在和吳為見過一面、有個交代之後,才安心地去了。
和老歪槐不同,它去得十分安詳。
小褛從屋脊處緩緩斷裂,裂痕如春水的漣漪蕩漾開去,人們甚至可以看見屋脊在斷裂以及倒下的瞬間,那舒緩的笑靥。
正像吳為在她劄記裡寫的那樣,兩個偶然應在一個人的身上,就有了反複論證的命定意味。
4 葉蓮子沒有離開老家的時候不叫葉蓮子,叫秀春。
秀春是個非常通俗的名字,從這名字可以猜出,她出生在一個春天的日子。
如果她不那麼多愁善感,不走出老家、離開土地,也許還會有個像這名字一樣庸常的日子。
也許應該說葉蓮子的起點就錯了,她本不該到這世界上來。
她的母親,也就是吳為的外祖母墨荷,在秀春之前,有過三個不能成活的孩子;在她之後,又有過三個不能成活的孩子。
可是葉蓮子沒有參透前幾個兄姊以及後幾個弟妹隻匆匆地瞥了這個花花世界一眼,就心甘情願放棄這個已經一腳踏人的世界連忙轉身離去的現實,非要活下來不可。
就當時來說,生育的确是樁兇險的事。
但也不至于像墨荷那樣,鬧了個“九死一生”。
不管他人如何看待這回事,這實在與墨荷有關,似乎她和她的孩子之間有種默契。
不能不說墨荷是個非常明智、聰明絕頂的母親,世上很少有女人如她這般摯愛自己的子女。
可她由不得自己,還是得一個接着一個生育。
可以想見,這種違心的事于她是如何地痛悔。
秀春卻拒絕了這個默契。
她後來不是沒有機會對這個錯誤的抉擇做一個挽回,但她卻一再地不肯回頭。
她後來的遭際,怨得了誰? 墨荷似乎也沒有做好當母親的準備,根本沒有給她的嬰兒提供維持生命的奶水。
按她原來的想法,秀春也不會活下來。
秀春硬是喝着高梁米醭子——那發了酵的高粱米粥上的稀湯,換句話說,也就是喝着泔水活下來的;連剛煮出來的、高梁米粥上的那點稀湯,也沒有得到過一口。
就算秀春是個男兒,“母以子貴”的規律到了她這裡,也得變成“子以母賤”。
誰讓墨荷那樣地不能人俗,按照秀春奶奶的話來說,就是“沒有眼力見兒”? 她的後代也沒有接受她的教訓,除了自己把自己斷絕、抛棄于社會的繁華之外,清高能給她們帶來什麼世俗的好處? 所謂社會的公正,本就相對着競争,包括正當或不正當的競争。
更多的時候,那不正當的反倒旗開得勝。
她們卻對不論正當或不正當的競争,無一例外地給予蔑視、抵制,那就隻得接受社會的不公正。
夫複何言! 凡如此還能活下來的嬰兒,就不能不讓人猜測他們的來由。
有人就說秀春的命硬,把前幾個哥哥姐姐都“妨”死了,還說她的眼睛“毒”。
連她那個有着秀才功名的爺爺,更不要說奶奶,也覺得她的确有些不妥,以後母親再生産的時候,就把她支到看不見的地方去。
可是她的姐妹兄弟仍然固執已見,置葉家傳接煙火的期待于不顧,毅然決然地拒絕了這個世界的誘惑。
很難說他們離去的時候,有沒有掩嘴胡盧而笑。
他們可能竊笑不已,因為他們把該由他們承受卻又逃脫了的災難,一股腦兒地推給秀春擔待去了。
5 秀春的眼睛到底“毒”不“毒”?誰也無法考證。
本世紀初期,更不要說久遠的過去,那些掩藏在深山老林、尚未被現代生活浸淫的農村、部落裡,有很多這種似是而非的傳說。
不過有些事情的确非常蹊跷。
至少秀春母親離世那天,秀春事先就“看”見了的: 那天早上,看上去就是一個要死人的早晨,倒不是因為那一天老葉家的院子裡一下子死了兩個人。
不要以為那一日天地之間必有兇光、兇相,相反,那一日風和日麗,萬物呈樣,怎麼看怎麼讓人心情舒暢。
如此情況下的死亡,是沒有什麼可以說三道四的死亡。
先是秀春家西廂房住着的老王頭死了,沒病沒災,就是一覺沒醒過來。
