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跋涉
關燈
小
中
大
傳巾遞水,七嘴八舌向馬夫人和蘇氏問候、讨好的女人們,一邊皺着眉頭問,“這番逃難你打算怎生了結?莫非你當真要領着全家投奔紹興不成?”
紹興,就是以魯王為首的浙東抗清政權所在地,而且離此不遠。
冒襄确實想過隻有逃到那裡,才能獲得安全。
但他也知道,那就得設法渡過水深浪闊的錢塘江口,這一點,眼下還辦不到。
現在聽父親的口氣中帶着質問,倒使他有點摸不着頭腦。
“依我看,哪兒也别去了!趕快設法回家最要緊,回如臯!” 冒襄眨眨眼睛。
他想說:“如臯不是已經陷于敵手了麼?怎麼回去得了?除非剃了頭了去當順民!”可是當目光落到父親那張衰老的、焦躁的臉上時,又臨時頓住了。
冒起宗卻像看透了兒子的心思。
他斷然揮了一下手,咬着牙說:“做順民就做順民!先保住這一家大小的性命再說!再這麼在野地裡拖下去,就算不被鞑子殺死,也要被累死、病死、吓死!” “……” “不錯,”冒起宗稍稍放緩了聲調,“今日直到這會兒,總算還沒遇到什麼大的兇險。
可是還有明日、後日!就算這一關過了,還有下一關!江南這場大亂,如今才是剛剛開頭,隻怕往後還不知要拖上多久。
這麼沒完沒了地逃下去,終究不是個了局!” 停了停,看見冒襄低着頭,始終不作聲,他突然憤怒起來,使勁一跺腳:“好,好,你就瞧着辦吧!不過你可得想清楚了:我們死了容易,可留下你母親、你才出世的小弟,還有你的妻妾兒女怎麼辦?總不能丢下她們就不管了!你、你就瞧着辦吧!”這麼說完之後,他就猛地轉過身,抛開兒子,迅速地回到馬夫人身邊去。
聽着父親負氣而去的腳步聲,冒襄不由得慢慢地在原地蹲下來。
不錯,他沒有爽快地表示同意,但并不等于他不知道這種逃難的艱辛和危險。
事實上,還在昨天晚上,他就産生過留下來不走的念頭,并且同張維赤讨論過這麼做的可能性。
他最終又否定了這種思路,是由于覺得不管怎麼說,總不能剃了頭去做鞑子的順民!但父親此刻的主張,卻頭一次向冒襄揭示了一種在以往看來,似乎是不可設想的選擇。
“啊,莫非到頭來,我當真要走上這一步麼?”他迷惘地、心中發憷地想,“要是我當真這樣做,當真剃了頭發去做鞑子的順民,社友們會怎麼想,怎麼說?我又将如何面對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還有,要是到頭來,四方蜂起的義軍把鞑子又打了出去,這江山依然是大明的天下,那又怎麼辦?哎,不,不成,無論如何也不能那樣做!” 停了停,他又想:“……可是,大明敗亡到這一步,實在是黑暗腐敗到了極點的緣故,要卷土重來,又談何容易!而且,如果老是這麼東躲西逃,恐怕等不到義軍到來那一天,就會先遇上鞑子兵,那就隻有引頸受戮!但正如父親所說的,我們死了容易,丢下母親和妻子孩兒們怎麼辦?固然,為了殉國盡節,也可以全家一齊都死;或者聽天由命,丢下她們不管。
這在自古以來的忠烈中,也是不乏前例的。
不錯,國破家亡到了這一步,還有什麼指望?即使能夠活下去,也已經人不像人,禽獸不像禽獸,又有什麼生趣?不如幹脆全家把眼睛一閉,什麼也看不見,什麼也不知道就算了!”這麼一想,冒襄的心就硬了起來,甚至覺得能夠痛痛快快地死去,倒不失為一種最簡單便捷的解脫。
然而,也隻是一會兒,他又再度猶豫起來:“但是,隻怕父親和母親卻未必肯這麼做,那麼,難道我就忍心抛下他們不成?”……就這樣,冒襄被各種選擇和掂量牽扯着、纏繞着,越想心中越亂,到後來,隻覺得腦袋轟轟作響,眼前卻一片茫然,以至周圍分明發生了什麼事,人們開始亂叫亂跑,他都沒能立即反應過來……
