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終人散
關燈
小
中
大
皺起眉毛,惱怒地瞪了對方一眼,扭頭離開了門邊。
“哼,搗了半天的鬼,你就是為的對我說這件事?”他悻悻地說。
阿為自知有罪地縮着脖子:“可、可是十娘……” 餘懷不再吭聲。
他倒背着手,重新在屋子裡來回走動了片刻,終于轉過頭來:“好吧,告訴來人,我這就去一趟。
” 等阿為答應着,如釋重負地快步離去之後,他又想了一下,這才回到日常起居的西廂房,重新換過衣服,因為天氣寒冷,還穿上風衣,戴上風帽,然後跨上一頭毛驢,由阿為相跟着,出了家門,沿着狹長的積雪街巷,緩緩向秦淮河的方向行去。
阿為所說的十娘,就是住在寒秀齋的舊院名妓李十娘。
餘懷過去同她的交情一直不錯,尤其是十娘的妹妹李媚姐,有一陣子更是同餘懷打得火熱,好得不得了。
不過自從清兵進城之後,由于心情惡劣,餘懷已經有好幾個月沒再往那邊走動了。
十娘姐妹倒也識趣,相請過幾次之後,看見餘懷沒有回應,也就不再來糾纏他。
直到近幾天,她們不知為什麼忽然一改常态,接二連三地派人來請餘懷過去,說是有事商量。
偏偏這一陣子,餘懷因為要等沈士柱的消息,抽身不開,結果拖了下來。
也隻是到了此刻,眼見沈士柱毫無音訊,而李十娘又催得很急,他這才決定暫且放下焦心的事,先上寒秀齋走一趟。
餘懷的家離秦懷河不太遠,出了小油坊巷,往右一拐,再往左一轉,很快就到了。
這一帶,是餘懷經常來往的地方。
他自然記得很清楚,無論是河這邊的貢院兩側,還是河那邊的舊院沿岸,僅僅半年前,還是怎樣一派熱鬧繁華的景象:鱗次栉比的店鋪、争奇鬥巧的河房、人聲鼎沸的茶社、鼓樂喧阗的戲棚,一天到晚都吸引着來自四面八方的商客遊人。
夏秋兩季不必說,那熙熙攘攘的情景,簡直就像天天都在賽廟會;即便到了眼下這種歲暮年關,街道上也不會冷清下來。
因為張挂彩燈、備辦年貨、酬神辭歲、賀節拜年就足夠家家戶戶奔走忙碌到第二年的開春了。
然而現在,這種花團錦簇般的繁華,就像一場被蓦然驚醒的酣夢,徹底地支離破碎了。
雖然清軍進城後,并沒有燒殺搶掠,而且還一再曉谕居民不須驚慌,店鋪照常營業,可是市面上仍舊迅速地冷落下來。
當然,并不是說人們不必再為衣食生計奔忙,也不是說人們成心要冷落這片遐迩聞名的紙醉金迷之地,隻不過,當年那種豪華競逐的勁頭,不知怎麼一來就消失了。
到如今,如果說,貢院這邊還好歹有幾家店鋪食肆強撐着門面,來往的行人也多些的話,那麼隔河相望的舊院一帶,除了笙沉歌寂,裡巷蕭條之外,還變得垃圾遍地,雜草叢生,一派令人心悸的破敗荒涼。
餘懷已經好幾個月沒有上舊院這邊來,因此,當他從武定橋上通過,面對映入眼簾的情景,簡直有點疑心走錯了地方。
“啊,怎麼變成了這樣子?怎麼竟成了這種樣子?”他睜大眼睛環顧着,吃驚地想。
同時,忽然産生出一種擔心,于是在驢子的屁股上敲了一鞭,徑直向寒秀齋趕去。
大約已經預先得到鸨兒的回報,并且一直派人守望着,餘懷剛剛在寒秀齋門前勒住缰繩,李十娘和她的妹妹媚姐就雙雙迎了出來。
她們沒有像往常那樣擺出笑臉迎人的姿态,而是剛剛叫出一聲:“餘公子!”就哽咽住了,緊接着,眼圈兒一齊紅了起來。
“你們——這是做什麼?出了什麼事?”吃了一驚的餘懷連忙翻身下了驢子,迎上前去問。
“沒……沒有什麼。
皆因多時不見公子,所以……”李十娘微微低下頭,掩飾地說,随即側着身子,做出相讓的姿勢,“請……請公子入内奉茶。
” 餘懷本來還想追問,但遲疑了一下之後,還是閉上嘴巴,邁開雙腳,徑直往裡走去。
李十娘的這所寒秀齋,在舊院的名妓之家中,向來以别具一格著稱。
它沒有任何珠寶金玉之類的豪奢擺設,卻處處收拾得纖塵不染,精緻異常,挑不出哪怕一星半點塵俗之氣。
特别是位于二進的敞軒前面,那一株姿态奇古的老梅,以及十來竿晶瑩如玉的森森翠竹,更是把整個環境烘托得清幽潇灑,甯靜宜人。
過去,方以智、陳貞慧等一班圈子裡社友聚會時,總愛挑這兒來落腳。
餘懷作為常客,對這裡的一切尤其熟悉。
然而眼下,當他按照習慣,穿過小小的堂屋,踏入二進的天井時,卻吓了一跳。
他發現一切全都變了樣,雖然整個天井依舊打掃收拾得很幹淨,但是卻顯得光秃秃、亮堂堂的。
近午的陽光,沒有遮攔地直照下來,那些過去總是優美地掩映在斑駁的綠影中的石山、護欄和蒲團草,赤裸裸地暴露在清冷刺眼的天光下,完全失去了昔日的風情韻緻;而那曾經像夭矯的虬龍般蟠屈着一株老梅樹
