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約遇險
關燈
小
中
大
從長江邊上到錢塘江兩岸,大半個江南地區都抗争蜂起,戰火連天。
但是,正在挈家逃難的冒襄,對此卻無暇顧及。
因為自從逃出兵匪橫行、局勢混亂的海甯縣城之後,他和家人們一直在鄉野間漂泊轉徙,東躲西藏。
起初,他們隻是遷移到友人張維赤在城郊的那所别墅——大白居住下,并沒有走得太遠,還想着一旦局面得到控制,就仍舊回到城裡去。
因為七月下旬,魯王政權已經派來使者,正式任命俞元良為監軍禦史兼海甯知縣,姜國臣為都督佥事;一度兇橫跋扈的兵勇和盜賊也開始有所收斂。
誰知到了八月初,情勢突然又緊張起來,城裡城外都在亂紛紛地傳說:因為海甯不肯歸順,清朝的浙江總督張存仁從杭州派出了大兵,正氣勢洶洶地殺奔前來。
于是冒襄一家頓時又陷入空前的驚恐之中。
經過緊急商議,大家覺得西面的杭州固然去不得;北面的嘉興聽說已經被清兵進占,去了等于自投羅網,也不成;至于南面,出門不遠就是錢塘江口,白浪滔滔,一望無際,雇船倒還可以設法,難辦的是渡江時的安全。
最後,冒襄父子隻好決定連夜打點,帶領全家向東逃難。
現在,他們一家上下數十口人,外帶大批的箱籠行李,幾經輾轉跋涉,已經來到相鄰的海鹽縣,并且在一處名叫惹山的偏僻村落暫時安頓下來。
這個地方,說起來也是張維赤給他們安排的。
它名為村落,其實是張維赤一位遠親的家族墓園。
村中僅有的三戶居民是那位遠親的佃戶,平日一邊耕種,一邊就替主人照料祖墳。
由于按照禮制慣例,每年春秋兩季都要祭祀祖先,碰上父母亡故還要守墓盡孝,所以墓園照例建有房舍,以備到時歇腳和住宿。
要在平時,張維赤自然不會把老朋友安置到這裡來,不過到了兵荒馬亂的時世,這種地方又成了最“安全”的避難之所了。
冒襄是先把父親送到這裡來,然後才全家趕來會合的。
那四五十口人,如今就分住在三棟平房裡。
他們做主子的,男女老幼合共八口,再加上幾名貼身丫環,住了最大的一棟,其餘的仆人則分别男女,擠住在另外兩棟裡。
這墓園坐落在一片小山坡上,園中偃仰着幾棵枝葉扶疏的長松和古柏,周圍一望盡是蒼蒼的竹林,加上遠離市廛,人迹罕至,環境倒也頗為隐秘清幽。
隻不過,自他們搬進來的那天起,沒完沒了的秋雨便滴滴答答地下着,總不見停。
愁雲密布的天空一天到晚陰沉沉的,幾乎沒有片刻開朗過;地面上的坑坑窪窪積滿了水,泥土都軟得像擱涼了的稠粥,被行人踩踏之後,便稀爛一片。
舉目望去,遠山、近樹,以及附近的竹籬茅舍都沉埋在迷漫的水汽裡,顯出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隻有滿坡的野草經了這意外的滋潤,陡然暴長起來,青慘慘、碧萋萋,一直蔓延到門前屋後,使這本來就偏僻的墓園,更增添了幾許幽冷,幾許荒涼…… 不過,眼下冒襄卻沒有心思理會這些,他甚至不能再同家人一道守在屋子裡。
因為就在剛才,張維赤托人捎來了口信,讓他立即趕到十裡外的澉浦鎮去見面,說是有緊急的要事商量。
自從大半個月前,在海甯分手之後,冒襄便同張維赤失去了聯系。