老王頭鳏寡孤獨,隻好由鄉裡鄉親為他張羅出殡。
秀春的媽媽卻幫不上忙,因為她又要生産了。
一個要生孩子的女人,不能參與出殡這樣的事,否則會影響死者的來世。
農村裡的人更知道來世的至關重要,先不要說是輪回為豬,馬、牛,羊……就算輪還為人,也不要再面朝黃土背朝天。
都說“熱土難離”,暗中還是向往土地以外的世界。
雖然外部的世界并不精彩,一旦有機會離開土地、遠走他鄉,還會舍得一身剮地一廂情願闖世界。
于是她就知趣地躲在後院菜園子的草棚裡,等待臨産的時刻。
焦慮和煩躁,單調而持久地折磨着這個在生育上屢屢失敗的女人。
她倚着草棚子裡的支柱,叉開兩腿坐在鋪着秫稭稈的地上,不時對着太陽舉起手指,審視内中的景觀。
手指裡像注滿了水,腫脹,蒼白,透明得可以看見一條條毛發樣的血管、一片片絲絮狀的肌肉。
翻開衣襟,撫摩着鼓脹的腹部……全身也腫脹得如一枚吐絲做繭的桑蠶。
她想她前生一定是條桑蠶,所以才會像桑蠶那樣生下很多的孩子。
每次生育,她都要經曆這樣一個具有獻身性質的、脫胎換骨酌過程。
這樣的生育,嚴重地敗壞了她的健康: 又将手輕按在腹部,感到了那不在期望之中來到的嬰兒的騷動,想起了葉志清剛才跟她開的玩笑:“看你這個樣子,别把老王頭兒擡完了就擡你。
” 她不很在意這個玩笑,對于生命,她既不是非常熱愛,也不是非常厭惡,而是一種聽之任之的态度。
也許曾經熱愛過……在什麼時候?一朵花的盛開和敗落,實在太倉促了。
再說,她總算是個有經驗的産婦,生育了那麼多孩子,自己卻平安無蘿,——她笑了一下。
秀春長大之後,也喜歡這樣地笑——會意卻無能為力,還有——點苦的回味和灑脫。
葉志清又正好探親在家,不像往常,總是她獨闖三關,萬一情況緊急,能指望婆婆和小姑姐嗎?不過葉志清很快就會知道,他的這個玩笑不是無緣無故。
雖然墨荷是個鄉下女人,對繼承葉家煙火的重任卻沒有深刻的認識。
可是在長春學買賣的葉志清回家探親一次,就有一次準确的投籃。
一個女人,尤其是那個時代的女人,一旦作為人家的籃筐,有什麼權利拒絕人家的投籃? 至于投籃是否準确,是個技術性的問題,與恩愛無關。
何況葉志清疏曠久矣。
一個年富力強的男人,一年隻能有幾次和女人肌膚相親的機會,那是太殘忍了。
雖然有時到下等窯子去解決一下燃眉之急,畢竟一個學徒,負擔不起那樣的高消費,隻能偶一為之。
所以就應了養精蓄銳的說法。
如果仔細琢磨“養精蓄銳”這個詞,就會覺得它有點暧昧,和通常的解釋應用并不搭界。
墨荷出生在一溜大瓦房,熱熱鬧鬧、雞鴨鵝狗你方叫罷我來叫的院子裡。
家裡不但有大馬車,還有長年的雇工。
按照一九四九年以後的說法,必是地主無疑,而葉家大概就是貧農了。
那時候,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小姐,除了家裡的長工,沒有多少接觸男人的機會。
可吳為的外祖母墨荷,并沒有順理成章地和哪個長工私奔,倒是正兒八經地經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到了葉家。
可也不能說她墨守成規,從她行為處事的方式,看不出墨守成規的迹象。
她能按着規矩嫁到葉家,也許是家裡沒有雇着風流的長工。
吳為的思維方式可能早有缺陷,把一生中的很多時間、力氣,都花在了沒有意義的設想上,或是叫做白日夢。
很像《白夜》那本小說裡的男主人公。
