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捕内應
關燈
小
中
大
誰知抵達此間之後,引頸而待半載有餘,卻消息全無。
近日方知,此非大人故意拖延,實是朝中有人對我漢員心存疑慮,不欲多用之故。
故此許多人都覺心灰意冷,各萌退志。
學生今日告辭,亦無非知難順命而已!” 黃澍說這番話時,雖然語調有點酸溜溜的,但由于直接點出了事情的内幕,卻使洪承疇不由得一怔。
不過,出于維護朝廷威信的本能,他仍舊“噢”了一聲,故作驚訝地問: “朝廷不欲多用漢員?先生這消息從何而來?怕亦是二三候用之人,窮極無聊,才造出這種妄測之說來!據學生所知,實情絕非如此。
今上及攝政王虛懷若谷,禮賢下士,并無滿漢之分。
所以遷延至今,實因人數太多,甄别考察,甚費時日。
此外别無他故!”這麼斷然否定了那個傳聞之後,為着安撫籠絡對方,他接着又說:“何況江南尚未平定,諸事紛拿,學生要倚仗先生之處甚多。
譬如說,眼下就有一事,欲請先生為我參詳!” 說着,他就站起身,從公案上取過江甯府的那份密報,遞到黃澍手裡。
起初,黃澍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隻照例地跟着站起身,雙手接了過去。
然而,沒等把密件看完,他就止不住失聲叫起來: “啊,怎、怎麼會是他!” “那麼,先生想必認得此人?”洪承疇關注地問。
黃澍隻含糊地“嗯”了一聲,卻沒有說話。
他神色緊張地把密件看完,這才像是緩過一口氣,小心地說:“學生認得。
不過,那是早在弘光僭号之時——怎麼,原來他就在城中?” 洪承疇搖搖頭:“時至今日,隻怕已經逃掉了!嗯,這姓沈的,是怎樣一個人?” “這……學生雖則認得此人,卻無非見過幾面,并無深交。
故此也所知不多。
隻是聽說他雖然長不滿五尺,卻好作大言,平日滿嘴兵書,在社友中引為笑談。
此外,嗯,此外學生也就别無所知了……” “唔,”洪承疇沉思地走出兩步,随即回過頭來,又問,“據先生所知,這複社之中,像這沈士柱——還有去年那個吳應箕一類的人,會有多少?” “大人是說……” “這姓沈的在此間出入,分明已非一日。
他在城裡的複社中人裡,會不會尚有其他同謀?” “這……據學生所知,那複社别看他當年名氣頗大,其實無非是一幹士子借以求名進身之階。
其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即在當時,已是各懷私利,互相攻讦,争鬥不已。
及至今日,彼等眼見山河易主,天命在清,更是早已分道揚镳,作鳥獸之散。
其中冥頑不靈如吳應箕、沈士柱那等叛逆固亦有之,唯是多數卻同陳百史、龔孝升一樣,已經剃發改服,歸順我朝。
學生雖然不敢說這姓沈的在城中必無同謀,唯是以複社目前之情形而論,隻怕已經成不了什麼氣候。
” 洪承疇看了幕僚一眼,對于黃澍不正面回答自己的問題,多少感到有點奇怪。
不過,他卻不知道黃澍其實不僅認識沈士柱,而且前不久,還在柳敬亭那裡同沈士柱見過面,談過話,一道喝過酒;他也不知道就在叛亂平定之後不久的二月底,黃澍竟然利用職務之便,替沈士柱的密友柳敬亭、餘懷等人開具過出城的關防!目前,這個膽大妄為的家夥盡管強作鎮定地同自己周旋,其實心中緊張害怕得要死,一心隻想着如何遮掩脫身。
因此,雖然感到疑惑,但是洪承疇仍舊隻是把幕僚的躲閃回避,理解為繞着彎子向自己含蓄進言,于是做了一個手勢,說: “學生也知正月平亂之後,城中的缙紳百姓意猶未安。
再興抄索,必令人情驚怖,實不相宜。
唯是亂匪雖平,匪首卻依舊在逃。
如若不及時将城中奸宄肅清,一旦有事,便會成為禍根。
到那時,就悔之晚矣!” “啊,莫非、莫非亂匪還能卷土重來不成?” “僅憑其強弩之末,自不足慮。
唯是我師目今正傾全力以攻浙東。
一旦陷巢毀穴,敵之殘部若不東奔入閩,便将渡江北竄。
若然與此間之餘匪刁民會合,便難免死灰複燃,不可不防!” 聽洪承疇這樣憂心忡忡地分析之後,黃澍不說話了。
他低下頭,仿佛在有所掂量。
忽然,他擡起眼睛,毅然說:“大人深謀遠慮,良有以也!既然如此,黃某願竭微末之力,聯絡三五複社舊交可信之人,在城中暗查密訪,務必查清一應與沈士柱暗通聲氣之人,卻來複命!” 這自然是洪承疇所希望的。
于是,他頓時高興起來,微笑着問:“先生能慨然請纓,洪某便高枕無憂了!隻是,先生不再見棄了麼?” 黃澍一本正經地點點頭:“無論到了何處何所,都是為大清盡忠!适才聽大人說,平定浙閩,已是指日可待。
那麼,就等前方的捷報到了之後,再作計議,也還不遲。
” 洪承疇捋了捋胡子,呵呵笑起來:“平定了浙閩,可得要委任大批官員前去照管。
到那時,先生隻怕就更加走不了喽!”
