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華而不實的話呢?
再說,愛是不必說對不起的,即便到了該說對不起的份兒上,又都成了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個願挨,活該不活該隻有女人自己心裡明白。
吳為也沒有理解胡秉宸“揮淚斬馬谡”的謀略。
她像大多數女人那樣,在那種情況下,沒有識大局的素養。
她感到委屈,做不到胡秉宸要求的“你将要做宰相門中的媳婦和二品侍郎夫人,要有這個門第的豁達和氣勢”。
這不僅僅是調侃,那個在幾百年風雨的滌蕩中已經剝蝕、退色的門第,影響着胡秉宸的一生,如同吳為兩歲時遭遇的那個樓梯。
在權力的争奪中,不該成為、卻成為犧牲品的“二品侍郎”,功名已如黃鶴杳然而去,不管胡秉宸意識或是沒有意識到,“此地空餘黃鶴樓”的怅惘或遺恨以及被人暗算的不甘,已經深烙心底。
不知胡秉宸對吳為的戀情,時感格律平仄的對稱和諧之外,是否也雜糅着覓到一個為他肝腦塗地的紅粉知己的意外喜悅? 她的不理解,不期然地成為一個轉折。
多年來,吳為不甚在意的那些迹象,那些以為是偶發的、樁樁件件難以理解的事,漸漸聚攏,雖然它的映象暫時還很模糊。
隻是當胡秉宸再次要求吳為到醫院探望時,她無論如何不肯再做那樣的冒險。
正是從這個事件開始,她不再像從前那樣,每求必應。
白帆一定沒有想到,倒是這些戰争的副産品,對吳為和胡秉宸愛情的殺傷力,比她的正面攻擊有力也有效得多。
2 這些輿論當然也不是胡秉宸當年那些“對手”營造的。
吳為作為胡秉宸現在的“前妻”,那些做大事的人物,早已失去了對她的興趣。
當初他們之所以對她興趣有加,不過是為了從她這裡打開缺口而已。
如今,不但胡秉宸,連他那些“對手”,俯仰之間已成陳迹。
時間豈止是無情,簡直可以說是殘酷。
3 她也不願相信這是胡秉宸的作為,雖然他們分開了,她和他的恩恩怨怨卻不是一紙離婚書可以了斷的。
不過要:是胡秉宸這樣運作,吳為也能理解。
在大衆輿論面前,他也難免尴尬和膽怯,——雖然他一再對吳為說,他從不在乎什麼輿論。
按照約定俗成的社會心理,當然是吳為抛棄胡秉宸。
因為吳為比他年輕,而他已經年老體衰到了這把年紀,還能如此準确地把握大衆的社會心理并運用得從容自如,不能不讓吳為歎為觀止。
如果真是這樣,吳為還會傷心——胡秉宸怎麼一點東西也不給她留下?至少讓她覺得她對他二十多年的愛,到底沒有輕抛一片心。
可吳為更多想到的,是那個常常在頭上無聲無息地掠過,半人半獸,一雙眼睛深藏大恨卻又美麗異常的神秘影子……每次掠過,都會從她這裡帶走一些什麼,直到一點不剩。
有時她覺得認出了它,感覺非常清晰,可又一閃而過,清晰的感覺重又朦胧起來。
它的出現是如此地猝不及防,哪怕是她和胡秉宸做愛的時候,也無邊無際地遮攔着她和胡秉宸的生活。
就像少年時在黃土高原丹陽觀的大殿下,等待那可依可靠的黃昏如約來到,并期待着獨享随黃昏而至的那份孤獨時,總會與她一起等在大殿檐下,擦着她的腦門兒飛來掠去的巨大蝙蝠。
它們的影子也是這樣覆蓋着屬于她和黃昏的孤守,使她的傍晚變得暖昧起來。
如今,它終于勝利了,報仇雪恨了! 4 客觀地說,擴散這種輿論倒也不是事出無因。
