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實錄
關燈
小
中
大
對于柳如是所透露的信息,盡管餘懷和沈士柱都感到半信半疑,但是,就遠在北京的錢謙益而言,渴望返回江南的心情,卻确實變得越來越迫切。
本來,抵達北京之後的三個多月裡,清朝對他可以說還是相當的優禮,不僅按崇祯年間的品級授予官職,而且還同意他的請求,讓他以副總裁的身份參與《明史》的修纂。
至于生活起居,也盡量給予照顧。
作為一名犯有“僭立”之罪,并且已經年過花甲的降官,這恐怕已經是能夠期待的最好結局了,何況隻要死心塌地、兢兢業業地做下去,後半生應該不難打發。
事實上,一直心懷惴惴的錢謙益,起初也的确松了一口氣,為新朝的“皇恩浩蕩”而感激涕零。
然而,人就是這麼奇怪,當迫在眉睫的危機過去之後,那些因為受到壓抑而退隐到内心深處的念頭,往往會重新冒出來。
漸漸地,錢謙益又開始感到日子過得并不那麼舒坦。
雖然《明史》的修纂還僅僅處于籌備階段,事務并不繁忙,而在北京也并不缺乏詩酒往還的朋友,但他仍舊一天到晚感到心頭空空落落的,始終快活不起來。
當然,要說原因,自然也有原因,譬如說,柳如是不在身邊——這恐怕是最主要的。
說實在話,雖然分手才隻四個多月,但在錢謙益的感覺裡,卻像已經不知過了多少年。
而北京與南京又偏偏遠隔千裡,書信往來快則一個半月,遲則要近兩個月。
因此到目前為止,他同家人也還隻通過兩封信,而且第二封還沒有得到回音。
那麼,他們眼下的情形如何,柳如是的情形如何,錢謙益都無從知道。
其中,自然又以柳如是使錢謙益最為挂心。
不錯,這個小女人的任性、絕情,堅決不肯陪同自己北上,當初的确使錢謙益頗為惱火。
但幾個月下來,當他把事情思前想後地反複琢磨之後,漸漸又覺得對方的執拗似乎也可以理解。
因為在弘光皇帝出逃,南京的留守大臣們決定開門迎降那陣子,柳如是本來已經橫下一條心,打算一死殉國,是自己一再懇求,并指池水為誓,表示今後還會為恢複明朝奔走效力,才把她挽留下來。
既然如此,那麼就實在沒有理由再讓她陪着自己到北京來出醜受辱,自讨作踐。
正是由于理解了侍妾的志向和心情,錢謙益才終于打消了對她的惱恨和讓她北上的指望,給家裡寫去了那樣一封信。
隻不過,意思是傳回去了,到底能否順利脫身南歸,怎樣才能脫身南歸,說實在話,錢謙益心中卻是一點底兒也沒有。
正因如此,他的情緒近日來甚至變得更加低落了…… 眼下,已經到了臘月的二十八日,離新年隻剩下三天。
錢謙益因為并無家眷在身邊,所以也沒有太多的事情可張羅,無非是打掃房屋、剃頭,以及照例備辦一些應節的物品。
幾個親随仆人一動手,很快就掇弄妥當了。
因此,這天下午,在翰林院國史館裡,雖然上頭傳下話來,可以提早散班,讓大家回去料理過年的事宜,但是錢謙益卻依舊在纂修房逗留着,繼續翻閱堆放在那裡的各種史料,并不急于離開。
他不想這麼早就走,是因為即使回到宣武門外那個“家”裡,其實也無事可做。
加上在這種除夕将臨的時候,眼看着鄰居們一家子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準備過年,自己就更加顯得孤單和冷清。
倒不如幹脆躲開世俗的喧嚣,看不見,聽不着,心裡反而好過一點。
更何況,早在前明時便已經是“國史館”的這個地方,經曆二百七十多年的日積月累,内中所儲藏的史料之豐富,品類之完備,記錄之詳細,實在遠遠超出錢謙益原先的想象。
如果說,早在常熟賦閑在家時,他就曾經動過自行修撰《明史》的念頭,并且為此搜羅了不少資料的話;那麼直到進入了院中,他才目瞪口呆地發現,與這裡的收藏相比,自己的那一點資料恐怕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實在太微不足道。
因此,眼下他遲遲不想離開,還因為徹底迷上了眼前的無價之寶,總想多翻翻多看看的緣故。
當然,在這些汗牛充棟的诏令、奏折、題本、文告、譜牒、祭文、閣票、邸報、塘報,各式檔冊以及起居注、時憲書,乃至青詞、食譜、醫案等等史料中,錢謙益最感興趣的還是那些過去從未公開的秘密檔案。
特别是在整個明代,曾經發生了好幾起朝野震動的大事,但是個中原委卻是言人人殊,一直弄不清楚,錢謙益十分渴望能夠從這些秘密檔案中找出一點頭緒來。
譬如說,明朝開國之初,燕王朱棣——也就是後來的成祖皇帝從燕京起兵南下,攻入南京,從他的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取帝位的所謂“靖難之役”,後來一直有傳說建文帝并沒有死,而是趁宮中起火時,從地道乘亂逃出去了。
