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并用

關燈
塞其間,情形慘苦。

    問知是我兵要入城駐紮,因城中狹小,安頓不下,故此隻得将彼驅出。

    本督思量:這些百姓本是我大清子民,兵火之餘,留得性命,景況已是甚為可憐,何況眼下天寒地凍,驟然将之驅至荒郊,無處栖身,許多人必定凍餓而死。

    我兵乃仁義之師,本為吊民伐罪而來,正應愛民如父子兄弟,方見本色。

    何不停止清城之舉,放他還居舊處?倘能如此,這一方民衆必定感我恩德,傾心歸順。

    異日我兵即使離去,此地亦永無複叛之憂——不知列位以為如何?” 洪承疇說這一番話時的口氣是委婉的,而且帶着一點商量的意味。

    因為他很清楚,眼下已經是初冬時節,天氣日漸寒冷,将士們在野地裡紮營,同樣是一件苦事。

    何況他們經過連續半月的行軍、作戰,吃了不少苦頭,好不容易才攻下徽州,照例應當休整幾天,夥食和住宿也照例應當安排得好一點的。

    現在忽然作出這樣的決定,難免會引起失望和不滿。

    即使是将領們想得通,恐怕也不容易說服部下的士卒,更别說将領們也未必想得通了。

    不過,洪承疇認定:為了争取民心,消解敵意,确保徽州不再成為叛亂之源,這樣處置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雖然明知道事情有點難為将士們,但他仍舊決定提出來。

     将領們起初大概以為總督大人要同他們商量行兵打仗的事情,所以答應得頗為痛快。

    待到得知是這麼一回事,果然你看我,我看你,現出錯愕與不解的神色,一時間,誰都沒有吱聲。

    大帳前出現難堪的寂靜。

     “嗯,怎麼樣?”洪承疇催問說。

    作為一軍之主,他從不輕易提出自己的主張。

    但一旦提了出來,他也不會輕易退回去。

     “大人既然有命,職等自當遵從!”張天祿終于首先表示服從。

    他本是明朝總兵官,降清前曾隸屬于史可法麾下。

    對于洪承疇治軍嚴格,顯然早有所聞,因此不敢提出異議。

     洪承疇點點頭。

    身為這一次作戰的前線總指揮,張天祿的态度自然是舉足輕重的,而且對将領們會産生廣泛的影響。

    他準備大大嘉許一番,然後就此把事情決定下來。

    誰知,就在這時,一名将官忽然越過同伴,大步走出來,拱手當胸,操着關外口音朗聲說: “中堂大人,末将想不明白:這徽州城裡的,都是些山賊刁民,竟敢聚衆作亂,抗犯我兵威,傷折我士卒,實屬罪大惡極!不把他們盡數屠滅,已是十分便宜了他。

    為何還讓他住在城中,卻要我三軍将士在城外受苦受凍?哪有這等道理!” 洪承疇皺一皺眉毛。

    憑借火把的光亮,他認得這個出言莽撞的将領是滿軍參統巴铎。

    此人原本隸屬統領葉臣的鑲紅旗部,這一次進攻徽州之役,考慮到張天祿部的軍力不足,才臨時抽調他來援助作戰。

    不料他竟自恃身份特殊,公然出頭反對停止“清城”。

    這多少使洪承疇有點難堪。

    的确,如果換了是一名漢軍将領,那麼他完全可以用不着再講什麼道理,就将之嚴詞斥退。

    如果對方還敢強項,還可以将他軍法論處。

    但是,沖着巴铎是個滿人,而且是葉臣的部下,洪承疇在作出反應之前,就确實不能不多一層掂量。

    何況,還應當估計到,雖然出頭的是巴铎,但将領們當中,與他有着同樣想法的恐怕為數不少,過于簡單強橫地硬壓下去,也會使軍心不服。

    對于掌兵者來說,這同樣是需要避免的。

    因此,當最初那一下子惱火過去之後,洪承疇反而覺得不妨利用巴铎這個由頭,把必須停止清城的道理向大家說得更透一點。

    隻不過,以自己的總督之尊,去同一個參将論辯,卻多少有失身份…… “哎,将軍所言不差,”正當洪承疇沉吟不語之際,忽然有人從旁接口說,“此間民衆前時果然曾抗犯我師。

    但念他多是無知百姓,受匪人煽惑,裹脅從賊,原非怙惡不悛之徒。

    如今既已降服,就是大清臣子。

    我師正應寬大為懷,不咎既往,而又善待之,讓他們慚愧知恥,從此實心擁戴。

    如此,我兵雖忍一時之寒凍,卻可永遠免卻征剿血戰之勞,少失而大得,又何樂而不為呢!” 站出來說話的這個幕僚,就是黃澍。

    此人的确絕頂機靈。

    曾幾何時,在前來府城的路上,他還口口聲聲把這裡的民衆稱為“刁頑不逞之徒”,如今,他已經準确地領會了上司的心思,并且在洪承疇感到躊躇的當兒,不失時機地挺身而出,為停止清城辯護。

    洪承疇雖然出于持重,沒有立即表示贊許,但是卻不由得暗暗點頭。

     隻是,黃澍說得固然委婉動聽,那巴铎卻仿佛沒有聽見一樣,依舊直挺挺地站着,連眼睛也不向他轉過去。

     黃澍眨眨眼睛,不知道這位身軀矮壯、長着一雙小眼的滿族将軍為何如此。

    他一心要在洪承疇面前顯示能幹,于是又耐心地說:“莫非将軍顧慮部下将士會有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