像吳為這樣一個走到哪裡也沒法兒不鬧出點“醜聞”,厚道一點說是沒法兒不鬧出點“笑話”的人,這樣的“因為所以”不應在她的頭,又應在誰的頭上? 好比一個早已洗手不于的賊,一旦人們失竊,在沒有水落石出之前,不要說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就連那真正的賊,也要率先羞辱恥笑他一回,以洗清自己。
他明知大家的猜疑,可又無法辯白。
若是辯白,豈不中了“做賊心虛”、“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套路? 有朋友說,淪落到這步境地是因為她太呆。
但吳為不認為自己呆,她隻是覺得不會和人接觸而已。
根據她的閱曆以及她在遭遇各種大難時的所作所為,絕對應該把她歸為膽小怕事那一類,——不是一般的膽小怕事,而是非常地膽小怕事。
但她看起來又似乎天不怕,地不怕。
一般人很難體會,一個人膽小或是害臊到了無計可施的地步,就會用天不怕地不怕,或是破罐破摔——說是厚顔無恥也無不可——來掩蓋這種無計可施的局面。
而在心的暗處,她始終認為世上最大的學問是和人打交道的學問,世上最可怕的東西就是人。
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從什麼地方、以什麼方式下手,不像面對槍炮或是虎豹豺狼,總能知道危險在哪兒、從哪個方向來的,就是一命嗚呼,也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
據說虎豹豺狼肚子不餓的時候并不進攻,人呢,可就不一定要有什麼理由,或許僅僅是因為你的存在(存在就難免會有某種成功的可能)對他就是一種妨礙,或許踐踏别人也不失為對許多不便張揚的目的一種曲徑通幽的表達和叙述,更或許什麼都不為,隻是你的女婿比他的女婿高了五個厘米……她老是懷着敬仰的心情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可謂百年警句,卻始終難以融會貫通,隻好寬慰自己:一個人,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那是與生俱來的。
反過來說,一個人之所以成為衆矢之的,道理通常是有的。
關于虎豹豺狼的理論,不過是吳為的偏激之談,讀者不難在她的作品中看到這樣的漏洞無處不在,這也是她始終不能成為最出色作家的根由之一。
能這樣打電話的人,果真想的是青紅皂白嗎? 吳為本來想對胡秉宸的那個老熟人說“謝謝你的電話”,臨了卻面目全非:“是,是這麼回事,我是又嫁了一個比老胡更有錢有勢的人。
” 出乎意料的是對方不無豔羨之情,——雖然是打着哈哈地說:“哦……哦,你們的存款一定很多喽?” 她也打着哈哈地回答:“噢——不算太多,幾百萬大概是有的。
” 是她提出離婚的又怎麼樣?不是她提出的離婚又怎麼樣? 到了她這步田地,所謂的“輿論”,在她心裡還值幾何?又能将她如何? 她不正是為了争取返回那可以得到一席公正待遇的地位,忍讓了一生不公正的待遇,尤其是把她的母親和孩子虧待了一生?到了,她們還不是被人毫不手軟地大卸八塊? 她對這個世道曾經寄予的希望是太大了。
如果說人生一世都有一個過不去的情結,那麼這可能就是她的那個情結:冤有頭、債有主,為什麼還要把那慘絕的羞辱對準她無辜的母親和孩子? 是她提出的離婚怎麼樣,不是她提出的離婚又怎麼樣? 她反正是失去了胡秉宸,而不是胡秉宸失去了她。
放下電話之後,吳為到超市去買了一盒牛奶。
回到家裡,她閑散地拿起了電話号碼本。
