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孝陵
關燈
小
中
大
數,但上千頭總是有的。
到了去年八月,不知怎麼地被他得知,竟呼朋結夥地尋上門來,在園裡設圍放狗,走馬射箭,大呼小叫,橫沖直撞。
射倒了鹿時,便在園中即時開剝烤煮,擺宴飲酒,不吃到天黑不散。
他初時還閃閃縮縮,後來見無人敢管,便益發放肆,短則十天長則半月,就要來一次,到如今,園中的鹿兒已經被他殺死一百有餘。
長此下去,隻怕一隻都留不下……” 聽老頭兒這麼解釋,餘懷和柳敬亭還來不及作出反應,沈士柱就已經渾身觳觫起來。
隻見他緊捏雙拳,瞪着眼睛問: “出了這等無法無天之事,怎麼無人敢管?啊,怎麼無人敢管?” 老頭兒看了他一眼,長歎一聲:“他們兇神惡煞的,一進門就把醜話說在頭裡:誰敢向上頭報告,就殺誰全家!管事的都有家小在園裡,哪個還敢老虎頭上捋須?反而嚴令我們這些手下的人也不得聲張。
更兼那夥人來時,必定下令封門,外人也輕易覺察不出。
還有一樣,他們都是滿人,縱使告到江甯府,隻怕也無奈他何——唉,總是國家亡了,便合該拖累祖宗的陵墓也遭罪受辱吧!” 餘懷和柳敬亭對望了一下,也就是到這時,他們才弄明白對方為何不讓他進園,而園中又發生了一些什麼事。
的确,正如那老頭兒所說的:這一切令人發指的罪行之所以發生,都是因為國家亡了的緣故。
而要制止、懲罰這種罪行,唯一的辦法,就是仿效當年太祖皇帝的榜樣,以不屈不撓的決死抗争,把征服者驅逐出去!盡管兩人都沒有說話,但在憑借目光的交流,這樣一種想法,彼此顯然都已經領會,因此一刹那間,兩個人的眼裡都灼灼地放出光來。
“多感老丈指點!”餘懷轉過頭去,拱手當胸,向老頭兒行禮說,“既然如此,我等便不進去也罷。
唯是今日既是專誠前來,總該瞻拜行禮,以表崇敬之忱才是。
适才在下見那門券之内,碑亭之前,像是空寂無人,不知可否就在那裡,陳列香燭果品,也不聲張,一待禮成,即時退出,絕不再令老丈為難!” “是的,絕不再令老丈為難!”沈、柳二人也一齊拱手懇求。
那老頭兒起初還有點猶豫,但三位朋友發自内心的懇切與真誠顯然打動了他。
終于,他點點頭,說:“既然如此,也罷,三位且随小老來。
不過,必定隻可在碑亭之前瞻拜,待小老替三位把風便了!” 三個朋友一聽,頓時喜出望外,于是連聲答應,跟着對方,穿過城門一般的長長門洞,進入陵園之内。
雖然他們早就聽人贊歎過,這座孝陵背靠鐘山,東抵靈谷寺,西接南京城垣,方圓極其廣大。
但是,也就是真正進入這裡,三個朋友才充分領略到它的廣博與恢宏。
舉目望去,隻見崗巒連綿起伏,林木繁茂郁蒼。
寬闊的神道,從腳下繼續延伸,過了碑亭,就折而向西。
憑着在道旁兩兩相對而立,雕成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等形狀的巨大石像生,以及高聳的華表、宏麗的棂星門,他們可以辨别出,這神道原來異常漫長。
它向西迤逦了一裡之後,又折向北,然後再折向東北,最後才消失在一座小山之後。
估計小山之後的那座有着高大明樓的圓穹形建築,就是太祖皇帝和皇後馬氏的陵墓了。
三位朋友因為聽說無法無天的清兵居然闖進這裡來大肆圍獵,所以都想親眼證實一下。
然而,也許是陵園實在太大,加上林木衆多,崗阜起伏的緣故,急切間卻沒能發現。
更何況,已經時近傍晚,西墜的夕陽,正把最後的餘晖投向廣闊無垠的蒼茫的大地,也投向大明王朝的這座開國之君的神聖陵園,使那默然肅立的十萬株松柏,那玩珠峰、獨龍阜和梅花山,那華表、棂星門和石像生,全都仿佛要燃燒起來似的,染上一層泛着紅光的金黃色彩。
這瑰麗而奇幻的色彩,吸引了他們的視線,使他們想起大明王朝曾經有過的顯赫聲威和輝煌歲月;同時也使他們想起,恍如眼前這凄美絕倫的夕陽一般,故國山河無可挽回的沒落與沉淪。
也許正是這樣一種雙重的感受牢牢地抓住了并肩而立的三位朋友,以至有好長一陣子,他們忘卻了再去搜尋偷獵者,隻是呆呆地凝望着,心中充滿着驚駭與凄惶,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不過,這種磐石般壓到心上來的愁思,終于被打破了。
因為那個老頭兒已經發急地叫嚷起來。
他們連忙轉過身,走回碑亭,把随身帶來的香燭果品擺開,然後肅整衣冠,對着眼前那座由成祖皇帝所立、高達二丈七尺的“太祖高皇帝神功聖德碑”,默默地長久地祝禱着——對自己的被迫剃發表示悲苦的忏悔,對未來的行程寄予深切的期待,然後,按照三跪九叩的最高規制,一次又一次地行下禮去……