好比她常常設想,如果她的外祖母和哪個長工私奔,根據毛澤東的階級分析理論,葉蓮子或許從小就參加了革命,或許還能成為抗日聯軍的英雄…… 她始終不能平衡——生活裡有如此多的可能,又都說天無絕人之路,而她的母親秀春,也就是葉蓮子,卻為何沒有一條出路? 吳為更為自己的生不逢時自譴自責。
由于她的出生,不但葬送了葉蓮子曙光初現的幸福生活,也耽誤了葉蓮子與顧秋水同赴延安的機遇。
否則,一九三八年到達延安的葉蓮子,完全可能成為一名革命老資格,與胡秉宸不相上下,可能比他混得還好。
自己說不定也會在延安出生,成為延安保育院裡的紅孩子,坐在馬背上的搖籃裡,進了北平。
青少年時代的吳為,向往革命生涯,崇拜各種英雄,惋惜自己不曾有過獻身革命的機遇,隻好企盼一個機會——有朝一日偉大領袖毛澤東得了重症,她會毫不吝惜地把一腔熱血貢獻出來,以挽救他的生命。
這也是她無數白日夢的一個。
她後來對胡秉宸的迷戀,和胡秉宸的革命經曆有很大關系。
有一首歌叫做(我是你終生的新娘),對吳為來說,胡秉宸則是她終生的英雄。
吳為總是把男人的職業和他們本人混為一談:把會唱兩句歌叫做歌唱家的那種人,當做音樂;把寫了那麼幾筆、出版了幾本書叫做作家的那種人,當做文學;把幹過革命、到過革命根據地的那種人,當做革命…… 這種一廂情願和聯想力過于豐富的毛病,可能來自她外祖母的那個家族。
就像她的曾外祖父,把葉家聘禮上的兩筆字,與家學淵源等量齊觀一樣。
豈不知大部分情況下,會唱歌和音樂根本不是一回事;同樣,會寫兩筆,甚至出版了很多書的人,和文學也根本不是一回事。
吳為則既熱愛革命,又熱愛音樂,又熱愛文學。
綜觀她這一生所選擇的男人,差不多都和這種愛屋及烏的情結有關。
《尚書大傳,大戰篇》有“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于她則是“愛烏者,兼其屋下之人”,或雙相通用。
她的熱愛要是再多,怎麼是好?那麼她這一生更是非常、非常地熱鬧而麻煩了。
所幸她熱愛繪畫的時候,已近日暮途窮。
如果對秀春媽媽那個時代的婚姻作個普查,皆可歸結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産物。
這種配偶方式,使很多婚姻淪人不幸;一九四九年以後,作為解除不幸婚姻的頭号理由,沿用了不短一段時間,使一部分男人得以心安理得地以舊換新,而不像後來那樣費盡周折。
以後再有人打算以舊換新,或即便不是以舊換新,而是貨真價實的婚姻破裂,就“過了那個村沒了那個店”,一律成為《鍘美案》那出戲中因中狀元被皇帝招了驸馬,休了糟糠之妻,又被青天大老爺包龍圖鍘了腦袋的陳世美。
姑且不論曆史真僞,僅就戲論戲而言,距北宋包丞相處鍘陳世美,已經八百幾十年過去,直至如今,這一罪名仍然順乎國情,行之有效。
不少男人都有過被打成陳世美的經驗,就像後來很多人被打成這個“分子”、那個“分子”一樣。
“陳世美”是什麼罪行?法律條款上無處可考。
就像各種“分子”是什麼罪行,他們的刑期靠什麼來定……法律條款上也無處可考一樣。
一九八O年以前,中華人民共和國隻有憲法和選舉法,沒有民法、刑法、訴訟法,人們上哪兒查去?就連明鏡高懸的法院辦案,也隻好參照國民黨的《六法全書)。
司法界人士不是沒有嘗試過制定法律,健全法制。
早在一九六二年,董必武老就負責編制法律,而編制好的法律草案呈審後,卻一直未見下文。
國家主席劉少奇一九五六年又說:目前我們國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務之一,就是着手系統地制定比較完備的法律,健全我們國家的法制。