近日方知,此非大人故意拖延,實是朝中有人對我漢員心存疑慮,不欲多用之故。
故此許多人都覺心灰意冷,各萌退志。
學生今日告辭,亦無非知難順命而已!” 黃澍說這番話時,雖然語調有點酸溜溜的,但由于直接點出了事情的内幕,卻使洪承疇不由得一怔。
不過,出于維護朝廷威信的本能,他仍舊“噢”了一聲,故作驚訝地問: “朝廷不欲多用漢員?先生這消息從何而來?怕亦是二三候用之人,窮極無聊,才造出這種妄測之說來!據學生所知,實情絕非如此。
今上及攝政王虛懷若谷,禮賢下士,并無滿漢之分。
所以遷延至今,實因人數太多,甄别考察,甚費時日。
此外别無他故!”這麼斷然否定了那個傳聞之後,為着安撫籠絡對方,他接着又說:“何況江南尚未平定,諸事紛拿,學生要倚仗先生之處甚多。
譬如說,眼下就有一事,欲請先生為我參詳!” 說着,他就站起身,從公案上取過江甯府的那份密報,遞到黃澍手裡。
起初,黃澍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隻照例地跟着站起身,雙手接了過去。
然而,沒等把密件看完,他就止不住失聲叫起來: “啊,怎、怎麼會是他!” “那麼,先生想必認得此人?”洪承疇關注地問。
黃澍隻含糊地“嗯”了一聲,卻沒有說話。
他神色緊張地把密件看完,這才像是緩過一口氣,小心地說:“學生認得。
不過,那是早在弘光僭号之時——怎麼,原來他就在城中?” 洪承疇搖搖頭:“時至今日,隻怕已經逃掉了!嗯,這姓沈的,是怎樣一個人?” “這……學生雖則認得此人,卻無非見過幾面,并無深交。
故此也所知不多。
隻是聽說他雖然長不滿五尺,卻好作大言,平日滿嘴兵書,在社友中引為笑談。
此外,嗯,此外學生也就别無所知了……” “唔,”洪承疇沉思地走出兩步,随即回過頭來,又問,“據先生所知,這複社之中,像這沈士柱——還有去年那個吳應箕一類的人,會有多少?” “大人是說……” “這姓沈的在此間出入,分明已非一日。
他在城裡的複社中人裡,會不會尚有其他同謀?” “這……據學生所知,那複社别看他當年名氣頗大,其實無非是一幹士子借以求名進身之階。
其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即在當時,已是各懷私利,互相攻讦,争鬥不已。
及至今日,彼等眼見山河易主,天命在清,更是早已分道揚镳,作鳥獸之散。
其中冥頑不靈如吳應箕、沈士柱那等叛逆固亦有之,唯是多數卻同陳百史、龔孝升一樣,已經剃發改服,歸順我朝。
學生雖然不敢說這姓沈的在城中必無同謀,唯是以複社目前之情形而論,隻怕已經成不了什麼氣候。
” 洪承疇看了幕僚一眼,對于黃澍不正面回答自己的問題,多少感到有點奇怪。
不過,他卻不知道黃澍其實不僅認識沈士柱,而且前不久,還在柳敬亭那裡同沈士柱見過面,談過話,一道喝過酒;他也不知道就在叛亂平定之後不久的二月底,黃澍竟然利用職務之便,替沈士柱的密友柳敬亭、餘懷等人開具過出城的關防!目前,這個膽大妄為的家夥盡管強作鎮定地同自己周旋,其實心中緊張害怕得要死,一心隻想着如何遮掩脫身。
因此,雖然感到疑惑,但是洪承疇仍舊隻是把幕僚的躲閃回避,理解為繞着彎子向自己含蓄進言,于是做了一個手勢,說: “學生也知正月平亂之後,城中的缙紳百姓意猶未安。
再興抄索,必令人情驚怖,實不相宜。
唯是亂匪雖平,匪首卻依舊在逃。
如若不及時将城中奸宄肅清,一旦有事,便會成為禍根。
到那時,就悔之晚矣!” “啊,莫非、莫非亂匪還能卷土重來不成?” “僅憑其強弩之末,自不足慮。
唯是我師目今正傾全力以攻浙東。
一旦陷巢毀穴,敵之殘部若不東奔入閩,便将渡江北竄。
若然與此間之餘匪刁民會合,便難免死灰複燃,不可不防!” 聽洪承疇這樣憂心忡忡地分析之後,黃澍不說話了。
他低下頭,仿佛在有所掂量。
忽然,他擡起眼睛,毅然說:“大人深謀遠慮,良有以也!既然如此,黃某願竭微末之力,聯絡三五複社舊交可信之人,在城中暗查密訪,務必查清一應與沈士柱暗通聲氣之人,卻來複命!” 這自然是洪承疇所希望的。
于是,他頓時高興起來,微笑着問:“先生能慨然請纓,洪某便高枕無憂了!隻是,先生不再見棄了麼?” 黃澍一本正經地點點頭:“無論到了何處何所,都是為大清盡忠!适才聽大人說,平定浙閩,已是指日可待。
那麼,就等前方的捷報到了之後,再作計議,也還不遲。
” 洪承疇捋了捋胡子,呵呵笑起來:“平定了浙閩,可得要委任大批官員前去照管。
到那時,先生隻怕就更加走不了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