“哼,搗了半天的鬼,你就是為的對我說這件事?”他悻悻地說。
阿為自知有罪地縮着脖子:“可、可是十娘……” 餘懷不再吭聲。
他倒背着手,重新在屋子裡來回走動了片刻,終于轉過頭來:“好吧,告訴來人,我這就去一趟。
” 等阿為答應着,如釋重負地快步離去之後,他又想了一下,這才回到日常起居的西廂房,重新換過衣服,因為天氣寒冷,還穿上風衣,戴上風帽,然後跨上一頭毛驢,由阿為相跟着,出了家門,沿着狹長的積雪街巷,緩緩向秦淮河的方向行去。
阿為所說的十娘,就是住在寒秀齋的舊院名妓李十娘。
餘懷過去同她的交情一直不錯,尤其是十娘的妹妹李媚姐,有一陣子更是同餘懷打得火熱,好得不得了。
不過自從清兵進城之後,由于心情惡劣,餘懷已經有好幾個月沒再往那邊走動了。
十娘姐妹倒也識趣,相請過幾次之後,看見餘懷沒有回應,也就不再來糾纏他。
直到近幾天,她們不知為什麼忽然一改常态,接二連三地派人來請餘懷過去,說是有事商量。
偏偏這一陣子,餘懷因為要等沈士柱的消息,抽身不開,結果拖了下來。
也隻是到了此刻,眼見沈士柱毫無音訊,而李十娘又催得很急,他這才決定暫且放下焦心的事,先上寒秀齋走一趟。
餘懷的家離秦懷河不太遠,出了小油坊巷,往右一拐,再往左一轉,很快就到了。
這一帶,是餘懷經常來往的地方。
他自然記得很清楚,無論是河這邊的貢院兩側,還是河那邊的舊院沿岸,僅僅半年前,還是怎樣一派熱鬧繁華的景象:鱗次栉比的店鋪、争奇鬥巧的河房、人聲鼎沸的茶社、鼓樂喧阗的戲棚,一天到晚都吸引着來自四面八方的商客遊人。
夏秋兩季不必說,那熙熙攘攘的情景,簡直就像天天都在賽廟會;即便到了眼下這種歲暮年關,街道上也不會冷清下來。
因為張挂彩燈、備辦年貨、酬神辭歲、賀節拜年就足夠家家戶戶奔走忙碌到第二年的開春了。
然而現在,這種花團錦簇般的繁華,就像一場被蓦然驚醒的酣夢,徹底地支離破碎了。
雖然清軍進城後,并沒有燒殺搶掠,而且還一再曉谕居民不須驚慌,店鋪照常營業,可是市面上仍舊迅速地冷落下來。
當然,并不是說人們不必再為衣食生計奔忙,也不是說人們成心要冷落這片遐迩聞名的紙醉金迷之地,隻不過,當年那種豪華競逐的勁頭,不知怎麼一來就消失了。
到如今,如果說,貢院這邊還好歹有幾家店鋪食肆強撐着門面,來往的行人也多些的話,那麼隔河相望的舊院一帶,除了笙沉歌寂,裡巷蕭條之外,還變得垃圾遍地,雜草叢生,一派令人心悸的破敗荒涼。
餘懷已經好幾個月沒有上舊院這邊來,因此,當他從武定橋上通過,面對映入眼簾的情景,簡直有點疑心走錯了地方。
“啊,怎麼變成了這樣子?怎麼竟成了這種樣子?”他睜大眼睛環顧着,吃驚地想。
同時,忽然産生出一種擔心,于是在驢子的屁股上敲了一鞭,徑直向寒秀齋趕去。
大約已經預先得到鸨兒的回報,并且一直派人守望着,餘懷剛剛在寒秀齋門前勒住缰繩,李十娘和她的妹妹媚姐就雙雙迎了出來。
她們沒有像往常那樣擺出笑臉迎人的姿态,而是剛剛叫出一聲:“餘公子!”就哽咽住了,緊接着,眼圈兒一齊紅了起來。
“你們——這是做什麼?出了什麼事?”吃了一驚的餘懷連忙翻身下了驢子,迎上前去問。
“沒……沒有什麼。
皆因多時不見公子,所以……”李十娘微微低下頭,掩飾地說,随即側着身子,做出相讓的姿勢,“請……請公子入内奉茶。
” 餘懷本來還想追問,但遲疑了一下之後,還是閉上嘴巴,邁開雙腳,徑直往裡走去。
李十娘的這所寒秀齋,在舊院的名妓之家中,向來以别具一格著稱。
它沒有任何珠寶金玉之類的豪奢擺設,卻處處收拾得纖塵不染,精緻異常,挑不出哪怕一星半點塵俗之氣。
特别是位于二進的敞軒前面,那一株姿态奇古的老梅,以及十來竿晶瑩如玉的森森翠竹,更是把整個環境烘托得清幽潇灑,甯靜宜人。
過去,方以智、陳貞慧等一班圈子裡社友聚會時,總愛挑這兒來落腳。
餘懷作為常客,對這裡的一切尤其熟悉。
然而眼下,當他按照習慣,穿過小小的堂屋,踏入二進的天井時,卻吓了一跳。
他發現一切全都變了樣,雖然整個天井依舊打掃收拾得很幹淨,但是卻顯得光秃秃、亮堂堂的。
近午的陽光,沒有遮攔地直照下來,那些過去總是優美地掩映在斑駁的綠影中的石山、護欄和蒲團草,赤裸裸地暴露在清冷刺眼的天光下,完全失去了昔日的風情韻緻;而那曾經像夭矯的虬龍般蟠屈着一株老梅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