到了去年八月,不知怎麼地被他得知,竟呼朋結夥地尋上門來,在園裡設圍放狗,走馬射箭,大呼小叫,橫沖直撞。
射倒了鹿時,便在園中即時開剝烤煮,擺宴飲酒,不吃到天黑不散。
他初時還閃閃縮縮,後來見無人敢管,便益發放肆,短則十天長則半月,就要來一次,到如今,園中的鹿兒已經被他殺死一百有餘。
長此下去,隻怕一隻都留不下……” 聽老頭兒這麼解釋,餘懷和柳敬亭還來不及作出反應,沈士柱就已經渾身觳觫起來。
隻見他緊捏雙拳,瞪着眼睛問: “出了這等無法無天之事,怎麼無人敢管?啊,怎麼無人敢管?” 老頭兒看了他一眼,長歎一聲:“他們兇神惡煞的,一進門就把醜話說在頭裡:誰敢向上頭報告,就殺誰全家!管事的都有家小在園裡,哪個還敢老虎頭上捋須?反而嚴令我們這些手下的人也不得聲張。
更兼那夥人來時,必定下令封門,外人也輕易覺察不出。
還有一樣,他們都是滿人,縱使告到江甯府,隻怕也無奈他何——唉,總是國家亡了,便合該拖累祖宗的陵墓也遭罪受辱吧!” 餘懷和柳敬亭對望了一下,也就是到這時,他們才弄明白對方為何不讓他進園,而園中又發生了一些什麼事。
的确,正如那老頭兒所說的:這一切令人發指的罪行之所以發生,都是因為國家亡了的緣故。
而要制止、懲罰這種罪行,唯一的辦法,就是仿效當年太祖皇帝的榜樣,以不屈不撓的決死抗争,把征服者驅逐出去!盡管兩人都沒有說話,但在憑借目光的交流,這樣一種想法,彼此顯然都已經領會,因此一刹那間,兩個人的眼裡都灼灼地放出光來。
“多感老丈指點!”餘懷轉過頭去,拱手當胸,向老頭兒行禮說,“既然如此,我等便不進去也罷。
唯是今日既是專誠前來,總該瞻拜行禮,以表崇敬之忱才是。
适才在下見那門券之内,碑亭之前,像是空寂無人,不知可否就在那裡,陳列香燭果品,也不聲張,一待禮成,即時退出,絕不再令老丈為難!” “是的,絕不再令老丈為難!”沈、柳二人也一齊拱手懇求。
那老頭兒起初還有點猶豫,但三位朋友發自内心的懇切與真誠顯然打動了他。
終于,他點點頭,說:“既然如此,也罷,三位且随小老來。
不過,必定隻可在碑亭之前瞻拜,待小老替三位把風便了!” 三個朋友一聽,頓時喜出望外,于是連聲答應,跟着對方,穿過城門一般的長長門洞,進入陵園之内。
雖然他們早就聽人贊歎過,這座孝陵背靠鐘山,東抵靈谷寺,西接南京城垣,方圓極其廣大。
但是,也就是真正進入這裡,三個朋友才充分領略到它的廣博與恢宏。
舉目望去,隻見崗巒連綿起伏,林木繁茂郁蒼。
寬闊的神道,從腳下繼續延伸,過了碑亭,就折而向西。
憑着在道旁兩兩相對而立,雕成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等形狀的巨大石像生,以及高聳的華表、宏麗的棂星門,他們可以辨别出,這神道原來異常漫長。
它向西迤逦了一裡之後,又折向北,然後再折向東北,最後才消失在一座小山之後。
估計小山之後的那座有着高大明樓的圓穹形建築,就是太祖皇帝和皇後馬氏的陵墓了。
三位朋友因為聽說無法無天的清兵居然闖進這裡來大肆圍獵,所以都想親眼證實一下。
然而,也許是陵園實在太大,加上林木衆多,崗阜起伏的緣故,急切間卻沒能發現。
更何況,已經時近傍晚,西墜的夕陽,正把最後的餘晖投向廣闊無垠的蒼茫的大地,也投向大明王朝的這座開國之君的神聖陵園,使那默然肅立的十萬株松柏,那玩珠峰、獨龍阜和梅花山,那華表、棂星門和石像生,全都仿佛要燃燒起來似的,染上一層泛着紅光的金黃色彩。
這瑰麗而奇幻的色彩,吸引了他們的視線,使他們想起大明王朝曾經有過的顯赫聲威和輝煌歲月;同時也使他們想起,恍如眼前這凄美絕倫的夕陽一般,故國山河無可挽回的沒落與沉淪。
也許正是這樣一種雙重的感受牢牢地抓住了并肩而立的三位朋友,以至有好長一陣子,他們忘卻了再去搜尋偷獵者,隻是呆呆地凝望着,心中充滿着驚駭與凄惶,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不過,這種磐石般壓到心上來的愁思,終于被打破了。
因為那個老頭兒已經發急地叫嚷起來。
他們連忙轉過身,走回碑亭,把随身帶來的香燭果品擺開,然後肅整衣冠,對着眼前那座由成祖皇帝所立、高達二丈七尺的“太祖高皇帝神功聖德碑”,默默地長久地祝禱着——對自己的被迫剃發表示悲苦的忏悔,對未來的行程寄予深切的期待,然後,按照三跪九叩的最高規制,一次又一次地行下禮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