一九五七年馬上遭到不可抗拒的申斥——我們不靠民法、刑法來維持秩序;人民代表大會、國務院會議有他們那一套,我們還是靠我們這一套。
而且這個堂堂的國家主席,還沒等到一部哪怕不太完備的法律,一個哪怕不太健全的法制,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置于死地。
置一個國家主席于死地的法律,根據何在? 比起“我們還是靠我們這一套”,劉少奇所倡導的法律、法制什麼的,是不是很天真爛漫? 更不要說一九五七年反右鬥争後,批判“司法獨立”是資産階級觀點,取消了法制局和司法部。
一九六O年開始,又命令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合署辦公,沒有了公,檢、法三者之間的相對獨立,從而也就沒有了各司法機構間的相互制衡。
幸好男婚女嫁方面,還有個托派分子王明起草的《婚姻法》可以借鑒。
不過,誰又能指望一個托派分子,對《婚姻法》有什麼科學性的貢獻? 面臨不論什麼理由導緻的家庭破裂而又無計可施的女人,至少還有《鍘美案》這一出成為依據,成為對付不管什麼理由婚變的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法寶。
當故事叙述到這裡的時候,“陳世美”已經在一個角落裡,摩拳擦掌地等待着還沒有出生的胡秉宸。
即便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一統天下,也不是沒有補救的辦法,可是那時候的人很呆、很死性,不懂得使用“外調”這種既可翻天又可覆地,一瞬間上天、一瞬間人地的手段。
石灰窯子離葉家不過二十多裡地,居然就沒派人到那裡外調一下:能不能把姑娘許配給葉家? 秀春的外祖父在應允這樁婚事前,不是沒有猶豫過。
他不那麼看重聘禮,這和财大氣粗無關,隻因他是個有氣振的東北漢子,對雞毛蒜皮、裝腔作勢極為不屑。
因此他反感葉家的聘禮過于玄虛——哪怕一塊土坷垃,也用紅紙煞有介事、一包包地包着,一盒子一盒子地擡着,一擡好幾架。
但他對此沒有說出什麼,隻是背着手搖頭又晃腦,想着怎麼推诿,才能讓那來說媒的,拐了八道彎的親戚下得台面。
他這樣背着手踱來踱去、搖頭晃腦、思前想後的時候,不像——個地主兼獵人.倒像一個豪放派的、正在吟詩作賦的文人。
更不像一九四九年以後的戲劇、小說、電影裡的地主那樣,獐頭鼠目,心黑手辣、廣收暴斂,除了租子六親不認。
想來想去,還是一個“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如他這樣思維、辦理事情的人,如何維持、治理、發展那樣一個地主之家?實在逆反地宅之常。
這時有人來招呼他,大門拍得山響,嗓門也很敞亮,和坐落在林海雪原裡的石灰窯子很是相稱:“人已經聯絡好了,明天一早上山打狍子。
”一聽打獵,秀春的外祖父就開始心猿意馬。
他最愛打狍子,家裡淨吃狍子肉。
到了冬天,一家子人吃火鍋用的抱子肉、野雞肉、野兔子肉,全是他獵來的。
轉臉看到聘禮上的那筆字,他停住腳步,尋思起來,立刻想到家學淵源: 這個窮人窩在本世紀初石灰窯子裡的業餘獵人兼地主,很奇怪地迷戀上知識,這種迷戀居然使他把兩個兒子送到省城,上了洋學堂。
他的正屋裡甚至還有一張大書案,書案上擺着文房四寶,雖然稱不得上品,價格卻也不菲,因為難得使用,更像一道點綴。