冒襄确實想過隻有逃到那裡,才能獲得安全。
但他也知道,那就得設法渡過水深浪闊的錢塘江口,這一點,眼下還辦不到。
現在聽父親的口氣中帶着質問,倒使他有點摸不着頭腦。
“依我看,哪兒也别去了!趕快設法回家最要緊,回如臯!” 冒襄眨眨眼睛。
他想說:“如臯不是已經陷于敵手了麼?怎麼回去得了?除非剃了頭了去當順民!”可是當目光落到父親那張衰老的、焦躁的臉上時,又臨時頓住了。
冒起宗卻像看透了兒子的心思。
他斷然揮了一下手,咬着牙說:“做順民就做順民!先保住這一家大小的性命再說!再這麼在野地裡拖下去,就算不被鞑子殺死,也要被累死、病死、吓死!” “……” “不錯,”冒起宗稍稍放緩了聲調,“今日直到這會兒,總算還沒遇到什麼大的兇險。
可是還有明日、後日!就算這一關過了,還有下一關!江南這場大亂,如今才是剛剛開頭,隻怕往後還不知要拖上多久。
這麼沒完沒了地逃下去,終究不是個了局!” 停了停,看見冒襄低着頭,始終不作聲,他突然憤怒起來,使勁一跺腳:“好,好,你就瞧着辦吧!不過你可得想清楚了:我們死了容易,可留下你母親、你才出世的小弟,還有你的妻妾兒女怎麼辦?總不能丢下她們就不管了!你、你就瞧着辦吧!”這麼說完之後,他就猛地轉過身,抛開兒子,迅速地回到馬夫人身邊去。
聽着父親負氣而去的腳步聲,冒襄不由得慢慢地在原地蹲下來。
不錯,他沒有爽快地表示同意,但并不等于他不知道這種逃難的艱辛和危險。
事實上,還在昨天晚上,他就産生過留下來不走的念頭,并且同張維赤讨論過這麼做的可能性。
他最終又否定了這種思路,是由于覺得不管怎麼說,總不能剃了頭去做鞑子的順民!但父親此刻的主張,卻頭一次向冒襄揭示了一種在以往看來,似乎是不可設想的選擇。
“啊,莫非到頭來,我當真要走上這一步麼?”他迷惘地、心中發憷地想,“要是我當真這樣做,當真剃了頭發去做鞑子的順民,社友們會怎麼想,怎麼說?我又将如何面對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還有,要是到頭來,四方蜂起的義軍把鞑子又打了出去,這江山依然是大明的天下,那又怎麼辦?哎,不,不成,無論如何也不能那樣做!” 停了停,他又想:“……可是,大明敗亡到這一步,實在是黑暗腐敗到了極點的緣故,要卷土重來,又談何容易!而且,如果老是這麼東躲西逃,恐怕等不到義軍到來那一天,就會先遇上鞑子兵,那就隻有引頸受戮!但正如父親所說的,我們死了容易,丢下母親和妻子孩兒們怎麼辦?固然,為了殉國盡節,也可以全家一齊都死;或者聽天由命,丢下她們不管。
這在自古以來的忠烈中,也是不乏前例的。
不錯,國破家亡到了這一步,還有什麼指望?即使能夠活下去,也已經人不像人,禽獸不像禽獸,又有什麼生趣?不如幹脆全家把眼睛一閉,什麼也看不見,什麼也不知道就算了!”這麼一想,冒襄的心就硬了起來,甚至覺得能夠痛痛快快地死去,倒不失為一種最簡單便捷的解脫。
然而,也隻是一會兒,他又再度猶豫起來:“但是,隻怕父親和母親卻未必肯這麼做,那麼,難道我就忍心抛下他們不成?”……就這樣,冒襄被各種選擇和掂量牽扯着、纏繞着,越想心中越亂,到後來,隻覺得腦袋轟轟作響,眼前卻一片茫然,以至周圍分明發生了什麼事,人們開始亂叫亂跑,他都沒能立即反應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