難道在大清早就接到那樣兩個電話之後,她也想打個電話向誰一訴心結?似乎是,又似乎不是。
她從頭到尾,沒有明确目标地浏覽着那些名字和名字後面的電話号碼,最終一個電話也沒打。
又盤算着—— 要不要換一套人時的衣衫,到一個環境可人的地方去吃一頓飯,再次驗證一下她那“天馬行空”、“獨往獨來”的精髓堅不可摧? 或是去買束自己搭配、色彩過渡得有情有緻的鮮花? 再不就撿拾一下地闆上攤得滿腳滿地的報紙雜志,打掃一下四處絮飛塵飄的房間,擦一擦家具上甚至可以用來書寫的灰塵…… 像往常那樣,勉力地讓他人、更讓自己相信,她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最後還是放棄了她很擅長的、演出這一類小品的打算。
有那麼一瞬,她甚至想,電話鈴何不再響起來?哪怕裡面藏着比剛才那兩個電話更多的心機。
她跟自己聊了一會兒天:“.你覺得該不該去看那場芭蕾舞?” “當然該去。
” “票好買嗎?”“我得去一趟醫院,拿點兒安眠藥。
” “現在有種新藥好像很有效。
”“什麼藥呢?” 後來又朗讀了一會兒英文; 自得其樂地打開音響,放大了音量; 房子裡熱鬧起來…… 她歹毒地笑了笑,走進洗澡間,對着鏡子,将自己那如孤狼一般歹毒的臉細細打量,在無有窮期的險惡中,她已經徹底地荒廢。
沒人可以救她,也無可救藥,她隻能是孤軍一人了。
回眸之間,鏡子裡突然映出許多大而黃的牙齒。
那些牙齒,勝利在握、不慌不忙地從她身後逼壓過來,她的全身于是就被咬在了這些大而黃的牙齒裡。
她感到了直穿内底之痛。
猛然回身,想從那些牙齒裡掙紮出去,卻一頭撞在身後的牆上。
——血從她的額角蜿蜒流下,在她久已無味的臉上,增添了一些婉約,甚至是略顯風塵的動人之處。
在疼痛中她慢慢清醒,原來那不是牙,而是牆上的一塊塊瓷磚。
但那些瓷磚怎麼看怎麼像一排排的牙齒——可真不是她的矯情——并且是在侵華戰争時期那些日本人才有的、大而黃的門牙。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人種進化以及牙科醫學的進步,現在的日本人肯定不會再有這樣大而黃,并像蟋蟀那樣向外龇着的大門牙了。
但在侵華戰争期間的日本人,卻不得不尴尬地長着這樣的大門牙。
而她洗澡間裡的這些牙,不但黃而大,不但像蟋蚌的門牙那樣向外龇着,每個牙縫之間還嵌着根深蒂固的黃色牙垢。
她不由得拿起鑿子,信心十足地想要剔除那些牙垢,剔着剔着她忽然明白,這麼多牙和這麼多牙縫,她是無論如何也剔不幹淨了,于是就拿起鑿子和榔頭,連撬帶敲,一塊塊敲碎了那些牙。
她幹得很安靜,很從容,一點也不瘋狂。
過後隻是覺得有點累,便點了一支煙,對着那支煙低叫了一聲“寶貝兒!”又對着空中高喊了一聲“媽!——” 吸煙的感覺真好,現在,最讓她放松的時刻,最讓她感到親切的事,就是吸上這樣一支既不對她懷有憐憫,也不對她懷有惡意的煙了。
她坐在廁所門前的地闆上,一面瞧着那些被她敲碎的大黃牙,一面冥想着世事的無定。
可不,轉眼之間,這些大黃牙就碎了,就像一個本來形影不離的人,突然之間躺進了棺材。
這時她一回頭,一個頭戴紗帽、身穿朝服的男人走了進來。
那男人的臉上,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全無,隻光闆一張。
光闆上縱橫地刻滿隸書,每筆每畫闊深如一炷線香,且邊緣翻卷。
這張刻滿隸書的臉闆,無聲無息地跟蹤着她,與她一起在房間裡走來走去。
