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不守舍

關燈
,就是吏部左侍郎陳名夏。

    按照朝廷的委派,這些日子,一直都是由他負責同來自江南的降官們聯絡,所以倒也不是初次光臨。

    而且,同前幾天來訪的龔鼎孳一樣,陳名夏早年在江南,也是複社的一位名流。

    錢謙益不隻早就認識他,還同他有過密切的交往。

    若論舊日的情誼,比龔鼎孳還要深密一點。

    隻不過,對于這位老朋友的光臨,錢謙益眼下卻沒有多少熱情。

    因為經過這些天的相處接觸,他明顯覺得,眼下的陳名夏已經不同以往。

    不錯,最初見面時,礙于人多眼雜,加上王命在身,對方不便公然同自己攀交情、套近乎,倒也情有可原,難以深責。

    可是,在接下來的七八天裡,彼此還見過好幾次面,而且有的場合隻有他們二人在場,陳名夏居然仍舊擺出一副公事公辦的神氣,闆着臉,半句多餘的話也不說,就像過去壓根兒不認識似的,這就使錢謙益覺得未免有點反常和滑稽了。

    不過,他是個曆經憂患、谙熟世情的人,對于這一類“蹊跷”事兒早就司空見慣,因此也并不怎麼吃驚,更不至于憤憤不平,隻是從此也就自覺地同對方扯開距離,免得自讨沒趣。

     現在,頭戴紅珊瑚頂子暖帽、身穿二品補服的陳名夏已經在門前下了馬,并且揮退仆從,不慌不忙地走過來。

    錢謙益和王铎——還有從隔壁及時趕出來的陳洪範和張秉貞,立即一齊拱手當胸,參差地說:“不知大人駕到,有失遠迎,恕罪,請恕罪!” “噢,不敢!”陳名夏回着禮,面無表情地說。

    看見幾位主人已經躬着腰,做出相讓的手勢,他就照例略一謙遜,然後昂然踏上台階,徑直往裡走去。

     主人們互相擠擁了一下,随即衆星捧月似的相跟着。

    這當中,又數住在隔壁的兩位——弘光政權的左都督陳洪範和浙江巡撫張秉貞,顯得分外起勁和熱情。

    他們一左一右地伴随着陳名夏,并憑借這種有利的位置,喋喋不休地向貴客大獻殷勤,無非是對陳名夏一再降貴纡尊親臨照拂表示受寵若驚、感激不盡,對陳名夏的大名和才華表示仰慕已久、傾倒備至,以及希望對方今後繼續耳提面命、不吝賜教等等。

    大胖子王铎,論地位過去應當算是最高,這會兒反而被擠到後面,隻能偶然急巴巴地幫上一句半句腔,神色之間,就未免有點尴尬和别扭。

    倒是錢謙益,由于心态不同,加上夜來失眠,一直有點萎靡不振,所以愈加懶得上去湊熱鬧,隻是慢吞吞地跟在後頭。

     待到了西廂房,大家再度行過禮,随即照例把客人擁上首座。

    不過接下來,由于王铎對剛才那一幕顯然有氣,執意要坐在下首,不肯按既定的官階就座,于是其餘的人便出現長時間的你推我讓,最後,好不容易才陸續坐了下來。

    這當兒,發現陳名夏已經皺着眉毛,神色之間流露出明顯的不耐煩,大家連忙靜下來,一齊投去恭敬而期待的目光,等候指示。

     “列位,”陳名夏清了清喉嚨,冷冷地開口說,“有一件事學生早就想說——前明之所以敗亡,繁文缛節,講究過甚,是其中因由之一。

    譬如适才,從進門到就座,便行禮不斷,推讓不休,半天也坐不下來。

    此等虛誇迂緩之作風,如何臨機決事,如何克敵制勝!如今到了本朝,列位這種舊習都得改一改,才能應合滿洲風習,與同僚和諧共處。

    否則便會鬧出許多誤會不快來,弄不好,還會生出離心之想。

    這可是第一要緊的!” 中國本是禮儀之邦。

    明朝自太祖皇帝立國以來,便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禮儀規範。

    二百多年推行下來,無論是官場還是民間,都早就習以為常。

    雖然後來越弄越繁複和講究,但人們也并不認為有什麼麻煩和不妥,反而覺得這樣才完美周到,使禮儀的精深内蘊發揮得淋漓盡緻,遠邁前代。

    如今,忽然聽見陳名夏對大家一向引以為榮的這套規範痛加貶斥,在座的幾個人都不禁發了呆。

    不過,對方把這件事同是否能與滿人和諧共處,以及對清朝是否忠誠連在一塊,又使大家為之聳然動容,于是趕緊拱着手,誠惶誠恐地唯唯答應着,表示感激對方的教誨。

    隻有錢謙益,因為聽力一向欠佳,加上陳名夏說話時故意用了一種不肯費勁的鼻音,所以這小半天,他雖然睜着睡眠不足的眼睛,但在精神恍惚之際,對方的話,十句之中倒有五句沒有聽進去。

    直到發現屋子裡出現靜場,他才疑惑起來,卻鬧不清發生了什麼事,于是隻管跟着其他人,做出相同的表情和姿勢。

     “這是第一件。

    還有第二件,”陳名夏接着又說,“前明之亡,黨同伐異,門戶交讧,是又一大因由。

    此種官場陋習,為當今聖上以及攝政王所深惡痛絕。

    在此,學生也不妨告知列位:前些日子吏科給事中龔鼎孳、兵科給事中許作梅等十言官交章彈劾内院大學士馮铨、禮部侍郎李若琳、江西招撫孫之獬貪贓枉法一案,昨日已經攝政王傳集各官,逐一究問,查明所劾各款竟無一屬實。

    因而推斷此事之根由在于前明之黨争舊怨,沿襲至本朝。

    龔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