這些天錢謙益遍檢當時的檔案,并未發現有這種迹象的記載,因此大緻可以斷定民間的傳言并不可信。
又譬如
本來,抵達北京之後的三個多月裡,清朝對他可以說還是相當的優禮,不僅按崇祯年間的品級授予官職,而且還同意他的請求,讓他以副總裁的身份參與《明史》的修纂。
至于生活起居,也盡量給予照顧。
作為一名犯有“僭立”之罪,并且已經年過花甲的降官,這恐怕已經是能夠期待的最好結局了,何況隻要死心塌地、兢兢業業地做下去,後半生應該不難打發。
事實上,一直心懷惴惴的錢謙益,起初也的确松了一口氣,為新朝的“皇恩浩蕩”而感激涕零。
然而,人就是這麼奇怪,當迫在眉睫的危機過去之後,那些因為受到壓抑而退隐到内心深處的念頭,往往會重新冒出來。
漸漸地,錢謙益又開始感到日子過得并不那麼舒坦。
雖然《明史》的修纂還僅僅處于籌備階段,事務并不繁忙,而在北京也并不缺乏詩酒往還的朋友,但他仍舊一天到晚感到心頭空空落落的,始終快活不起來。
當然,要說原因,自然也有原因,譬如說,柳如是不在身邊——這恐怕是最主要的。
說實在話,雖然分手才隻四個多月,但在錢謙益的感覺裡,卻像已經不知過了多少年。
而北京與南京又偏偏遠隔千裡,書信往來快則一個半月,遲則要近兩個月。
因此到目前為止,他同家人也還隻通過兩封信,而且第二封還沒有得到回音。
那麼,他們眼下的情形如何,柳如是的情形如何,錢謙益都無從知道。
其中,自然又以柳如是使錢謙益最為挂心。
不錯,這個小女人的任性、絕情,堅決不肯陪同自己北上,當初的确使錢謙益頗為惱火。
但幾個月下來,當他把事情思前想後地反複琢磨之後,漸漸又覺得對方的執拗似乎也可以理解。
因為在弘光皇帝出逃,南京的留守大臣們決定開門迎降那陣子,柳如是本來已經橫下一條心,打算一死殉國,是自己一再懇求,并指池水為誓,表示今後還會為恢複明朝奔走效力,才把她挽留下來。
既然如此,那麼就實在沒有理由再讓她陪着自己到北京來出醜受辱,自讨作踐。
正是由于理解了侍妾的志向和心情,錢謙益才終于打消了對她的惱恨和讓她北上的指望,給家裡寫去了那樣一封信。
隻不過,意思是傳回去了,到底能否順利脫身南歸,怎樣才能脫身南歸,說實在話,錢謙益心中卻是一點底兒也沒有。
正因如此,他的情緒近日來甚至變得更加低落了…… 眼下,已經到了臘月的二十八日,離新年隻剩下三天。
錢謙益因為并無家眷在身邊,所以也沒有太多的事情可張羅,無非是打掃房屋、剃頭,以及照例備辦一些應節的物品。
幾個親随仆人一動手,很快就掇弄妥當了。
因此,這天下午,在翰林院國史館裡,雖然上頭傳下話來,可以提早散班,讓大家回去料理過年的事宜,但是錢謙益卻依舊在纂修房逗留着,繼續翻閱堆放在那裡的各種史料,并不急于離開。
他不想這麼早就走,是因為即使回到宣武門外那個“家”裡,其實也無事可做。
加上在這種除夕将臨的時候,眼看着鄰居們一家子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準備過年,自己就更加顯得孤單和冷清。
倒不如幹脆躲開世俗的喧嚣,看不見,聽不着,心裡反而好過一點。
更何況,早在前明時便已經是“國史館”的這個地方,經曆二百七十多年的日積月累,内中所儲藏的史料之豐富,品類之完備,記錄之詳細,實在遠遠超出錢謙益原先的想象。
如果說,早在常熟賦閑在家時,他就曾經動過自行修撰《明史》的念頭,并且為此搜羅了不少資料的話;那麼直到進入了院中,他才目瞪口呆地發現,與這裡的收藏相比,自己的那一點資料恐怕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實在太微不足道。
因此,眼下他遲遲不想離開,還因為徹底迷上了眼前的無價之寶,總想多翻翻多看看的緣故。
當然,在這些汗牛充棟的诏令、奏折、題本、文告、譜牒、祭文、閣票、邸報、塘報,各式檔冊以及起居注、時憲書,乃至青詞、食譜、醫案等等史料中,錢謙益最感興趣的還是那些過去從未公開的秘密檔案。
特别是在整個明代,曾經發生了好幾起朝野震動的大事,但是個中原委卻是言人人殊,一直弄不清楚,錢謙益十分渴望能夠從這些秘密檔案中找出一點頭緒來。
譬如說,明朝開國之初,燕王朱棣——也就是後來的成祖皇帝從燕京起兵南下,攻入南京,從他的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取帝位的所謂“靖難之役”,後來一直有傳說建文帝并沒有死,而是趁宮中起火時,從地道乘亂逃出去了。
這些天錢謙益遍檢當時的檔案,并未發現有這種迹象的記載,因此大緻可以斷定民間的傳言并不可信。
又譬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