她就轉身俯向那張臉,問道:“讓我看看,這上面寫的什麼字?” 可她怎麼看也看不懂。
從此她逢人便問:“你能告訴我,那臉上寫的什麼字嗎?” ……
吳為也沒有理解胡秉宸“揮淚斬馬谡”的謀略。
她像大多數女人那樣,在那種情況下,沒有識大局的素養。
她感到委屈,做不到胡秉宸要求的“你将要做宰相門中的媳婦和二品侍郎夫人,要有這個門第的豁達和氣勢”。
這不僅僅是調侃,那個在幾百年風雨的滌蕩中已經剝蝕、退色的門第,影響着胡秉宸的一生,如同吳為兩歲時遭遇的那個樓梯。
在權力的争奪中,不該成為、卻成為犧牲品的“二品侍郎”,功名已如黃鶴杳然而去,不管胡秉宸意識或是沒有意識到,“此地空餘黃鶴樓”的怅惘或遺恨以及被人暗算的不甘,已經深烙心底。
不知胡秉宸對吳為的戀情,時感格律平仄的對稱和諧之外,是否也雜糅着覓到一個為他肝腦塗地的紅粉知己的意外喜悅? 她的不理解,不期然地成為一個轉折。
多年來,吳為不甚在意的那些迹象,那些以為是偶發的、樁樁件件難以理解的事,漸漸聚攏,雖然它的映象暫時還很模糊。
隻是當胡秉宸再次要求吳為到醫院探望時,她無論如何不肯再做那樣的冒險。
正是從這個事件開始,她不再像從前那樣,每求必應。
白帆一定沒有想到,倒是這些戰争的副産品,對吳為和胡秉宸愛情的殺傷力,比她的正面攻擊有力也有效得多。
2 這些輿論當然也不是胡秉宸當年那些“對手”營造的。
吳為作為胡秉宸現在的“前妻”,那些做大事的人物,早已失去了對她的興趣。
當初他們之所以對她興趣有加,不過是為了從她這裡打開缺口而已。
如今,不但胡秉宸,連他那些“對手”,俯仰之間已成陳迹。
時間豈止是無情,簡直可以說是殘酷。
3 她也不願相信這是胡秉宸的作為,雖然他們分開了,她和他的恩恩怨怨卻不是一紙離婚書可以了斷的。
不過要:是胡秉宸這樣運作,吳為也能理解。
在大衆輿論面前,他也難免尴尬和膽怯,——雖然他一再對吳為說,他從不在乎什麼輿論。
按照約定俗成的社會心理,當然是吳為抛棄胡秉宸。
因為吳為比他年輕,而他已經年老體衰到了這把年紀,還能如此準确地把握大衆的社會心理并運用得從容自如,不能不讓吳為歎為觀止。
如果真是這樣,吳為還會傷心——胡秉宸怎麼一點東西也不給她留下?至少讓她覺得她對他二十多年的愛,到底沒有輕抛一片心。
可吳為更多想到的,是那個常常在頭上無聲無息地掠過,半人半獸,一雙眼睛深藏大恨卻又美麗異常的神秘影子……每次掠過,都會從她這裡帶走一些什麼,直到一點不剩。
有時她覺得認出了它,感覺非常清晰,可又一閃而過,清晰的感覺重又朦胧起來。
它的出現是如此地猝不及防,哪怕是她和胡秉宸做愛的時候,也無邊無際地遮攔着她和胡秉宸的生活。
就像少年時在黃土高原丹陽觀的大殿下,等待那可依可靠的黃昏如約來到,并期待着獨享随黃昏而至的那份孤獨時,總會與她一起等在大殿檐下,擦着她的腦門兒飛來掠去的巨大蝙蝠。
它們的影子也是這樣覆蓋着屬于她和黃昏的孤守,使她的傍晚變得暖昧起來。
如今,它終于勝利了,報仇雪恨了! 4 客觀地說,擴散這種輿論倒也不是事出無因。
像吳為這樣一個走到哪裡也沒法兒不鬧出點“醜聞”,厚道一點說是沒法兒不鬧出點“笑話”的人,這樣的“因為所以”不應在她的頭,又應在誰的頭上? 好比一個早已洗手不于的賊,一旦人們失竊,在沒有水落石出之前,不要說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就連那真正的賊,也要率先羞辱恥笑他一回,以洗清自己。
他明知大家的猜疑,可又無法辯白。
