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問實情

關燈
盡管早就到了該出門的時候,鄭元勳在他下榻的半塘姜氏别業裡,還遲遲地不想動身。

    他已經換好了衣裳,卻長久地站在堂屋中央,怔怔地瞧着被早晨的太陽照得閃閃發亮的烏木門檻,覺得那仿佛是橫在腳下的一把劍——也許自己一擡腳就能跨過去,也許反被突然躍起的劍刃割傷足踝…… 由于答允在虎丘大會上充當錢謙益的代理人,兩天來鄭元勳都處于後悔、不安和苦思焦慮之中。

    如果說,最初他作為一名附和者,還沒充分認識到這件事的複雜性和危險性的話,那麼現在就完全不同了。

    他越想越覺得困難很多、風險極大,萬一辦不成,到頭來身敗名裂,被士林唾棄的厄運就會無情地落到自己的頭上。

    每當想到自己的半世清名,想到半年來自己暗地裡苦心經營的一切,很可能會因此被一股腦兒葬送,鄭元勳就心驚肉跳,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

     鄭元勳十年前就當上了複社在揚州地區的社長。

    複社的領袖張溥在世的時候,他一直是兢兢業業,勤于職守,絲毫不敢存有非分之想。

    他隻求能保住已有的地位,作為将來的晉身之階,就心滿意足了。

    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半年前,年紀還不到四十歲的張溥突然病逝。

    副手張采的魄力、才智都遠遜張溥,加上他入仕做官之後,很為朝廷注目,不便公開參預社事。

    這樣,由誰來接替張溥的位置,就成為全社面臨的最大難題。

    而社内各派系的角逐争奪,也就由此而激烈展開。

    其中,風頭最健、名聲最響的,自然要數吳應箕、陳貞慧這一派——吳應箕是複社資格最老的學長之一,陳貞慧則是“四公子”之首。

    他們以東林黨人、前禮部主事周镳為後台,在社内一呼百諾,頤指氣使,誰都得讓着他們三分。

    對于領袖的金交椅,他們自然不肯放過,而且志在必得。

    然而,這一派人言行偏激,目空一切,卻也招緻社内許多人的不滿;尤其是舊幾社那一批人,對于吳、陳派的飛揚跋扈早就看不順眼,于是挺身而出,處處同他們作對。

    舊幾社一派人實力也不小,但成員都是松江一帶的士子,難免心存地域之見。

    他們反對吳、陳,固然能争取其他地區一些社友的同情和支持,但想奪取領袖全社的位置,就不是那麼輕而易舉了。

    這兩派勢均力敵,誰也壓倒不了誰。

    正是面對這樣一種形勢,一個前所未有的念頭,在鄭元勳的心中悄悄萌動了。

    起初,它很小,隻是不顯眼地冒出一點尖角兒,然而,它是那麼可喜,那麼逗人,于是,就一天天地生長起來。

    不過,鄭元勳仍然把它保護得很小心、很隐蔽,甚至他的一些最親近的人,也全不知道。

    當然,這并不妨礙鄭元勳開始積極活動。

    他本來就有平和、公允、踏實、穩重的好名聲。

    從此,他愈加顯得虛懷若谷,禮賢下士,竭力同吳、陳派和幾社都保持良好的關系。

    與此同時,他不放過一切機會,在社友面前表示繼承西張夫子的遺志使之發揚光大的決心,以及對社内紛争之局的憂慮和痛心。

    然後,他就滔滔不絕地大談重振社局的方針措施——第一、第二、第三……鄭元勳很明白,要實現登上領袖寶座的目标,光靠這些還不夠,還必須有強大的後台,于是,他又找上了錢謙益…… 這些活動是有成效的,這次虎丘大會,他就被推舉為兩個主盟者之一。

    這種全社大會,是社内的一種盛典,建社十餘年間,總共也才舉行過四次。

    它具有檢閱本社力量、決定重大事情,以及擴大聲勢影響的作用。

    大江南北,多少士子都以能躬逢盛會為莫大榮耀。

    至于大會主盟一席,其尊隆程度就更不用說。

    事實上,過去幾次大會,主盟者不是張溥就是張采。

    所以,這一次誰能當上主盟,可以說,算是半個屁股坐上了領袖的寶座。

    正因如此,吳、陳派同舊幾社一派明争暗鬥,異常激烈。

    鄭元勳照例擺出一副不偏不倚的姿态,一方面極力穩住吳應箕、陳貞慧等人,另一方面又同幾社一派暗中交易。

    公舉的結果,決定由他同舊幾社的李雯雙雙出任主盟。

    吳、陳派大為憤怒,揚言要抵制這次大會。

    鄭元勳連忙苦苦相勸,又表示情願把主盟一席讓給他們。

    吳、陳派目标不在鄭元勳,自然不肯,可是這樣一來,也就暫時不好意思鬧下去了。

    鄭元勳穩定了局面,便開始興沖沖地着手籌備開會的事宜。

    就在這時,錢養先忽然來到揚州,向他轉達了錢謙益要替阮大铖開脫的意思,鄭元