在此期間,不斷傳來令人驚恐的消息,說海甯已經被清兵攻陷,燒了好多房子,還死了好多人,其中包括魯王政權所任命的知縣俞元良一家,以及一批領頭抵抗的缙紳。
冒襄也不知是真是假,而且不知道留在海甯參加守城的張維赤是否也在内。
雖然一再派人出外打聽,卻由于海甯那邊道路不通,始終無法弄得十分确切。
這使他憂心如焚,天天如坐針氈,因為張維赤不僅是他的知交好友,而且還是他們一家逃難到這個異鄉之後的主要倚靠,如果有個三長兩短,他們今後的處境必定會困難得多。
所以,得到張維赤的口信,冒襄當真是喜出望外。
向父親禀明原委之後,他就立即帶領冒成和其他兩名得力仆人,匆匆離開惹山,趕往澉浦鎮去。
現在,一行人已經離開山野間的小徑,踏上了南去的大路。
位于縣境南端的澉浦,是當地除了縣城之外的唯一大鎮,并且有港口可以出海,因此這條大路,平日總是車來馬往,商賈和行人絡繹不絕;不過,大約由于相鄰的海甯正在打仗,加上秋雨連綿,眼下卻明顯地冷落了下來。
偌大一條路上,竟然空蕩蕩的,看不見一個人影,隻有一陣一陣的飛雨,在灌滿泥漿的車轍和蹄迹上,濺擊出無數的小點點。
冒襄頭上戴着鬥笠,身上披了一件蓑衣,默默地坐在沒有遮蓋的竹篼裡,心中也像眼前這天氣,陰沉沉、濕漉漉的。
他時而望一望灰蒙蒙的雲影,時而望一望朦胧在雨幕中的遠樹遙山,雖然心中頗為焦急,恨不得即時就趕到澉浦,但是他也知道在這種鬼天氣裡趕路有多艱難,隻好強自耐着性子,不去催促那兩個艱難跋涉的轎夫了。
不過,走着走着,他又覺得情形似乎有點不對,因為如果真的像傳說的那樣,清兵在攻陷海甯之後
但是,正在挈家逃難的冒襄,對此卻無暇顧及。
因為自從逃出兵匪橫行、局勢混亂的海甯縣城之後,他和家人們一直在鄉野間漂泊轉徙,東躲西藏。
起初,他們隻是遷移到友人張維赤在城郊的那所别墅——大白居住下,并沒有走得太遠,還想着一旦局面得到控制,就仍舊回到城裡去。
因為七月下旬,魯王政權已經派來使者,正式任命俞元良為監軍禦史兼海甯知縣,姜國臣為都督佥事;一度兇橫跋扈的兵勇和盜賊也開始有所收斂。
誰知到了八月初,情勢突然又緊張起來,城裡城外都在亂紛紛地傳說:因為海甯不肯歸順,清朝的浙江總督張存仁從杭州派出了大兵,正氣勢洶洶地殺奔前來。
于是冒襄一家頓時又陷入空前的驚恐之中。
經過緊急商議,大家覺得西面的杭州固然去不得;北面的嘉興聽說已經被清兵進占,去了等于自投羅網,也不成;至于南面,出門不遠就是錢塘江口,白浪滔滔,一望無際,雇船倒還可以設法,難辦的是渡江時的安全。
最後,冒襄父子隻好決定連夜打點,帶領全家向東逃難。
現在,他們一家上下數十口人,外帶大批的箱籠行李,幾經輾轉跋涉,已經來到相鄰的海鹽縣,并且在一處名叫惹山的偏僻村落暫時安頓下來。
這個地方,說起來也是張維赤給他們安排的。
它名為村落,其實是張維赤一位遠親的家族墓園。
村中僅有的三戶居民是那位遠親的佃戶,平日一邊耕種,一邊就替主人照料祖墳。
由于按照禮制慣例,每年春秋兩季都要祭祀祖先,碰上父母亡故還要守墓盡孝,所以墓園照例建有房舍,以備到時歇腳和住宿。