若是辯白,豈不中了“做賊心虛”、“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套路? 有朋友說,淪落到這步境地是因為她太呆。
但吳為不認為自己呆,她隻是覺得不會和人接觸而已。
根據她的閱曆以及她在遭遇各種大難時的所作所為,絕對應該把她歸為膽小怕事那一類,——不是一般的膽小怕事,而是非常地膽小怕事。
但她看起來又似乎天不怕,地不怕。
一般人很難體會,一個人膽小或是害臊到了無計可施的地步,就會用天不怕地不怕,或是破罐破摔——說是厚顔無恥也無不可——來掩蓋這種無計可施的局面。
而在心的暗處,她始終認為世上最大的學問是和人打交道的學問,世上最可怕的東西就是人。
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從什麼地方、以什麼方式下手,不像面對槍炮或是虎豹豺狼,總能知道危險在哪兒、從哪個方向來的,就是一命嗚呼,也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
據說虎豹豺狼肚子不餓的時候并不進攻,人呢,可就不一定要有什麼理由,或許僅僅是因為你的存在(存在就難免會有某種成功的可能)對他就是一種妨礙,或許踐踏别人也不失為對許多不便張揚的目的一種曲徑通幽的表達和叙述,更或許什麼都不為,隻是你的女婿比他的女婿高了五個厘米……她老是懷着敬仰的心情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可謂百年警句,卻始終難以融會貫通,隻好寬慰自己:一個人,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那是與生俱來的。
反過來說,一個人之所以成為衆矢之的,道理通常是有的。
關于虎豹豺狼的理論,不過是吳為的偏激之談,讀者不難在她的作品中看到這樣的漏洞無處不在,這也是她始終不能成為最出色作家的根由之一。
能這樣打電話的人,果真想的是青紅皂白嗎? 吳為本來想對胡秉宸的那個老熟人說“謝謝你的電話”,臨了卻面目全非:“是,是這麼回事,我是又嫁了一個比老胡更有錢有勢的人。
” 出乎意料的是對方不無豔羨之情,——雖然是打着哈哈地說:“哦……哦,你們的存款一定很多喽?” 她也打着哈哈地回答:“噢——不算太多,幾百萬大概是有的。
” 是她提出離婚的又怎麼樣?不是她提出的離婚又怎麼樣? 到了她這步田地,所謂的“輿論”,在她心裡還值幾何?又能将她如何? 她不正是為了争取返回那可以得到一席公正待遇的地位,忍讓了一生不公正的待遇,尤其是把她的母親和孩子虧待了一生?到了,她們還不是被人毫不手軟地大卸八塊? 她對這個世道曾經寄予的希望是太大了。
如果說人生一世都有一個過不去的情結,那麼這可能就是她的那個情結:冤有頭、債有主,為什麼還要把那慘絕的羞辱對準她無辜的母親和孩子? 是她提出的離婚怎麼樣,不是她提出的離婚又怎麼樣? 她反正是失去了胡秉宸,而不是胡秉宸失去了她。
放下電話之後,吳為到超市去買了一盒牛奶。
回到家裡,她閑散地拿起了電話号碼本。
難道在大清早就接到那樣兩個電話之後,她也想打個電話向誰一訴心結?似乎是,又似乎不是。
她從頭到尾,沒有明确目标地浏覽着那些名字和名字後面的電話号碼,最終一個電話也沒打。
