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急等待
關燈
小
中
大
由于決定留下來不走,因此在接下來的一連幾天裡,冒襄便懷着對時局好轉的希望和信心,一頭紮進了為加強家宅聯防的奔走張羅之中。
然而,盡管起義的首領們曾經許諾,城中的混亂局面會很快得到控制,冒襄也以此竭力向左鄰右舍遊說,鼓動大家留下來别走,可是幾天過去了,那個許諾并沒有實現,城裡的無法無天行為非但不見收斂,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于是,一度被說服留下來的鄰居們,又紛紛發生動搖,重新準備向外逃難。
冒襄眼見局面難以控制,感到十分着急,也十分懊惱。
由于人手愈來愈少,他隻得大量派出自己的家丁去頂替;于是整副防守護衛的擔子,也愈來愈重地壓到了他一個人的肩上。
對于發生在外間的這些情形,作為侍妾,并且料理着丈夫日常起居的董小宛,多少是知道的。
雖然冒襄很少向她說及外間的事情,她也不敢多問,但是,從丈夫那明顯的消瘦下去的臉龐,從他變得愈來愈煩躁的脾氣,董小宛都不難猜測到外間的事情是多麼地不順利。
特别是當馬夫人和蘇少奶奶禁受不了日甚一日的驚擾,終于先行搬出城外的鄉下去之後,冒襄每隔三五天,還得安排時間前去探視,以緻除了操心城裡的事之外,更多了一重遠道奔波。
對于這些,董小宛全都默默看在眼裡,自然也疼在心上。
她知道外間的事自己插不上手,便很想在家中的事務上盡自己的一份職責。
然而,偏偏家裡那些做主子的,似乎始終把她看成是下人,而下人們又把她看成是主子,不論是哪一撥子的事,都不來招攬她。
這就弄得她無所依傍,仿佛被遺棄了似的。
特别是當丈夫不在身邊的時候,這種孤獨的感覺就更加強烈了。
眼下,又到了傍晚時分。
從董小宛日常起居的東廂房明間向外望出去,可以看到一道寬闊的、巨大的堆絮狀雲帶,從西北邊迤逦鋪展過來,經過庭院的上空,又向東南的方向延伸而去。
在夕陽的映照下,那火紅的雲帶顯得分外耀眼、鮮明,使整個天空仿佛要燃燒起來似的。
不過,這瑰麗的景色卻預兆着明天可能要下雨,起碼也要刮風。
現在,董小宛就望着這片雲,用一隻手支着下巴,在默默想心事。
不過,她想的不是明天的天氣,而是想起自己嫁進冒家來,已經有兩年半了。
去年為着躲避高傑的亂兵,舉家逃出如臯那一次,在幾經艱險,抵達丹陽時,丈夫曾經親口告訴她:老爺發現她料理銀錢的出入時盡職盡責,清楚細心,十分贊賞,打算把家中的财務交給她來管理。
當時她雖然受寵若驚,生怕承當不了,但是對于老爺的信賴,心中毋甯是十分感激的。
因為她固然絲毫沒有攬權弄柄之心,卻十分渴望能夠被這個家庭所接納,成為與大家親密無間的一分子,為維護這個家而竭盡心力。
出自老爺之口的贊許和打算,無疑是一種認可的明白表示。
誰知,回到如臯之後不久,她就跟着冒襄去了南京,一住就是大半年。
接着就是清兵大舉南下,她也就跟着家人匆匆逃到了這裡。
到如今,那件事似乎被壓根兒遺忘了似的,再也沒有人提起。
對此,她倒是暗暗松了一口氣,覺得自己确實還不到這個份兒上,勉強去承當,未必是一件好事。
不過,不知道是自己多心還是别的緣故,她又覺得這一次回家之後,周圍的氣氛起了變化。
老爺倒沒有什麼,對她依然和顔悅色;可是說到太太、奶奶,還有劉姨太,态度就變得淡淡的,不像過去那樣親熱,雖然不至于難為她,但是有意無意地,卻不再拿她當回事。
這可就使董小宛感到頗為惶恐不安。
特别是眼下這一次,太太、奶奶都帶着兒孫搬到城外的大白居去了,就連劉姨太也沒留下,可是卻偏偏丢下了她。
無疑,由于冒襄并沒有走,她其實也不願意抛下丈夫自己離開。