就像後世人們有了點錢,又不懂得何為繪畫藝術,就花錢雇個三等畫匠,給自己畫張兩米高的肖像,挂在客廳或是回旋樓梯側面的牆上,以示風雅,兼及資産的說明。
否則也也不會給女兒起了那樣一個文氣的名字——墨荷,與文房四寶連帶的“墨盒”,不無諧音之趣,既有荷,就有蓮,葉蓮子的名字,可能便是由此而來。
他的文明程度還表現在各輩夫妻有各輩夫妻的單獨房間,而不是按照當地習俗,一大家子人按輩分順序排列,成雙捉對地睡在一張大炕上。
這并不是因為他有房産錢财,當地就是有房産錢财的人家,也不一定像他這樣做。
他又扭頭看了看來說媒的——那個繞了八道彎的親戚,便骼膊一甩,同意了這門親事。
從思量着如何推诿,到一甩胳膊同意,前後不過二十來分鐘,可見他是如何地胸無定見,盡管還費了一番思量。
其實他的推诿根據不大,同意的根據也不大。
吳為考慮問題那種舍本求末的方式,不會說“不”的毛病,一旦面對需要當機立斷的大事就臨陣脫逃的懦弱,可能有根有源。
葉志清能寫一點,會算一點,這大概和他父親不但是村裡惟一的私塾先生,還是個秀才有關,因此葉家又算得是村裡的書香門第。
說到這個鄉下的私塾先生,難免不想到孔乙己。
雖然舞台不在酒店,而在他梳小辮的當兒。
他的小辮不是每天梳,隔幾天才讓秀春的奶奶給他梳一次,更談不到洗。
每逢奶奶給他梳小辮的時候,總是一邊梳,一邊狠狠揪他的頭發,嘴裡還念念有詞,曆數他的無能、知識的狗屁以及由此殃及全家的窮困……與孔乙已在鹹亨酒店的遭際,同屑斯文掃地,且更加直露。
這個腦袋後頭紮着根小辮,一身短打,連孔乙己也不如的鄉下私塾先生,每天不過就是教學生們念念《上孟子》《下孟子》,或是《論語》。
不論怎樣,孔乙己還有一件破長衫,可以去吃茴香豆,時而還可以喝上一口紹興花雕,閑情逸緻地和人讨論“苘”字的幾種寫法。
他呢?連讨淪“茴”字幾種寫法如此的精神享受也不可得。
他身處的環境,與人傑地靈的紹興如何相比?真是荒漠一片,就連懂得從何處下手奚落孔乙己的人也難以尋覓,可以想知他是何等的寂寞。
全家人主要靠他的束惰勉強維持生活。
所謂束惰,不過是一小袋高梁米或一小袋包米楂子,和弟子們送給孔子的一條條幹肉,風馬牛不相及。
。
墨荷延續了娘家對知識的嗜好,在她沒有去世之前,一直堅持讓秀春跟着爺爺到私塾去唱《弟子規》《百家姓》《三字經》《論語》什麼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等等,雖不明白意思,卻是倒背如流。
這個四五歲的孫女,算是這個私塾先生的得意門生,爺爺也很趨時,時而找些文白夾雜的新書來念,什麼“天朗氣清,恰日良辰,吾輩去旅行,柳暗花明,春滿山城……”之類。
秀春還跟爺爺正經臨過帖。
這一手童子功,使她的字迹直到去世前,在手腕哆嗦、運筆難以控制的情況下,仍讓吳為望塵莫及地風骨猶存。
因此秀春的爺爺,對這個個能繼承葉家煙火的女孩,倒是鐘愛有加。
墨荷嫁到葉家以後,與昔日生活大變。
葉家的屋子,下雨漏雨,刮風漏風,不下雨不刮風的時候,就從房梁上往下掉老鼠或是掉長蟲。
她喂豬、喂雞,做一大家子的飯、刷一大家子的碗,還得縫一大家子的衣服、襪子、鞋……卻樣樣還不稱大家的心。
她做得太多,就有太多的不是可以數落。
她和家裡的長工沒了兩樣,分明也是了一個長工。
墨荷輕蔑地想,葉家的人實在比自己娘家還會擺譜,也不知道自己沒嫁過來以前,葉家人是怎麼活的! 女人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