要在平時,張維赤自然不會把老朋友安置到這裡來,不過到了兵荒馬亂的時世,這種地方又成了最“安全”的避難之所了。
冒襄是先把父親送到這裡來,然後才全家趕來會合的。
那四五十口人,如今就分住在三棟平房裡。
他們做主子的,男女老幼合共八口,再加上幾名貼身丫環,住了最大的一棟,其餘的仆人則分别男女,擠住在另外兩棟裡。
這墓園坐落在一片小山坡上,園中偃仰着幾棵枝葉扶疏的長松和古柏,周圍一望盡是蒼蒼的竹林,加上遠離市廛,人迹罕至,環境倒也頗為隐秘清幽。
隻不過,自他們搬進來的那天起,沒完沒了的秋雨便滴滴答答地下着,總不見停。
愁雲密布的天空一天到晚陰沉沉的,幾乎沒有片刻開朗過;地面上的坑坑窪窪積滿了水,泥土都軟得像擱涼了的稠粥,被行人踩踏之後,便稀爛一片。
舉目望去,遠山、近樹,以及附近的竹籬茅舍都沉埋在迷漫的水汽裡,顯出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隻有滿坡的野草經了這意外的滋潤,陡然暴長起來,青慘慘、碧萋萋,一直蔓延到門前屋後,使這本來就偏僻的墓園,更增添了幾許幽冷,幾許荒涼…… 不過,眼下冒襄卻沒有心思理會這些,他甚至不能再同家人一道守在屋子裡。
因為就在剛才,張維赤托人捎來了口信,讓他立即趕到十裡外的澉浦鎮去見面,說是有緊急的要事商量。
自從大半個月前,在海甯分手之後,冒襄便同張維赤失去了聯系。
在此期間,不斷傳來令人驚恐的消息,說海甯已經被清兵攻陷,燒了好多房子,還死了好多人,其中包括魯王政權所任命的知縣俞元良一家,以及一批領頭抵抗的缙紳。
冒襄也不知是真是假,而且不知道留在海甯參加守城的張維赤是否也在内。
雖然一再派人出外打聽,卻由于海甯那邊道路不通,始終無法弄得十分确切。
這使他憂心如焚,天天如坐針氈,因為張維赤不僅是他的知交好友,而且還是他們一家逃難到這個異鄉之後的主要倚靠,如果有個三長兩短,他們今後的處境必定會困難得多。
所以,得到張維赤的口信,冒襄當真是喜出望外。
向父親禀明原委之後,他就立即帶領冒成和其他兩名得力仆人,匆匆離開惹山,趕往澉浦鎮去。
現在,一行人已經離開山野間的小徑,踏上了南去的大路。
位于縣境南端的澉浦,是當地除了縣城之外的唯一大鎮,并且有港口可以出海,因此這條大路,平日總是車來馬往,商賈和行人絡繹不絕;不過,大約由于相鄰的海甯正在打仗,加上秋雨連綿,眼下卻明顯地冷落了下來。
偌大一條路上,竟然空蕩蕩的,看不見一個人影,隻有一陣一陣的飛雨,在灌滿泥漿的車轍和蹄迹上,濺擊出無數的小點點。
冒襄頭上戴着鬥笠,身上披了一件蓑衣,默默地坐在沒有遮蓋的竹篼裡,心中也像眼前這天氣,陰沉沉、濕漉漉的。
他時而望一望灰蒙蒙的雲影,時而望一望朦胧在雨幕中的遠樹遙山,雖然心中頗為焦急,恨不得即時就趕到澉浦,但是他也知道在這種鬼天氣裡趕路有多艱難,隻好強自耐着性子,不去催促那兩個艱難跋涉的轎夫了。
不過,走着走着,他又覺得情形似乎有點不對,因為如果真的像傳說的那樣,清兵在攻陷海甯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