不過,那些家長們在作出決定時,甚至連哪怕詢問一下她的意向都沒有,仿佛她連個數兒也算不上似的。
這就更使
然而,盡管起義的首領們曾經許諾,城中的混亂局面會很快得到控制,冒襄也以此竭力向左鄰右舍遊說,鼓動大家留下來别走,可是幾天過去了,那個許諾并沒有實現,城裡的無法無天行為非但不見收斂,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于是,一度被說服留下來的鄰居們,又紛紛發生動搖,重新準備向外逃難。
冒襄眼見局面難以控制,感到十分着急,也十分懊惱。
由于人手愈來愈少,他隻得大量派出自己的家丁去頂替;于是整副防守護衛的擔子,也愈來愈重地壓到了他一個人的肩上。
對于發生在外間的這些情形,作為侍妾,并且料理着丈夫日常起居的董小宛,多少是知道的。
雖然冒襄很少向她說及外間的事情,她也不敢多問,但是,從丈夫那明顯的消瘦下去的臉龐,從他變得愈來愈煩躁的脾氣,董小宛都不難猜測到外間的事情是多麼地不順利。
特别是當馬夫人和蘇少奶奶禁受不了日甚一日的驚擾,終于先行搬出城外的鄉下去之後,冒襄每隔三五天,還得安排時間前去探視,以緻除了操心城裡的事之外,更多了一重遠道奔波。
對于這些,董小宛全都默默看在眼裡,自然也疼在心上。
她知道外間的事自己插不上手,便很想在家中的事務上盡自己的一份職責。
然而,偏偏家裡那些做主子的,似乎始終把她看成是下人,而下人們又把她看成是主子,不論是哪一撥子的事,都不來招攬她。
這就弄得她無所依傍,仿佛被遺棄了似的。
特别是當丈夫不在身邊的時候,這種孤獨的感覺就更加強烈了。
眼下,又到了傍晚時分。
從董小宛日常起居的東廂房明間向外望出去,可以看到一道寬闊的、巨大的堆絮狀雲帶,從西北邊迤逦鋪展過來,經過庭院的上空,又向東南的方向延伸而去。
在夕陽的映照下,那火紅的雲帶顯得分外耀眼、鮮明,使整個天空仿佛要燃燒起來似的。
不過,這瑰麗的景色卻預兆着明天可能要下雨,起碼也要刮風。
現在,董小宛就望着這片雲,用一隻手支着下巴,在默默想心事。
不過,她想的不是明天的天氣,而是想起自己嫁進冒家來,已經有兩年半了。
去年為着躲避高傑的亂兵,舉家逃出如臯那一次,在幾經艱險,抵達丹陽時,丈夫曾經親口告訴她:老爺發現她料理銀錢的出入時盡職盡責,清楚細心,十分贊賞,打算把家中的财務交給她來管理。
當時她雖然受寵若驚,生怕承當不了,但是對于老爺的信賴,心中毋甯是十分感激的。
因為她固然絲毫沒有攬權弄柄之心,卻十分渴望能夠被這個家庭所接納,成為與大家親密無間的一分子,為維護這個家而竭盡心力。
出自老爺之口的贊許和打算,無疑是一種認可的明白表示。
誰知,回到如臯之後不久,她就跟着冒襄去了南京,一住就是大半年。
接着就是清兵大舉南下,她也就跟着家人匆匆逃到了這裡。
到如今,那件事似乎被壓根兒遺忘了似的,再也沒有人提起。
對此,她倒是暗暗松了一口氣,覺得自己确實還不到這個份兒上,勉強去承當,未必是一件好事。
不過,不知道是自己多心還是别的緣故,她又覺得這一次回家之後,周圍的氣氛起了變化。
老爺倒沒有什麼,對她依然和顔悅色;可是說到太太、奶奶,還有劉姨太,态度就變得淡淡的,不像過去那樣親熱,雖然不至于難為她,但是有意無意地,卻不再拿她當回事。
這可就使董小宛感到頗為惶恐不安。
特别是眼下這一次,太太、奶奶都帶着兒孫搬到城外的大白居去了,就連劉姨太也沒留下,可是卻偏偏丢下了她。
無疑,由于冒襄并沒有走,她其實也不願意抛下丈夫自己離開。
不過,那些家長們在作出決定時,甚至連哪怕詢問一下她的意向都沒有,仿佛她連個數兒也算不上似的。
這就更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