又盤算着—— 要不要換一套人時的衣衫,到一個環境可人的地方去吃一頓飯,再次驗證一下她那“天馬行空”、“獨往獨來”的精髓堅不可摧? 或是去買束自己搭配、色彩過渡得有情有緻的鮮花? 再不就撿拾一下地闆上攤得滿腳滿地的報紙雜志,打掃一下四處絮飛塵飄的房間,擦一擦家具上甚至可以用來書寫的灰塵…… 像往常那樣,勉力地讓他人、更讓自己相信,她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最後還是放棄了她很擅長的、演出這一類小品的打算。
有那麼一瞬,她甚至想,電話鈴何不再響起來?哪怕裡面藏着比剛才那兩個電話更多的心機。
她跟自己聊了一會兒天:“.你覺得該不該去看那場芭蕾舞?” “當然該去。
” “票好買嗎?”“我得去一趟醫院,拿點兒安眠藥。
” “現在有種新藥好像很有效。
”“什麼藥呢?” 後來又朗讀了一會兒英文; 自得其樂地打開音響,放大了音量; 房子裡熱鬧起來…… 她歹毒地笑了笑,走進洗澡間,對着鏡子,将自己那如孤狼一般歹毒的臉細細打量,在無有窮期的險惡中,她已經徹底地荒廢。
沒人可以救她,也無可救藥,她隻能是孤軍一人了。
回眸之間,鏡子裡突然映出許多大而黃的牙齒。
那些牙齒,勝利在握、不慌不忙地從她身後逼壓過來,她的全身于是就被咬在了這些大而黃的牙齒裡。
她感到了直穿内底之痛。
猛然回身,想從那些牙齒裡掙紮出去,卻一頭撞在身後的牆上。
——血從她的額角蜿蜒流下,在她久已無味的臉上,增添了一些婉約,甚至是略顯風塵的動人之處。
在疼痛中她慢慢清醒,原來那不是牙,而是牆上的一塊塊瓷磚。
但那些瓷磚怎麼看怎麼像一排排的牙齒——可真不是她的矯情——并且是在侵華戰争時期那些日本人才有的、大而黃的門牙。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人種進化以及牙科醫學的進步,現在的日本人肯定不會再有這樣大而黃,并像蟋蟀那樣向外龇着的大門牙了。
但在侵華戰争期間的日本人,卻不得不尴尬地長着這樣的大門牙。
而她洗澡間裡的這些牙,不但黃而大,不但像蟋蚌的門牙那樣向外龇着,每個牙縫之間還嵌着根深蒂固的黃色牙垢。
她不由得拿起鑿子,信心十足地想要剔除那些牙垢,剔着剔着她忽然明白,這麼多牙和這麼多牙縫,她是無論如何也剔不幹淨了,于是就拿起鑿子和榔頭,連撬帶敲,一塊塊敲碎了那些牙。
她幹得很安靜,很從容,一點也不瘋狂。
過後隻是覺得有點累,便點了一支煙,對着那支煙低叫了一聲“寶貝兒!”又對着空中高喊了一聲“媽!——” 吸煙的感覺真好,現在,最讓她放松的時刻,最讓她感到親切的事,就是吸上這樣一支既不對她懷有憐憫,也不對她懷有惡意的煙了。
她坐在廁所門前的地闆上,一面瞧着那些被她敲碎的大黃牙,一面冥想着世事的無定。
可不,轉眼之間,這些大黃牙就碎了,就像一個本來形影不離的人,突然之間躺進了棺材。
這時她一回頭,一個頭戴紗帽、身穿朝服的男人走了進來。
那男人的臉上,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全無,隻光闆一張。
光闆上縱橫地刻滿隸書,每筆每畫闊深如一炷線香,且邊緣翻卷。
這張刻滿隸書的臉闆,無聲無息地跟蹤着她,與她一起在房間裡走來走去。
她就轉身俯向那張臉,問道:“讓我看看,這上面寫的什麼字?” 可她怎麼看也看不懂。
從此她逢人便問:“你能告訴我,那臉上寫的什麼字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